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还有人住吗?

用户147418275


有人住。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御极南京,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

然而,永乐大帝并不打算一直在南京待着,永乐十四年,北京紫禁城开始动工修建,直至永乐十九年,紫禁城完工,朱棣一声令下,都城从南京变为了北京。


朱棣为什么迁都北京?

第一点,朱棣得位,名不正言不顺;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儿子,但他却不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而且,他虽然自诩为马皇后所出,却不是真的嫡子。

建文帝欲要削藩,没有削成功,被朱棣给翻了盘。朱棣确实无辜,造反也是被逼无奈,但他打进了南京,皇帝下落不明,在那样一种情势下,他除了登基,别无选择。

不过,登基之后的朱棣并没有底气去镇服天下人,尤其是南京的一帮子功臣勋戚。

所以,换个都城就比较合适了,干脆选择不去面对他们。


第二点,蒙元仍在,北患并未根除;徐达、常遇春的北伐,也只是攻克元大都了事,元顺帝带着一帮子文武逃回了大漠,可以这么说,元朝不是灭亡了,只是失去了中原的领土。

元蒙善战,他们虽然北逃,却没有放弃对中原的窥伺,那么,在北方设置足够的防御力量就很必要了,想要让国人足够重视,那就只有把都城放在北方。

天子在的地方,各种防御力量自不用说。一旦发生战事,也可以迅速反应过来,不至于鞭长莫及。

明英宗时期,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蒙人围城,如果被围的不是京师重地,京师保卫战根本不会发生,搞不好明朝就有丢失城池的可能。


第三点,朱棣封王,藩国就在北平;朱棣21岁封燕王,并以藩王的身份在北平生活了22年,这个地方他太熟悉了,多年经营,俨然已经是他的大本营。

把都城迁到这里,他就像是回了自己家一样,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在北平掀翻他的统治。

朱棣迁都之后,南京留下了哪些人?

孝陵守卫者。我们知道,朱元璋于南京建国,并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在南京有陵寝,也就是明孝陵。


朱棣迁都归迁都,他总不能把老爹也一起带到北方去,他是需要留下一批人为父守灵的,这里面,就有不少宫女、太监以及侍卫。

南京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明朝跟别的朝代不太一样,它有两套一模一样的文武班子,一在北京,一在南京,比如北京有六部,南京亦然,六部尚书享受着同等的俸禄品阶。

当然,虽然官职与俸禄等同,权力却不可同日而语,南京的大臣们除了军职之外,大多更像是一种虚职,事实上,在北平的重臣犯了事,都有可能被贬到南京养老。


太子镇南京,行监国之权。永乐之后的数代,皇帝和太子是不在一起的,天子守北京,太子镇南京,这么做,可以防止北方突变,而国中大乱。

有太子在,太子可以从容在南京行使权力,毕竟,这里的文武都很齐备。

关于太子镇南京,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太子朱瞻基要从南京回北京奔丧,汉王朱高煦中途埋伏,欲要半路截杀。

不知怎么的,这个消息被朱瞻基知道了,于是他选择了绕道,汉王朱高煦等了半天,等到的是太子即位的消息。

当然,成王败寇,朱高煦下场也比较悲惨,不仅自己被活活烤死,他的十一个儿子也全部被杀。


明亡后南京故宫的命运。

崇祯煤山自缢后,南京皇宫一直也都有住人,南明时期,南京是弘光政权的都城所在。

清时,这里也都一度驻军,不过受重视程度已然大不如前,随后,南京被太平天国占领,洪秀全又把这里给破坏了一番,拆南京故宫,以修其天王府。

此后浩劫多年,南京故宫残破不堪,地面建筑多已被毁,只剩下了不多的遗址,住人自然已不可能。

其实南京故宫比北京故宫要更大,它足有100万平方米。


不过再华丽的宫殿,也抵挡不了岁月的侵蚀,我们历史上被毁掉的皇宫也不止此,比如汉代的未央宫,唐代的大明宫。

诚然,我们已经看不到南京故宫的全貌,不过南京故宫的城墙还是在的,有机会去南京的话,可以过去看看,历经数百年沧桑,南京故宫墙砖上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见。

这也算一种难得的文化遗产吧。


浮沉于史


朱棣迁都后,南京故宫还有人住吗?

