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地标——马虎窝

青岛老地标——马虎窝

20世纪初的西镇

老地名的探寻永远是个曲折而富有意味的过程。

马虎窝,一个充满荒蛮色彩的城市地标,一个曾经铺展在西海岸裸露滩涂上的难民集中营,如今听来好似世纪回音,杳然恍惚。它的谢幕,正像登台一样默无声息,在时光笔触的摩挲中,流逝成一段历史魅影。

寻找马虎窝,恐怕要从王统照先生的岛城漫游说起。当纵览胜景的作家伫立在“青市的最偏西处”——著名的马虎窝之时,他连续用了好几个“荒凉”来表达自己的惊愕。他看到草棚、木屋、薄瓦,疲卧的小狗,蓬面的女人,黄瘦污脏垂着鼻涕呆立无神的小孩,暮色沉沉中,单调的涛声为这荒凉平添晦暗与绝望。就在几条街区之外,市中心的灯红酒绿正流光溢彩,曼妙爵士娓娓奏响。

青岛老地标——马虎窝

如果说挪庄得名自德国殖民时期小泥洼人的迁居之旅,那马虎窝人自称的合庄,也形象点画出城市贫民窟的聚集之途。民国八年,尚在日本治下的青岛,一群难民在后海岸的荒滩上落脚,他们就地取材用煤渣垛筑土屋,成为马虎窝最早的居民。从最初的六七户到王统照目击之时的30年代,马虎窝在一波波难民潮的浪涌中已然扩张到200多户人家,沿海岸线南北逶迤,竟至占下半条四川路。官方曾言,马虎窝阻碍团岛道路,亟需迁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