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不是法治的漏洞,而是法治变成势治遭受反抗

导语: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是法治的漏洞吗?不是因为法治,也不是因为术治,当法治变成势,就遭受了反抗

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数百年来战国分裂的局面,为我国古代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王朝所起到的奠定基础的作用是后代所有的王朝都望尘莫及的,虽然我们现在的民族称为汉族、文字称为汉字、语言称为汉语,表面上来看,没有与大汉王朝的兴盛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如果我们就其历史的本源的话,就会发现大秦帝国其实才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正统起源,或者说它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正统起源。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不是法治的漏洞,而是法治变成势治遭受反抗

这个王朝经历了从秦国到秦朝几百年的努力,才让中国古代从原始社步入到封建社会,它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只是因为这个王朝二世而亡,它存在的历史时间段比较短,所以人们渐渐地淡忘了它的存在,又因为后来的汉朝发展非常鼎盛,所以人们更是下意识的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功劳大部分都归结在了汉朝身上。

但是当我们一层一层地抛开历史的真相就会发现,如果没有秦朝,也就没有后来的大汉王朝,更没有唐宋元明清。那么对于这个情况,就有人会问,如果秦朝真的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它的制度必定是先进的,它的统治形式也必定是相对完美的,可是秦朝却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王朝,这难道不是互相矛盾的说法吗?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不是法治的漏洞,而是法治变成势治遭受反抗

那我们今天就来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秦二世而亡,到底是不是它的基本制度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因为它所实行的法治的原因?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介绍一下,在那个历史时间段的“法”分别有哪几个方面。其实我们那个时候所说的法,指的是法家,在那个历史时间段内,思想的启蒙比较的兴盛,儒墨道法等十家九流的发展也非常的迅速,各个学派的主流学说也不尽相同,但经过春秋战国时代争夺之后,法家是最终胜出的那个学派。

秦国商鞅之后的法治,凌驾于君主之上,是秦国崛起的关键

尽管那时法家却并非只有一个主流学说,或者说在经历了韩非的发展之后,法家其实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韩非将它称之为法治。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不是法治的漏洞,而是法治变成势治遭受反抗

这个法治就是秦孝公商鞅变法时候所奉行的法治,他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统治的基础,法律条文规定了君主的职责,规定了大臣的职责,同时也规定了臣子或者是臣民们所应尽的义务,这样的法治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是凌驾在君主之上的,因为他给当时的大臣平民,或者说是君主都规定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框架,他们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之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发展。

如此一来,法治就成了约束人们行为的最好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能够一下子从最为弱小的国家变成最为强大的国家的原因,我们由此来看法治的作用是非常的重要的。

韩国申不害术治变法,阴谋权术之风盛行,将法治扭曲在君主之下

第二个方面,韩非将它称之为术治。术治我们也能从战国时代寻找到它的影子,那就是韩昭侯的申不害变法,申不害变法是战国时代最为典型的术治变法,他将法治扭曲在了君主之下,也就是说,法律条文的确定或者是更改在很大程度上依据君主的喜好进行。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不是法治的漏洞,而是法治变成势治遭受反抗

如此一来,揣摩君主的心思,揣摩君主身边信任的大臣的心思,也就成为了人们成功道路上的一个捷径,如果能够获得君主的欢心,或者获得君主身边信任的大臣的欢心,那么人们自然有机会一步登天。

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的约束之下,韩国后期的阴谋权术之风非常的盛行,人们在利益面前永远都是比较渺小的,为了所谓的光明的前途,他们放弃了正当的竞争的机会,开始仔细的揣摩君主的心思。

术治就是偏激的法治

在申不害还在世的时候这种阴谋权术或者是阿谀奉承之风,还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是当申不害去世之后,韩国人民越来越崇尚阴谋权术,导致后来发生了水工郑国疲秦,韩非游说秦王等等的一系列与阴谋权术分不开的历史事件,也闹了不少的笑话。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不是法治的漏洞,而是法治变成势治遭受反抗

但是我们并不能够因为它是崇尚阴谋权术而就否定它本身的价值,术治究其本源还是法家的一种主流学说,只不过它的法是非常偏激的法,是臣服在君主统治权力之下的法。

势治容易变成强权统治,易使王朝动荡不安

第三个部分,韩非将它称之为势治,关于势治,我们并不能够在战国时代寻找到非常准确的例子来进行描述,“势治”我们通过它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它是依靠君主的威压来迫使人民群众臣服的所谓的法治。

如此一来,整个国家就非常容易变成强权统治,君主的强势就会成为压在人民身上的一座大山,一旦这个压力过线了,一旦人民群众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就很容易在国内发生混乱,就很容易让一个王朝动荡不安。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不是法治的漏洞,而是法治变成势治遭受反抗

出现权力真空的秦国,之所以能够成功靠的是法治

其实我们进行了上述法家的三种主流学术的分析,想必大家也应该明白我们今天所要分析的重点内容是什么了,那就是秦国在统治的道路上,渐渐地从它原本的法治走向了后来的势治。

在秦孝公商鞅变法的时候,秦国是一个标准的法治国家,法治登上了秦国的历史舞台之后给秦国带去了巨大的利益,无论是在秦惠文王时期也好,还是在秦昭襄王时期也好,因为法治的订立,秦国的经济循环非常的迅速,军队的战斗能力也大幅度的提升,也正是因为法治的这些作用,秦国才能够东出天下。

毕竟人们所能够得到的利益是与国家的明确规定挂钩的,有着哪一个层次的功能就能够获得相应的封赏,这是国家明文规定的,所以平民们并不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为自己的国家进行奋斗,也就是为自己的家族进行奋斗。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不是法治的漏洞,而是法治变成势治遭受反抗

