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的中兴为何没能挽留西周的灭亡?

亘古怀念说史


西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的王朝。鼎盛时期,周王朝的疆域东到大海,北到辽东,南到荆楚,西到陇西。真的可以说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可惜“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周朝到了周懿王时期,已经江河日下,外患不断了。到了周厉王时期,甚至是到了被“国人”赶跑的地步。

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史记.周本纪第三》

不过到了周宣王时期,宣王励精图治,使得周朝的国势重新好转。使得周朝得以“中兴”。

那么,周宣王是怎么使得周朝中兴的呢?

1、重用贤臣。

周宣王的父亲周厉王,周厉王的倒行逆施,导致国人的反抗,触发“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迫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周朝的政权由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史称“共和”。

太子姬静得到召公的保护,幸免于难。不过也只能暂居召公家中。耳濡目染,学得很多治国的知识。

多年之后,周厉王去世。太子得以登上王位。继续重用两位老臣,治理国家。并且任用

并及时任用召穆公、仲山甫、尹吉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邵穆公,张仲等贤臣。使得周朝国势力蒸蒸日上。

2、效法文王,武王和成康治国,勤政爱民。

宣王初年,决心效法先祖,治理国家,改善吏治,勤于纳谏,修复宫室。使得百姓安乐,诸侯来朝。周礼复兴。是为“中兴”。

自厉王失政,猃狁、荆蛮交侵中国,官政隳废,百姓离散,王乃修复宫室,兴贤人,纳规谏,安集兆民。——《太平御览》

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

3、用兵诸侯与戎狄,恢复周朝声誉。

周宣王时期。频繁对外用兵,以图恢复周朝的声誉。在西边,任用秦仲,讨伐西戎。在东边,大规模征伐东夷。南边,大规模伐楚。北边,也与戎狄大规模交战。

大规模的出征,使得周朝的威势得到一定的重振。

这就是所谓的“宣王中兴”。

不过,所谓的“宣王中兴”只是昙花一现,宣王晚年,周朝的国势又衰弱下去。宣王去世十一年后,周朝迅速灭亡。

虽说历史上的所谓“中兴”并不能挽救一个朝代的灭亡,但是至少延缓灭亡的趋势,比如汉朝的“光武中兴”之后,汉朝经历了一百多年才灭亡,大唐的“大中之治”之后,也经过四十年才灭亡,明朝的“弘治中兴”之后,还经历了一百多年,清朝的“同治中兴”之后,清朝也还过了三十多年才灭亡啊。怎么“宣王中兴”之后,周朝迅速灭亡了呢。

填哥认为,这个方面,周宣王要负很大的责任。

1、后期的周宣王昏聩不堪。

前期的周宣王,励精图治,有成、康遗风。后期的周宣王,昏聩不堪,不用贤臣,不听纳谏。这样的记载不绝于史书。

宣王不脩籍於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

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於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听,卒料民。——《史记.周本纪第三》

周宣王甚至听信谗言,杀害大臣。

据《太平广记》记载为:周宣王有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杜伯,想方设法勾引他。杜伯不搭理她,女鸠恼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听信了女鸠的话,不顾左儒的屡次劝谏,先将杜伯囚禁于焦(今河南陕县南),又派薛甫和司空锜将其杀害。

2、征战频繁,丧师失地。

为了彰显周朝的权威,周宣王时期对外征战频繁。特别是对徐国和楚国的战争。旷日持久,异常惨烈。而且周朝并不是都能打胜仗。败仗也不少。

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

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

——《后汉书.西羌传》

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史记.周本纪第三》

3、自乱周礼

前期,宣王尚有成、康遗风,秉持周礼。后来,周宣王一意孤行,周礼都被他自己破坏了。

这主要表现在周宣王干涉鲁国内政这件事上。

周宣王即位之后,鲁国是第一个前来朝见周宣王的国家。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偏爱公子西戏,不听劝告,一定要立他为鲁国太子。亲自违反周礼中的嫡长子继承制。

后来,戏上任后,引发鲁国内乱,周宣王派兵镇压内乱。这件事之后,周朝声威大减。

这些做法,加剧了周朝的灭亡。

当然,宣王的中兴,不能挽救周朝,还有另外的三个重要原因。

一、周朝分封体制已经不合时宜。

周朝建立时,实行“分藩建国,以藩屏周”的国策。分封许多个诸侯国。诸侯王可以决定封国内一切事务,并且可以世袭。这样的政策,在初期确实可以使得周朝实力加强,开疆拓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与周朝的关系日益生疏。并且诸侯国日益强大,而周朝则因为多次分封,反倒疆土日蹙,形同诸侯。诸侯国不听号令,不来朝贡之事时有发生。甚至后来连周王也是诸侯国拥立的。比如周夷王。

而南方强大的楚国,则是经常背叛周朝,甚至僭越称王。周朝多次征讨,收效不大。声望日减。

二、西周后期昏庸君主频繁,自乱周礼之事常有。

自周昭王开始,西周频频出现昏庸君主。昭王征伐楚国失败,穆王开启对戎狄的战争,夷王烹杀齐哀公,周厉王则是暴政频频,引发民变,最终被迫出逃。宣王则是前明后暗。宣王后期,已经把前期“中兴”的成果消耗殆尽,国家已经危机四伏了。

