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等,“哲学是科学”这句话对吗?

冯忠泽


哲学是心物统吃,是考量规则规律事实背后根据和原因的,而科学是主要探讨研究物性的,即对客观的认知和理解乃至把控!哲学和科学是两码事,哲学指导科学,是科学的先导,科学可以验证哲学实证哲学!

哲学偏心性思维科学重物性事实,虽相辅相成,但不是一回事!


阳光明贞


“哲学是科学”这句话对吗?

还是分两个问题说:哲学和科学。

哲学大致有三种称呼:“爱智慧”、“逻各斯”、“形而上学”。虽然这样做缺乏专业精神也显得极不严谨,但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也只能做如下比喻。

“爱智慧”是一种宽泛且大众的说法,不是很“专业”;

“形而上学”虽然也可以做宽泛的理解,比如说它可以作为一个“专业的统称”,但在某些哲学家的理论中它是一个很小的范围;

“逻各斯”则是比较专业的哲学称谓。如果说二十世纪之前的哲学家相信“哲学是科学”他们指的应该是整个“逻各斯”这一部分。

科学最初和哲学是搅和在一起的。哲学——这里指“爱智慧”——曾经幻想自己能够包揽一切。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被称谓“第二哲学”,这会让现代有初中物理知识的人感到困惑。哲学之所以认为自己可以成为科学是出于对“确定性”的追求。

理由如下:

首先,从巴门尼德开始就发现任何事物都两面性,那么我们如何确立规则,进行交流,甚至认定什么幸福?我们要寻求一个“标准”——巴门尼德称之为“一”。

其次,当时的科学在很多领域还远未达到进行试验的阶段,而能够做到的就是用“概念”推导,这是哲学能够并且是最擅长的事情。只要概念明晰了,哲学——这里指“逻各斯”——就可以建立规则,或者说“逻各斯”本身就有规则的含意。有了“规则”——用哲学的话说先明确“是什么”“是怎样”——我们就知道我们“怎样做”,“做什么”了。

最后,哲学——这里有“形而上学”的含义——让自己成为科学的方法主要是“因果论”。文德尔班——19世纪——就说“一旦因果关系取代了惊奇诧异,也就是说,永久关联性的考察取代了幻想和神话,那么,科学就诞生了。”这里的的“惊奇诧异”是柏拉图的说法。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科学和现代科学——我们先不讨论这种划分是否严谨——的不同。古代科学追求的是因果关系和确定性,现代科学则是“证伪”。就拿windows来说吧,从win95到win10,都是不断证明之前的“错误”,当哲学称自己为科学的时候,它是想证明自己是正确,并且可能是“永远”正确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

最后说“哲学是科学”这句话对吗?

在19世纪之前的绝大多数哲学都试图证明这一点,但20世纪之后的哲学认为他们失败了,而且那是哲学做的既荒唐又丢脸事情。然而这一证明本身并非是毫无意义的,相反众多的哲学在这一证明过程中给人类提供的丰富思想。这里的“失败”似乎与“对错”没有太大的关系。




木然2000


不对。

哲学可以对科学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并不是以科学的方式和方向来进行,也不是用来说明科学的方向和本质的,即哲学不能以脱离实际的可重复和可验证的方式来说明科学,所以,它不是科学。

哲学是科学,这句话只是在描述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即:哲学是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对具体科学进行抽象概括的科学。这里科学仅仅只一种学问、一种研究体系,而不判断其体系的正确性与否。

扩展资料: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1、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科学之科学是研究科学的一种正确态度目的和方法,还达不到成为一种科学的专业程度。


淘气蛋的爸爸


哲学与科学是两个概念,不能等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认识,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是世界观的功能,世界观决定方法。

科学是正确反映世界本质与规律的理论,包括正确的概念、命题、原理与理论体系。其对象是客观本质与客观规律,内容是科学本质与客观规律,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与数学等人工语言。科学和科学理论是同义词,真正的科学或科学理论不可证伪。