因此,在这样的激励之下,秦国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这是法治在秦国不断的崭露头角,不断地发生作用的一种具体的体现。尤其是在秦昭襄王继位的前期,那个时间段,秦国曾经出现了历史的真空,就是在秦武王举鼎而死之后,并没有留下子嗣的秦武王失去了让后代继承王位的机会,秦国的王位出现了空缺。

而这个时候,后来的秦昭襄王还在燕国做人质,秦国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混乱,可是哪怕是秦国发生了权力的真空,都没能够让这个国家的内政崩溃,就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发展是有着法律进行明确的约束的,人们通过对法律的运用约束了很大一部分人的行为,让他们能够在秦国的权力出现真空的时候放弃自己的非分之想。

因此秦国能够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能够保证迅速而且强盛的发展与法治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的,但是当秦国成为一个王朝之后,法治却渐渐地发生了连他们自己都没有体会到的变化,那就是秦国的法治正在渐渐地向势治进行转变。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不是法治的漏洞,而是法治变成势治遭受反抗

秦国变秦朝后,法治逐渐向势治转变,这是失败的关键

秦国一统天下之后,战国七雄全部并入了它的版图,中原地区真正的成为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中国的历史社会也发生了性质的根本变化,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成立之后,秦国已经从一个诸侯王变成了一个封建历史王朝。

可是它并没有再经过一个像是春秋战国时代这样的过渡时代的缓冲,就像自己还是一个诸侯国时候的所有政治制度,一下子在整个王朝内进行推广,让本身并没有接触过法治的山东六国的原本人民不堪重负。

如此一来,他们所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受到压迫,一旦有压迫那么必定会产生反抗,所以其实大秦帝国内部发生的这种显著的变化才是最终推翻这个王朝最原始的东西。

秦朝由法治到势治,焚书坑儒就是典型例子

可惜的是,秦朝内部从君主到臣子,并没有任何一个人体会到过这种变化。其实能证明秦国的统治形式慢慢的进行更改的例子有很多,最主要的或者说最恰当的一个就是焚书坑儒事件。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不是法治的漏洞,而是法治变成势治遭受反抗

其实分数坑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焚书另一个是坑儒,坑儒的影响其实并不是很大,坑的也只是当时的一些学术方面的骗子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儒家学说的子弟。因此,在这一部分方面的影响在后世的传播当中也有着被夸大的部分存在,尤其是后来汉武帝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弟子在这方面的刻画就相对的有失偏颇了。

因此,对于坑儒这一个事件的看法,大家还是需要客观对待的,可是焚书确实是一个对中国古代历史社会造成深远影响的一个历史事件。

我们现在总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那样的一个历史时代里,没有网络的存在,人们只能够通过书籍来感受一下历史的发展,只能通过书籍去体会前代人们所体会过的那种历史发展的潮流,也只能够通过书籍去了解前在人们的发展历史并且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让后世的历史发展变得更加的平稳更加的迅速。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不是法治的漏洞,而是法治变成势治遭受反抗

但是秦始皇却在李斯的建议之下采取了焚书的措施,把很多的经典书籍都进行了焚毁,让历史出现了大片的空白,很多前人们的思想经验教训,我们后世的人们都无法再观摩,更无法体会,这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巨大的损失,也是历史发展当中的血泪教训。

势治就是君主通过强制手段去控制人们思想和行为

而这样的一个事件所体会到的就是君主的强硬统治,君主想要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去控制人们的思想,去控制人们的行为,并且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自己国家的发展,来保证一个王朝的稳定,这其中就有一些强硬的意味存在了。

如此强制性的发展,如此强制性的统治,其实与我们上述所说到的势治非常的相似。因此,在秦国沉重的国家赋税和严酷的国家法律和焚书坑儒的国家政策面前,法治已经慢慢的改变了它原来的味道,已经开始慢慢的向势治进行转变,可是一旦有压迫,平民们必定会反抗,就像后来唐太宗所说的那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能够支撑一个王朝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毁掉一个王朝的未来。

毕竟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中,绝大部分依靠的都是农业民族的发展和支持,农业民族虽然位于社会发展的底层,但是它们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可是秦朝后来的发展却忽略了农业民族本应得到的利益,最终被这一个数量庞大的阶级给推翻了。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不是法治的漏洞,而是法治变成势治遭受反抗

笔者认为,秦国在他还是一个诸侯国的时候进行的其实是法治的统治,可是当它变成一个王朝之后,没有经历一个过渡阶段就强硬地将她原本的政治制度,一股脑地推向了整个王朝,让人民群众感觉到了无法缓解的压力,同时又进行了焚书坑儒这样的历史事件,渐渐的将那些无法缓解的压力变成了无法理解的压迫。

如此一来,人们也就开始渐渐地反抗,这个王朝也就变得岌岌可危了,在这样的一个严峻的形式面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病死沙丘,秦国失去了统治的主心骨,秦二世胡亥对于国家发展一无所知,同时身边还有一个宦官赵高,这对于秦国本就岌岌可危的统治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秦朝才会成为一个二世而亡的王朝。但是无论如何?无论这个王朝所经历的历史时间是短还是长,这个王朝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奠基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人们应该用正确的眼光去分析评判这个王朝,并不能因为其二世而亡而就否定它的一切,同时也不能够因为它建立了一个时代而去肯定它的所有。

参考文献:《过秦论》、《左传》、《资治通鉴》、《史记》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