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的皇宮還有人住嗎?

用戶147418275


有人住。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御極南京,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

然而,永樂大帝並不打算一直在南京待著,永樂十四年,北京紫禁城開始動工修建,直至永樂十九年,紫禁城完工,朱棣一聲令下,都城從南京變為了北京。


朱棣為什麼遷都北京?

第一點,朱棣得位,名不正言不順;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兒子,但他卻不是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而且,他雖然自詡為馬皇后所出,卻不是真的嫡子。

建文帝欲要削藩,沒有削成功,被朱棣給翻了盤。朱棣確實無辜,造反也是被逼無奈,但他打進了南京,皇帝下落不明,在那樣一種情勢下,他除了登基,別無選擇。

不過,登基之後的朱棣並沒有底氣去鎮服天下人,尤其是南京的一幫子功臣勳戚。

所以,換個都城就比較合適了,乾脆選擇不去面對他們。


第二點,蒙元仍在,北患並未根除;徐達、常遇春的北伐,也只是攻克元大都了事,元順帝帶著一幫子文武逃回了大漠,可以這麼說,元朝不是滅亡了,只是失去了中原的領土。

元蒙善戰,他們雖然北逃,卻沒有放棄對中原的窺伺,那麼,在北方設置足夠的防禦力量就很必要了,想要讓國人足夠重視,那就只有把都城放在北方。

天子在的地方,各種防禦力量自不用說。一旦發生戰事,也可以迅速反應過來,不至於鞭長莫及。

明英宗時期,發生了土木堡之變,蒙人圍城,如果被圍的不是京師重地,京師保衛戰根本不會發生,搞不好明朝就有丟失城池的可能。


第三點,朱棣封王,藩國就在北平;朱棣21歲封燕王,並以藩王的身份在北平生活了22年,這個地方他太熟悉了,多年經營,儼然已經是他的大本營。

把都城遷到這裡,他就像是回了自己家一樣,沒有任何人有能力在北平掀翻他的統治。

朱棣遷都之後,南京留下了哪些人?

孝陵守衛者。我們知道,朱元璋於南京建國,並在這裡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在南京有陵寢,也就是明孝陵。


朱棣遷都歸遷都,他總不能把老爹也一起帶到北方去,他是需要留下一批人為父守靈的,這裡面,就有不少宮女、太監以及侍衛。

南京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明朝跟別的朝代不太一樣,它有兩套一模一樣的文武班子,一在北京,一在南京,比如北京有六部,南京亦然,六部尚書享受著同等的俸祿品階。

當然,雖然官職與俸祿等同,權力卻不可同日而語,南京的大臣們除了軍職之外,大多更像是一種虛職,事實上,在北平的重臣犯了事,都有可能被貶到南京養老。


太子鎮南京,行監國之權。永樂之後的數代,皇帝和太子是不在一起的,天子守北京,太子鎮南京,這麼做,可以防止北方突變,而國中大亂。

有太子在,太子可以從容在南京行使權力,畢竟,這裡的文武都很齊備。

關於太子鎮南京,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太子朱瞻基要從南京回北京奔喪,漢王朱高煦中途埋伏,欲要半路截殺。

不知怎麼的,這個消息被朱瞻基知道了,於是他選擇了繞道,漢王朱高煦等了半天,等到的是太子即位的消息。

當然,成王敗寇,朱高煦下場也比較悲慘,不僅自己被活活烤死,他的十一個兒子也全部被殺。


明亡後南京故宮的命運。

崇禎煤山自縊後,南京皇宮一直也都有住人,南明時期,南京是弘光政權的都城所在。

清時,這裡也都一度駐軍,不過受重視程度已然大不如前,隨後,南京被太平天國佔領,洪秀全又把這裡給破壞了一番,拆南京故宮,以修其天王府。

此後浩劫多年,南京故宮殘破不堪,地面建築多已被毀,只剩下了不多的遺址,住人自然已不可能。

其實南京故宮比北京故宮要更大,它足有100萬平方米。


不過再華麗的宮殿,也抵擋不了歲月的侵蝕,我們歷史上被毀掉的皇宮也不止此,比如漢代的未央宮,唐代的大明宮。

誠然,我們已經看不到南京故宮的全貌,不過南京故宮的城牆還是在的,有機會去南京的話,可以過去看看,歷經數百年滄桑,南京故宮牆磚上的字跡仍然清晰可見。

這也算一種難得的文化遺產吧。


浮沉於史


朱棣遷都後,南京故宮還有人住嗎?

