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亲王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在有关西北大将军王的争夺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环节!

康熙57年,京城传来的来自西北战场的噩耗,西北大将军传尔丹由于后勤粮饷补给不足,为尽快解决西北的叛乱贸然率主力大军与叛军决战,结果中了伏击造成六万大军全军覆没,为此也引起了康熙的第二次远征西北、紫禁城内外开始争夺西北大将军王的事件。正当雍正考虑自己或者老十三能否出任西北大将军王的时候,老谋深算的邬思道给予了制止,并揭开了西北大败的内幕:并不是主帅传尔丹有多无能,而是掌管户部管理前线大军粮草供应的八爷党故意切断粮草供应,进而造成的西北大军的惨败。而他们的目的更是为了接下来的一件事——争夺手掌十万兵权的西北大将军王。



因此邬思道劝诫雍正,想要真正的控制实权,并不是掌握远在西北的兵权,而是要死死抓住这支远征军队的后勤供应,控制这个命脉就能控制一切,哪怕西北大元帅并不是自己的人也无所谓。而随后的结果也众所周知,八爷党旗下的老十四成为了西北大将军王,而年羹尧咋在老十四的举荐下成为供应西北军粮的川陕总督,雍正控制西北的目的也就此达成。

可是在这个环节上,相信很多人会表示不明白,话说之前搞死传尔丹,说明八爷党一派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会让雍正的手下在最后攥住了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老十四控制军权,八爷党控制后勤这难道不是更好的结果吗?

从理论上来说,这的确是最好的结果,但问题是别说雍正会给予阻止,即便是八爷党成员的十四阿哥,他也会全力阻挠八爷党对后勤的控制,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相当简单,随着老十四成为西北大将军王,八爷党的骨干力量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分裂,甚至一向低调,但现如今手中开始掌握实权的老十四,也开始窥视那个本不属于自己的皇位。



由于老十四知道传尔丹是如何兵败,因此他的心里也再清楚不过,尽管自己属于八爷党的成员,但在现如今已经控制兵权的局面下,他绝不能容忍自己的八哥来控制他的后勤供应,因为只要后方稍做手脚,他在前线的大军都会陷入到万劫不复的局面,断绝粮食或者拖延粮饷供应,都可以让他重新走上传尔丹的老路,因此在确定自己有机会得到西北大将军王之后,他必须要做出另外一个部署,保障后勤的位置必须要让自己的嫡系或者不会加害于自己的人来控制,由于他并不是八爷党的核心首脑,自己并没有位高权重的手下能有资格继任这个位置,既然自己找不到人,那倒不如让别人找一个不会害自己的人,而自己的亲哥哥雍正恰恰就是最好的人选。

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隐忍,加上太子的垮台和老十三的被软禁,八爷党从上到下也忽略了雍正的存在,在完全没有意识到雍正也是皇位候选人的背景下,老十四与自己的亲哥哥走向联合自然也成了必然的事,雍正故意提出要举荐自己的亲弟弟担任西北大将军,这让感觉对皇位争夺已经胜券在握的老十四放松的警惕,自己执掌兵权,对皇位没有威胁的亲哥哥控制后勤,皇位争夺的势头就会彻底站到自己这一边,因此对于雍正的提议老十四也是毫不拒绝,可到行依旧太浅的老十四却忽略了更加复杂的政治逻辑,自己明明隶属八爷党,在成为西北大将军王之后却选用不属于八爷党派系的雍正来保障自己的后勤,这也等于提前告诉八爷党老十四在此刻已经选择反水,更暴露了他想争夺皇位的野心,于是乎八爷党也迅速走向分裂,因不满老十四的不听话八爷党也不断对这个西北大将军王展开一系列的阴谋活动,例如康熙寿宴上所发生的死鹰事件,老十四想另立门户而八爷党想清理门户,当同一派系的人相互厮杀之际,整个八爷党却全然忽略了另外一件事,在此过程中养精蓄锐的雍正根本毫发无损。



老十四异想天开的以为自己控制了一切,殊不知在康熙驾崩的前夕,年羹尧突然限制了针对西北军队的粮草供应,瞬间让老十四手下的十万大军失去了拳头,而八爷党全心全意的对付老十四的时候,却完全没有注意到雍正已经开始进行了争夺皇位的前期准备工作。可以说雍正举荐老十四成为西北大将军王,不但借此让自己抓住了更大的权力,更将自己的亲弟弟当枪使,使其成为了自己夺取皇位的挡箭牌。

