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无聊时光”

疫情持续这许久,先生在家里渐渐呆不住了。而我因为是自由职业者,经常是在家工作的状态,就感觉“内心毫无波动”,似乎日子与往常没有很多不同,只是出门散步不如从前自由了。

翻看朋友圈,发现伟大的居家人类在家造了很多新发明、新玩法,令人喷饭的同时,也令人大开了眼界。

比如有的人对着窗外大喊:老子快疯了,谁来跟我吵一架啊?

然后,居然真有对楼的人回应:吵一架就吵一架吧,我也快要疯掉了!

再然后,这视频被发到朋友圈,立刻就有专家出来指正,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可能存在病毒传播之危险。于是,就再没有看到两楼之间的吵架视频了。

再然后就看到有人在家带着妻小玩起了“舞狮子”,虽然道具非常可笑,显见得当事人玩得很高兴很嗨。此外还有人在家大秀厨艺的,虽然每每出现的是残次品……


允许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无聊时光”


允许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无聊时光”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给他的抑郁症患者建议:实在难受的时候,做点有创意的事情吧。比如做饭、写东西、画画、做手工……只要是能发挥创造力的就行。

允许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无聊时光”

的确,人是上帝的造物,而这伟大的造物延伸了上帝的创造本能,所以人通常没办法让自己闲下来、歇下来,或者一不做点什么就会感到心灵空虚。而这空虚,显然不是上帝造人的本意:若说人是神的延伸,神可不会时常发作某种空虚感。因此,这空虚可说是人类自己的问题,委实与上帝无关的。

允许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无聊时光”

但说实在的,若一位抑郁症患者能够做到经常做点有创意的事情之时,说明他其实病得不那么重,许多抑郁症患者最大的症结就是“活力丧失”,对一切没有了兴趣,也没有了去创作一切的能力和热情,他只会感到无边无际的空虚和无意义感觉,这样的状态也才使得抑郁症成为了人类的一种精神疾患。

因此,大家在家呆久了,有些人会感到无法安住,事实上是进入了一种“轻度抑郁”的状态。

当然我们也可以不用这个概念和名词,名相只是用来形容人的一种状态,其实也没有那么严重,好像人就一定得了某种病,需要很专业的干预一样。即使没有疫情,人偶尔也会经常在人生中遭遇“轻度抑郁”状态:家中出了不常遇到的事、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导致心理压力骤增……但大多数人都能把自己的内在状态调节在某个度,只是偶尔性地短暂抑郁,并不会长期出现抑郁状态。

因此,当下疫情中的闭关锁宅状态,只是会暂时性地引起部分人群的心理失调,倒也不必十分恐慌。

而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调,恐怕与大家口中经常说的“无聊”有关。有的人呆在家感觉没事可干,就整天刷剧,刷一天下来,又感觉眼睛很劳累,身心看似慵懒,实则非常疲惫,觉得这一天实在是过得空虚极了。

允许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无聊时光”

但是你想让他不空虚吧,他又什么都不愿意干了。既不愿意阅读,也不愿意做家务,甚至一日三餐都觉得烦琐,就想简单喂饱自己就完事儿了。

其实这样的生命状态一定是有前因的,证明之前生活实在是太满了,或者压力实在太大,长期活得非常紧绷,脑子里好像有一种虚假的“充实”感觉,但事实上早已疲惫不堪,于是这个时候有机会歇下来了,一歇就会过度,完全犯懒了——懒成了一滩泥,爬不起来了。

身体上爬不起来,感觉没有劲头,心理上也其实并不好过:内在潜意识中长期的无价值感、空虚感就满满当当地冒出来了,这个时候人出现轻度抑郁状态,非常可以理解。但也并不是不可以化解的。

就像我先生,之前习惯了每日要出门上班,习惯了每天紧锣密鼓的工作节奏,也习惯了下午下班后要和同事们一起外出吃饭、喝酒借以放松自己无形的精神压力:一边是紧绷,一边是放纵,每天如此循环往复,虽然身体健康和心力在其中被大大地消耗了,自己却没有力量来仔细觉察,就是像个机械的钟表一样,每天就这样滴答滴答跑下去,零件有了小问题,自己也不清晰,盲目地每天这样运作着。

突然有一天,发条被拧松了,每天没有工作任务了,也没有那些过度的享乐了,整个人慵懒下来,就感到十分地不自在了。

这种虚无感、无聊感,说起来与人从童年起一直携带的心理缺失有关:似乎每一个人都无法感觉到“本自具足”的饱足、圆满感,也正是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会用忙碌来填满,好让自己没有时间来遇见自己,好让自己可以不去面对和思考自我存在的天然缺憾一样:如果我不忙碌,我还能做些什么?我的存在如果不借助任何事业、外在的形式来表达的话,还会有任何意义吗?

