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龄,每年春秋输两次液可以预防中风、脑卒中吗?有哪些被忽视的误区呢?

定格天涯


每到春秋季节,尤其是得过脑中风的患者,或者有基础疾病(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就会提前预防性输液治疗,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或诊所,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即使输液,几天时间药物也会被完全代谢,有的患者甚至刚输完疗程液体就得脑血管病。对于这类患者,如果想要保持健康,最主要的是平时按医嘱吃药,定时检测血脂、血糖、血压,清淡饮食,适当作用,如有不适,及时调整药物治疗。


蜗牛儿爱吃肉


不同的人,因人而宜,有的人通了,更加堵塞了,而有的人则是通了,能够特别好。我今年六十二岁了,六十岁脑梗塞,我坚持运动,配合吃药,一年输二次液,春季一次,秋季一次。把血栓冲碎了,现在通了,什么活都能干,二十年没摸车了,现在开车满处跑,体捡各项指标都正常,以前有许多病都消失了。比如,心脏病,三脂高,脂肪肝,酒精肝,痛疯,腰间盘突出,等等…我觉得现在身体比四十多岁还好了。


顺利33906256


有些上了年纪的人,每逢春秋或冬天,都欢喜上医院输点”血栓通”认为这样可以通通血管,把里面的垃圾清理掉,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然,输液后,当时有点用,时间一长,输液的作用也就消失了。而反复输液,会使人体血管失去弹性,从而血管变硬,这是最可怕的结果。

人体血管变硬了没有弹性,就像一根橡皮筋一样,稍一用力就会崩断。反而使人更容易患上脑中风。其实,在饮食上把控制,胜过去输血栓通,清淡首选,营养更不能忽视,多进食脂肪含量小而蛋白质含量高的荤菜,特别是坚持不懈的运动,人体血管会干净健康,远胜每年上医院输液。对此,我深有体会:你只要经常动,油脂类物质就不会粘附在血管壁上,还你一个健康血管,那么脑卒会远离你。除非,人体脑部有器质性病变。如: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脑部血管瘤等。那是再输液也是没有用的。

总而言之,管住嘴,迈开腿,比什么多强。


新铁汤元


在我国,脑中风已然成为阻碍老年人长寿的头号健康“杀手”,位列我国死亡病因排行榜前列。而很多人对于脑中风,也是闻风丧胆的。这主要是因为脑中风的危害较大,不只是在于其较高的病死率,还有极高的病残率。

上了年龄,每年春秋输两次液可以预防中风、脑卒中吗?有哪些被忽视的误区呢?

正因为脑中风的危害严重 ,加之现在的人们具有较强的保健意识,经济实力也允许的情况下,很多中老年人群热衷于寻求各种预防脑中风的方式,比如保健品、输液通血管等等,这在老年人群中,已然成为盛行的防治手段。

当下,正是寒冷的冬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很多老年人开始担心脑中风找上自己,于是又想着去输液通血管,说是这样就能预防脑中风。事实当真如此吗?这其中有哪些被忽视的误区呢?

1、误区一:输液是否真能够疏通血管。其实,医学上是没有“疏通血管”这一名词的,非要与此扯上关系的话,只能是溶栓治疗了,而溶栓治疗的黄金治疗时间是有限的,比如脑中风的溶栓黄金时间通常只是在发病后的3-4.5个小时,错过这个时间段,再行溶栓也无济于事了。而且,溶栓治疗也是有明确适应症的,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

因此,所谓的输液通血管,绝对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血管没那么容易被疏通。堵塞血管的元凶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斑块一旦形成,就很难消退了。老年人眼中的输液,其实是一些扩血管、活血化瘀的药物,该类药物确实有一定的保护血管作用,但是绝对不能把血管里的斑块消除掉,想要通血管更是不切实际的。

2、误区二:输液是否适合所有老年人。上面也提到了,输液输的都是一些扩血管药物,而这些药物一般都是中药注射液,且不说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一直都饱受争议。即便是确实是安全的,也不适合所有人群。这些药物都是有明确适应症的,健康的老年人是不能随便输液的。这是因为本身血管就脆弱的老年人,盲目输液的话,必然会增加很多无谓的风险,比如静脉炎、感染、过敏等,这些都是很危险的。何况,像是上面提到的药物,其实口服与注射的效果并没有差别,只是注射起效可能会快一些。对于预防来说,完全没必要输液治疗,这样只会增加风险。