太子垮台了,八爷党很高兴。

大阿哥被软禁了,八爷党很高兴。

老十四被禁锢,也让八爷党觉得八爷党体系外的皇子当中已经没有竞争对手。

老十四连续被算计,更让八爷党天真地以为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对手。

结果康熙临死前,一道圣旨直接让八爷党蒙头转向,因为他们想也想不到的雍正继承了皇位。


辽宁资深球迷


《雍正王朝》中,新疆发生叛乱,新疆的六万清军被叛军歼灭,形势严峻,朝野震惊。为此,康熙下旨,让朝臣从皇子中推荐一人,带兵去新疆平乱。

千钧一发之际,四爷本来是想推荐被关押的十三爷担任大将军王,但在潜邸谋士邬思道的劝谏下,最终推荐了老十四当任大将军王。

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不管是于公于私,都有很多好处。

于公的方面

诸位皇子中,只有十四爷和十三爷懂如何带兵、如何打战,在军营中也有威望。从他们两人中推荐,自然最为合适。不过,打仗打的是钱粮,钱粮的保障靠的的八爷主管的户部。假如推荐十三爷,大军的后勤保障必受十三爷掣肘,搞不好会全军覆没。如此一来,耽误了朝廷剿灭叛军,四爷和十三爷的政治前途估计也随之泡汤。因此,四爷没有选择,只能推荐十四爷。

于私的方面

一、十四爷和八爷是一党,可以说是八爷党的左膀右臂,推荐十四爷担任大将军王,可以挑拨八爷和十四爷的关系(当时八爷也想出任大将军王)。果然,十四爷担任大将军王后,开始觊觎皇位,在新疆,十四爷模仿八爷的笔记,挑拨鄂伦岱(八爷派在军中监视十四爷的将军)与八爷的关系,让八爷感受到了十四爷的威胁,最终导致了死鹰事件的发生。

二、康熙明知十四爷和八爷是一党,但四爷还是推荐了十四爷,这让康熙以及朝臣看到了一个一心为公的四爷,这次的推荐,使四爷在康熙和朝臣们的心中又加了不少的分。

三、雍正推荐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的同时,作为交换(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需大将军王认可),还推荐了时任四川总督的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由年羹尧保障十四爷的后勤。如此一来,即便将来十四爷有异心,有陕甘总督年羹尧的掣肘,十四爷也掀不起风浪,此举可谓万无一失。

四、四爷此举,使母亲开心,缓和了与十四爷的关系,体现了自己孝顺的一面。

综上,四爷推荐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的好处有:在康熙与朝臣中博得了一心为公的美誉,在母亲展现了自己孝顺的一面,暂时缓和了自己与十四爷的关系,挑拨了十四爷和八爷的关系,保护十三爷,重用了自己的心腹年羹尧,好处简直太多了。不得不说,邬思道真神人也!


孤舟钓江雪


雍正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的桥段,属于是邬思道导演的,夺嫡系列剧中的一集。中心思想是进一步树立,雍正一心为天下,而不是狭隘的谋私。

太子二度被废

康熙将对爱妻的爱,全给了太子胤礽,将其接照接班人来培养,有些放纵,以致于任意妄为。哪怕是“张五哥顶包”一案,引发了大清建国以来最大的司法腐败,康熙借张廷玉儿子生病,说了一句:朕儿子的病,怕也是好不了。一个“怕”字说明了还对太子寄予希望,望其回头是岸;其次心情极其复杂,要开始考虑太子新人选。


太子呢,尝到权力的甜头,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发而不可收拾。始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法跨越君臣的界限。复立后的太子,更深感权威受到挑战。于是,写信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以此要挟百官。东窗事发,在部下的怂恿下,殊死一搏,发动政变。事败,二度被废。

争夺大将军王

如此,太子之位虚悬,胤禩与雍正两个阵营跃跃欲试。是时傅尔丹兵败西北,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康熙急需一名大将,领兵西北,挽回颓势。更长远的考虑,康熙日渐年老,继承人也提上日程。胤禩与雍正再清楚不过,此次领兵西北便是当选太子的重要砝码,双方势在必得。

