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西遊記》:連呼三聲才敢出頭,石猴憑什麼資格稱王?

【引言】石猴是怎麼成為“美猴王”的?這還得歸功於他在水簾洞前的“縱身一躍”。這一跳,便跳出了個美猴王,跳出一個齊天大聖。可以說這一跳,是整部小說的起始。那當時石猴的內心是怎麼想的?從幾個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怎麼當上美猴王的以及他當時的心路歷程。

細讀《西遊記》:連呼三聲才敢出頭,石猴憑什麼資格稱王?

一、“連呼三聲”才敢冒頭,石猴的膽子是否足夠成為美猴王?

小說在眾猴找到瀑布的時候是這麼寫的,

又道:“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名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


細讀《西遊記》:連呼三聲才敢出頭,石猴憑什麼資格稱王?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猴子們找到了瀑布,想要“尋個源頭”,於是它們起鬨道,“誰敢出去進來不傷身體,就拜它為王。”進瀑布會傷身體,而能不傷身體的,肯定是身懷絕技的。猴子們吵吵嚷嚷,看熱鬧不嫌事大。

“連呼三聲”,是說起鬨了3次。為什麼第一聲,第二聲的時候,它沒有站出來呢?

對於這一細節的處理,我覺得有可考究。

第一種猜測,可能當時石猴還未到場,或沒聽到,於是到第三聲才出頭。這種猜測不太可能,因為我們想象其情景,必然是混亂的口口相傳,不至於聽不到的。

第二種猜測,便是當時石猴內心也是糾結的,猴子應當是怕水的,從後文我們可以看出,孫悟空即使學會了72變,也還是懼怕水戰。

一是不清楚水簾洞的底細,還在思索,是否要跳。這可也是冒著生命危險的行動,不可輕舉妄動。

二是還不清楚眾猴的承諾是否得以實現,如果跳了又沒什麼成果,豈不是白冒險了。於是還得等等猴子們的表態。

二、“應聲高叫”作為回應,是自我鼓勵還是震懾眾猴?

在“三聲”之後,終於看到眾猴的決心。權衡利弊後,石猴終於做出了報名的決定,“跳”了出來“高叫”。

一個“跳”字,連說了兩個“我進去”,就寫出了他急不可耐的神態,似乎等這一刻了已久。

細讀《西遊記》:連呼三聲才敢出頭,石猴憑什麼資格稱王?


“高叫”,在這裡大概有兩個理由。一是當時猴多口雜,需要高叫才能引起注意。二也是給自己一個壯膽,也是對諸猴的一個震懾,如果自己先怯了,也沒法稱王了。

石猴本身便是不安分的存在,有這樣的事情,自然也是它要最先出頭。

三、“喜不自勝”,喜的是什麼?

在石猴跳進水簾洞,看見碣上的一幅對聯,“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有一個形容它的表情,叫“喜不自勝”。

“喜不自勝”的意思是說,興奮到了極點。為什麼會興奮,他這回豪賭,的確是賭贏了。可以說,他喜的不是以後有了住的地方,也不是其它猴子的民生福祉,而是想到了眾猴的承諾。等他出去,便能成猴王了。

可能有讀者會覺得我對石猴的揣測淺薄了,可是從後面的情節中我們可以看出來。

在猴子們都進去之後,

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眾猴聽說,即拱伏無違。


細讀《西遊記》:連呼三聲才敢出頭,石猴憑什麼資格稱王?

石猴生怕眾猴忘了之前的承諾,要拜跳進來的勇士為王,便開始提醒大家,可別忘了拜我為王,這也可體現他想登上王位的急切心情了。

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bug,“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是《論語》中的句子,而在花果山,竟然也受到孔子的影響嗎?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了。

四、石猴想稱王能證明他心地不單純嗎?

根據上文的分析,有人可能會覺得石猴一出生便“攻於心計”了,城府似乎很深,好像跟印象中小孩剛出生不太一樣。

其實,這些行為,正是證明了“心”剛剛誕生時的“本真”。人心之初,其實是無善無惡的。

細讀《西遊記》:連呼三聲才敢出頭,石猴憑什麼資格稱王?

首先,是孩童般的對世界的好奇之心。石猴一生下來,便“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既是對生命所必須物質的使用,又是對世界好奇的探索。而看見水簾洞,想要一探究竟,自然也是好奇心的驅動。

其次,是想要成為統治者的好勝之心。石猴本無憂無慮,在受到眾猴的攛掇的時候,突然就想顯示自己的非凡了,便主動跳了出來,這是在能“稱王”的誘惑之下才生髮出來的好勝之心。

最後,是初生牛犢的不畏之心。雖然猴子怕水,也不知水簾洞的底細,卻依然一個深蹲就跳過去了,這種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在之後的大鬧天宮等情節也能看得出來了。

有了這三種心,也不難說明其後為什麼會大鬧天宮了。

可以說,在孫悟空還沒成為美猴王的時候,他便具有了成為王者的潛質。當然,“心”的這些本性,也為後續的情節作了一個鋪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