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無聊時光”

疫情持續這許久,先生在家裡漸漸呆不住了。而我因為是自由職業者,經常是在家工作的狀態,就感覺“內心毫無波動”,似乎日子與往常沒有很多不同,只是出門散步不如從前自由了。

翻看朋友圈,發現偉大的居家人類在家造了很多新發明、新玩法,令人噴飯的同時,也令人大開了眼界。

比如有的人對著窗外大喊:老子快瘋了,誰來跟我吵一架啊?

然後,居然真有對樓的人回應:吵一架就吵一架吧,我也快要瘋掉了!

再然後,這視頻被髮到朋友圈,立刻就有專家出來指正,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可取,可能存在病毒傳播之危險。於是,就再沒有看到兩樓之間的吵架視頻了。

再然後就看到有人在家帶著妻小玩起了“舞獅子”,雖然道具非常可笑,顯見得當事人玩得很高興很嗨。此外還有人在家大秀廚藝的,雖然每每出現的是殘次品……


允許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無聊時光”


允許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無聊時光”

一位心理諮詢師曾給他的抑鬱症患者建議:實在難受的時候,做點有創意的事情吧。比如做飯、寫東西、畫畫、做手工……只要是能發揮創造力的就行。

允許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無聊時光”

的確,人是上帝的造物,而這偉大的造物延伸了上帝的創造本能,所以人通常沒辦法讓自己閒下來、歇下來,或者一不做點什麼就會感到心靈空虛。而這空虛,顯然不是上帝造人的本意:若說人是神的延伸,神可不會時常發作某種空虛感。因此,這空虛可說是人類自己的問題,委實與上帝無關的。

允許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無聊時光”

但說實在的,若一位抑鬱症患者能夠做到經常做點有創意的事情之時,說明他其實病得不那麼重,許多抑鬱症患者最大的癥結就是“活力喪失”,對一切沒有了興趣,也沒有了去創作一切的能力和熱情,他只會感到無邊無際的空虛和無意義感覺,這樣的狀態也才使得抑鬱症成為了人類的一種精神疾患。

因此,大家在家呆久了,有些人會感到無法安住,事實上是進入了一種“輕度抑鬱”的狀態。

當然我們也可以不用這個概念和名詞,名相只是用來形容人的一種狀態,其實也沒有那麼嚴重,好像人就一定得了某種病,需要很專業的干預一樣。即使沒有疫情,人偶爾也會經常在人生中遭遇“輕度抑鬱”狀態:家中出了不常遇到的事、人際關係緊張、工作壓力導致心理壓力驟增……但大多數人都能把自己的內在狀態調節在某個度,只是偶爾性地短暫抑鬱,並不會長期出現抑鬱狀態。

因此,當下疫情中的閉關鎖宅狀態,只是會暫時性地引起部分人群的心理失調,倒也不必十分恐慌。

而這種暫時性的心理失調,恐怕與大家口中經常說的“無聊”有關。有的人呆在家感覺沒事可幹,就整天刷劇,刷一天下來,又感覺眼睛很勞累,身心看似慵懶,實則非常疲憊,覺得這一天實在是過得空虛極了。

允許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無聊時光”

但是你想讓他不空虛吧,他又什麼都不願意幹了。既不願意閱讀,也不願意做家務,甚至一日三餐都覺得煩瑣,就想簡單餵飽自己就完事兒了。

其實這樣的生命狀態一定是有前因的,證明之前生活實在是太滿了,或者壓力實在太大,長期活得非常緊繃,腦子裡好像有一種虛假的“充實”感覺,但事實上早已疲憊不堪,於是這個時候有機會歇下來了,一歇就會過度,完全犯懶了——懶成了一灘泥,爬不起來了。

身體上爬不起來,感覺沒有勁頭,心理上也其實並不好過:內在潛意識中長期的無價值感、空虛感就滿滿當當地冒出來了,這個時候人出現輕度抑鬱狀態,非常可以理解。但也並不是不可以化解的。

就像我先生,之前習慣了每日要出門上班,習慣了每天緊鑼密鼓的工作節奏,也習慣了下午下班後要和同事們一起外出吃飯、喝酒藉以放鬆自己無形的精神壓力:一邊是緊繃,一邊是放縱,每天如此循環往復,雖然身體健康和心力在其中被大大地消耗了,自己卻沒有力量來仔細覺察,就是像個機械的鐘表一樣,每天就這樣滴答滴答跑下去,零件有了小問題,自己也不清晰,盲目地每天這樣運作著。

突然有一天,發條被擰鬆了,每天沒有工作任務了,也沒有那些過度的享樂了,整個人慵懶下來,就感到十分地不自在了。

這種虛無感、無聊感,說起來與人從童年起一直攜帶的心理缺失有關:似乎每一個人都無法感覺到“本自具足”的飽足、圓滿感,也正是因此,我們的生活才會用忙碌來填滿,好讓自己沒有時間來遇見自己,好讓自己可以不去面對和思考自我存在的天然缺憾一樣:如果我不忙碌,我還能做些什麼?我的存在如果不借助任何事業、外在的形式來表達的話,還會有任何意義嗎?