  • 八阿哥阵营:胤禩在太子首度被废之时,与佟国维密谋太子之位,遭到康熙斥责,地位一落千丈。其次胤禩本人也无统兵之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违心地,在八阿哥阵营内部推荐出老十四。
  • 雍正阵营:胤祥因帮太子谋杀郑春华,以及派兵剿灭江厦镇两事的过失,遭到康熙圈禁。雍正痛失帮手,但也不能干着急,并无统兵之才的他,临阵磨枪,练起了弓马功夫。只不过效果不尽人意,打那指那。

邬导演分析剧情

无奈之下,雍正以全家身家性命为赌注,上书保荐胤祥担任大将军王。旁观的邬思道,早在八阿哥阵营导演的“张德明相面”闹剧中,洞悉其心,判断出康熙的真实意图,提出雍正推荐胤祥不当的四条理由:

  1. 胤祥外公为蒙古喀尔喀大汗,出任大将军王,统兵西北,恐有不当之处;
  2. 傅尔丹真实兵败原因,是胤禩阵营背后搞的鬼。一旦傅尔丹兵败,胤禩他们便有机会上位,建功立业,从而在继位上取得领先;
  3. 即使胤祥出任,也会受得胤禩主导的户部,老十四主部的兵部的钳制,功败垂成,进而累及雍正;
  4. 更重要的是,康熙此举意在考察皇子。雍正若争得大将王,反而影响此前树立的一心为天下的形象。

邬导演指点迷津

为此,邬思道分两步棋走:

  1. 让雍正主动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进一步赢得康熙的“印象分”;
  2. 力保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目的在于制约老十四在西北粮饷,以免尾大不掉,威胁日后的夺嫡。胤禩阵营得了便宜,也不好意思再争陕甘总督。

后记

前腿雍正还在斥责年羹尧送的寿礼,后腿便换了一幅面孔,当着老十四的面说预备好的寿礼,也算了老十四的一份。弄得来之前,还在为寿礼发愁的老十四,犯嘀咕:老四什么时候变“暖男”了。要不说好皇帝先得是好演员,状况百出下,也能随机应变。于是,两兄弟拿着寿礼,在母亲面前“和谐”了一阵子,之后实现了既定目标,皆大欢喜。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清朝前期,西北一带战事频频,继噶尔丹率兵侵占喀尔喀蒙古,被御驾亲征的康熙击败后不到二十年,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再度挑起战火,派兵入侵西藏,杀死拉藏汗,囚禁达赖喇嘛,公然挑衅朝廷。

康熙勃然震怒,任命传尔丹为振武将军,率6万大军前往平叛。康熙五十七年,西北传来战报,传尔丹贪功冒进,误中圈套,6万大军全军覆没。获悉战败的康熙决定从诸皇子中择一贤者,封大将军王,代父出征,率十万大军前往西北平叛。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方面可以在老爷子面前出头露脸,美其名曰“替父分忧”,另一方面也是掌控兵权的绝佳时机。诸皇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甚至连圈禁在咸安宫中的废太子胤礽也托人带口信给师傅王掞,举荐他出来带兵。老四胤禛也不例外,他头一个想要举荐的人就是老十三胤祥,但考虑到胤祥尚在圈禁,如若不蒙允准,甚至想过要毛遂自荐,千万不能让这个大将军王落到八爷党的手里。

那么为何胤禛最终却在朝会上举荐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这其中有哪些原因呢?

博取“任人唯贤,不避私怨”的良好印象

虽然老十四和胤禛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兄弟,但两人因政见不合,分属两个阵营。胤禛忠于太子一党,老十四却跟八爷党打得火热。胤禛举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既展现了他内心的光明磊落,又表露出其任人唯贤的公正作派。在康熙的诸皇子中,只有老十三胤祥和老十四胤禵多年带兵,深通兵略。在老十三被圈禁的情况下,老十四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最佳人选,实际上也是康熙心中默定的人选。之所以令众臣当廷举荐,一方面是为了考验群臣的真实心意,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广纳谏言的美名。胤禛顺水推舟,举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恰恰迎合了康熙的本意,在他心中留下了“任人唯贤,不避私怨”的良好印象。

