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的中興為何沒能挽留西周的滅亡?

亙古懷念說史


西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強盛的王朝。鼎盛時期,周王朝的疆域東到大海,北到遼東,南到荊楚,西到隴西。真的可以說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可惜“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周朝到了周懿王時期,已經江河日下,外患不斷了。到了周厲王時期,甚至是到了被“國人”趕跑的地步。

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史記.周本紀第三》

不過到了周宣王時期,宣王勵精圖治,使得周朝的國勢重新好轉。使得周朝得以“中興”。

那麼,周宣王是怎麼使得周朝中興的呢?

1、重用賢臣。

周宣王的父親周厲王,周厲王的倒行逆施,導致國人的反抗,觸發“國人暴動”,周厲王被迫逃到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周朝的政權由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史稱“共和”。

太子姬靜得到召公的保護,倖免於難。不過也只能暫居召公家中。耳濡目染,學得很多治國的知識。

多年之後,周厲王去世。太子得以登上王位。繼續重用兩位老臣,治理國家。並且任用

並及時任用召穆公、仲山甫、尹吉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仍叔、邵穆公,張仲等賢臣。使得周朝國勢力蒸蒸日上。

2、效法文王,武王和成康治國,勤政愛民。

宣王初年,決心效法先祖,治理國家,改善吏治,勤於納諫,修復宮室。使得百姓安樂,諸侯來朝。周禮復興。是為“中興”。

自厲王失政,獫狁、荊蠻交侵中國,官政隳廢,百姓離散,王乃修復宮室,興賢人,納規諫,安集兆民。——《太平御覽》

宣王即位,二相輔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覆宗周。——《史記.周本紀》

3、用兵諸侯與戎狄,恢復周朝聲譽。

周宣王時期。頻繁對外用兵,以圖恢復周朝的聲譽。在西邊,任用秦仲,討伐西戎。在東邊,大規模征伐東夷。南邊,大規模伐楚。北邊,也與戎狄大規模交戰。

大規模的出征,使得周朝的威勢得到一定的重振。

這就是所謂的“宣王中興”。

不過,所謂的“宣王中興”只是曇花一現,宣王晚年,周朝的國勢又衰弱下去。宣王去世十一年後,周朝迅速滅亡。

雖說歷史上的所謂“中興”並不能挽救一個朝代的滅亡,但是至少延緩滅亡的趨勢,比如漢朝的“光武中興”之後,漢朝經歷了一百多年才滅亡,大唐的“大中之治”之後,也經過四十年才滅亡,明朝的“弘治中興”之後,還經歷了一百多年,清朝的“同治中興”之後,清朝也還過了三十多年才滅亡啊。怎麼“宣王中興”之後,周朝迅速滅亡了呢。

填哥認為,這個方面,周宣王要負很大的責任。

1、後期的周宣王昏聵不堪。

前期的周宣王,勵精圖治,有成、康遺風。後期的周宣王,昏聵不堪,不用賢臣,不聽納諫。這樣的記載不絕於史書。

宣王不脩籍於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

宣王既亡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仲山甫諫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聽,卒料民。——《史記.周本紀第三》

周宣王甚至聽信讒言,殺害大臣。

據《太平廣記》記載為:周宣王有寵妃叫女鳩,她看上了杜伯,想方設法勾引他。杜伯不搭理她,女鳩惱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誣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聽信了女鳩的話,不顧左儒的屢次勸諫,先將杜伯囚禁於焦(今河南陝縣南),又派薛甫和司空錡將其殺害。

2、征戰頻繁,喪師失地。

為了彰顯周朝的權威,周宣王時期對外征戰頻繁。特別是對徐國和楚國的戰爭。曠日持久,異常慘烈。而且周朝並不是都能打勝仗。敗仗也不少。

後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

後五年,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

——《後漢書.西羌傳》

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史記.周本紀第三》

3、自亂周禮

前期,宣王尚有成、康遺風,秉持周禮。後來,周宣王一意孤行,周禮都被他自己破壞了。

這主要表現在周宣王干涉魯國內政這件事上。

周宣王即位之後,魯國是第一個前來朝見周宣王的國家。魯國國君魯武公和長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戲,朝見周宣王。周宣王偏愛公子西戲,不聽勸告,一定要立他為魯國太子。親自違反周禮中的嫡長子繼承製。