再者,即使宣王是一位明君,也不能挽救前面几代人近两百年的过失。

三、周幽王胡作非为,最终葬送西周王朝。

这一段,想必很多人都比较熟悉。

周幽王上台之后,神操作频频。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失信于诸侯。废太子,自乱周礼。包围申国,索要废太子,则是不顾父子之情,要斩尽杀绝。

终于,周幽王的倒行逆施,激怒了申侯,引来犬戎,斩杀周幽王。西周灭亡。

虽说申侯的做法过分了点,但是周幽王也是咎由自取。

宣王的中兴,只不过是西周王朝的回光返照,西周王朝的迅速陨落,宣王难辞其咎。虽然,这也开启了一个更为精彩的时代,不过,却苦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老百姓!


填哥讲史


前829年,周宣王继位,摆在周宣王面前的是动荡不安的政治体制和随时会崩溃的经济结构。

虽然周宣王中兴暂时恢复了以往的政治秩序,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影响力,稳定边疆,但是其对土地制度和宗法制度的破坏,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籍田礼仪的存在,是西周作为以农业作为根本的形式表达与具化象征。

宣王即位,施行“不籍千亩”政策,废除了籍田礼仪和籍田制度,不再对其进行耕种和管理。这相当于是明确宣告了西周全面放弃农业为根本的战略,长远来看也就引起与贵族阶层之间矛盾冲突。

前817年春,宣王因为对鲁侯的小儿子颇有好感,便干涉鲁国内政,让鲁侯立其小儿子为继承人,以致鲁国内乱。

这一行为便触及了周廷维系国家的又一项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宗法制度。

西周嫡庶宗法渐趋形同虚设,王位继承制度的崩溃显示着统治集团自内而外,自下而上开始瓦解,原贵族阶层的集团契约政治开始向贵族阶层的代理人集权政治转化。

前789年,宣王征讨西申时在千亩之战遭遇大败,南国之师全军覆灭。

大战失败,西周兵力开始不足,此时的宣王意识到,所谓的井田制正在瓦解,原有的人口推算方式已经失去作用,唯有直接的人口清查,才能将隐藏在原有统计数字背后的私田人口与奴隶人口彻底纳入统计口径。而这一行为,意味着西周的行政机构已名存实亡。

周宣王执政46年,虽锐意进取,对国力有所增进,一度以中兴之主的形象傲然四方,然而常年的战争透支了本就危危可及的国本,一些政策的实施直接或间接让西周得以统治诸侯的基本制度彻底瓦解,其中兴局面遂亦昙花一现,西周加速灭亡。


歲在甲子


上图是周幽王和褒姒的简图

灭亡的四个根本原因: 1、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也让危机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2、周厉王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传至周幽王又破坏宗法制度,"废后立妾,废嫡立庶"并“烽火戏诸侯”使诸侯们失去了对他的信任。3、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与周朝王权的关系渐渐疏远。4、少数民族犬戎攻打镐京,西周灭亡。

大家还有见解请参与发言!


文化长河中的历史


周宣王刚刚继位的时候,由于周厉王国人暴动被贵族们赶走,周王的大权实际上是旁落的,但是周宣王继位后通过和平的手段分化贵族势力,夺回了王权,但是这个时候他面对的情况并不比他的父亲周厉王更好。

首先在国家内部,贵族们依然享有比周厉王时期更大的权利和田产,虽然暂时屈服于周王,但是势力仍存。其次在外部,随着周厉王被打倒,诸侯们的兼并活动更加肆无忌惮,彼此战争矛盾不断,这中间又属晋国,齐国和楚国的扩张最快。

面对这种情况,周宣王杀了大夫杜伯对内部贵族进行震慑,不参加籍礼,宣誓周王的威严。坚持征兵和普查人口,积极对外征战转嫁矛盾,周宣王的一系列操作,把内部贵族的问题暂时解决了。

而面对外部诸侯的乱象,周宣王则会盟诸侯,在洛邑建造宫殿,重振天子权威,加上前期的战争成果,包括对楚国讨伐的成功,一时间周王室好像又回到天下共主的状态。

虽然周宣王看起来解决了诸侯争霸,不服从中央约束的问题,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周宣王自己也清楚,所以他分封申国镇抚南方,分封韩国镇抚北方。还分封亲信在郑国,樊国,杨国倚为外援,对抗日渐强大的诸侯。

周宣王借助新分封的诸侯用来牵制旧的诸侯壮大,另一方面也重新划分了内部权力机构的组成,比如用外戚申候掌权等,但是诸侯崛起的问题却没有那么简单,诸侯壮大的底层逻辑没有变,领土兼并仍在继续,新分封的诸侯同样会变得和旧的诸侯一样。

在周宣王死后,他用作外援,大力分封的诸侯中,申国引来犬戎,灭了西周。郑国更是在春秋初期彻底把周王室打落深渊。周宣王的如意算盘并没有起到他想要的效果,反而把岌岌可危的周朝又向悬崖推了一把。