3、误区三:预防脑中风是否需要输液。老年人有预防脑中风的意识是正确的,但是因此而选择一些不正确的手段,确实不可以的。对于多数人群而言,想要预防脑中风,最基础的应该是从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入手,健康膳食、适度运动、戒烟戒酒、规律作息、保持平和心态等,同时注意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体重等,定期体检,及时发现不利的威胁因素,这才是最关键的预防措施。

我是王药师,坚持用简单易懂的文字传播心脑血管疾病知识,为健康中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留下一个赞吧!另外,如果您还有输液预防脑中风的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在医院或门诊经常会见到输液通血管的老人,因为害怕血管堵塞,每到身体不适就去医院输液。输液预防中风、脑卒中是没有根据的,还会增加血管脆化的危险。

想预防中风、脑卒中,要从自己的饮食、生活习惯改变做起。平稳血压、血糖、降血脂。血压、血糖忽高忽低,对血管的冲击力最大,最容易引起粥样动脉硬化。如果有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的人群,要把这些指标降下来。日常生活,清淡饮食,少盐、少油、少糖。多吃对血管有好处的食物,如:黑木耳、海带、洋葱、茄子、蓝莓、桑椹、山楂、香菜等。

最好每天坚持适量运动,据调查适量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激活体内细胞再生充满活力。戒烟、戒酒。如果有高血压,再有吸烟、饮酒、熬夜、劳累等不良因素,诱发脑中风、脑卒中比别人高几倍。所以管住嘴,迈开腿,才能预防脑中风、脑卒中的发生。


健康是真理


中风和脑卒中是一回事,中风是以前称,目前称为脑卒中。



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以自发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为常见。

缺血性脑卒中就是人们比较熟悉的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引起脑出血最为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其他原因还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炎、溶栓药物、抗凝药物、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导致脑梗死最为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血脂,这是原因主要是引起中老年人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还可以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引起脑栓塞的主要原因是心源性栓子,最为常见的是心房颤动,其次是心脏瓣膜疾病、心内膜炎、心肌梗死、输液进入空气、癌症形成的癌栓、骨折引起的脂肪栓子。



从以上可以看出,上了年龄,主要是预防高血压脑出血、高血压引起的脑梗死,预防高血压、预防糖尿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预防三高、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日常生活习惯入手,而是依靠每年输几次液来预防中风,因为毕竟输液也有风险,如形成空气血栓,反而会引起脑栓塞,预防的关键是保持积极乐观向上及良好的心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保证充足的休息,注意营养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可以过量进食高脂肪饮食、高蛋白、高胆固醇饮食、高热量饮食,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以及粗粮,适量进食猪牛羊等瘦肉,适量进食鸡鸭鹅等禽肉,积极锻炼身体,增加脂肪的消耗,减少脂肪的堆积。


佳园道


这是大众最普遍的观点,每年到季节交替的时候大多数在春秋两季,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会想着为了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要求提前到医院输液,也叫通通血管,之后就可以不在得脑卒中了,然而事实并非这样,脑卒中的发生和其是否存在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息息相关。

卒中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2种,可干预和不能干预的,不可干预的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可干预的因素分为:

1、高血压:一般高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80岁以上老年人可适当放宽,同时合并同型半胱氨酸高的患者,应该配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治疗。所以有高血压的患者要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同时服用降压药物并配合低盐低脂饮食等。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应采取积极的治疗饮食、运动、血糖监测、配合药物治疗。使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年龄更低,对其进行血糖控制、降压、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卒中的发生。

3、血脂:降低胆固醇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措施之一,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服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尤其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长期他汀类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4、心脏病:瓣膜性心房颤动属于卒中的高风险人群,推荐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卒中的的发生风险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射血分数越低,发生卒中的风险越高。