从以上哲学与科学的解释可知,哲学与科学是两个摡念,是不能等同的,所以说,“哲学是科学”这句话是不对的。



科学最初是哲学的一支,即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加上一些理性主义成分。

后来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到了现在,哲学与科学的界限又开始模糊了。

二十世纪,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当然,这一点目前已经出现争议。

物理主义认为,即所有事物(当然,包括心理事物)都是物理学的,或者随附于物理事物。自然主义则认为,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

至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已经错综复杂、一言难尽了。从人类思想史早期开始,我们就一直重视学科划分,以期达成更加合理的分工,维护学术研究的秩序。另一方面,随着学术实践的深化,我们也越来越懂得合作。

T.威廉姆森则认为,科学和哲学之间没有实质性的界限、也不应该有界限。科学家也进行先验推理,也思考概念,而哲学家也提出经验命题,也能从经验研究中受益。我们处理问题时,不是要先分出个你我,而是啥方法有用就用啥方法——无论它是科学的还是哲学的。这样一来,和前人相比,我们就有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态度。


耿老师在种草


哲学是智慧之学,涉及所有科学的和非科学的未知问题。由于哲学汇集的问题更多的是一般性的、抽象的和终极性未解问题,因此,它总与任何具体问题绝缘,一旦有了具体答案,或者说,抽象有了它的具象就不再是哲学面对的问题。抽象的哲学问题一旦在具象形式上获得可实证的条件,它就转化为具体学科性的科学问题,终极问题转换为科学可解决的问题。科学问题一旦得到技术求解,它就由科学探索转换为技术,技巧问题,从而由科学转换为经验知识。最终未解之问,变成有解之问由人类末知,转化为已知,成为一种经验和常识!所有经验均是技术可实现的问题!由未知到巳知,由巳知到可把握,可运用……,人类精神活动就是这样一种从无知到有知,从蒙昧到开化的无尽的过程。用西方哲理推导,这叫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的“绝对精神运动",这就是哲学在学科科学中的地位。哲学不是科学,然而,哲学又是科学中的科学!这就是我们对哲学是科学,哲学又不是科学,哲学是科学的科学,问题的"本体"之解上的回答!


梁文庆2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界和我们所能企及的宇宙现象的客观认识。专业从事科学事业的人,我们叫他们是科学家,比方说物理科学家、生物科学家、宇宙科学家等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也不是界限分明的,比方说物理科学家要有数学基础,甚至化学基础,数学家可能也知道天体物理知识。综合所有学科的研究成果,洞悉所有人类知识的精华,给具体学科提供方向和方法指引,提出积极有效的思维方法,完善人类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的学问,我们称之为哲学。

所以,哲学是非常庞大复杂抽象的,人类史上,有一些光辉灿烂的哲学家,他们像天上的明星,熠熠生辉,指引着人类的文明方向。比方说爱因斯坦、马克思,黑格尔、孔子、老子、耶稣、释迦牟尼等等,这些人类精英,可歌可泣,为人类的文明史,留下光辉一页。

关于哲学,其实也不是精英的专属之物,普通人也有哲思,只不过普通人的三观是朴素的,没有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整理。假如,人类的大脑像一个房间,普通人的大脑随机性更强,把遇到的信息按着时间顺序,按着情感色彩,按着自己的好恶,随意堆放在大脑空间里。而哲学家的大脑里,会有一层层货架,分门别类摆放,并且,把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信息的特性整理成册,方便查询。所以,哲学家的大脑信息结构是有序的,而普通人是无序的。有序的大脑信息体系,肯定能更准确更高效地运行大脑中所有的知识。

因此,每个人最好都要懂点哲学,有点哲思,不要把大脑当成垃圾箱,把遇到的所有知识一股脑丢进去,即使某些方面有特长,是某些方面的科学家,也会无法协调所有生存生活行为信息,导致事倍功半。比方说,牛顿物理很牛,但是生活错乱,甚至往往忘了吃饭,虽然深深投入,更容易挖一个科学深井,但是往往自己掉进去出不来。晚年的牛顿,在记者问他:天体一开始,是怎么按着牛顿定律运转的时候,牛顿思索很久,无奈地说:是上帝推了一把,才转起来的。