後來,戲上任後,引發魯國內亂,周宣王派兵鎮壓內亂。這件事之後,周朝聲威大減。

這些做法,加劇了周朝的滅亡。

當然,宣王的中興,不能挽救周朝,還有另外的三個重要原因。

一、周朝分封體制已經不合時宜。

周朝建立時,實行“分藩建國,以藩屏周”的國策。分封許多個諸侯國。諸侯王可以決定封國內一切事務,並且可以世襲。這樣的政策,在初期確實可以使得周朝實力加強,開疆拓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國與周朝的關係日益生疏。並且諸侯國日益強大,而周朝則因為多次分封,反倒疆土日蹙,形同諸侯。諸侯國不聽號令,不來朝貢之事時有發生。甚至後來連周王也是諸侯國擁立的。比如周夷王。

而南方強大的楚國,則是經常背叛周朝,甚至僭越稱王。周朝多次征討,收效不大。聲望日減。

二、西周後期昏庸君主頻繁,自亂周禮之事常有。

自周昭王開始,西周頻頻出現昏庸君主。昭王征伐楚國失敗,穆王開啟對戎狄的戰爭,夷王烹殺齊哀公,周厲王則是暴政頻頻,引發民變,最終被迫出逃。宣王則是前明後暗。宣王后期,已經把前期“中興”的成果消耗殆盡,國家已經危機四伏了。

再者,即使宣王是一位明君,也不能挽救前面幾代人近兩百年的過失。

三、周幽王胡作非為,最終葬送西周王朝。

這一段,想必很多人都比較熟悉。

周幽王上臺之後,神操作頻頻。寵愛褒姒,烽火戲諸侯,失信於諸侯。廢太子,自亂周禮。包圍申國,索要廢太子,則是不顧父子之情,要斬盡殺絕。

終於,周幽王的倒行逆施,激怒了申侯,引來犬戎,斬殺周幽王。西周滅亡。

雖說申侯的做法過分了點,但是周幽王也是咎由自取。

宣王的中興,只不過是西周王朝的迴光返照,西周王朝的迅速隕落,宣王難辭其咎。雖然,這也開啟了一個更為精彩的時代,不過,卻苦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老百姓!


填哥講史


前829年,周宣王繼位,擺在周宣王面前的是動盪不安的政治體制和隨時會崩潰的經濟結構。

雖然周宣王中興暫時恢復了以往的政治秩序,並在此基礎上,擴大影響力,穩定邊疆,但是其對土地制度和宗法制度的破壞,為西周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籍田禮儀的存在,是西周作為以農業作為根本的形式表達與具化象徵。

宣王即位,施行“不籍千畝”政策,廢除了籍田禮儀和籍田制度,不再對其進行耕種和管理。這相當於是明確宣告了西周全面放棄農業為根本的戰略,長遠來看也就引起與貴族階層之間矛盾衝突。

前817年春,宣王因為對魯侯的小兒子頗有好感,便干涉魯國內政,讓魯侯立其小兒子為繼承人,以致魯國內亂。

這一行為便觸及了周廷維繫國家的又一項根本性基礎性的制度——宗法制度。

西周嫡庶宗法漸趨形同虛設,王位繼承製度的崩潰顯示著統治集團自內而外,自下而上開始瓦解,原貴族階層的集團契約政治開始向貴族階層的代理人集權政治轉化。

前789年,宣王征討西申時在千畝之戰遭遇大敗,南國之師全軍覆滅。

大戰失敗,西周兵力開始不足,此時的宣王意識到,所謂的井田制正在瓦解,原有的人口推算方式已經失去作用,唯有直接的人口清查,才能將隱藏在原有統計數字背後的私田人口與奴隸人口徹底納入統計口徑。而這一行為,意味著西周的行政機構已名存實亡。

周宣王執政46年,雖銳意進取,對國力有所增進,一度以中興之主的形象傲然四方,然而常年的戰爭透支了本就危危可及的國本,一些政策的實施直接或間接讓西周得以統治諸侯的基本制度徹底瓦解,其中興局面遂亦曇花一現,西周加速滅亡。


