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夫妻亲、兄弟姐妹亲、父母亲,还是儿女亲?有何依据?

陈qingqing


人在一生中会面对很多的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兄弟姐妹、父母儿女等等,既然这些关系都并列存在于家庭关系中,那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比较,到底哪种关系更亲呢?又有什么依据呢?

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明白,这里的“亲”指的是亲密程度还是亲人关系。我们先从这两个方面来讨论一下本题,然后再分析一下这几种关系背后的“爱”的不同之处。

01

一、从亲密程度来看

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与父母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这些关系对于亲密程度方面的比较来看,貌似是没有具体衡量标准的,因为任何一段关系,都可以表现为亲密程度的高和低。

也就是说,其中的任何一组关系,可能是非常亲密,也可能是毫无亲密。比如夫妻关系可以是琴瑟和鸣,也可以是冷漠相对;兄弟姐妹关系可以是不分你我,也可以是反目成仇;同样亲子关系有无私付出,也存在抛弃和忤逆。

但是,根据当下社会意识形态,从公序良俗以及大众文化方面来看,这几种关系还是存在普遍意义上的亲疏规则的。我们用下图来表示,其中关系指向箭头的粗细,代表着普遍意义上的付出程度。

根据图中所示来具体分析。我们和伴侣的夫妻关系,是一种共存关系,形成一个家庭元;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我们付出多少,期待着收获多少。而父母和我们的关系则是不平等的,父母的付出往往大于我们对父母的反馈,同样,我们对子女的付出也是如此。

那如何来评判普遍意义的亲密程度呢?我们可以从家庭结构以及利益划分的角度来看一下。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及自己的部分形成父家庭,而自己这部分是自己和配偶以及子女组成的子家庭。

在子家庭中,自己和伴侣之间的夫妻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对子女净付出;而父母向我们净付出;我们和兄弟姐妹之间是平等的互通付出。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给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密程度的比较结果:

  • 夫妻关系≥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 夫妻关系≥我们和子女的关系;

  • 我们和子女的关系>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 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我们和兄弟姐妹的关系。

强调一点,这个结果只是在某个角度下的普遍表现,并非绝对结果。不排除有个别的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于此,比如夫妻反目,父母反目等等。(如何更好的理解这个结果,见本文第二部分)

二、从家庭亲属关系的角度来看

家庭关系分为配偶关系、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三种,本题讨论的范围局限在配偶关系和血亲关系的比较。

血亲关系指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人关系,比如亲子关系、兄弟姐妹、祖孙关系等等。这是一种已经固定下来的亲属关系,不可改变。即使两人亲密程度很差,甚至反目成仇,也不会影响血亲关系的存在。

配偶关系也就是夫妻关系,它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亲密关系。婚姻关系一般以民俗公布形式(婚礼)以及法律注册形式(婚姻注册)而成立。配偶关系是可以主动或被动解除的一种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关系都是血亲关系,不可改变;夫妻关系属于配偶关系,可以改变。很显然,夫妻关系的牢固程度要低于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的亲属关系。

注意的是,如果夫妻两人有了共同的孩子,那么夫妻之间就形成了另外一种固定关系——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关系。由于夫妻两人都和孩子存在血缘关系,那两人之间也被称为是间接血缘关系,是一种独特而牢固的关系,它不会随着婚姻关系的解除而消失。

02.

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第一部分的结果呢?我们知道,夫妻、父母、兄弟姐妹、儿女这几种关系的连接,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的付出,根据爱的对象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夫妻之爱、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三种。

一、夫妻之爱

之所以称为夫妻之爱,而不是两性之爱,就是为了突出夫妻之爱是一种结合的爱,是两个要组成家庭的人想要完全融合,结为一体的渴望。

夫妻之爱是以性爱和排他性为基础的,但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结合的爱,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组成形式上,都存在一种向内结合为一体的意愿和承诺。表现形式为,情感上互为归属,社会存在形式上共担共责。

二、父母之爱

  • 母爱

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母亲对子女的爱,仅仅因为子女是她的孩子,而不是因为子女会为她带来某种利处。

母爱关注孩子的成长,从母婴一体到孩子长大成人离开母亲,母爱意味着与孩子的分离,接受并支持孩子在成人后离开她。这方面正好跟夫妻之爱的结合意愿相反。

母爱的无私性和成就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 父爱

父爱是有条件的爱。这种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如果没有按照父爱的要求去做,便会失去父爱。(引自弗洛姆《爱的艺术》)