周宣王的中兴像是西周的一次回光返照,周王最后一次站在华夏之巅,在周宣王晚年的战争中由于国力的消耗,对外作战开始屡战屡败。整个国家积重难返,终于在他儿子周幽王手里崩溃了



御前带刀侍卫


导语


周宣王,西周末期的君王,父亲是西周倒数第三的周厉王。由于周厉王残暴不仁,实行专利政策。在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区域内,将山林川泽归为王室所有。

这一政策,触动了贵族和人民的利益。贵族和人民都在私下里咒骂周厉王。周厉王得知后下令,凡是敢说他一句不是的直接处死,从此西周的贵族和人民都不敢,再说周厉王的不是。

公元前841年,不堪重负的贵族和人民冲入王宫,想要杀死周厉王。周厉王从王宫中逃到彘。愤怒的贵族和人民没有杀掉周厉王,便想杀掉周厉王的儿子太子静。召公用自己儿子的性命换取太子静的性命,将太子静收养在家中。

由于太子静年幼,朝政由召公,周公两人共同处理。在召公家中长大的周宣王,得到了召公以身作则的教育,知道祖先的基业来之不易。等到周宣王长大成人,自己亲政之后,实行德政,周王室重新焕发生机。既然周王室焕发生机,迎来中兴,那为什么过了一代之后西周直接灭亡?

土地

土地就等同于资源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自行管理。诸侯只要按期向周王进贡,按期朝见周王就行。而周王室直接管理的土地只有成周洛邑和宗周镐京。直接管理的领土和晋国,齐国,楚国不相上下。

西周越到后期,分封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周朝除了在周武王时期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外,每代周王都会在自己在位时期,

将土地分封给族人或者大臣。土地分封给族人或者大臣之后,周王便丧失了这片土地的控制权,这片土地的控制权落入族人或者大臣手中。

周王一代一代都会分封土地,而土地终究是有限的。随着每代周王的分封,土地自然越来越少。土地少了之后,打仗必备的粮草和士兵也会随之减少。而周宣王是西周倒数第二位君主,能直接控制的土地少之又少,比大诸侯国的还少。

犬戎

犬戎在周穆王中期以前,都屈服于周朝。直到周穆王无缘无故对犬戎发动攻击后,犬戎自此不再向周王室进贡,还时不时在周朝边境骚扰。

而周穆王之后的历代周王,迫于国力的限制,不敢对犬戎大动干戈。犬戎见周朝不敢对自己发动有力的攻击,便愈演愈烈。到了周宣王时期,周宣王忍耐不住,征伐姜戎(犬戎的一个部族),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西周的灭亡也有犬戎的功劳。

总结

西周灭亡的重要原因在于土地和犬戎。西周随着土地越来越少,国力便日益衰弱。相比之下,西周的国力弱过几个大诸侯国。国力日益衰弱的西周,又有犬戎的虎视眈眈,不灭亡才怪。


纳谏如流


周宣王前的周厉王时的国人暴动给西周造成的危机已经是很严重了,说明西周王朝内部的矛盾已经到了水深火热之中。

周宣王继位,权力主要是在西周的卿士手上,还好这些卿士还是比较忠诚,尽心尽力的去改革朝政,选举贤良之人出任相应职位,改善与民众的关系。

这些卿士共同执政,一边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对诸侯的管理,给民众休养生息,减轻赋税,鼓励从事农耕,重视和遵守礼仪,从而让国内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另一方面,当时西周西方的戎,西北方的狄等少数民族不断地对西周进行侵扰,已严重影响到西周王朝的统治。所以很快这些卿士也发动了对这些少数民族的讨伐。正是有各路诸侯国的勤王,使得

到了周宣王真正执政时,把之前卿士打好的稳定局面,有了中兴局面,而宣王却又东征西伐,劳民伤财。不但不举贤任能,还不听劝谏,还陷害忠良直臣。

最重要的是破坏了春耕,秋收前的籍礼制度,这就使得西周最重视,也是西周立国的根基受到了严重影响。农事受到轻视,这更加使本来就有点中兴的局面再次走向败落。

到了周幽王这样一个昏君上台,西周走向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百粤天话史


 宣王中兴,为时短暂。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 。三十一年,伐太原戎,三十六年,伐条戎、奔戎 ,都归失败。3 年后 , 伐申戎 , 虽取得胜利,同年却在千亩之战中败于姜氏之戎,丧失了调遣的南国之师。宣王死后子幽王继位,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终于导致西周的覆亡。


战斗大黄蜂


分封制制度的必然性结果!

周朝分封数百个诸侯国,诸侯国经过多年发展,有的国君励精图治国家强盛,有的国君昏庸无能国力衰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通过战争,大的国家越来越强,小的国家坐等灭亡,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周王朝双拳难敌四手想恢复立国之处的局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小眼睛啊董


每个朝代的兴衰都是有他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是不可回避的宿命,虽然有一两个明君,通过他们的中兴,也只能是暂缓衰败而已。


武夷山牧阳子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朝代的兴衰都有它的必然性与潮流性,虽然有几个明君的支撑,那只不过延缓朝代的衰败,但还是走向覆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