歲在甲子


上圖是周幽王和褒姒的簡圖

滅亡的四個根本原因: 1、地震、旱災等自然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也讓危機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2、周厲王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傳至周幽王又破壞宗法制度,"廢后立妾,廢嫡立庶"並“烽火戲諸侯”使諸侯們失去了對他的信任。3、王室衰微,各諸侯國與周朝王權的關係漸漸疏遠。4、少數民族犬戎攻打鎬京,西周滅亡。

大家還有見解請參與發言!


文化長河中的歷史


周宣王剛剛繼位的時候,由於周厲王國人暴動被貴族們趕走,周王的大權實際上是旁落的,但是周宣王繼位後通過和平的手段分化貴族勢力,奪回了王權,但是這個時候他面對的情況並不比他的父親周厲王更好。

首先在國家內部,貴族們依然享有比周厲王時期更大的權利和田產,雖然暫時屈服於周王,但是勢力仍存。其次在外部,隨著周厲王被打倒,諸侯們的兼併活動更加肆無忌憚,彼此戰爭矛盾不斷,這中間又屬晉國,齊國和楚國的擴張最快。

面對這種情況,周宣王殺了大夫杜伯對內部貴族進行震懾,不參加籍禮,宣誓周王的威嚴。堅持徵兵和普查人口,積極對外征戰轉嫁矛盾,周宣王的一系列操作,把內部貴族的問題暫時解決了。

而面對外部諸侯的亂象,周宣王則會盟諸侯,在洛邑建造宮殿,重振天子權威,加上前期的戰爭成果,包括對楚國討伐的成功,一時間周王室好像又回到天下共主的狀態。

雖然周宣王看起來解決了諸侯爭霸,不服從中央約束的問題,但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周宣王自己也清楚,所以他分封申國鎮撫南方,分封韓國鎮撫北方。還分封親信在鄭國,樊國,楊國倚為外援,對抗日漸強大的諸侯。

周宣王藉助新分封的諸侯用來牽制舊的諸侯壯大,另一方面也重新劃分了內部權力機構的組成,比如用外戚申候掌權等,但是諸侯崛起的問題卻沒有那麼簡單,諸侯壯大的底層邏輯沒有變,領土兼併仍在繼續,新分封的諸侯同樣會變得和舊的諸侯一樣。

在周宣王死後,他用作外援,大力分封的諸侯中,申國引來犬戎,滅了西周。鄭國更是在春秋初期徹底把周王室打落深淵。周宣王的如意算盤並沒有起到他想要的效果,反而把岌岌可危的周朝又向懸崖推了一把。

周宣王的中興像是西周的一次迴光返照,周王最後一次站在華夏之巔,在周宣王晚年的戰爭中由於國力的消耗,對外作戰開始屢戰屢敗。整個國家積重難返,終於在他兒子周幽王手裡崩潰了



御前帶刀侍衛


導語


周宣王,西周末期的君王,父親是西周倒數第三的周厲王。由於周厲王殘暴不仁,實行專利政策。在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區域內,將山林川澤歸為王室所有。

這一政策,觸動了貴族和人民的利益。貴族和人民都在私下裡咒罵周厲王。周厲王得知後下令,凡是敢說他一句不是的直接處死,從此西周的貴族和人民都不敢,再說周厲王的不是。

公元前841年,不堪重負的貴族和人民衝入王宮,想要殺死周厲王。周厲王從王宮中逃到彘。憤怒的貴族和人民沒有殺掉周厲王,便想殺掉周厲王的兒子太子靜。召公用自己兒子的性命換取太子靜的性命,將太子靜收養在家中。

由於太子靜年幼,朝政由召公,周公兩人共同處理。在召公家中長大的周宣王,得到了召公以身作則的教育,知道祖先的基業來之不易。等到周宣王長大成人,自己親政之後,實行德政,周王室重新煥發生機。既然周王室煥發生機,迎來中興,那為什麼過了一代之後西周直接滅亡?