住肯定是有人住的。關鍵是看住的都是什麼人。這要分時期來看。

朱棣遷都北京,主要是因為當年朱棣就是燕王。北京就是他起家的地方。人熟地熟,住著放心。所以,在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在南京登基,同時命令在北京元朝宮殿的基礎上建造皇宮。

等皇宮建好,朱棣就早早的搬過去住了。但這時候,朱棣的兒子朱高熾作為太子,是住在南京故宮裡的。

後來這也成了定製。因為朱棣一生都在征戰。甚至最終死在草原上,征服蒙古的路上。老爹經常跑出去打架。三年兩年的不回家。

所以,作為太子的朱高熾就是成為國家的真正管理者,也就是太子監國。而在十餘年的太子監國時期,朱高熾一直住在南京故宮。

並且在其繼位,真正成為皇帝之後,回到北京的同時也在籌備再把首都遷回南京。可以看到,朱高熾自幼在南京故宮中長大,對南京故宮還是有很深感情的。但朱高熾當皇帝一年多時間,就駕崩了。首都回遷的工作,也就從此擱置。

這之後,長達兩百年的時間裡,南京故宮住著的也就是一些太監宮女。主要是負責看房子用的。人數也不多。並且,由於疏於打理,南京漸漸破敗。

之後,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弘光帝在南京故宮登基,建立南明政權。這時南京故宮又迎來了久違的熱鬧。但這種熱鬧,並不是好事,匆匆來也匆匆走。弘光帝在位僅僅八個月,便兵敗如山倒。

再之後,清朝建立,改南京為江寧,明故宮成了八旗駐防城,也就是滿城。八旗都統衙門就設在南京故宮裡,建築被破壞很多。

到了康熙下江南,路過南京故宮時,也有了:吳宮花草、晉代衣冠之嘆。

最後,有經歷太平天國的破壞,到民國時期,在南京故宮遺址上,建一座小型機場。故宮,也就不復存在了。


參習處


現在的北京故宮,雖然人人只要買票便可以進入參觀,但是在古代,明清時期,那可是皇帝的家,裡面實際居住著皇室,當然不可能是想進就進的地方。不過,北京紫禁城那也是明朝時期,朱棣奪取皇位稱帝之後遷都北京建造的,而在朱棣之前,朱元璋定都南京,自然南京也有皇宮。那麼,當朱棣遷都以後,南京的皇宮有沒有人居住呢?



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南京的皇宮誰住?

南京的皇宮是朱元璋修建的,當這座輝煌的宮殿初步落成的時候,朱元璋還沒有成為皇帝,那時候他以諸侯王的名號給自己修建了一座行宮,在徹底平定了天下後,朱元璋才調集天下工匠聚集南京修建了這座比後來的北京紫禁城還要大的宮殿群。

南京紫禁城是那個年代世界上最龐大的宮殿,遍觀世界沒有比得上它的,佔地面積達到了100萬平方米,而朱棣後來修建的北京紫禁城也僅僅才72萬平方米而已,可見這座宮殿的龐大。



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南京的皇宮誰住?

1.朱棣遷都北京之後留在南京皇宮的人

朱棣之所以會遷都北京,其實原因很簡單,在他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後,他殺了很多人,不過雖然手中沾滿了不少的鮮血,但是他內心的疑慮卻沒有平息下來。

他一直擔心南京以前遺留下來的力量會對自己造成阻礙、也知道自己在這裡沒有勢力的根基。他為了防止遭遇到自己對建文帝所做的事情,於是他就決定了要遷都。他把國都遷到自己經營多年的燕北之地上,所以這才有了我們的北京以及至今仍留存盛世輝煌的北京紫禁城。



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南京的皇宮誰住?

