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棉被前,人们如何度过寒冬?从其冬日生活可以看出贫富差距

衣食住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四个领域,这些生活条件的好坏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但众所周知,古代的物质生活并不丰富,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不美好。相比起现代生活的冰箱空调等等让我们享受的各种设备,在古代这些东西全部不存在。

没有棉被前,人们如何度过寒冬?从其冬日生活可以看出贫富差距

不仅如此,古时候的中国气候并没有全球变暖这方面的影响,冬天的气温要比现在低的太多太多。

我们都知道,冬天要盖棉被子。然而中国不是自古以来就有棉被子的,因为“棉”这个字是在《宋书》中最早出现的,而开始普及则是在《宋史》中有提到。也就是说棉花从开始到推广是在南北朝~宋这段时期,在之前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提及的。

那么,在古代寒冷的冬季,在之前没有棉花制成的棉被的日子里,穷人和富人又是怎样过冬的呢? 两者到底有何差别呢?

没有棉被前,人们如何度过寒冬?从其冬日生活可以看出贫富差距


一、最为常见的都是烧火取暖,但烧火的材质与规格不同。

自从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后,古代劳动人民就发现了火焰的应用,除了能够制作熟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取暖。

于是,从此之后,火焰取暖成为了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用来取暖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1、我们看那些历史电视剧时候,就会发现在寒冷的冬天,家家户户屋子里都会有着一个小火炉,这个火炉就是古人用来取暖的重要的方法之一。

不过虽然方式一样,都是火焰取暖 ,甚至是都用火炉,但富人与穷人由于阶级的不同,取暖的等级还是会有所不同的。这种等级差异不单体现在火炉的制作用料与规格,更多的是体现在烧的燃料。

没有棉被前,人们如何度过寒冬?从其冬日生活可以看出贫富差距

富人一般都是用炭火的,但这种炭火并不都是我们熟悉的煤炭。至于原因也不是因为当初没有发掘煤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煤的国家,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其的记载。

只不过古代对于煤炭没有太过于清晰的认识,人们还不能解决煤炭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的问题,于是烧煤炭有时候容易使人死亡,所以富人们烧炭火的话更多的是选择烧木炭火。

但木炭是非常值钱的,对于普通的平民百姓根本无福消受。他们更多的选择还是烧柴火,毕竟柴取料于木材,可以向大自然索取。但大家都清楚烧柴火的话就会产生浓烟,而且远远不如炭火好用,不过这也是没法子。

没有棉被前,人们如何度过寒冬?从其冬日生活可以看出贫富差距


2、当然,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除了火炉这种常见的烧火取暖的方式,火炕也是其中之一。人们会在家里制作一个烧火取暖的火炕,这样一烧火,整个床就变得暖暖的,有点类似于现代的电热毯。

久而久之,人们还突发遐想,专门制作出“地暖系统”——通过制作“火墙”或者“壁炉”,在墙壁之间设计一个夹墙,然后再专门留有火道以及添加木炭的地方,只要在炭火口点火之后,热气就会顺着留的管道进入的房间之内,使房间变得温暖。

当然这样做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只有那些古代的富人和官员皇室才有能力承担的起这样大的损耗,至于底层的穷人还是继续围着火炉吧。

没有棉被前,人们如何度过寒冬?从其冬日生活可以看出贫富差距


二、平时穿住的差距很大,富人能拥有“羽绒”,而穷人只有“草”。

被子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但是当然是在宋代之后才有的棉被。有人或许问,棉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为何棉被那么晚呢?

这说到底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棉花从出现到采用也是经历了漫长时间的,在早前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棉花的作用,在当时人们的认知中棉花只是作为一种观赏物存在的。

言归正传,那没用棉花,在此之前,古人的被子里填充的又是什么东西呢?