父亲有带领孩子成长,并教会他如何生存的责任,让孩子在成长后,脱离父亲的权威和庇护,成为一个自主的人。

三、兄弟之爱

兄弟(姐妹)之爱是一种平等的爱,是基于同级的血缘关系以及成长陪伴而产生友情的一种爱。体现为血缘关系的牢固性,以及在成长中的帮助和陪伴。

同时,兄弟(姐妹)之爱还是一种独立的爱。兄弟姐妹之间,无论成长过程中是共处还是分离,最终都会成为各自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不存在无条件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了解了这三种爱的形式:夫妻之爱、父母之爱、兄弟之爱,也就理解了夫妻、兄弟姐妹、父母、子女这几种关系的本质区别。如此,我们在区分这些关系的亲疏程度时,就会有所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夫妻、兄弟姐妹、父母、子女这几种关系,进行了亲密程度和亲属关系这两方面的梳理,同时也分析了连接这几种关系的爱都有什么区别。通过这些讨论,我们能够更深的理解普遍意义下的各种家庭关系,这对于我们如何应付和处理这些关系,具有积极意义。(end)

欢迎【关注】大象生,专注解答情感、两性、婚姻、家庭等问题。希望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大象生


这个问题还真是纠结人,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但是就是无可奈何。

  1. 其实,从血缘上的“亲”,顺序是:父母和儿女是第一的,然后才是兄弟姐妹。
  2. 而从实际上的“亲”,顺序应该是:夫妻,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


其实这两种情况始终是纠结在一起,让人难以取舍。但是真正纠结的是年轻人,人入中年后就分得清了,真正亲的人只有两种:夫妻、父母和子女。

为什么?因为夫妻、父母和子女始终生活在一起,并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有全部共同的利益!

所以我认为,最亲的人就是:夫妻、父母和子女!!实质上这两种关系属于“即亲又近”!

而兄弟姐妹则属于“亲而不近”,没有一点共同利益!但是也应该尽量保持好关系,也可以互相帮助!!!


点评生活我知道


我觉得第一亲是父母,第二亲是子女,第三亲是兄弟姐妹,最后才是夫妻,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逻辑思维是这样的,父母是第一亲,没有父母就没有你,子女是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子女小的时候父母抚养,自己老了之后子女瞻养,兄弟姐妹之情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夫妻就不一样了,一方不在了,另外找一个又成为了夫妻,只要他们和谐就没有什么区别,父母走了,就永远失去了,兄弟姐妹也一样,如果走了再也没有了,夫妻就大不一样了,和者合,不和者分,夫妻只要一方有实力随时可以组合一个新的家庭!


liuliehyun


父母有离开的那一天,我觉的是兄弟姐妹亲夫妻有难各自飞的有得是,才看一篇文章丈夫为了保险给妻子杀害了,儿女长大成人了也会离开的,夫妻之间感情好的还可以感情不好的就是熟悉的陌生人,兄弟姐妹就不一样了一起长得要是那个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我困难的时候哥哥就帮我的,各人的想法不同,这是我个人的想法我的哥哥姐姐在我家困难的时候给了我帮助感激哥哥姐姐帮助我。🙏🙏🙏🙏🙏🍎🍎🍎


美萍6295


谁最亲?从伦理道德上讲父母最亲。父母有造育培养之恩。谁都可能背叛,唯有父母爱护挂念亲生儿女。父母恩如天高,似海深。儿女如何回报父母恩情是个人所为。从一生生活中所说,夫妻俩最亲蜜最亲情。从结婚那一起,夫妻俩已是至亲至蜜联合体。同居同床,情深意切,肤至亲蜜。互相恩爱,互相团结,互相包容,共同奋斗建立幸福家。共同培养教育子女,携手并肩,风雨同舟过一生。百年修得夫妻恩爱是最亲情。