不過北京畢竟是靠近邊外的地方,隔著一個長城外就是茹毛飲血的蒙古人們,他為了防止蒙古人殺入長城內,給自己來個團滅,所以就保留了朱元璋留下的朝廷系統。在南京保留了一個國家都城所應該擁有的管理官員,把他們當做了自己大明朝的“備胎”。

他們享受的地位跟北京的朝廷官員一樣,除了沒有應當擁有的權力之外,他們的待遇是完全按照京官待遇給予的。在遷都北京的早期,南京的皇宮內是有太子在這裡監國的。如果北京被滅了,皇帝被殺、被俘虜了,那留在南京的太子是可以直接繼承皇帝的寶位,接管整個國家的。

不過到了最後,這個傳統被打破,再沒有太子會被送到南京監國,這個時候在這漫漫的宮牆下,有的只有各種維護皇宮運轉的太監、侍衛們。



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南京的皇宮誰住?

在沒有了皇帝居住之後,南京皇宮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為了減少成本,皇宮應該標配的大量太監只剩下了寥寥少數,在監管不力的情況下,南京皇宮發生了數次火災,毀壞非常嚴重。

2.南明時期的南京皇宮

明朝末年的時候,曾經有臣子想勸崇禎皇帝遷都到南京,不過被當時的崇禎皇帝拒絕了,然後臣子們就退而求其次,提出了另一個建議,建議崇禎皇帝把太子送到南京監國,以防不測的情況發生。

不過這個消息在被東林黨的人聽聞後,他們激烈反對了起來,搬出了各種大義以及和敵人死戰到底的氣節,最終迫使崇禎皇帝放棄了這個想法,使得太子並沒有被送到南京。



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南京的皇宮誰住?

在北京被李自成打下後,太子失蹤了,而這些東林黨的人,是當時投降的第一批人。明朝滅亡後,福王在南京大臣們的擁立下,於南京繼位了,成為了明朝新的皇帝。我們稱之為南明皇帝,當時他就住在了南京皇宮中。

3.清朝、民國、現代的南京皇宮

清朝平定南京後,他們把南京的皇宮改造成了軍營,把他們的八旗軍隊派駐到了這座皇宮裡駐守,這個時候是有人住的。太平天國攻打入南京後,駐守在這座皇宮裡的八旗軍隊紛紛逃了出去。

在洪秀全定都南京後,太平軍開始為洪秀全修建起了天王宮,天王宮並沒有在明朝皇宮的遺址上修建,不過這座宮殿也沒有逃過這次劫難,洪秀全派人在明皇宮裡拆卸了很多珍貴的木材、石材,這才得以修建了他華麗的天王宮。

從這個時候開始,這座皇宮是沒人居住的,曾國藩的湘軍在反攻南京、滅掉太平天國的過程中,這裡也受到了戰火的波及,最終只留下了一片廢墟遺址。



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南京的皇宮誰住?

一直到了民國時期,蔣介石定都南京的時候,他曾經想過要在明朝皇宮的遺址上修建自己治理天下的部門,不過考慮到種種的原因,最終這個方案被放棄了。一直到現在,只剩下了少數分散的宮殿遺址,被各種街道、房屋給分割開了。

所以說在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的皇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有人居住,在被清軍攻下前,這裡一直有著明朝的各種閒雜人等居住,在清軍攻下後,就成為了清軍居住駐守的軍營,一直到太平天國攻入南京後,這座已經變成廢墟的皇宮才自此沒有了人煙。


浮生若夢0


北京的那一個故宮,大家都很熟悉,都知道明清兩朝的帝王們在這裡辦公居住。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在南京也有一個皇宮呢?明朝最初的都城是設在南京的,明太祖就是在這裡建立起了大明王朝。所以,這裡修建的皇宮也相當的有氣派感。據瞭解,這裡的宮殿是修建於1366年,總共的佔地面積是達到了101萬平方米。就當是看來,這個宮殿是耗費了極大人力物力而修建起來的先進建築物。