5、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

所以对上述危险因素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有危险因素的人群要定期检查,除此之外还包括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缺乏锻炼等。并不是通过输液就可以预防卒中的,因为目前市面上除了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有预防卒中发生的指征,其余药物的适应症上面均没有预防卒中发生的字样,可见没有做过大量临床研究去证实哪一种药物是可以预防卒中发生的,所以老百姓的换季了要去定期通通血管的观念是不可取的,但是对于有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或是正常人的健康体检对上述危险因素是可行的,可以积极预防卒中的发生。

参考文献: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2015版)


冰城药师


输液并不能预防中风,脑卒中。预防中风和脑卒中,首先是控制和治疗高血压病。稳定血压在基本正常范围,血压上下波动是容易引起脑血管破裂而致中风。所以任何容易引起血压波动的因素都应加以重视和克服。如生气焦虑,大喜大悲等情绪激动。便秘时用腹压,剧烈咳嗽等。另外,戒烟戒酒,不要熬夜等消除不良生活习惯也很重要。

输液有许多副作用,医疗原则是,治病时能口服药物就不用肌注,能肌注就不要输液。现在基层医院迷信输液,滥用输液,不仅浪费药物而且会产生如感染,输液反应,对心脑血管的损害等。现在的医院都在控制输液。

中风,脑卒中是不提倡输液预防。


E路有我相伴


对于普通大众,生病了到医院去输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至于为什么要输液,输的什么液以及有什么用也不是很清楚,只要有效果就行了。输液并不总是优先推荐的,比如感冒很多人喜欢去输液,其实并没有什么必要,另外像轻微的尿路感染也是能口服药物治疗就口服药物,过早过勤的应用高级抗生素输液容易诱发耐药,导致后面可以选择的药物很少,反而是对自己健康不利。



确实,上了年龄后血管老化,变得僵硬没有弹性,容易发生脑卒中等脑血管病变,但预防中风并不是依赖输液,而是在于平时注意饮食,加强运动。容易得中风的人往往血脂较高,血脂高会破坏血管,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动脉粥样硬化会造成血管狭窄,结果就是脑中风。



脑中风患者去医院输液无非就是输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这些药物的疗效并不确切,主要用于脑梗后的改善症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用来预防中风,而且血管不会因为输液而疏通,只有在脑梗抢救时的溶栓剂才是有效果,但是有出血风险,不会用在正常人身上。总结一下,想通过每年输两次液来预防脑梗的想法不靠谱,还是平时少吃肉多运动吧!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喜欢就点个赞吧!


汪医生小课堂


关于脑卒中认识的几个错误,你中了吗?


误区1、每年春秋输两次液会预防脑卒中


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来证明这种输液预防的方法是有效的。

单靠短期静点一、二种药物是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的,及时治疗相关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才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措施。



误区2、脑卒中发病突然,无法预防


脑卒中发病前往往有许多先兆,

比如,脑卒中发病前大多会有一次到多次的短暂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


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看不清东西,面部或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清楚,剧烈头痛等症状,一般发作仅持续几分钟便消失,极易被病人忽略。


一旦出现上述先兆,常预示着大脑卒中的来临,必须积极到医院求治,不可延误。



误区3、青年人不必担心会得脑卒中


虽然脑卒中的主要患病人群是中、老年人,但这并不能说明年轻人就可高枕无忧。


现在,脑卒中已经出现“年轻化”的趋势。


年轻人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外,还有代谢异常(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病、心脏疾病、等因素。


因此,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查找原发病并治疗乃是青年人远离脑卒中的关键。



误区4、血压高时服药、血压正常时就可以停药


很多患者在应用降压药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到正常后就立即停药。


结果停药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


这种间断和无规律的治疗,不但造成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加重了动脉硬化和对心脏,脑,肾脏等器官的损害。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血压降到目标范围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



误区5、脑卒中治愈后不会再发


脑卒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容易复发,复发率可达25%。


所有脑卒中治愈后仅仅是临床症状消失,其病理基础——高血压,糖尿病或动脉硬化并没有治好。


因此脑卒中恢复后一定要继续治疗原发病,加强自我保健,并定期复查。


文章:荣亚如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神经外科

配图:网络(侵删)

文章若对您有帮助,请关注@健康医学科普,非常感谢您的点赞、转发与评论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