住肯定是有人住的。关键是看住的都是什么人。这要分时期来看。

朱棣迁都北京,主要是因为当年朱棣就是燕王。北京就是他起家的地方。人熟地熟,住着放心。所以,在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在南京登基,同时命令在北京元朝宫殿的基础上建造皇宫。

等皇宫建好,朱棣就早早的搬过去住了。但这时候,朱棣的儿子朱高炽作为太子,是住在南京故宫里的。

后来这也成了定制。因为朱棣一生都在征战。甚至最终死在草原上,征服蒙古的路上。老爹经常跑出去打架。三年两年的不回家。

所以,作为太子的朱高炽就是成为国家的真正管理者,也就是太子监国。而在十余年的太子监国时期,朱高炽一直住在南京故宫。

并且在其继位,真正成为皇帝之后,回到北京的同时也在筹备再把首都迁回南京。可以看到,朱高炽自幼在南京故宫中长大,对南京故宫还是有很深感情的。但朱高炽当皇帝一年多时间,就驾崩了。首都回迁的工作,也就从此搁置。

这之后,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南京故宫住着的也就是一些太监宫女。主要是负责看房子用的。人数也不多。并且,由于疏于打理,南京渐渐破败。

之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弘光帝在南京故宫登基,建立南明政权。这时南京故宫又迎来了久违的热闹。但这种热闹,并不是好事,匆匆来也匆匆走。弘光帝在位仅仅八个月,便兵败如山倒。

再之后,清朝建立,改南京为江宁,明故宫成了八旗驻防城,也就是满城。八旗都统衙门就设在南京故宫里,建筑被破坏很多。

到了康熙下江南,路过南京故宫时,也有了: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

最后,有经历太平天国的破坏,到民国时期,在南京故宫遗址上,建一座小型机场。故宫,也就不复存在了。


参习处


现在的北京故宫,虽然人人只要买票便可以进入参观,但是在古代,明清时期,那可是皇帝的家,里面实际居住着皇室,当然不可能是想进就进的地方。不过,北京紫禁城那也是明朝时期,朱棣夺取皇位称帝之后迁都北京建造的,而在朱棣之前,朱元璋定都南京,自然南京也有皇宫。那么,当朱棣迁都以后,南京的皇宫有没有人居住呢?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皇宫谁住?

南京的皇宫是朱元璋修建的,当这座辉煌的宫殿初步落成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成为皇帝,那时候他以诸侯王的名号给自己修建了一座行宫,在彻底平定了天下后,朱元璋才调集天下工匠聚集南京修建了这座比后来的北京紫禁城还要大的宫殿群。

南京紫禁城是那个年代世界上最庞大的宫殿,遍观世界没有比得上它的,占地面积达到了100万平方米,而朱棣后来修建的北京紫禁城也仅仅才72万平方米而已,可见这座宫殿的庞大。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皇宫谁住?

1.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留在南京皇宫的人

朱棣之所以会迁都北京,其实原因很简单,在他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后,他杀了很多人,不过虽然手中沾满了不少的鲜血,但是他内心的疑虑却没有平息下来。

他一直担心南京以前遗留下来的力量会对自己造成阻碍、也知道自己在这里没有势力的根基。他为了防止遭遇到自己对建文帝所做的事情,于是他就决定了要迁都。他把国都迁到自己经营多年的燕北之地上,所以这才有了我们的北京以及至今仍留存盛世辉煌的北京紫禁城。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皇宫谁住?

不过北京毕竟是靠近边外的地方,隔着一个长城外就是茹毛饮血的蒙古人们,他为了防止蒙古人杀入长城内,给自己来个团灭,所以就保留了朱元璋留下的朝廷系统。在南京保留了一个国家都城所应该拥有的管理官员,把他们当做了自己大明朝的“备胎”。

他们享受的地位跟北京的朝廷官员一样,除了没有应当拥有的权力之外,他们的待遇是完全按照京官待遇给予的。在迁都北京的早期,南京的皇宫内是有太子在这里监国的。如果北京被灭了,皇帝被杀、被俘虏了,那留在南京的太子是可以直接继承皇帝的宝位,接管整个国家的。

不过到了最后,这个传统被打破,再没有太子会被送到南京监国,这个时候在这漫漫的宫墙下,有的只有各种维护皇宫运转的太监、侍卫们。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皇宫谁住?

在没有了皇帝居住之后,南京皇宫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为了减少成本,皇宫应该标配的大量太监只剩下了寥寥少数,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南京皇宫发生了数次火灾,毁坏非常严重。

2.南明时期的南京皇宫

明朝末年的时候,曾经有臣子想劝崇祯皇帝迁都到南京,不过被当时的崇祯皇帝拒绝了,然后臣子们就退而求其次,提出了另一个建议,建议崇祯皇帝把太子送到南京监国,以防不测的情况发生。

不过这个消息在被东林党的人听闻后,他们激烈反对了起来,搬出了各种大义以及和敌人死战到底的气节,最终迫使崇祯皇帝放弃了这个想法,使得太子并没有被送到南京。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皇宫谁住?