土地

土地就等同於資源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周朝實行分封制,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自行管理。諸侯只要按期向周王進貢,按期朝見周王就行。而周王室直接管理的土地只有成周洛邑和宗周鎬京。直接管理的領土和晉國,齊國,楚國不相上下。

西周越到後期,分封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周朝除了在周武王時期將土地分封給諸侯外,每代周王都會在自己在位時期,

將土地分封給族人或者大臣。土地分封給族人或者大臣之後,周王便喪失了這片土地的控制權,這片土地的控制權落入族人或者大臣手中。

周王一代一代都會分封土地,而土地終究是有限的。隨著每代周王的分封,土地自然越來越少。土地少了之後,打仗必備的糧草和士兵也會隨之減少。而周宣王是西周倒數第二位君主,能直接控制的土地少之又少,比大諸侯國的還少。

犬戎

犬戎在周穆王中期以前,都屈服於周朝。直到周穆王無緣無故對犬戎發動攻擊後,犬戎自此不再向周王室進貢,還時不時在周朝邊境騷擾。

而周穆王之後的歷代周王,迫於國力的限制,不敢對犬戎大動干戈。犬戎見周朝不敢對自己發動有力的攻擊,便愈演愈烈。到了周宣王時期,周宣王忍耐不住,征伐姜戎(犬戎的一個部族),結果以失敗告終。之後西周的滅亡也有犬戎的功勞。

總結

西周滅亡的重要原因在於土地和犬戎。西周隨著土地越來越少,國力便日益衰弱。相比之下,西周的國力弱過幾個大諸侯國。國力日益衰弱的西周,又有犬戎的虎視眈眈,不滅亡才怪。


納諫如流


周宣王前的周厲王時的國人暴動給西周造成的危機已經是很嚴重了,說明西周王朝內部的矛盾已經到了水深火熱之中。

周宣王繼位,權力主要是在西周的卿士手上,還好這些卿士還是比較忠誠,盡心盡力的去改革朝政,選舉賢良之人出任相應職位,改善與民眾的關係。

這些卿士共同執政,一邊大力發展農業,加強對諸侯的管理,給民眾休養生息,減輕賦稅,鼓勵從事農耕,重視和遵守禮儀,從而讓國內有一個穩定的環境。

另一方面,當時西周西方的戎,西北方的狄等少數民族不斷地對西周進行侵擾,已嚴重影響到西周王朝的統治。所以很快這些卿士也發動了對這些少數民族的討伐。正是有各路諸侯國的勤王,使得

到了周宣王真正執政時,把之前卿士打好的穩定局面,有了中興局面,而宣王卻又東征西伐,勞民傷財。不但不舉賢任能,還不聽勸諫,還陷害忠良直臣。

最重要的是破壞了春耕,秋收前的籍禮制度,這就使得西周最重視,也是西周立國的根基受到了嚴重影響。農事受到輕視,這更加使本來就有點中興的局面再次走向敗落。

到了周幽王這樣一個昏君上臺,西周走向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百粵天話史


 宣王中興,為時短暫。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了衰象。宣王干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睦 。三十一年,伐太原戎,三十六年,伐條戎、奔戎 ,都歸失敗。3 年後 , 伐申戎 , 雖取得勝利,同年卻在千畝之戰中敗於姜氏之戎,喪失了調遣的南國之師。宣王死後子幽王繼位,社會矛盾進一步發展,終於導致西周的覆亡。


戰鬥大黃蜂


分封制制度的必然性結果!

周朝分封數百個諸侯國,諸侯國經過多年發展,有的國君勵精圖治國家強盛,有的國君昏庸無能國力衰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通過戰爭,大的國家越來越強,小的國家坐等滅亡,先有春秋五霸,後有戰國七雄,周王朝雙拳難敵四手想恢復立國之處的局面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小眼睛啊董


每個朝代的興衰都是有他的必然性和規律性,是不可迴避的宿命,雖然有一兩個明君,通過他們的中興,也只能是暫緩衰敗而已。


武夷山牧陽子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任何朝代的興衰都有它的必然性與潮流性,雖然有幾個明君的支撐,那隻不過延緩朝代的衰敗,但還是走向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