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地标——团岛灯塔

团岛灯塔位于青岛团岛最西端,建于1900年,建筑总高15.4米,位于东经120°16′54″9,北纬36°02′41″3。北面是一座海拔仅24米的小山,这座小山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与德文相对应的中文名称,1914-1922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期间被称为游内山,因而位于山上的灯塔最早称为游内山灯塔。

青岛老地标——团岛灯塔

在德国占领青岛后,将团岛连同周边的几个岛屿填平并与大陆相连,成为突出海岸的海岬,此地距对岸的薛家岛仅三千余米,为扼守胶州湾的要地。因胶州湾湾口处水流湍急,并有暗礁分布,出于对港口发展的考虑,急需建设先进的导航设施。团岛灯塔便是最早兴建的出入港指示灯塔之一,1898年即开始砌筑,1900年工程竣工,在安装了灯具及相关设施后于12月1日正式启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灯塔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日占青岛后,修复了各种设施,并保留了灯塔和机房等德式建筑。

青岛老地标——团岛灯塔

青岛老地标——团岛灯塔

灯塔为八角形石砌结构,内有螺旋形楼梯直通塔顶。

灯塔上还装有一种特殊的导航设备——气雾号。灯塔装有一电闪灯为光源,后改为白炽灯透镜,射程15海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灯塔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德国战败守备灯塔的军官撤退时,爬到灯塔的尖顶铜球处打了两枪,以示不甘心失败。解放后,当年开枪的那个德国军官来青岛访问时还专程到团岛看过这两个枪眼,并对德国的侵略行径表示忏悔。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修复了各种设施并作了改进,把柴油机驱动改为电动机并增加了一套备用设备,保留了灯塔和机房等德式建筑。1960年,气雾号改装为从民主德国进口的电雾号。原为德人建造的气雾号,俗称雾笛或海牛,由柴油机带动空气压缩机,产生的高压空气吹动雾号,30秒内鸣4次,鸣5秒,停2秒。航船根据发声间隔时间,判断出自己的方位。每逢雾雨天,号角声声,为进出胶州湾的船只导航。

青岛老地标——团岛灯塔

最早的灯塔为独立的柱形,内设盘旋楼梯,上部为穹顶灯罩,内设电力弧光灯,灯光分为白绿红三色


青岛老地标——团岛灯塔

灯光分为白绿红三色(白色为主航道指示,绿色为港口停泊方向指示,红色为岸礁警示)

游内山灯塔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老地标——团岛灯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