获得由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的政治博弈

大将军王坐镇西北,统率十万大军,无论将来由谁继承大位,都是不容忽视的一支可怕力量。西北地瘠民贫,无法供应大军粮草,因此负责筹措和转运粮草的陕甘总督则成为制约大军的关键职务。既然老十四是圣心默定的人选,胤禛何不做个顺水人情,以博取派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一职。为此,胤禛借给生母德妃拜寿之机,在胤禵面前夸赞年羹尧的好处,又当场表示将举荐他出任大将军王。胤禵投桃报李,主动表示让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一场政治博弈就此达成共识。

有利于化解八爷党势力

老十四虽然跟八爷党打得火热,满朝上下都把他和老八、老九、老十认作一党。可实际情形却有区别,老九、老十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的保老八上位,老十四却是在借机积攒人望,待时机成熟再另起炉灶,是八爷党的“党中之党”。胤禛举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可以让他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同时胤禛跟老十四之间的频繁走动会引起八爷党内部的猜忌,对于化解八爷党势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胤禵和八爷党的矛盾得到激化。

综上所述,胤禛举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既博得了“任人唯贤”的好印象,又顺利地把年羹尧安插在制约大军粮草的关键位置上,还取得化解八爷党势力,缓和兄弟关系等种种作用,可谓是好处多多,玄机处处的奇谋妙策。


历史茶坊




西北准噶尔部是清朝前期的强大对手,从康熙皇帝在位的中期开始,准噶尔部屡屡进攻清朝的西北地区。清朝虽然也曾经击退了准噶尔部的进攻,但是由于国力有限,清朝无力彻底消灭准噶尔部。康熙57年,清朝西北地区的6万多军队全军覆没,准噶尔部磨刀霍霍,准备进攻清朝的甘肃和青海等地。为了围堵准噶尔部,清朝方面需要派遣大将前往西北地区,康熙皇帝准备在皇子中挑选一位出任大将军王。此时的康熙皇帝已经垂垂老矣,而且病入膏肓,谁掌握了军权,就等于能够在皇位的争夺中占据优势。由于西北的战事越来越大,清朝在西北地区聚集了20多万军队,这相当于清朝一半的家底。



对于雍亲王胤禛来说,自己的助手老十三胤祥仍被囚禁在宗人府,根本不可能被释放。雍亲王本人并不擅长军事,因此,雍亲王非常发愁,因为这等于把军权拱手让人。此时,雍亲王的首席谋士邬思道分析了当前的局势,老十三胤祥能够率兵出征是最好的结果,但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既然不能,那就退而求其次,推荐老十四胤禵为大将军王。虽然老十四胤禵是老八集团的成员,但是并不是核心成员,老八对老十四很不信任。老八的计划是自己出任大将军往,并不愿意让给老十四。老十四和老八貌合神离,对于这一点,邬思道看的非常透彻。对于雍亲王来说,绝不能让老八掌握军权,这是底线。



在这样的情况下,让老十四胤禵掌握军权未尝不是一个办法。老十四胤禵也很静明,自己对皇位有野心,但自己没有机会,只能在老八集团暗中蛰伏。现在西北发生了战争,正是自己出手的机会。其实,老十四对老八也很警惕。自己在西北作战,如果后方军需供应无法保障,那前线的大军就会不战自乱。为了防止老八集团暗中捣乱,老十四胤禵举荐了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从这一点来说,老十四胤禵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是老十四最好的选择,因为年羹尧是四哥的人,四哥最少不会坑自己。



紧接着,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前往西北前线作战。老八集团自然要暗中牵制老十四的军事行动,老十四身边的几个主要将领都是老八的人。但老十四的手段很高明,老十四利用一封假信件成功的策反了心腹大将鄂伦岱。结果,鄂伦岱投靠了老十四,老十四成功摆脱了老八集团的控制。在康熙皇帝生日之前,老十四完成了一次大捷,为康熙皇帝的生日献礼。老十四进献的生日礼物是天上的一枚陨石,等鄂伦岱送到京城以后,老八集团悄悄换成了一只死鹰。对于老八集团的小动作,康熙皇帝心知肚明,但此时的康熙皇帝已经无力理会这些事情了。