但是,到朱棣繼位之後,他就將都城遷到了北京。他做出這個決定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有幾點原因導致。在1402年,爆發了好幾場戰爭,甚至連京都都已經被攻破了,也是在這一年,朱允炆失蹤了,朱棣趁機就當上了皇帝。由於這裡被戰火波及,想要恢復到最初的繁華,需要過很長的時間,所以這一次,他決定將都城遷到北京。

不過,雖然將地盤都搬到了北京,但是南京的這一座宮殿並沒有就此荒廢。仍然有一部分皇室成員在這裡居住,甚至還有專門的大臣、太監、宮女之類的人在這裡留守,負責宮殿的維護問題。而到了洪熙年間,新皇帝又想將皇宮遷回到南京。不過這個想法沒有實現,被諸位大臣駁回了。最後經過了一番爭論,雙方討論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法,讓太子回到南京的宮殿居住。這樣一來,不管是哪一個地方被攻破了,都還不會傷及根本,有人可以主持大局。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南京城的宮殿一直都比北京的宮殿要好很多。不管是防禦方面,還是規模程度方面,都比北京宮殿要大,也難怪後面有皇帝想要將皇宮遷回去。可是隨著時間的變化,皇帝們都一直待在北京,因此使得這裡的皇宮開始不斷的被重視,而南京的這座宮殿卻越來越被忽視。裡面居住的皇室成員都全部遷到了北京,就連一些重要的大臣也不在這裡居住了。留下的只有一些護衛,以及做雜役的人們。

等到了1644年,北京被那些起義軍們攻破了,福王被一眾大臣們保護著出逃出來,又跑回了南京都城。他又開始在這個地方建立了新政權,改名為了南明。不過這個政權並沒有維持多久,清兵們就攻打了進來,很快就佔據天下,而這一個南京皇宮也才真的算是荒廢了下來。後來清朝又將這裡利用起來,作為訓兵場所。然後晚清時期,太平軍們到這裡後,對其大規模的破壞,導致現在來這裡參觀的話,我們能看到的也只有敗落的宮殿了。


紫禁公子


南京明故宮在朱棣遷都北京之後,一直有人居住,只是日漸衰敗,逐漸走向了消亡。

建文帝登基之後,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朱棣因為得位不正,加上明故宮地勢不吉,所以,一登基,就開始在北京依照南京皇宮的形制,興建北京皇宮。在北京故宮建好之前,朱棣僅僅對明故宮進行了必要修葺工程,直到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負責看護皇城的這些人員,一部分就住在南京皇宮之內。朱棣去世後,明仁宗繼位,曾試圖遷都回南京,並令皇太子朱瞻基居守南京,住在南京皇宮內。同時,仁宗還下令修葺南京皇城。但是,仁宗數月而亡,宣宗朱瞻基繼位後,繼續了對明故宮部分宮殿的修葺,但並未遷都。之後,南京皇宮就再沒有進行大規模的修葺,最多就是修修城門、城牆,還有看護皇宮的值班人員的板房、走廊等等。世宗嘉靖年間,因暴雨水淹,南京皇宮的宮門、城牆、殿宇多有倒塌。朱由檢的弟弟朱由崧在南京皇宮武英殿繼位,成為了南明的第一位皇帝,即弘光帝。弘光帝僅僅對南京皇宮做了部分修復工作,並將其母親接入了西宮居住。此時的南京明故宮已經殘破不堪了。





長安風華夜未央


都說南京有王氣,朱元璋起家於紅巾軍,勢力範圍都在南方,南京原稱應天,有“順天應命”之意,明朝建立後,改成南京,成為明朝的國都、京師。


朱元璋是安徽濠州人,自古以來,江浙皖都是富膏之地,魚米之鄉。朱元璋選擇定都南京,一來是他初封吳王,南京是吳國故地,二來,南京有長江天塹可依,三來,朱元璋相信南京城有王氣,定都於此,可助他一統天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御崩於南京皇宮,終年71歲。儘管朱元璋選擇定都南京,但是朱元璋早有遷都北方的打算,他理想中的京師是開封府,為此他還親赴開封視察,將開封改為“北京”,但遷都畢竟是耗時耗力的大事,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朱元璋自己後來也逐漸打消了遷都的念頭。開封的北京名稱被取消,把現在的北京改為“北平”。



