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正统明君"形象并不固定,"血缘观"最终取代"天命观"


"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是罗贯中对刘备的描写。

"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多指美男,《史记·陈丞相世家》描绘陈平,也是"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古典小说中的相貌描写,带有很强烈的脸谱化,对于正面人物,大都是如此描写。"双手过膝",历史上记载双手过膝之人,除了孔仲尼之外,还有大汉天子刘邦,这一点的意味也是不言而喻的。"两耳垂肩",近乎怪异的外貌,其实符合中国古代的谶纬之说,表明刘备是有福德之人。

刘备的

对于刘备外貌的加强和固定化描写,除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脸谱化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显示出刘备一个符合正统、仁主明君的形象。除了《三国演义》对刘备的极力尊崇,以京剧为首的诸多吸取作品,更是把这种尊崇发挥到了极致,比较著名刘备戏有《回荆州》也就是《龙凤呈祥》以及诸葛亮戏《白帝城》等,也从侧面反映了刘备形象的固定化。但是,历史上刘备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变迁,无论是史籍还是文学作品,刘备并不是一直作为正统形象出现的。刘备形象真正演变成今天的样子并且固定下来,和一场历史上重大的变故有关。

刘备的


历代以来刘备形象的变迁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开篇就是《武帝纪》,也就是说曹操在这里的形象是正统的帝王形象。纵观整部《三国志》,只有曹魏部分也就是《魏书》有专门记述帝王的"纪",而刘备、孙权两支只有"传",刘备在这里的地位不过是诸侯,远远达不到后世熟知的"明君""正统"的形象要求。《三国志·先主传》对于刘备的描写也仅仅是"顾自见其耳",并不是罗贯中笔下的"垂肩",对于刘备的面貌,更不是文学作品中"面如冠玉"那样的想象。

刘备的

唐诗中确实有不少诗歌对刘备进行了歌颂,但是刘备的形象并非"正统明君"。刘备在初唐时期的形象更多的依附在诸葛亮身上的,也就是说,初唐乃至盛唐的诗人的写刘备的出发点仅仅是感叹通过"三顾茅庐"这一事件去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完全没有从正统非正统的角度去写刘备。李白的诗歌"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以及岑参的诗歌"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都是从三顾茅庐这一事件去强调刘备和诸葛亮的相知相遇,这类诗歌在初唐乃至盛唐时期俯首皆是,甚至到了杜甫手里,也还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种角度。

刘备的

到了晚唐乃至唐末,刘备开始真正地独立出来,成为了文人们歌咏的对象。这一点在刘禹锡手里开始初现端倪,"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有了明显的尊刘反曹意味。唐末的一首组诗《蜀》、《魏》、《吴》可以说,正式开启了这一种尊刘反曹的风气,从这组诗歌的排名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其内容更是如此。"君王幸是中山后,建国如何号蜀都。",这里的刘备开始成为了正统。司马光《资治通鉴》虽是以魏纪年,但是把刘备的地位提升了,更加推崇的是刘备。到了朱熹的《通鉴纲目》,刘备则完全成了主角,这本书不仅以蜀纪年,更加强调了刘备的正统地位。

刘备的

《东坡志林》记载,三国的话本已经在当时流传,民间已经接受了刘备"正统明君"的形象,在明清之际,这种形象固定了下来,《三国演义》将它推到了极致。刘备形象的不断变迁,和历史的变化是有重要关系的,尤其是南宋以后,刘备作为"正统"的形象日益凸显。

刘备的


刘备形象变迁的原因


"曹魏正统"的"天命观"


《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的,里面有非常重大的历史原因。作者陈寿生长的年代是西晋,魏王曹丕称帝之前,延续了东汉的"十三州"制度,放弃了曹操在建安时期实行的《禹贡》"九州"划分,以显示自己是天命所归。同时,汉献帝禅让于曹丕,曹丕政权继承东汉政权是合法的。一直到了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绝大多数的史书编纂都是以曹魏为核心,这一点在它们的纪年方式上得到了体现。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虽然对"曹魏正统"提出了争议,但是史料过于穿凿,南朝裴松之,以及唐代刘知几等人都对他做了严厉的批判。

