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俊:A股走勢可能與海外市場“脫鉤”


章俊:A股走勢可能與海外市場“脫鉤”

章俊:A股走勢可能與海外市場“脫鉤”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章俊

文 |《巴倫週刊》中文版撰稿人 張曉添

當前的市場劇烈波動是“衰退預期導致的危機”,並有可能引發全球經濟實質性的衰退。與此同時,由於頻繁的貨幣刺激,各國央行應對衰退的政策空間所剩無幾。在這一趨勢下,海外市場中長期可能疲軟並震盪下行;而在國內疫情得到控制的情況下,中國股市可能保持相對獨立的走勢,與海外市場“脫鉤”。

受冠狀病毒疫情和國際石油價格暴跌雙重衝擊,全球金融市場再現歷史性波動。3月9日,美國股市三大股指單日跌幅均超7%,二十餘年來首次觸發“熔斷”機制,盤中一度暫停交易。此前,因沙特在OPEC+減產談判破裂後宣佈下調油價並計劃增產,國際油價單日跌超20%,創1991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更為罕見的是,美股時隔兩天後於3月12日再度“熔斷”,標普500指數下跌超過9.5%,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近10%,創下33年來最大單日跌幅。不僅如此,暴跌勢頭蔓延至全球市場,多國股市出現“熔斷”。不過,中國股市在此期間顯示出一定的韌性,上證綜指13日收跌1.23%,受外圍環境拖累明顯較弱。

全球市場劇烈動盪的一週背後,市場的擔憂情緒達到高點。有觀點認為,考慮到當前全球經濟的脆弱性,如此劇烈的市場波動有可能導致更大範圍的危機。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負責人章俊在接受《巴倫週刊》中文版專訪時表示,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不同,當前的市場劇烈波動是“衰退預期導致的危機”,並有可能引發全球經濟實質性的衰退。與此同時,由於頻繁的貨幣刺激,各國央行應對衰退的政策空間所剩無幾。在這一趨勢下,海外市場中長期可能疲軟並震盪下行;而在國內疫情得到控制的情況下,中國股市可能保持相對獨立的走勢,與海外市場“脫鉤”。

章俊此前曾擔任瑞銀證券高級經濟學家、摩根士丹利(亞洲)中國經濟學家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宏觀分析師等職務。

面對市場波動性加劇的情況,章俊建議A股中小投資者著眼長遠,逢低配置優質標的並“拿住”優質資產。他還認為,人民幣資產不會因為基本面的拖累而出現大幅波動,提供了投資者所尋求的確定性,因此海外投資者還會增配。

以下為採訪實錄

《巴倫週刊》中文版:在疫情和油價暴跌的雙重衝擊下,您是否已經對最初的2020年經濟和市場預期做出了調整?

章俊:市場最初的普遍預期是,2020年全年全球經濟會有所復甦,這主要是因為2019年以來的降息潮可能會推動經濟階段性企穩。另外,中美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提振了全球投資者的信心。從2019年10月之後到今年1月,全球的經濟數據的確都是在改善的。

但在去年12月發佈的展望中,我的看法與普遍預期不盡相同。我對全球經濟並沒有那麼樂觀,我對支撐今年全球復甦的兩個邏輯不是特別認同。

首先,我認為全球降息潮不會帶來可持續的經濟復甦。這一輪降息潮之前,2008年以來已經有很多次降息了。結果是,目前全球央行的貨幣政策空間其實越來越窄。另外,經過多輪刺激之後,政策的邊際效應在下降。第二,中美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我認為只是階段性地提振情緒,後續還是可能會有一些反覆。

當時我覺得2020年有可能是像2017年和2018年那樣的,經濟到今年上半年或者說到三季度有可能會再次掉頭向下。現在來看,因為疫情的意外出現,使得全球經濟目前在一季度就已經出現了問題。所以我的大致觀點不用做太大的調整。

當前市場波動是“衰退引發的危機”

《巴倫週刊》中文版:我們看到有經濟學家將近日美股暴跌與2008年金融危機相比。您怎麼看待這種比較?

章俊:目前跟2008年金融危機是不一樣的。2008年,全球經濟還處在上行態勢中,大部分人都沒有預計到金融危機。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相當於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一輛車突然掉進了一個坑裡,在那之前你沒有預計到這種情況,但之後很快就爬上來了。

現在的情景相當於你坐在一輛車上,大家都知道前面就是經濟衰退的懸崖。經歷了十年的長週期復甦後,大家過去兩年已經開始擔心全球衰退了。但問題是,這輛車的方向盤已經失靈了,無法避免墜崖的結果。說白了,經濟的週期性規律還是存在的,你不可能無限復甦下去,在某一個時間點可能會陷入衰退。

現在你所能做的,就是不斷通過踩剎車來延緩墜崖。這個“剎車”就是全球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隨著貨幣政策這個“剎車”不斷被磨損,“墜崖”是無法避免的。