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入主南京奪得帝位,最初也是以南京為京師,但在北平就藩多年的朱棣,並不喜歡南京的生活,而且當時元朝殘餘勢力雖遁入漠北,但依然不斷侵擾明朝邊境,極大的威脅到明朝的社稷安危,而北平“地勢雄偉,山川鞏固,四方萬國,道里適均”,是理想的京師所在,遷都北京,則可抵禦北元殘餘的威脅,鞏固明朝北方的統治。永樂元年(1402年),朱棣改北平為北京,同年開始大規模修建北京城,北京城陸陸續續修了二十年,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並改北京為京師。

遷都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定都南京之初,城牆修復得到江南首富沈萬三的財力支持,南京恢復了昔日的恢宏大氣,城裡的皇宮也是頗具規模,完全捨棄南京顯然有些浪費,且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對南京情有獨鍾,出於各種考慮,朱棣沒有撤去南京的國都地位,江南經濟發達,人煙稠密,保留南京的都城地位,可以更好的有效的管理江南。



為此,朱棣在南京保留了和北京一樣的中央機構,包括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京師相同。以北京為順天府,南京為應天府,另有中都鳳陽府。但是南京的都城地位顯然不能與北京比,官員級別雖與京師相同,但設員很少,且權力範圍僅限於南京,和京官差距頗大,且南京事務不多,在南京做官較為清閒,而從北京下放南京做官,一般被認為是種貶斥。

那麼,明朝皇族全部遷往北京號,南京的紫禁城該何處去呢?畢竟是太祖皇帝和建文帝兩代帝王住過的地方,當年也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建起來的,也不能說荒廢就荒廢。南京故宮雖不再作為皇宮使用,但仍作為留都宮殿,朱棣也委派皇族和內臣管理,並留少量太監宮女維持南京紫禁城的日常。



(南京故宮復原圖)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意欲遷回南京,南京名義上又變成了京師,並派人重新把南京故宮修葺一新,但還沒等還都執行,當年朱高熾就突然駕崩了,繼位的宣宗皇帝朱瞻基無意南遷,此後數百年,南京紫禁城鮮有修葺,任憑風吹雨打,建築破損越來越嚴重。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一場傾盆雷雨,導致謹身、華蓋等殿被雷電擊中起火。嘉靖元年(1522年),南京暴雨淹城,整個紫禁城幾乎都浸泡在雨水中。至明朝末年,南京紫禁城已不復昔日恢宏,變得破敗不堪。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繼位後,南京故宮內大多殿宇已經坍毀無存,朱由崧命人做了些修繕重建工作,興建奉天門,慈禧殿等建築。


入清以後,南京紫禁城變得更加破敗,特別是在太平天國滅亡之時,南京紫禁城因為戰亂幾乎淪為一片廢墟,民國時期,南京紫禁城被改造為小型機場,至此,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群已近乎無存,建國後雖加以保護,當已難見舊容。


大國布衣


雖然明成祖已經遷都北京,但直到明英宗時期,北京才成為正式的都城。儘管北京成為正式都城,但南京仍作為朝廷的備份。

先說個題外話,朱元璋定都南京屬權宜之計。

因為對於漢人政權而言,最大的威脅莫過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元朝皇帝退出中原,返回漠北後,處於長江中下游的南京則不是合適的都城,而且南京處於富庶的江南,很容易培養皇帝們的惰性,變得不思進取。

剛從元大都變成的北平,自從五代十國被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後,一直處於北方遊牧民族的統治,歷時四百餘年。洛陽、長安、開封歷經戰亂,殘破不堪。雖然老家鳳陽成為中都,但充其量也就是精神層面。

因此,定都問題一直是朱元璋未解決的難題。

北平是朱棣的發跡地,靖難之役之前,他已經在此經營數十年,有了一套完整的政治、軍事、經濟體系。

雖然朱棣遷都,但直到明英宗時期,北京才成為都城。這段時間內,南京稱為留都,意思是置官留守的都城,除了皇帝不在南京,一整套的政治官僚體系依然存在,即便北京成為都城後,南京依舊保持一整套的政治官僚體系,這便是明朝實行的“兩京制”。