在北京被李自成打下后,太子失踪了,而这些东林党的人,是当时投降的第一批人。明朝灭亡后,福王在南京大臣们的拥立下,于南京继位了,成为了明朝新的皇帝。我们称之为南明皇帝,当时他就住在了南京皇宫中。

3.清朝、民国、现代的南京皇宫

清朝平定南京后,他们把南京的皇宫改造成了军营,把他们的八旗军队派驻到了这座皇宫里驻守,这个时候是有人住的。太平天国攻打入南京后,驻守在这座皇宫里的八旗军队纷纷逃了出去。

在洪秀全定都南京后,太平军开始为洪秀全修建起了天王宫,天王宫并没有在明朝皇宫的遗址上修建,不过这座宫殿也没有逃过这次劫难,洪秀全派人在明皇宫里拆卸了很多珍贵的木材、石材,这才得以修建了他华丽的天王宫。

从这个时候开始,这座皇宫是没人居住的,曾国藩的湘军在反攻南京、灭掉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这里也受到了战火的波及,最终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址。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皇宫谁住?

一直到了民国时期,蒋介石定都南京的时候,他曾经想过要在明朝皇宫的遗址上修建自己治理天下的部门,不过考虑到种种的原因,最终这个方案被放弃了。一直到现在,只剩下了少数分散的宫殿遗址,被各种街道、房屋给分割开了。

所以说在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人居住,在被清军攻下前,这里一直有着明朝的各种闲杂人等居住,在清军攻下后,就成为了清军居住驻守的军营,一直到太平天国攻入南京后,这座已经变成废墟的皇宫才自此没有了人烟。


浮生若梦0


北京的那一个故宫,大家都很熟悉,都知道明清两朝的帝王们在这里办公居住。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在南京也有一个皇宫呢?明朝最初的都城是设在南京的,明太祖就是在这里建立起了大明王朝。所以,这里修建的皇宫也相当的有气派感。据了解,这里的宫殿是修建于1366年,总共的占地面积是达到了101万平方米。就当是看来,这个宫殿是耗费了极大人力物力而修建起来的先进建筑物。

但是,到朱棣继位之后,他就将都城迁到了北京。他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几点原因导致。在1402年,爆发了好几场战争,甚至连京都都已经被攻破了,也是在这一年,朱允炆失踪了,朱棣趁机就当上了皇帝。由于这里被战火波及,想要恢复到最初的繁华,需要过很长的时间,所以这一次,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北京。

不过,虽然将地盘都搬到了北京,但是南京的这一座宫殿并没有就此荒废。仍然有一部分皇室成员在这里居住,甚至还有专门的大臣、太监、宫女之类的人在这里留守,负责宫殿的维护问题。而到了洪熙年间,新皇帝又想将皇宫迁回到南京。不过这个想法没有实现,被诸位大臣驳回了。最后经过了一番争论,双方讨论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法,让太子回到南京的宫殿居住。这样一来,不管是哪一个地方被攻破了,都还不会伤及根本,有人可以主持大局。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南京城的宫殿一直都比北京的宫殿要好很多。不管是防御方面,还是规模程度方面,都比北京宫殿要大,也难怪后面有皇帝想要将皇宫迁回去。可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皇帝们都一直待在北京,因此使得这里的皇宫开始不断的被重视,而南京的这座宫殿却越来越被忽视。里面居住的皇室成员都全部迁到了北京,就连一些重要的大臣也不在这里居住了。留下的只有一些护卫,以及做杂役的人们。

等到了1644年,北京被那些起义军们攻破了,福王被一众大臣们保护着出逃出来,又跑回了南京都城。他又开始在这个地方建立了新政权,改名为了南明。不过这个政权并没有维持多久,清兵们就攻打了进来,很快就占据天下,而这一个南京皇宫也才真的算是荒废了下来。后来清朝又将这里利用起来,作为训兵场所。然后晚清时期,太平军们到这里后,对其大规模的破坏,导致现在来这里参观的话,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有败落的宫殿了。