老福头A


父母,夫妻,兄弟姊妹和儿女那个亲这个真不好一概而论,有的说父母是生我养我的那个人当然最亲,是的父母授予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我们人生中最最亲的亲人没错,可真正结婚生子以后,敢问那个会把工资卡交于父母,哪位又能做到第一口好吃的给与父母(就像小时候父母总是把好东西留给我们的一样),没有,可怕没有一个,干一个月工资上卡上,卡在老婆手,自己都看不见的人何以说的出父母最亲?心亲?还是嘴亲? 要说兄弟姊妹亲,父母在,兄弟姊妹是一家,兄弟姊妹不在那都是亲戚甚至还有的成了仇人,父母不在了基本不怎么来往,也只有在没结婚的时候能感觉到姊妹们的亲情,结婚后,各自有自己的家庭,各顾各,没有一个会把兄弟姊妹的事当自己的事设身处地的去为姊妹们着想,都想着我过去怎么这么地帮过弟弟妹妹,现在弟弟妹妹对我就不像那时候怎么怎么滴,这就是自私的表现,很显然,兄弟姊妹也不是最亲的。 最后再说说儿女,儿女亲,是父母对儿女亲,儿女可不会像父母待他们小时候那样小鸟喂食,小时候在他们心里父母是这世界上最亲的人,可随着年龄慢慢长大,他会有自己的爱人,孩子,就会远离父母,甚至觉得父母是累赘,代沟,就会对父母极度厌烦,甚至虐待,这就是生养我们的父母。 有的人认为老婆最亲,有人就骂“没良心的,父母养你这么大,说这话” ,还有人会说“我老婆没吃我们家一顿饭,结婚后既工作又伺候公婆,还为我生儿育女,她为什么不是我最亲的人那”,是啊,人家凭什么嫁给你只受苦受累那,还得不到一句知冷知热的话。当然,也有人说“我老婆跟有钱人跑了,女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请你自己检讨一下自己的原因,想想人家为什么宁可背着这种“跟人跑” 的名声都不跟你过日子。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谁最亲,是有个年龄阶段,随着每个年龄段的成长会逐渐改变人的观念,小时候最亲的亲人莫过于父母这是无可厚非的,父母就是我们的天我们的地,没有父母的孩子不如草。长大后成家了,爱人是我们生活的动力,有了幸福美满,温馨和睦的家庭我们身上才有了责任,才知道生活的奔头,这时候爱人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儿女是我们生活的动力,父母永远是我们生活的靠背。


甘肃知心


人的一生,我觉得父母最亲。而夫妻和兄弟姐妹以及儿女的亲情绝对比不上。因为我的父母早己不在人世,而我是父母生来养大的,长大后本应好好回报父母,可是,我母亲48岁就过世,父亲也只72岁,每当一想到这就自我流泪。第二最亲的是夫妻,互相依靠,是一个完整的"人"字,少一划就倒,孤独的无助感是无法用语言来概括的,生不如死啊。第三是兄弟姐妹,虽同父母亲生,但都各自自然分家了,再亲也是无法相助的。


黄俊明85459436


夫妻的爱有阴有晴,亦能戛然而止。兄弟姐妹的爱在儿时,成年后就有私心杂念了。父母的爱是一生一世的,死去了才能终止。子女的爱会因妻子和自己的儿女而演绎。所以说,“亲”是一个变化着的概念。


张旭语文


如果一个人在监狱中度过了十年二十年,他出狱了,由于身体原因失去劳动能力,谁能接纳他,妻子,兄弟姐妹,儿女,还是父母?现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时间短妻子可能等你,但时间长了,可就另说了?兄弟姐妹也好,儿女也好,也能接纳你,但你失去劳动能力,可能接纳也不是心甘情愿。

最后心甘情愿接纳你的就是生你养你的父母了!不管你是最落魄时,还是生时你是残疾

也好,智障儿童也好,父母都不忍心放弃你,他们同样养育儿女,至于说自己年老去世还是不放心儿女!我老家房后邻居家儿子,年轻由于偷窃国家财物,在监狱中关了13年,妻子和他离婚,回娘家了!他从监狱出来都五十来岁了,又得了风湿病,干不了什么活。年老的父母接纳他,最后父母年龄过大后,还想着给他送到敬老院,很怕自己去世,儿子再吃苦

遭罪。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吴凤杰3


人的一生是什么人最亲,这要依人成长生活在,各个不同时期来区分,从出生到结婚之前,理应与自己亲生父母最亲,其次是与生活在一起成长的兄弟姐妹。

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后,与自己儿女亲,随着儿女们逐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后。

到最后一生中,是与自己相濡以沫,互相关爱相互扶持,长年累月生活在一起,不离不弃休戚与共,相守陪伴的夫妻,才是人一生中最最亲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