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真新論|浙大管理學院院長魏江:為什麼很多政策的效應像“把拳頭打在棉花上”?

啟真新論|浙大管理學院院長魏江:為什麼很多政策的效應像“把拳頭打在棉花上”?

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更加需要傾聽思想的聲音。浙江大學頭條號特別開闢【啟真新論】板塊,收錄浙江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獨家觀點。本期,我們推出的是浙江大學教授魏江《為什麼很多政策的效應像“把拳頭打在棉花上”?》一文。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為什麼疫情後,政府出臺幫助企業紓困的15條、17條、21條…政策,大量中小微企業反映“效果有限”?這些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反應是快的,但實際政策效應有點像“把拳頭打在棉花上”?

如果從消費業去看,出現這種現象關鍵是沒有完全弄清楚消費業的內在規律。政策難以對症下藥。那麼,消費業要“活下來”並儘快復甦,關鍵是什麼?大量中小微企業該怎樣前瞻性應對?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魏江從消費業的內在規律出發,提出後疫情期政府和企業的應對邏輯,以及疫情之後的戰略預案。


一、“活著才是王道”:認識規律、找準痛點

“只有認清規律,企業才能找到自己的應對之道。”魏江首先從消費業內在規律出發,認為消費行業是生產和消費同時發生的,屬於短產業鏈,而且未來會越來越短,所以,日常如文化娛樂、餐飲、商貿等生活型消費,受疫情的影響可謂“來得快,復甦也比較快。從消費行業的供給側看,基本屬於中小微企業,流動資金量較小,並以自有資金為主,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一旦疫情發生,需求側很快會斷掉,現金流也斷得快。我們都清楚,這些中小微企業一旦現金流斷掉,也就關門了。

從消費行業的需求側看,可以劃分為剛性和彈性兩類需求。比如,食品、視頻、教育、網上游戲等屬於剛性需求,不管疫情有沒有,都會消費。對剛性需求政府刺激效果有限,只要企業能活下來就可以。但是,旅遊、餐飲、大眾體育、電影則屬於彈性需求,一旦疫情來了,消費幾乎是零,疫情過了可以刺激復甦。對於彈性需求的行業,應該成為政府政策的關注焦點。疫情發生後,要想方設法保它們的現金流,疫情過後要儘快幫助解決勞動力,要儘快出臺刺激政策。

啟真新論|浙大管理學院院長魏江:為什麼很多政策的效應像“把拳頭打在棉花上”?

所以,不管政府的政策供給還是企業的資金、勞動力供給,要把彈性需求刺激、生產要素保障作為政策著力點。對中小微企業而言,“活著才是王道”,政府要想辦法給這些企業提供兩個生產要素支持——資金和勞動力。要儘快恢復需求,有效的辦法是發放消費券。

“認清了規律,就比較好理解為什麼政策作用效應有限。”魏江認為,政府部門對產業規律認識不到位,所以,稅收政策幾乎沒有效果,因為企業收入是零,稅收政策有什麼用呢?再比如,租金如果不是免繳,而是退還,那也沒有用。如果採用貨幣政策,更加沒效,因為政策施力點太遠了。對於中小微消費企業來說,如果“斷炊”兩個月,60%就死掉了。“疫情影響下,應該財政政策第一,金融政策第二,稅收政策忽略”。

魏江進一步建議,“政策著力點應該是直擊企業痛點,幫助企業紓困現金流佔用的工資補助、庫存流轉、租金免繳、借貸擔保等問題,以及疫情後期的勞動力組織、彈性消費刺激”。

對於企業來說,“當務之急是出庫存保現金、找員工快復工、降人工成本求生存、找政府要補貼”。


二、“虛擬生活已來”:看清趨勢、及時變道

禍之福所依。對於微觀企業來說,這次疫情也不見得都是壞事。我們來看這次疫情中出現的一些典型現象。

現象一:幾億、十幾億人可以半個月、20天不出門,幾千萬人可以呆在家裡1個半月,還能吃到麵包和牛奶、新鮮水果和蔬菜。這個事如果發生在20年、30年前是不可思議的,肯定會發生嚴重的社會問題,甚至社會混亂,現在老百姓可以生活穩定。這說明什麼?

現象二:阿里快遞小哥汪勇,大年三十接到金銀潭醫院醫生的網絡請求,希望能有車送回家,這個小哥瞞著愛人和小寶寶,送醫生回家,後來組織起了幾個人、幾十人的團隊,做好送人、送飯的服務,隨叫隨到,效率很高。政府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為什麼?

現象三:盒馬鮮生在這次戰“疫”中,控制物價,做好配送,還與做餐飲、物流的企業創造出勞動力資源共享模式,實現雙贏抗疫。為什麼紅十字會做不到的事,企業能做好?

透過這些現象,我們看到了未來產業走向!

現象一表明,這次疫情加速了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虛擬社區的生活情境已經來到,虛擬社群的生活方式正成為我們的體驗,企業必須立刻迎接數字化商業模式的到來!