紫禁公子


南京明故宫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一直有人居住,只是日渐衰败,逐渐走向了消亡。

建文帝登基之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朱棣因为得位不正,加上明故宫地势不吉,所以,一登基,就开始在北京依照南京皇宫的形制,兴建北京皇宫。在北京故宫建好之前,朱棣仅仅对明故宫进行了必要修葺工程,直到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负责看护皇城的这些人员,一部分就住在南京皇宫之内。朱棣去世后,明仁宗继位,曾试图迁都回南京,并令皇太子朱瞻基居守南京,住在南京皇宫内。同时,仁宗还下令修葺南京皇城。但是,仁宗数月而亡,宣宗朱瞻基继位后,继续了对明故宫部分宫殿的修葺,但并未迁都。之后,南京皇宫就再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修葺,最多就是修修城门、城墙,还有看护皇宫的值班人员的板房、走廊等等。世宗嘉靖年间,因暴雨水淹,南京皇宫的宫门、城墙、殿宇多有倒塌。朱由检的弟弟朱由崧在南京皇宫武英殿继位,成为了南明的第一位皇帝,即弘光帝。弘光帝仅仅对南京皇宫做了部分修复工作,并将其母亲接入了西宫居住。此时的南京明故宫已经残破不堪了。





长安风华夜未央


都说南京有王气,朱元璋起家于红巾军,势力范围都在南方,南京原称应天,有“顺天应命”之意,明朝建立后,改成南京,成为明朝的国都、京师。


朱元璋是安徽濠州人,自古以来,江浙皖都是富膏之地,鱼米之乡。朱元璋选择定都南京,一来是他初封吴王,南京是吴国故地,二来,南京有长江天堑可依,三来,朱元璋相信南京城有王气,定都于此,可助他一统天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御崩于南京皇宫,终年71岁。尽管朱元璋选择定都南京,但是朱元璋早有迁都北方的打算,他理想中的京师是开封府,为此他还亲赴开封视察,将开封改为“北京”,但迁都毕竟是耗时耗力的大事,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朱元璋自己后来也逐渐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开封的北京名称被取消,把现在的北京改为“北平”。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入主南京夺得帝位,最初也是以南京为京师,但在北平就藩多年的朱棣,并不喜欢南京的生活,而且当时元朝残余势力虽遁入漠北,但依然不断侵扰明朝边境,极大的威胁到明朝的社稷安危,而北平“地势雄伟,山川巩固,四方万国,道里适均”,是理想的京师所在,迁都北京,则可抵御北元残余的威胁,巩固明朝北方的统治。永乐元年(1402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同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北京城陆陆续续修了二十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并改北京为京师。

迁都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定都南京之初,城墙修复得到江南首富沈万三的财力支持,南京恢复了昔日的恢宏大气,城里的皇宫也是颇具规模,完全舍弃南京显然有些浪费,且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对南京情有独钟,出于各种考虑,朱棣没有撤去南京的国都地位,江南经济发达,人烟稠密,保留南京的都城地位,可以更好的有效的管理江南。



为此,朱棣在南京保留了和北京一样的中央机构,包括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以北京为顺天府,南京为应天府,另有中都凤阳府。但是南京的都城地位显然不能与北京比,官员级别虽与京师相同,但设员很少,且权力范围仅限于南京,和京官差距颇大,且南京事务不多,在南京做官较为清闲,而从北京下放南京做官,一般被认为是种贬斥。

那么,明朝皇族全部迁往北京号,南京的紫禁城该何处去呢?毕竟是太祖皇帝和建文帝两代帝王住过的地方,当年也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建起来的,也不能说荒废就荒废。南京故宫虽不再作为皇宫使用,但仍作为留都宫殿,朱棣也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并留少量太监宫女维持南京紫禁城的日常。



(南京故宫复原图)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意欲迁回南京,南京名义上又变成了京师,并派人重新把南京故宫修葺一新,但还没等还都执行,当年朱高炽就突然驾崩了,继位的宣宗皇帝朱瞻基无意南迁,此后数百年,南京紫禁城鲜有修葺,任凭风吹雨打,建筑破损越来越严重。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一场倾盆雷雨,导致谨身、华盖等殿被雷电击中起火。嘉靖元年(1522年),南京暴雨淹城,整个紫禁城几乎都浸泡在雨水中。至明朝末年,南京紫禁城已不复昔日恢宏,变得破败不堪。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后,南京故宫内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朱由崧命人做了些修缮重建工作,兴建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


入清以后,南京紫禁城变得更加破败,特别是在太平天国灭亡之时,南京紫禁城因为战乱几乎沦为一片废墟,民国时期,南京紫禁城被改造为小型机场,至此,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已近乎无存,建国后虽加以保护,当已难见旧容。