1、中国的丝绸天下闻名,当然造价也是非常昂贵的,富人们则用丝绸充当被罩。然后在被子里面填充进各种动物的皮毛,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保护动物的说法,什么动物的皮毛保暖就猎杀。

条件比较好的就往被子里填充动物的绒毛,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羽绒被,相比起现在的棉被,也要显得奢华无比。

没有棉被前,人们如何度过寒冬?从其冬日生活可以看出贫富差距


如此下,举一反三,他们自然也会穿这些动物皮毛制造的衣服,比如貂皮大衣,虎皮大衣。只不过那个时候可没有现在的人工制造业发达,由此不难想象这些衣服当初制造的困难。

当然了,穷人们肯定不可能像富人们那样被子里塞满动物绒毛,于是他们就选择那种容易获得的东西来进行保暖。

首先就是在床上铺满厚厚的干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应该见过农村这种独有的草席,厚厚的软软的,就像是一个软软的床垫一样,再铺上被子。然后在被子里塞满柳絮破旧的衣服或者晒干的芦苇这样也能够给人带来温暖。

没有棉被前,人们如何度过寒冬?从其冬日生活可以看出贫富差距


2、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那些古代的人的身上都会有着一件独特得披风,这在古代叫做“寝衣”。

这种古代独特的披风,走路的时候不仅能够披在身上保暖,并且睡觉的时候还能直接盖在身上。

当然,富人和穷人用来制作披风的材料不同,富人都是选择上好的丝绸,而没有经济条件的穷人则大部分选择用麻来制作披风。

三、日常生活上虽都是烈酒姜汤外加“暖手宝”,但差别依旧不小。

在住行方面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在想尽办法进行增暖。那么同样的,古人在饮食保暖方面也非常的有一套。

1、酒能御寒,尤其是越烈的酒越受人们喜欢。我们经常说蒙古东北等地方的人性格豪爽,而这一点就体现在他们的“海量”。

蒙古,东北在古代靠近中国的北方,一旦到了冬季,温度就低到了零下二十度以下,可以说寒冷异常。

没有棉被前,人们如何度过寒冬?从其冬日生活可以看出贫富差距


于是人们就发现饮酒能够使身体暖和起来,尤其是越烈的酒越温暖,而这也是北方地区的人尤爱喝酒的原因之一。

当然,除了烈酒之外,姜汤也是古人尤为喜欢的一种冬季的暖汤。在如今日常生活中,我们一旦淋雨或者感到冷,家人总会为我们熬一碗姜汤。

而在古代,姜汤也是一种常见的驱寒防治感冒的药汤——这是因为姜汤是一种辛温的食物,能够使人发汗,祛风散寒,所以这就成为了古代人民治疗感冒的常见方法。

因此,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在寒冷的冬季都喜欢选择烈酒与热姜汤来御寒。只不过仍旧会有细微差距,比如富人烈酒讲究酒的品质、存放日期,而姜汤则是注重用料与口味。

没有棉被前,人们如何度过寒冬?从其冬日生活可以看出贫富差距


2、除此之外,现代我们在寒冷的冬天总会随身携带着一个可以充电的暖手宝,其实这种“暖手宝”早在古代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

在古代,这种暖手宝被称作“汤婆子”,之后又被叫做“手炉”。一般为陶瓷或者有条件的用铜制成的一种小罐子。

人们往这种罐子里添加滚烫的热水使罐子全身充满热量,然后人们就可以握着罐子用来暖手。

而穷人与富人关于此的差距,则是对于手炉的用料了,比如陶瓷的多为富人所用,而铜制为穷所人力捧。

没有棉被前,人们如何度过寒冬?从其冬日生活可以看出贫富差距


四、总结

总的来说,就算古代的冬天非常的冷,但是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总会想到一些方法来保暖。

只不过阶级不同,各自想到的方式也是有诸多不同——富人们往往是从享受最大化方面考虑,而穷人们则是出于满足最大舒适度角度。

富人们的享受理念,更多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他们多习惯使用一些稀有物料制成的东预寒物件,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权势与地位。

而穷人们的舒适理念更多是出于身体上的满足,仅仅局限于在冬日如何才能够让自己不生病,或者是活下去,而不是活的更好。

因此,他们没有棉被度过寒冬的差距,主要在于预寒用料的贵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