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抵挡的死亡和希望-《敦刻尔克》


无法抵挡的死亡和希望-《敦刻尔克》

引子:“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and even if, which I do not for a moment believe, this island or a large part of it were subjugated and starving, then our empire beyond the seas, armed and guarded by the British fleet, would carry on the struggle, until, in God's good time, the new world, with all its power and might, steps forth to the rescue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old”) ,这是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丘吉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在英国下议院的演说词,仅凭这些我就充分见识到一个世界历史伟人的魅力、魄力和能力。


正文:如果让你身处在战争中,想着会有不期而遇的死亡是不是怀满了恐惧?别说身处战争,就是在我们每一段人生中都充满着或多或少的恐惧,直面恐惧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如果你能通过你的产品让别人直面恐惧,那么你的产品就是好产品(详见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任你恐惧千万次,都无法抵挡不期而遇的死亡。《敦刻尔克》中冒充英国士兵的法国士兵无名氏的死亡是一个典型的无法抵挡,他拿了死亡英国士兵的铭牌想逃避第一次死亡,抬着担架冒充医疗兵上船能逃避第二次死亡,大船沉前因为对死亡的敏感(后来说明这是一次多么绝妙的讽刺)靠近出口而逃过第三次死亡,躲在桥墩再也不乱上船逃过了第四次死亡,但这个French为了证明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在小船上舍身堵洞口而终于抵挡不了随船葬身大海的无奈不屈的死亡。死亡无法抵挡,但还有很多超越死亡的存在,比如团队合作:French要证明自己的作用(身份)的团队合作精神,所有战争中因为考虑团队利益,考虑大局利益,牺牲小部分人成就大事业不断发生,整部电影中比比皆是。死亡是无法抵挡,可是如何死亡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超越死亡我们可以做到。向为了团队,为了大局,牺牲的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死亡无法抵挡,希望也永在。船主道森在直面救起来的英国海军无意杀死邻居孩子的一辈子痛苦中依然保持着希望、拯救更多人的希望,因为在成功的路上,意外总会有、抉择总存在,唯有坚持,才能给别人更多的希望和有救更多人的成功。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宁愿背负一辈子的恐惧也要给自己和别人希望,于是希望是高于死亡的,死亡是无法抵挡,但希望也是无法抵挡的,还能超越死亡。向以命推着板车送粮送物资的农民们致敬(陈毅元帅曾经说过:“ 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因为他们代表着希望,让前线将士们无所畏惧死亡。


死亡无法抵挡,希望超越死亡。我们在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恐惧,高于死亡的恐惧不多,有意无意缓解我们恐惧的好产品也不多,缓解对死亡恐惧的药物听说也要上市了,我们距离生命150岁不远了(这是我的碎碎念,我觉得我们会一起活到150岁)。但是,依靠外物抵挡恐惧,抵挡死亡不是最后的堡垒,希望这样的精神力量才是,强大外在的技术力量是必须的、比如强健你的心肺功能和柔韧度和肌肉力量,对希望的不可遏制才是由内而外的真正力量。看电影不是为了一时的快感,而是找到你在电影中的位置和你对人生的坚持。


用罗素先生的话结束全文吧,“这三种情感支配了我一生,对爱的渴求,对知识的探究,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怜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