大国布衣


虽然明成祖已经迁都北京,但直到明英宗时期,北京才成为正式的都城。尽管北京成为正式都城,但南京仍作为朝廷的备份。

先说个题外话,朱元璋定都南京属权宜之计。

因为对于汉人政权而言,最大的威胁莫过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元朝皇帝退出中原,返回漠北后,处于长江中下游的南京则不是合适的都城,而且南京处于富庶的江南,很容易培养皇帝们的惰性,变得不思进取。

刚从元大都变成的北平,自从五代十国被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后,一直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历时四百余年。洛阳、长安、开封历经战乱,残破不堪。虽然老家凤阳成为中都,但充其量也就是精神层面。

因此,定都问题一直是朱元璋未解决的难题。

北平是朱棣的发迹地,靖难之役之前,他已经在此经营数十年,有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军事、经济体系。

虽然朱棣迁都,但直到明英宗时期,北京才成为都城。这段时间内,南京称为留都,意思是置官留守的都城,除了皇帝不在南京,一整套的政治官僚体系依然存在,即便北京成为都城后,南京依旧保持一整套的政治官僚体系,这便是明朝实行的“两京制”。

换言之,南京就是北京的政治备份,尽管南京官员没有北京官员权力大,但南京官员主管南直隶的事物,这里是明朝赋税重地,因此也有相媲美之处。

两京制的悲哀之处,一是“天子守国门”,国难当头,死守北京,不能迁都;二是统治成本极大,让原本财政就捉襟见肘的明朝更陷入贫困。


五味社


明朝的皇帝有些硬气,也体现在永乐大帝的“天子守国门”和崇祯皇帝的“君王死社稷”上;“靖难之役”成功后,永乐帝一直想回到燕地,因为北京他已经经营了几十年,所以,在南京他没有增加其它大型建筑,稍事安定,便着手准备北迁事宜。

准备工作包括疏浚京杭大运河,以沟通南北经济往来,使新都北京城重新繁荣起来;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春节,明成祖朱棣正式启动北迁,即把大明的首都由南京城迁往北京城,此前有通知各番属国,意思是迁都是壮举,大明将接受各国使臣朝贺,一时山河生辉,风光无限,而燕王的北京城也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首都。



那么,成为“废都”的南京城呢,并没有荒芜,作为 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对老爸亲自选址建设的南京城没有舍弃不管,不然,靖难就是到南方来抢侄儿的位置,并把首都贵重的东西搬回燕地,天下必定谣言四起,不利自己的统治。

朱棣不傻,尽管他不喜欢这个城市,也要顾及天下舆论;还有,老爸即太祖朱元璋就葬在故都的钟山上,如果草率行事,运筹帷幄的姚广孝一完会跳出来指责一番,所以,朱棣将南京作为陪都保留了下来。

所以,迁都后的南京城没有衰落,明朝中期,人口已达到了100多万人,在当时的世界属于大都市,更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朱棣还保持了一套领导班子,仍然留有南京六部,建制还是比较齐全的。

而南京皇宫作为沾染帝王之气的场所,也留下了一些宫女太监负责清扫、收拾、整理,但偌大的南京城不再是全国权力中心,昔日的辉煌很快黯然,在政治上失去了真正的地位。


希望星晨58298869


一个国家一般而言都只有一个首都,但明朝却有两个,北京和南京,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古人都是迷信的,他们迷信风水堪舆学说,迷信地气是否能旺他们。对于朱元璋而言,南京是他的发家之地,他认为南京是旺他的。而南京又曾经作为首都存在过,江南的繁荣和富庶,也让他贪恋南京的富贵承平,在他在位的几十年,明朝的都城一直是南京。

从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南京是六个王朝的都城,它素来又“龙蟠虎踞”之称,它的地理位置优越,钟山龙蟠于东,石城虎踞于西,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面,南面还有秦淮河绕着故宫而过,水运非常便利,粮食取之不尽,为皇帝朝廷服务的手工业作坊也都在南京。

另外明朝著名臣子徐达、常遇春,他们的府邸都在南京。

南京城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商业繁荣,居民达一百万,也是世界各大城市所不能比拟的人口数量。

紫禁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比后来北京建的,要大一些,也宏伟一些。当时朱元璋也想子子孙孙都留在这里,可没想到计划不如变化,他精心扶持的朱允炆由于懦弱善良,而被心狠手辣,富有城府的朱棣篡夺了皇位,朱允炆也生死不明。

有人说,朱棣之所以会迁都北京,是因为金陵是王朝短命之地,建立在这里的王朝是不会长久的。这种说法是错的。

朱棣这人胆子大得很,他什么都不相信,他连千夫所指的弑杀亲侄,篡夺皇位都干得出来,他还怕那些迷信的说法吗?