每個人心中都活著這樣的一份自我懷疑。正是這懷疑讓人升起“無聊”“空虛”的感覺,使人感覺到沒事可幹的日子實在是心裡很慌,事實上是無法安住在面對自我內在的喧囂裡。

根本原因也與人們一直想活得有用有關。從生下來起,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這樣,似乎人所做的一切事都必須是有目的的,一個孩子在入學後就開始終日被這功利性的人生目標所接受:你需要做些什麼來證明你自己,不然你就是無用的,差勁的,沒出息的。

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社會不允許任何消極的東西,但事實上,正是人類自己在精神上製造了所謂的積極和消極。

允許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無聊時光”

孩子在玩泥巴的時候,父母會責備他,讓他不要耽誤時間,而應該要去學習,要為分數而努力,一切與學習無關的事被貼上了“無用”“浪費時間 ”的標籤;成年以後,要是不急於找工作,想要思考人生,也不容易被周圍的人所允許……但當然,人活著應該要充實自己,要積極創造,勤奮工作勤勞做事,但這樣的觀念如果十分過度的話,卻也同時也促生相反的行為和思想——懶惰和空虛正是在這樣的對照下才產生的。

因此大多數人在家其實是蠻難安住的。在過分強調積極和有意義的社會語境裡,消極和無意義自然也會在某個時候來悄然報道:比如當前疫情之時,大多數無法出門,那平日隱藏的心靈暗語和內在心理缺失也就一併浮現了。

但如果,我們從生下來起就被給予生命“存在即珍貴”的觀念影響,在周圍一切環境下養成“當下每刻都美好”的身心觀念,這樣的環境和氛圍,反而容易使人內在充滿活力,能夠一直非常積極地活著。


允許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無聊時光”

一個從小被給予適度自由的生命,能夠時常有機會自由探索事物、時常被允許可以偶爾發呆、沒有養成導致人格緊縮的過分功利觀念,他反而容易活得輕鬆自在,任何時刻都能找尋到自處的方式方法,從來不會輕易有無聊和空虛感——當你嘗試與空虛和無聊適度交朋友,你其實不會有太多“空虛”“無意義”的感覺。當然,我所指的空虛和無聊並不是終日玩電腦遊戲、刷肥皂劇:而是允許自己能有放空的時間,能夠經常做一些看起來毫無意義的事情。

允許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無聊時光”

一個閨蜜曾向我傾訴過,說她總是不知道如何放鬆下來,似乎每天的時間每分每秒都用在所謂“對”的地方,她才會感覺這一天沒有白過。偶爾一天,她累了,睡過了頭,接到朋友的電話,竟神經質地立刻裝著清醒的樣子,好讓人看不出自己是睡到那麼晚的狀態——她內在有一個“監工”,一旦感覺自己犯懶了她就會有非常羞愧的感覺。我相信這樣的感覺,也不是她一個人所獨有的。

萬事都不可過度。松和緊都適度的時候,人是不會那麼容易感到空虛和無聊的。或者,當人懂得如何面對自己的時候,也不會那麼難於享清福,而可以有時時安住的功夫。

當下一些單位已經復工,許多朋友有班可上了,不由自主感到大鬆一口氣。而還有許多人仍在家裡沒能順利返工,在這珍貴的能夠空下來面對自己的生命時分,不妨列一個無意義清單/無用之事給自己好好玩耍吧:

1. 低頭沉思,發呆。聽歌,或什麼也不做,放空大腦一段時間。

2.與花草對話,如果家中沒有植物,甚至可以下樓,在泥土上尋找微觀世界,觀察極細小的生命,如蚯蚓、螞蟻、非常細小的草莖的形狀,小蟲洞穴的樣子。

3.走在路上,常常慢下來,看天空,仔細感受天空的顏色,雲的形狀,感受風從哪邊吹過來,感受腳底在走動時的感覺,聞一下空氣的味道。

4.做每件事的時候,都儘量讓它慢下來,慢慢洗臉,刷牙,慢慢感受整個做事的過程,不要讓自己總在急著完成什麼的慣性裡。

5.陪孩子。只是陪著,看著他,什麼也不說,也不干涉,只是看著他的玩耍,聽著他的說話,和他在一起一段時間 。

……

每個人也可依自己的內在慧性,為自己打造更多的無意義清單。這些事兒看起來用處不大,事實上卻用處很大,讓人可以有空間來呼吸、真實看見世界和自己。

這是一種安住的身心練習,慢慢地,人頭腦的喧囂之聲可以停下來,人會漸漸對自己的存在本身有一種安定感,這個時候,無聊和空虛也就消然隱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