2008年突然出現的次貸危機引發了短期內的經濟衰退,但衰退只有一年。那之後全球的大幅降息以及中國推出刺激計劃,不到一年就把全球經濟拉上來了。現在的情況我覺得是“衰退引發的危機”,然後危機會引發實質性的衰退,為什麼?現在大家其實已經能夠預計到未來會出現衰退,這種對於衰退的擔憂會持續累積。

最近這兩天美股的暴跌也是由於這種長期積累下來的、對於未來美國經濟、美股乃至全球經濟復甦不可持續的一種擔憂。這種風險累積導致短期內出現一個危機,而危機未來如果反覆出現的話,就會帶動全球的投資和消費萎縮,從而把全球經濟帶入實質性的衰退。

再往前推一步,如果進入一輪實質性的衰退的話,不可能像2008年那樣出現“V”字型反彈。因為2008年時決策者有充足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空間。

但現在來看的話,3月3日美聯儲宣佈降息50個基點之後,大家普遍預期3月和4月還會降息。我預計美聯儲還將推出實質性“量化寬鬆”(QE)。全球央行在加快使用貨幣政策,這隻會加速“剎車片”的磨損。最後一旦耗盡的話,就意味著未來出現實質性衰退時,沒有任何政策可以去應對了。

油價暴跌前避險情緒已達高點

《巴倫週刊》中文版:目前這種油價短期暴跌,是如何傳導至股市、導致股市暴跌的?

章俊:油價引起美股暴跌,是一種情緒的傳染,這是最直接的。對油價暴跌本身的解釋其實不會那麼負面,畢竟油價下跌對消費者和投資者來說短期內是正面的。

大家對油價暴跌的反應如此負面,還是因為美聯儲降息50個基點某種程度上導致短期內全球投資者的避險情緒到達到高點。也就是說,在3月3日美聯儲降息之前,投資者認為疫情可能對全球經濟有衝擊,而且衝擊會越來越大,但是不認為這是眼前立即的風險。

但美聯儲宣佈降息50個基點,一下子讓投資者意識到這個風險可能會很大,未來可能會很糟糕,再加上前期的避險情緒的累積,把大家的神經繃到最緊,也就是避險情緒被拉到最高。這時候出現油價的暴跌的話,全球投資者已經是“驚弓之鳥”了。

就油價本身而言,我認為會從三個層面對經濟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市場。如果油價暴跌之後維持在低位不反彈,會對全球原油的上下產業鏈造成明顯的衝擊,這會直接導致相關的資本開支明顯下降。對於目前增長已經比較疲軟的全球經濟來說,會導致投資進一步下降,從而形成進一步拖累。

第二點,如果油價維持低位,會帶動全球金融市場情緒的波動,導致金融條件萎縮。金融條件萎縮則可能會帶動金融市場下行,或者說繼續波動。

第三點,油價下行可能會帶來居民家庭部門和相關企業的能源成本下降,但這不能轉化為投資和消費,因為目前全球經濟前景不樂觀。這種情況有點像在經濟下行週期中減稅一樣。

所以,如果出現石油價格戰,或者說油價維持在低位的話,會對全球經濟會造成一個明顯的負面拖累,這會反映在全球資本市場上,成為推動金融市場進一步下行的一大因素。

《巴倫週刊》中文版:石油價格戰背後往往伴隨著一些地緣政治風險因素。油價大跌之後,又可能會加劇這種風險。就目前而言,地緣政治風險是否值得警惕?

章俊:我覺得這個風險是很明顯的。現在來看,地緣政治是今年的一個重要風險點。目前中東地區的風險是越來越高。一方面,傳統上來說中東是不安定的。原來可能因為有美國在中東的存在,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但現在特朗普政府對中東的依賴已經明顯下降了,因為美國自己的頁岩油產量上升後已經成為能源出口國。所以我們看到美國開始從中東撤軍。

在沒有美國存在的情況下,短期內中東地區很明顯出現了權力真空,打破了原來的微妙平衡。中東現在已經成為全球地緣政治一個很明顯的風險點,我覺得後續可能還會持續發酵。

美股基本已見頂,未來震盪下行

《巴倫週刊》中文版:美國股市經歷了長達11年的牛市,人們已經開始警惕可能過高的估值水平。近期的動盪是否意味著美股估值將回到一個更加合理的區間?