刘备的

"曹魏正统"的观念在两晋南北朝乃至唐代中期都是深入人心的,道德地位并不能取代政治需求,曹魏政权在当时一直被认为是天命所归,经过禅让之后是唯一的合法的继承政权。刘备虽然在血统上占据了优势,但是并没有妨碍曹魏成为当时的主流。刘备形象的真正转折点,是宋元时期的异族矛盾和"三纲五常"观念的加强。靖康之耻后,汉家江山逐渐走向衰退,元朝开始接手华夏。《辽史》、《宋史》、《金史》的修订,力图扭转根深蒂固的"四夷不得正统"观念,加强元朝政权的合法性,这一点在汉人中间始终得不到承认。剧烈的变迁使得汉人开始反思,理学开始兴盛了起来。

刘备的


"三纲五常"下的"血缘观"


异族的频繁入侵,使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重新被搬出来,并且进行了改造。班固的《白虎通义》提出"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和《礼记》提出的"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被理学家整理成了"三纲五常",同时为了维护统治,不断强调正统的血缘性。两晋时期的"天命观"被"血缘观"替代,汉室宗亲刘皇叔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加强。《宋元学案》极力地将北方金朝描绘成为一个黑暗的时代,正是这一种理学观念加强的体现。

刘备的

刘备,作为汉朝血脉中断的源头,自然成为了官方和民间都推崇的人物。官方推崇刘备的目的,在于强调汉人血脉的正统性,配合理学的"三纲五常"思想,巩固自己的合法地位。而民间以及士大夫阶层,在目睹了异族入侵之后,也需要这样刘备这样一个人物作为寄托,尤其是在"三纲五常"的观念影响下,刘备"正统明君"的形象不断得到了强化,到了明清之际,已经固定,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刘备形象。

刘备的

刘备"正统形象"的体现


在元杂剧中,就有不少的关于刘备的作品出现了,在流传的二十一种三国故事中,《醉走鸳鸯楼》这出戏可以说是"尊刘抑曹"的完美体现。这部戏极力美化了刘备,并且在戏文中强调了"中山靖王后裔"这一身份,突出刘备是"汉室血脉"。而对于周瑜乃至曹操,都是极力地贬斥,描写的视角也是以刘备为主,这可以说为后世戏曲作品提供了样板。现在传世的京剧、秦腔等戏曲作品,刘备的形象都是正面的,角度也多是从蜀汉正统出发。以曹操、周瑜等曹孙阵营人物为主的作品,多是站在蜀汉角度去贬低嘲笑,这些故事的结局也是蜀汉获胜。

刘备的

明清时代的小说作品,除了《三国演义》之外,还有大量小说演义是描绘三国的,它们大多脱胎于宋元话本《三国志平话》,但是视角完全以蜀汉为尊,这些故事的开篇都是强调蜀汉正统。刘备形象不仅被彻底正统化、明君化而且被理想化,无论是刘备的外貌还是行为,在文学作品中都被加工成为符合人们理想的典范。宋元明清演化而来的刘备形象,已经完全固定了下来,今天的很多关于刘备的影视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延续了这种理想人格形象。

刘备的


结语

在异族崛起,占领中原之后,出于政治需要的"血缘观"逐步取代了两晋时期的"天命观",刘备这一汉室血脉,在理学兴起的"三纲五常"观念下,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正统明君"形象。这一形象的端倪出现在宋末元初,以罗贯中为首的明清文人将这一形象的塑造发挥到了极致,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的我们。刘备形象的变迁到确立,反映的不仅是传统"天命观"到"血缘观"的演变过程,也是封建时期统治阶级对自己统治的强化,同时兴起的理学,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过程,这些不是偶然,而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