換言之,南京就是北京的政治備份,儘管南京官員沒有北京官員權力大,但南京官員主管南直隸的事物,這裡是明朝賦稅重地,因此也有相媲美之處。

兩京制的悲哀之處,一是“天子守國門”,國難當頭,死守北京,不能遷都;二是統治成本極大,讓原本財政就捉襟見肘的明朝更陷入貧困。


五味社


明朝的皇帝有些硬氣,也體現在永樂大帝的“天子守國門”和崇禎皇帝的“君王死社稷”上;“靖難之役”成功後,永樂帝一直想回到燕地,因為北京他已經經營了幾十年,所以,在南京他沒有增加其它大型建築,稍事安定,便著手準備北遷事宜。

準備工作包括疏浚京杭大運河,以溝通南北經濟往來,使新都北京城重新繁榮起來;公元1421年(永樂十九年)春節,明成祖朱棣正式啟動北遷,即把大明的首都由南京城遷往北京城,此前有通知各番屬國,意思是遷都是壯舉,大明將接受各國使臣朝賀,一時山河生輝,風光無限,而燕王的北京城也正式成為大明王朝的首都。



那麼,成為“廢都”的南京城呢,並沒有荒蕪,作為 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對老爸親自選址建設的南京城沒有捨棄不管,不然,靖難就是到南方來搶侄兒的位置,並把首都貴重的東西搬回燕地,天下必定謠言四起,不利自己的統治。

朱棣不傻,儘管他不喜歡這個城市,也要顧及天下輿論;還有,老爸即太祖朱元璋就葬在故都的鐘山上,如果草率行事,運籌帷幄的姚廣孝一完會跳出來指責一番,所以,朱棣將南京作為陪都保留了下來。

所以,遷都後的南京城沒有衰落,明朝中期,人口已達到了100多萬人,在當時的世界屬於大都市,更是中國南方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朱棣還保持了一套領導班子,仍然留有南京六部,建制還是比較齊全的。

而南京皇宮作為沾染帝王之氣的場所,也留下了一些宮女太監負責清掃、收拾、整理,但偌大的南京城不再是全國權力中心,昔日的輝煌很快黯然,在政治上失去了真正的地位。


希望星晨58298869


一個國家一般而言都只有一個首都,但明朝卻有兩個,北京和南京,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古人都是迷信的,他們迷信風水堪輿學說,迷信地氣是否能旺他們。對於朱元璋而言,南京是他的發家之地,他認為南京是旺他的。而南京又曾經作為首都存在過,江南的繁榮和富庶,也讓他貪戀南京的富貴承平,在他在位的幾十年,明朝的都城一直是南京。

從公元三世紀到六世紀,南京是六個王朝的都城,它素來又“龍蟠虎踞”之稱,它的地理位置優越,鐘山龍蟠於東,石城虎踞於西,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面,南面還有秦淮河繞著故宮而過,水運非常便利,糧食取之不盡,為皇帝朝廷服務的手工業作坊也都在南京。

另外明朝著名臣子徐達、常遇春,他們的府邸都在南京。

南京城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商業繁榮,居民達一百萬,也是世界各大城市所不能比擬的人口數量。

紫禁城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比後來北京建的,要大一些,也宏偉一些。當時朱元璋也想子子孫孫都留在這裡,可沒想到計劃不如變化,他精心扶持的朱允炆由於懦弱善良,而被心狠手辣,富有城府的朱棣篡奪了皇位,朱允炆也生死不明。

有人說,朱棣之所以會遷都北京,是因為金陵是王朝短命之地,建立在這裡的王朝是不會長久的。這種說法是錯的。

朱棣這人膽子大得很,他什麼都不相信,他連千夫所指的弒殺親侄,篡奪皇位都幹得出來,他還怕那些迷信的說法嗎?

最大的原因是朱棣發家的地方是北京,那裡是他的老巢,他靜心培植的手下都在北京。而南京,他滿手沾著建文帝以及其臣子的血,即使他再猖狂,到了晚上,一個人面對空蕩蕩的——或許充滿冤魂的宮殿,恐怕也難以入睡吧?