最大的原因是朱棣发家的地方是北京,那里是他的老巢,他静心培植的手下都在北京。而南京,他满手沾着建文帝以及其臣子的血,即使他再猖狂,到了晚上,一个人面对空荡荡的——或许充满冤魂的宫殿,恐怕也难以入睡吧?

他在南京不仅没有根基,还有以帮“仇家”——建文帝的“余孽”,这些人一旦反扑,他的下场只会更惨。朱棣不想余生都心惊胆战,于是迅速做出迁都的决定,回到令他安心的老巢——北京。

但是北京也有北京的劣势,明朝时期的北京不像现在,也是很危险的,关外的蒙古人蠢蠢欲动,如果蒙古铁骑踏入北京城,朱棣的命一样也不保,所以南京这个“备胎”也不能丢。

其实,南京作为“陪都”,也是朱棣政治妥协的结果。他的皇位是用血洗着夺来的,他是杀了建文帝以及一些“建文余孽”,但是并不表明朱棣就压制了南方的地主贵族集团。

而且江南靠近江浙一带,是明朝的赋税收入主要来源之处,朱棣也不想放弃这里,权衡之下,朱棣决定让南京也照常运转。

于是,朱棣保留了南京的行政班子,跟北京几乎一摸一样的官僚班子,只是这些人没有实权,只是享受同等的官位和朝廷的俸禄,他们闲得都快长毛了。

为了以防万一,北京的统治者开始派太子去南京监国,这样他们死后,皇位还是本家的,朝廷制度一样运转。

但是一个国家,哪里有那么多钱砸在一个“备胎”官僚班子上,时间长了,钱、精力都顾及不了,所以后来南京的皇宫就渐渐人数寥寥,日渐荒凉,而朝廷的政治核心依然在北京。

后来明朝灭亡时,崇祯帝本想去南京,奈何大臣不让,最终还是福王进入南京,建立南明。可怜的南明没维持多久就被灭了,更加印证了“金陵城”建立的王朝都短命的谶语。

这么想来,南京的地气却是有点诡异,厚重,富贵,但是昙花一现。


静说历史


南京是明朝的龙兴之地,朱元璋于此起家、于此立国,并打算世代奉宗庙于此!

可是,后来接替皇位的皇孙朱允炆在镇压藩王朱棣的时候兵败,使得皇位大权旁落于叔叔朱棣手中,为了安全起见,朱棣决定迁都自己原本的封地——北京。



南京经过长期的经营、修葺,已经成为城墙坚固、经济富庶之地,迁都北京以后,朱棣并没有完全放弃南京,而是把它作为陪都,地位仅次于北京,不仅有专人守卫祭祀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而还把非常重要的政治机构,如三省六部等设置于南京。


在古代的政治制度里面,六部是非常高级的权利机关,包括: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替皇帝统辖全国所有事务,上面直接由丞相或者皇帝管辖,可以说哪里设有六部,哪里就是京城,因此明朝实行的是双京制。

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将南京改为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行使双京制,应天府(南京)和顺天府(北京)合称二京府。

除了六部,在南京设立的主要国家机构还有督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只看设置名称,俨然一副正规的京都气派,这些机构中派驻了大量官员,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官员的级别和待遇和北京方面完全相同,北京皇宫叫做顺天府,南京皇宫叫做应天府,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无法陪在皇帝身边。


虽说二京在设置的机关名称、官员的行政待遇等各方面毫无差别,可是,毕竟天子是身在北京的,于朱棣而言,真正的大权不可能交于千里之遥的南京而不揽在自己手里。

所以南京方面的权利远不及北京各机关的权利大,尽管如此,南京的权利还是超过除北京之外全国其他行政所在地的,它管辖着十五个府和三个直隶州,相当于一个小型朝廷。

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可见,迁都后,朱棣不但保留了南京的皇宫,而且还活跃着大量的中央机关。基本上北京有的他都有。所以在明朝一直有着两套行政班子,南京是作为候补的存在。

这也是为何当年北京城陷落,明朝灭亡后,南明小朝廷能够那么快的拉起来的原因。

他们相比于北京,其实就只是差了一个皇帝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