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抵擋的死亡和希望-《敦刻爾克》


無法抵擋的死亡和希望-《敦刻爾克》

引子:“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and even if, which I do not for a moment believe, this island or a large part of it were subjugated and starving, then our empire beyond the seas, armed and guarded by the British fleet, would carry on the struggle, until, in God's good time, the new world, with all its power and might, steps forth to the rescue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old”) ,這是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丘吉爾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後在英國下議院的演說詞,僅憑這些我就充分見識到一個世界歷史偉人的魅力、魄力和能力。


正文:如果讓你身處在戰爭中,想著會有不期而遇的死亡是不是懷滿了恐懼?別說身處戰爭,就是在我們每一段人生中都充滿著或多或少的恐懼,直面恐懼是我們必須要做到的事情,如果你能通過你的產品讓別人直面恐懼,那麼你的產品就是好產品(詳見梁寧的《產品思維30講》。任你恐懼千萬次,都無法抵擋不期而遇的死亡。《敦刻爾克》中冒充英國士兵的法國士兵無名氏的死亡是一個典型的無法抵擋,他拿了死亡英國士兵的銘牌想逃避第一次死亡,抬著擔架冒充醫療兵上船能逃避第二次死亡,大船沉前因為對死亡的敏感(後來說明這是一次多麼絕妙的諷刺)靠近出口而逃過第三次死亡,躲在橋墩再也不亂上船逃過了第四次死亡,但這個French為了證明自己在團隊中的價值在小船上舍身堵洞口而終於抵擋不了隨船葬身大海的無奈不屈的死亡。死亡無法抵擋,但還有很多超越死亡的存在,比如團隊合作:French要證明自己的作用(身份)的團隊合作精神,所有戰爭中因為考慮團隊利益,考慮大局利益,犧牲小部分人成就大事業不斷髮生,整部電影中比比皆是。死亡是無法抵擋,可是如何死亡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超越死亡我們可以做到。向為了團隊,為了大局,犧牲的前輩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死亡無法抵擋,希望也永在。船主道森在直面救起來的英國海軍無意殺死鄰居孩子的一輩子痛苦中依然保持著希望、拯救更多人的希望,因為在成功的路上,意外總會有、抉擇總存在,唯有堅持,才能給別人更多的希望和有救更多人的成功。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寧願揹負一輩子的恐懼也要給自己和別人希望,於是希望是高於死亡的,死亡是無法抵擋,但希望也是無法抵擋的,還能超越死亡。向以命推著板車送糧送物資的農民們致敬(陳毅元帥曾經說過:“ 解放戰爭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獨輪車推出來的”),因為他們代表著希望,讓前線將士們無所畏懼死亡。


死亡無法抵擋,希望超越死亡。我們在生活中總有這樣那樣的恐懼,高於死亡的恐懼不多,有意無意緩解我們恐懼的好產品也不多,緩解對死亡恐懼的藥物聽說也要上市了,我們距離生命150歲不遠了(這是我的碎碎念,我覺得我們會一起活到150歲)。但是,依靠外物抵擋恐懼,抵擋死亡不是最後的堡壘,希望這樣的精神力量才是,強大外在的技術力量是必須的、比如強健你的心肺功能和柔韌度和肌肉力量,對希望的不可遏制才是由內而外的真正力量。看電影不是為了一時的快感,而是找到你在電影中的位置和你對人生的堅持。


用羅素先生的話結束全文吧,“這三種情感支配了我一生,對愛的渴求,對知識的探究,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憐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