章俊:

這輪美股牛市可以分兩個階段。2016年之前的美股上漲基本上是伴隨著美國經濟的復甦,以及美國企業的盈利改善,我覺得這一階段(估值)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在2016年之後,特別是最近三年,美股當中的企業盈利總體增長開始放緩了,甚至有一些部門已經開始下降,這一階段美股的上漲主要體現為估值水平的提升,也就是估值越來越貴。這更多的是在美聯儲政策的推動下實現的。

現在的美國經濟已經不支持美股繼續上漲,而且不支持美股的高估值,所以美股內在是需要有一個調整契機的。

近期的美股下跌主要是因為疫情的影響,這為美股調整提供了一個調整窗口。所以說,現在美股出現短期內的下跌——我覺得有一點超調——主要是因為恐慌情緒短期集中釋放。也就是前期累積的負面情緒和短期內美聯儲降息50個基點之後引起的恐慌情緒。

後續來看,我覺得可能美股還是會有反彈,但很難反彈到此前的高點。美聯儲3月、4月降息的可能性現在已經被消化了,所以降息不會對美股有太大提升。

現在市場的焦點是美聯儲是否會重啟實質性的QE,一旦QE出臺的話,美股可能短期內會有一波上漲——但這依然是流動性驅動的上漲。所以,在沒有基本面支撐的情況下,美股現在基本上已經見頂了,未來可能是震盪下行的格局。

人民幣資產提供確定性,應“拿住”A股優質資產

《巴倫週刊》中文版:在海外市場波動加劇的情況下,A股自春節後開市以來的表現相對獨立。這背後投資者對國內貨幣寬鬆政策有怎樣的預期?

章俊:現在來看,全球降息潮以及美聯儲QE很難避免。這帶來一個疑問,也就是我們國內要不要跟進降息的問題。中國央行原本受制於所謂的“不可能三角”,也就是無法在資本跨境流動、人民幣匯率和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性上三個方面進行一個平衡。

但在全球市場動盪的情況下,投資者追求兩點:一個是避險,一個是確定性。中國的人民幣資產可以提供的恰恰是確定性。現在來看,疫情可能在3月得到控制,4月經濟將緩慢復甦,下半年整個經濟會加快復甦,這一過程有一種基本的確定性。

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增長還是維持在一個合理水平上,不會出現一個意外的斷崖式的大幅下跌。另外,A股的估值還是比較合理的。不僅如此,海外降息之後,中國和海外的利差持續在擴大,人民幣債券——國債或者高等級信用債——的吸引力進一步上升。

所以,人民幣資產不會因為基本面的拖累而出現大幅波動,顯然海外投資者還是會增配。這不一定會表現為投資者湧向人民幣資產避險,但一定會增配人民幣資產,無論是A股還是說是債券。這樣一來的話,海外資本應該會呈現淨流入狀態,同時人民幣匯率得到有效支撐。

回到剛才說的“不可能三角”。如果不需擔心資本外流,無需擔心人民幣貶值,那麼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就得到提高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邏輯上講其實無需跟進美聯儲降息,也按照自己的貨幣政策節奏去操作就可以。

國內政策未必要在貨幣層面去做太多的寬鬆,因為市場(包括我們)對今年的貨幣政策預期已經是比較寬鬆了,只不過貨幣政策在節奏上可能略微前置,也就是說調整的時間點往前提。我認為二季度或者三季度的前半段,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降息和降準的時間點會或者頻率會比較密集,主要是為了對沖疫情影響,幫助企業儘快復工復產。

《巴倫週刊》中文版:還有哪些預期會對A股形成支撐?

章俊:投資者看到了我們現在疫情得到控制、經濟加快復甦。全球來看,我們是率先控制住疫情的,海外仍在蔓延。還有就是逆週期政策的前置,我們看到定向政策已經在實施了,後續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還會跟進。所以,A股的韌性主要就是反映在這些預期上。

隨著這些政策後續進一步落地,A股可能會出現兩個“脫鉤”。一個是A股市場跟海外“脫鉤”。海外市場比較疲軟,可能震盪下行。第二個,A股可能跟經濟基本面脫鉤。今年國內經濟可能下行壓力會比較大,但不意味著A股會出現大幅下行。市場是做橫向比較的,全球資金也會做橫向比較,不是說比誰更好,而是誰誰的韌性更強,或者說誰沒那麼差。我們的基本面的確定性更高,所以說我們應該比海外橫向更好。

未來預期主要是有兩方面:一個是對政策空間的預期。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我們的空間其實比較大,這一點是很明顯的。另外就是對結構性改革的預期。同時,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也會改善資本市場的預期。

《巴倫週刊》中文版:面對全球範圍罕見的劇烈波動,A股的中小投資者如何避免過度緊張?您有哪些建議?

章俊:目前的環境下,A股整體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強,但不排除短期的波動。這種情況下持有A股優質資產是必要的。A股當中有一些良好的標的,短期內可能跟隨市場下跌,但未來的反彈會比較明顯。如果放在一年的週期內,一些A股標的其實會有不小的漲幅。

投資者要看得更長遠一點,在這個時間點要拿住優質資產。如果說前期倉位比較低的話,可以逢低去配置一些之前可能比較熱的優質資源。市場出現一定的波動,反而是配置優質標的的一個時間窗口。

《巴倫週刊》中文版:謝謝您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