每个人心中都活着这样的一份自我怀疑。正是这怀疑让人升起“无聊”“空虚”的感觉,使人感觉到没事可干的日子实在是心里很慌,事实上是无法安住在面对自我内在的喧嚣里。

根本原因也与人们一直想活得有用有关。从生下来起,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似乎人所做的一切事都必须是有目的的,一个孩子在入学后就开始终日被这功利性的人生目标所接受:你需要做些什么来证明你自己,不然你就是无用的,差劲的,没出息的。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不允许任何消极的东西,但事实上,正是人类自己在精神上制造了所谓的积极和消极。

允许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无聊时光”

孩子在玩泥巴的时候,父母会责备他,让他不要耽误时间,而应该要去学习,要为分数而努力,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贴上了“无用”“浪费时间 ”的标签;成年以后,要是不急于找工作,想要思考人生,也不容易被周围的人所允许……但当然,人活着应该要充实自己,要积极创造,勤奋工作勤劳做事,但这样的观念如果十分过度的话,却也同时也促生相反的行为和思想——懒惰和空虚正是在这样的对照下才产生的。

因此大多数人在家其实是蛮难安住的。在过分强调积极和有意义的社会语境里,消极和无意义自然也会在某个时候来悄然报道:比如当前疫情之时,大多数无法出门,那平日隐藏的心灵暗语和内在心理缺失也就一并浮现了。

但如果,我们从生下来起就被给予生命“存在即珍贵”的观念影响,在周围一切环境下养成“当下每刻都美好”的身心观念,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反而容易使人内在充满活力,能够一直非常积极地活着。


允许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无聊时光”

一个从小被给予适度自由的生命,能够时常有机会自由探索事物、时常被允许可以偶尔发呆、没有养成导致人格紧缩的过分功利观念,他反而容易活得轻松自在,任何时刻都能找寻到自处的方式方法,从来不会轻易有无聊和空虚感——当你尝试与空虚和无聊适度交朋友,你其实不会有太多“空虚”“无意义”的感觉。当然,我所指的空虚和无聊并不是终日玩电脑游戏、刷肥皂剧:而是允许自己能有放空的时间,能够经常做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情。

允许生命中有那些美好的“无聊时光”

一个闺蜜曾向我倾诉过,说她总是不知道如何放松下来,似乎每天的时间每分每秒都用在所谓“对”的地方,她才会感觉这一天没有白过。偶尔一天,她累了,睡过了头,接到朋友的电话,竟神经质地立刻装着清醒的样子,好让人看不出自己是睡到那么晚的状态——她内在有一个“监工”,一旦感觉自己犯懒了她就会有非常羞愧的感觉。我相信这样的感觉,也不是她一个人所独有的。

万事都不可过度。松和紧都适度的时候,人是不会那么容易感到空虚和无聊的。或者,当人懂得如何面对自己的时候,也不会那么难于享清福,而可以有时时安住的功夫。

当下一些单位已经复工,许多朋友有班可上了,不由自主感到大松一口气。而还有许多人仍在家里没能顺利返工,在这珍贵的能够空下来面对自己的生命时分,不妨列一个无意义清单/无用之事给自己好好玩耍吧:

1. 低头沉思,发呆。听歌,或什么也不做,放空大脑一段时间。

2.与花草对话,如果家中没有植物,甚至可以下楼,在泥土上寻找微观世界,观察极细小的生命,如蚯蚓、蚂蚁、非常细小的草茎的形状,小虫洞穴的样子。

3.走在路上,常常慢下来,看天空,仔细感受天空的颜色,云的形状,感受风从哪边吹过来,感受脚底在走动时的感觉,闻一下空气的味道。

4.做每件事的时候,都尽量让它慢下来,慢慢洗脸,刷牙,慢慢感受整个做事的过程,不要让自己总在急着完成什么的惯性里。

5.陪孩子。只是陪着,看着他,什么也不说,也不干涉,只是看着他的玩耍,听着他的说话,和他在一起一段时间 。

……

每个人也可依自己的内在慧性,为自己打造更多的无意义清单。这些事儿看起来用处不大,事实上却用处很大,让人可以有空间来呼吸、真实看见世界和自己。

这是一种安住的身心练习,慢慢地,人头脑的喧嚣之声可以停下来,人会渐渐对自己的存在本身有一种安定感,这个时候,无聊和空虚也就消然隐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