我认为,哲学是一种学问,但是,哲学要涵概其他所有科学。一个好的哲学家,不能没有其他科学知识,也不能没有人类对自己意识的自我反省能力。科学家很多,可以靠成果展现自己的才华,而有成就哲学家很少,因为一个人类要想涵概人类所有知识太难了。

但是,我们每个人,又有自己独特的永远不会十分成熟的三观,所以,知识上、情感上、道德上、做人上、行为上,就五花八门了。

综上所述,哲学不是科学,是所有科学指路明灯,是一种关于灵魂和思维的学问。


大山风云录


前神学→神学→哲学→科学,这是人类认知的一个宏观性文化阶段的划分,既然是阶段性的划分,自然之间会有区别。

是否出现绝对的唯一人格神,这是神学的标准,这之前的都粗略分为前神学,一旦出现了唯一的,具有人格意义的神(上帝、真主),就进入了神学认知阶段。这个认知阶段最显著特点就是——信仰态认知。也就是说,一切归结于“神”,把它作为所有问题的终结性答案,追问到神就已经结束了,什么问题都以“上帝的旨意”作为答案,所以是追究终极的认知方式。

是否不再是“信仰态认知”,是神学与哲学的关键区分,哲学转为理性认知,也就是说,当进入哲学阶段,人们不满足于简单归结于“神的旨意”,在不断追问“神如何具体实施自己的旨意”的过程里,由于不断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最终开启了人类新的认知模式。神学与哲学都相信是有终极原因的,只不过哲学要运用理性逻辑,阐述清晰整个过程。

人类的认知继续加深,出现了剧烈的分离状态,从哲学里不断分科出各个具体门类,只针对具体的某一个点纵深讨论与研究,这就是科学阶段。也就是说,科学,最初的定义就是哲学的分科之学。因为哲学的特点就是理性,所以科学也必须运用理性逻辑去认知世界。一般而言,科学阶段可以称之为怀疑态认知。所谓怀疑态认知,就是指后人一定要怀疑前人的认知理论,一定要认定当今主流认知是必然的错误,留待后人推翻,只要你找到其逻辑错误,就能建构自己的新理论体系。所以科学阶段,不再追究终极,只是不断加强自己运用理性逻辑的能力

过去有一个粗浅认知,就是用“量变到质变”来分类。这是人类认知世界时不得不如此的无奈,我们不得不强行把没有分界点的不同事物强行分开,否则我们人类将无法认知与言说世界。但在头脑中大家要明白,这其中是没有明确分界的,现实中根本找不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点。

比如本题,哲学和科学划分也是如此。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点,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必须是哲学思考很深的人,否则根本不可能成为科学家。同样,没有对科学知识非常了解的人,绝不可能成为哲学家,甚至不可能读懂哲学著作,因为哲学思考必须借助科学作为素材。这可能就是我国难以出现哲学家的原因,我们一般把哲学分进文科,而文科生一般理科学的都不太好。

最后,想说说“哲学”这个词。“哲”这个词是个翻译词,用了“意译”的办法,也就是说,在中国自己的文化中,找到一个意思与别人的意思接近的词,这样容易被我们理解。但是,很显然,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之学,和现在大家所指的“哲学”是不同的。

所以当我们用中文说“哲学”一词时,要先明确自己是在说哪个哲学,如果是在说西方哲学的话,那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极少的,几千年的古代史,能称得上哲学家的大约只有老子一人,孔子最多算半个。

分清内涵,是讨论问题的前提,同一个词,可能所指不同的事物。搅在一起,往往就成了“鸡同鸭讲”,啥也说不清了。


何处是家乡


我的理解,宇宙科学则称做哲学,以与世人科学加以区别。再有世人科学是宇宙哲学派生的。所以哲学为科学之母。现在人类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即由私有社会向公有社会转换期。所以作为科学也得提升,进入公有社会的思想高度,即灵学的高度去指导世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觉悟的提升。实现人类社会的永久和平。


伊尹597


哲学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哲理和学问,科学分门别类非常具体,哲学高度概括提纲挈领,科学发展推进哲学,哲学思想指导科学,堪称思想家,例如马克思,恩格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