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縣,因溝得名,古為武定府,轄九縣一州,是軍事家孫武故里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軍事家叫孫武,他著有的《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它也被人譽為“東方兵學的鼻祖”。

山東一縣,因溝得名,古為武定府,轄九縣一州,是軍事家孫武故里

孫武的老家是濱州惠民縣。惠民地處魯西北平原,距濟南約110公里。惠民縣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夏商周三代時期。惠民,秦為齊郡厭次縣地。《史記》記載:秦始皇以東南有天子氣,乃東巡以厭之,次舍於此,故名其地。

山東一縣,因溝得名,古為武定府,轄九縣一州,是軍事家孫武故里

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朱棣將漢王朱高煦封到樂安州(今惠民城)。朱高煦心懷不滿,常以秦王李世民自比,並大興土木興建漢王府。至宣德元年起兵叛亂被平,漢王在此九年整。

山東一縣,因溝得名,古為武定府,轄九縣一州,是軍事家孫武故里

​明、清兩代,惠民為樂安州、武定州、武定府治。洪武初棣州改稱樂安州。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謀反,宣宗朱瞻基親征,以武力平定縛朱高煦回京,遂改樂安州為武定州。清雍正十二年升州為府,轄九縣一州。

山東一縣,因溝得名,古為武定府,轄九縣一州,是軍事家孫武故里

據明嘉靖《武定州》志記載,明代宗時,徒駭河溢,北入黑窪渚,在州東南20裡,修了一條排水溝導水入沙河。嘉靖二十四年大水,僉事王曄再加疏浚,惠及百姓,“民甚賴之,因名惠民溝”。惠民因溝得名。

山東一縣,因溝得名,古為武定府,轄九縣一州,是軍事家孫武故里

在惠民,建有大型仿古園林建築群孫子故園,前身為孫武祠,始建於北宋崇寧元年。孫子故園以原有古建築為基礎,利用現有地貌,採用傳統佈局手法設計,主要建築有孫子書院、孫子塑像、文化廣場、樂安湖、博物館等。

山東一縣,因溝得名,古為武定府,轄九縣一州,是軍事家孫武故里

孫武塑像是孫子故園的標誌性雕塑,高8米,重30餘噸,由花崗岩雕刻而成。孫子書院為軸線式對稱建築,建有正配殿35間,陳列了大型木浮雕——孫子聖蹟圖、書院院標、仿古代冷兵器等多種藝術作品。

山東一縣,因溝得名,古為武定府,轄九縣一州,是軍事家孫武故里

除了孫子故園,惠民值得一看的還有魏集鎮的魏氏莊園,該莊園是清代武定府同知魏肇慶的私人宅地,是古代北方民居建築的傑出代表,也是我國北方唯一現存的城堡式莊園,以其顯著的軍事建築特點而聞名中外。

山東一縣,因溝得名,古為武定府,轄九縣一州,是軍事家孫武故里

圍繞魏氏莊園,當地還建設了魏集古村落,著力打造“魯北美食天堂”。當地美食如惠民馬蹄火燒、濱州芝麻酥糖、濱城鍋子餅、魏集驢肉等都會嚐到。

山東一縣,因溝得名,古為武定府,轄九縣一州,是軍事家孫武故里

胡集,是惠民縣東南最大的一個集鎮。每年農曆二、七逢集,夏曆正月十二是春節後的頭一個大集,這天必開始舉行燈節書會。 胡集書會從元朝興起,至清初極盛,一直沿襲至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東一縣,因溝得名,古為武定府,轄九縣一州,是軍事家孫武故里

同樣,該縣被列入非遺的還有河南張泥塑,該泥塑源於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植根民間,為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另外,還有清河鎮木版年畫,始於清乾隆六年,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

山東一縣,因溝得名,古為武定府,轄九縣一州,是軍事家孫武故里

古城公園,位於惠民縣古城區東北部,因融入了護城河、宋城牆、海子等諸多歷史元素,故而得名古城公園。走進古城遺址公園,宛如走進一幅歷史自然的旖旎畫卷。

山東一縣,因溝得名,古為武定府,轄九縣一州,是軍事家孫武故里

​參考資料:《惠民縣誌》等。喜歡文章,請點關注、收藏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