随后,康熙皇帝去世。雍亲王胤禛利用康熙皇帝的金牌令箭放出了老十三胤祥,而老十三胤祥则利用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控制了城外的丰台大营,掌握了京城附近的武装力量。事已至此,老八集团已经无法形成什么太大的威胁。至于远在西北的老十四,虽然拥有20多万大军。但陕甘总督年羹尧负责西北大军的军需供应,接到雍亲王的命令以后,年羹尧立刻切断了大军的后勤补给线,同时命令甘肃和陕西进入戒严状态。老十四原本拥有一把好牌,却由于用人不当,最后满盘皆输。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在历史中,并没有出现老四推举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的情节。这个问题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之中发生的,所以我们用《雍正王朝》来解读这个问题,并非历史。

背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进攻西藏,拉藏汗请求康熙帝发兵救援。此时,已是九子夺嫡的后期,长子胤禔被诚亲王胤祉检举诅咒太子被康熙帝圈禁,太子胤礽统兵作乱被圈禁,而第八子胤禩在推举新太子之时实力太盛为康熙所忌惮,因此第八子、第九子、第十子都遭受打击,夺嫡无望。所以九子夺嫡之中的五派争锋到最后演化为二王之争,就是第四子胤禛和第十四子胤禵,这二位可是康熙后期争储的中心。而且按常理雍正应该反对弟弟胤禵建功立业,但是雍正此时推举胤禵为大将军王是有以下几点好处的。

让胤禵远离京城,胤禛更好控制时局

准噶尔部的叛乱可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平定的,而准噶尔部先前的叛乱都是康熙御驾亲征亲自前去征讨,可如今康熙帝的身体每况愈下,说不定哪天就驾崩了,而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也是一个时间长的差事,所以,雍正皇帝此时保举胤禵出征,等于二王之争处于京城的胤禛就占据了先机。

胤禛在京,如果康熙帝驾崩传位不是自己,自己也可以篡改,就算传给了自己,自己在京城也可以更好控制时局,从后来的结局也可以看出。胤禛康熙身边接受遗诏,准备继承皇位,而胤禵没有在京城,胤祥顺利接管丰台大营的兵权,而八爷党因为胤禵没有在身边也回天乏术了。

趁此时拉拢胤禵,让年羹尧得到陕甘总督这位子

从一开始,十四爷就跟八爷党成员混在一起,与胤禛等人划清了界限,随着诸位皇子的势力倒台,二位更是水火不相容。但是胤禛借着给自己生母过寿的时候,乘机和胤禵这个骨肉兄弟谈一谈兄弟感情,也在自己母亲面前说了一下保举自己十四弟为大将军王的想法,这时候十四爷瞬间被胤禛打出的感情牌所迷惑,并表示自己坐上大将军王的宝座立即保举年羹尧做陕甘总督。因为胤禵知道年羹尧是胤禛的家奴,提拔胤禛的奴才,也就是为了报四哥胤禛的保举之恩。

但是陕甘总督这个位子是胤禛大杀器,也是胤禛提前布好的一枚大棋。因为这个位子管着西北大营的粮草供应,胤禛即位后,立即让年羹尧接管西北大营,胤禵乖乖就范就是因为年羹尧掌握着粮草,年羹尧又是胤禛家奴,所以等于胤禛控制了西北大营的命脉,胤禵纵有几十万大军也不敢造次,只得乖乖就范。

胤禛此举为了提升自己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增加自己的即位筹码

康熙帝晚年遭受九子夺嫡之乱,让其心力交瘁,所以康熙皇帝是非常喜欢看见皇子们之间和睦相处的。之前,三王爷胤祉因为与太子素来和睦,康熙帝就对这个儿子大加赞赏。

而康熙帝面对准格尔叛乱时,心里早就确定了胤禵这一人选,因为面对准格尔叛乱,之前康熙都是御驾亲征的,与蒙古王公们一起战斗,鼓舞人心,而今康熙自己年纪太大,只有选择一位皇子代表自己前去,而诸多皇子之中,能够为三军统帅的只有十三子胤祥和十四子胤禵,但是此时胤祥遭受圈禁,所以只有胤禵才能胜任。

所以康熙要诸位大臣推荐出任大将军王人选,也就是对胤禛的一个考验。幸好邬思道识破了康熙的小心思,让胤禛保举十四爷。一方面显出自己,不计前嫌,只为国家推荐贤能的无私之心。另一方面,也显出自己爱护兄弟的一面。

这样一来,康熙就更肯定胤禛是适合继承皇位的人选。所以,胤禛在康熙心里就是人品贵重之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