現象二表明,快遞小哥汪勇成為繼李佳琦、薇婭、李子柒等之後的“新市場主體”。一個人就是一個商場,一個“小哥”成為最有效的組織單元。依託阿里菜鳥、阿里雲等平臺,個體這種微粒組織正在發揮“裂變式”能量。“平臺+微粒”的組織創新又一成功實踐!

現象三表明,產業劃分正在消亡!萬物互聯,企業邊界打破得到充分體現。“勞動力資源共享”僅僅是企業邊界打破的一個縮影,而傳統根據第一、第二、第三來劃分產業和企業邊界,分部門管理、分部門統計,越來越證明是錯的,產業聯盟和無邊界產業共同體成為趨勢。業態創新和生態組織創新正在加速!

透過疫情,看清了產業發展態勢,就可以未雨綢繆,儘早行動!

啟真新論|浙大管理學院院長魏江:為什麼很多政策的效應像“把拳頭打在棉花上”?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面臨疫情,我們可以看到並且相信,中小微服務企業並不是完全無能為力,束手待斃的。“除了做好數字化模式創新、組織創新和業態創新,不同企業要及時做好轉變,抓住新機會,化危為機。”

在短期來說,企業要學會及時做好“四個變道”。

一是服務內容變道。從線下服務變道到線上服務,從差異化市場一般性服務變道為利基市場的特殊服務,從產品服務變道到勞務服務。二是市場方向變道。從國內市場渠道變道到國際市場渠道,從直銷服務渠道變道到同行配套共生渠道,從彈性市場通道變道到剛性市場通道。三是管理工作變道。在疫情時期,利用時間空擋,做好信息系統建構、內部員工培訓、服務流程再造等管理工作。四是成本模式變道。通過去庫存換取現金、調短期人工降低成本、找政策獲取資源,實現成本結構調整,保護現金流。


三、“這是頭灰犀牛”:浙江經驗、未雨綢繆

我想到了兩個似乎不相關的事情,一是網絡上表揚浙江省的應對是這次疫情中的“優等生”,它比湖北還提前一天進入一級響應狀態。二是作為東部沿海的浙江,每年都要面臨特強颱風登陸,每年都要“祭出”一級響應。我之所以把這兩個似乎不相關的事情聯繫在一起,是因為我突然明白了,浙江為什麼對本次疫情事件響應很快,是因為浙江是抗臺沿海省份,已經形成了應急思維和應急體系,而湖北從來沒有颱風、沒有地震,最多是隔十年來一次長江特大抗洪。

湖北為什麼反應會遲緩?是與湖北對突發事件的敏感性和預警性相關的。

網絡上很多專家學者在給“新冠肺炎疫情”定性,說它是“黑天鵝事件”,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ConV-2019是灰犀牛事件,看下面這個圖就可以明白。為什麼?

新冠肺炎是病毒變異的結果,那麼,病毒變異是“大概率”還是“小概率”事件?沒有疑問,是大概率事件。美國的流感、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我國的豬瘟、H1N1……都是病毒變異,幾乎在這個地區上每年、每個季度都在發生,只是具體發生時間點和地點不確定、嚴重程度不確定,但如果來了,帶來的破壞性肯定是大的。“黑天鵝事件”發生概率很小,沒有辦法預防,人類至今有些束手無策。

啟真新論|浙大管理學院院長魏江:為什麼很多政策的效應像“把拳頭打在棉花上”?

這次的肺炎,對於浙江來說,之所以警惕性高,是因為浙江經常面臨與此類似的颱風事件,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預警機制和響應機制。只是對疫情發生的時間和破壞性大小不確定。我們知道“灰犀牛事件”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我們不對身邊的灰犀牛熟視無睹!

認清疫情的“灰犀牛事件”性質,就可以利用“浙江經驗”,未雨綢繆了。“我們的政府和企業,要建立預警機制、響應機制和應變機制。未雨綢繆,做好十年後也確定不變的事情。”

疫情之下,更顯英雄本色。無論政府還是企業,與其坐而待斃,不如起而行之!

針對消費服務行業而言,企業應該掌握供給側與需求側短渠道、快響應的特點,儘快縮短從供給側到需求側的價值鏈,消除供給與需求的信息不對稱,“快速傳吊,打快攻快守!”。

對於政府而言,就要政策快速到位,要給供給側的中小微企業快速輸血,積極利用財政政策,給企業以工資補貼、社會保障費減免或緩交、財政貼息。同時,要儘快啟動突發疾病防控的應急機制,要像防颱風那樣做疾控,通過財政、金融、稅收、勞動人事、貨幣匯率、產業等政策,有多個備選預案,平時也要做好預演,把損失降低到最低。

對於企業而言,要抓住這次疫情影響的契機,及時調整戰略。加快線上線下融合;構建“多級平臺+微粒”的組織體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做好產業共同體;開發新的客戶切入口,促發客戶粘性和疫情後新的消費習慣;“手中餘糧,心中不慌”,控制好現金流。

“凡事皆有規律,與其坐而待斃,不如起而行之”!



本文作者:魏江,系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啟真新論|浙大管理學院院長魏江:為什麼很多政策的效應像“把拳頭打在棉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