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正视宝宝的“口唇期”,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1岁以内的宝宝,会不断地把舌头从嘴里吐出来缩进去地玩耍。见到什么就要咬一口,甚至小小的药片也要尝一尝,如果妈妈不让,就会哭喊。哭泣的时候,妈妈往他们嘴里放些果汁、果肉什么的,或者把他们抱在怀里抚摸,宝宝情绪就会好很多。当宝宝不是因为饥饿而啼哭的时候,如果把乳头、奶嘴放在嘴里,宝宝做出吸吮的动作后情绪会稳定下来……

  年轻的妈妈,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有趣的现象呢?你能不能解释宝宝的这种行为呢?

父母要正视宝宝的“口唇期”,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正视“口唇期”宝宝的需要

  要解释以上现象并不难,1岁以前的宝宝主要需求停留在口部,满足了他口部的吸吮需要,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被重视的、被喜爱的,就会感到快乐。满足的快乐是宝宝生存下去的动力,也是发展这个阶段的宝宝信任感的重要因素。

  如果宝宝没有从口部体验到足够的快乐,而是受了很多痛苦,那么宝宝可能发展成口唇类型的人格,这种类型的宝宝,即使长大后也不能很好地自立,会过于依赖他人。

  0~1岁这个年龄阶段为口唇期,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口唇活动满足孩子的心理欲望。满足了孩子的口唇欲望,孩子就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成长。所以,妈妈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吸吮的机会,多爱护宝宝。

  大概在半岁的时候,宝宝觉察到了口的功能,这个时候,他不再满足于用口来吃喝,而是用口来玩耍、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生活的这个世界。可以说,1岁以前的宝宝,他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口上,妈妈满足了宝宝的口欲,宝宝就会露出轻松、愉快的表情,甚至手舞足蹈。

  所以,对于1岁以前的宝宝,如果妈妈没有及时地、充分地满足宝宝的口欲这种基本的生理需要,也没有充分向孩子表达爱,那么就一定会影响亲子关系,导致宝宝不能对周围世界建立基本的安全感。如果这种糟糕的状态以后没有获得补救和改变,就会导致孩子对周围世界缺乏信任,影响其正常交往、工作、生活。

父母要正视宝宝的“口唇期”,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发展宝宝的信任感

  那些到了两三岁的时候,见到人家吃东西就抢、从地下捡起很脏的食物就吃的宝宝,可能是在“口唇期”阶段,妈妈没能及时满足他的需要,导致宝宝口的敏感期延长,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无法学习其他的能力。

  为了让宝宝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成长阶段,在0~1岁的时候,妈妈一定要成为懂得宝宝的心理需要、被宝宝信任的好妈妈。

满足宝宝基本需要

父母要正视宝宝的“口唇期”,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0—1岁的宝宝,妈妈主要的养育任务就是满足宝宝生理上的需要,比如,吸吮、进食、爱抚、陪伴等,满足宝宝这些简单的需要,其实就是在发展孩子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既指对他人的信任感,也指对自己的信任感,有了这种基础的信任,孩子在整个一生中都能积极面对一切人际关系。

  哭是这个阶段宝宝表达需要的重要方式,如果宝宝哭了,妈妈要赶紧过去看看孩子是不是饿了、渴了、尿了、哪里不舒服了、做梦了、寂寞了,帮助孩子解决掉问题,孩子会很满足。

  如果宝宝的基本需要未得到及时的回应,内心便会有恐惧产生,他们或觉得需求得不到满足,生命有所匮乏,或将无法学会表达需求,或觉得自己是不被人喜欢的。情况严重的,一生都处于情感的不信任、不稳定的状态下,备受煎熬。

  在这一阶段,妈妈要在满足孩子口唇需要的基础上,发展其对妈妈及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宝宝对妈妈的信任是建立其对周围世界信任的基础,所以,对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妈妈怎么满足他,都不为过。妈妈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经常逗孩子笑,即使换尿布的时候也要面露幸福。在喂奶的时候,妈妈要尽可能地让宝宝享受到更多的幸福,所以,妈妈要面露微笑、温柔地抱着宝宝,在和宝宝进行眼神交流的同时,多多抚触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