他在南京不僅沒有根基,還有以幫“仇家”——建文帝的“餘孽”,這些人一旦反撲,他的下場只會更慘。朱棣不想餘生都心驚膽戰,於是迅速做出遷都的決定,回到令他安心的老巢——北京。

但是北京也有北京的劣勢,明朝時期的北京不像現在,也是很危險的,關外的蒙古人蠢蠢欲動,如果蒙古鐵騎踏入北京城,朱棣的命一樣也不保,所以南京這個“備胎”也不能丟。

其實,南京作為“陪都”,也是朱棣政治妥協的結果。他的皇位是用血洗著奪來的,他是殺了建文帝以及一些“建文餘孽”,但是並不表明朱棣就壓制了南方的地主貴族集團。

而且江南靠近江浙一帶,是明朝的賦稅收入主要來源之處,朱棣也不想放棄這裡,權衡之下,朱棣決定讓南京也照常運轉。

於是,朱棣保留了南京的行政班子,跟北京幾乎一摸一樣的官僚班子,只是這些人沒有實權,只是享受同等的官位和朝廷的俸祿,他們閒得都快長毛了。

為了以防萬一,北京的統治者開始派太子去南京監國,這樣他們死後,皇位還是本家的,朝廷制度一樣運轉。

但是一個國家,哪裡有那麼多錢砸在一個“備胎”官僚班子上,時間長了,錢、精力都顧及不了,所以後來南京的皇宮就漸漸人數寥寥,日漸荒涼,而朝廷的政治核心依然在北京。

後來明朝滅亡時,崇禎帝本想去南京,奈何大臣不讓,最終還是福王進入南京,建立南明。可憐的南明沒維持多久就被滅了,更加印證了“金陵城”建立的王朝都短命的讖語。

這麼想來,南京的地氣卻是有點詭異,厚重,富貴,但是曇花一現。


靜說歷史


南京是明朝的龍興之地,朱元璋於此起家、於此立國,並打算世代奉宗廟於此!

可是,後來接替皇位的皇孫朱允炆在鎮壓藩王朱棣的時候兵敗,使得皇位大權旁落於叔叔朱棣手中,為了安全起見,朱棣決定遷都自己原本的封地——北京。



南京經過長期的經營、修葺,已經成為城牆堅固、經濟富庶之地,遷都北京以後,朱棣並沒有完全放棄南京,而是把它作為陪都,地位僅次於北京,不僅有專人守衛祭祀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而還把非常重要的政治機構,如三省六部等設置於南京。


在古代的政治制度裡面,六部是非常高級的權利機關,包括:吏部、戶部、兵部、刑部、工部,替皇帝統轄全國所有事務,上面直接由丞相或者皇帝管轄,可以說哪裡設有六部,哪裡就是京城,因此明朝實行的是雙京制。

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將南京改為留都,設南京六部等機構,行使雙京制,應天府(南京)和順天府(北京)合稱二京府。

除了六部,在南京設立的主要國家機構還有督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只看設置名稱,儼然一副正規的京都氣派,這些機構中派駐了大量官員,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官員的級別和待遇和北京方面完全相同,北京皇宮叫做順天府,南京皇宮叫做應天府,唯一的差別可能就是無法陪在皇帝身邊。


雖說二京在設置的機關名稱、官員的行政待遇等各方面毫無差別,可是,畢竟天子是身在北京的,於朱棣而言,真正的大權不可能交於千里之遙的南京而不攬在自己手裡。

所以南京方面的權利遠不及北京各機關的權利大,儘管如此,南京的權利還是超過除北京之外全國其他行政所在地的,它管轄著十五個府和三個直隸州,相當於一個小型朝廷。

終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可見,遷都後,朱棣不但保留了南京的皇宮,而且還活躍著大量的中央機關。基本上北京有的他都有。所以在明朝一直有著兩套行政班子,南京是作為候補的存在。

這也是為何當年北京城陷落,明朝滅亡後,南明小朝廷能夠那麼快的拉起來的原因。

他們相比於北京,其實就只是差了一個皇帝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