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西游记》:连呼三声才敢出头,石猴凭什么资格称王?

【引言】石猴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这还得归功于他在水帘洞前的“纵身一跃”。这一跳,便跳出了个美猴王,跳出一个齐天大圣。可以说这一跳,是整部小说的起始。那当时石猴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从几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怎么当上美猴王的以及他当时的心路历程。

细读《西游记》:连呼三声才敢出头,石猴凭什么资格称王?

一、“连呼三声”才敢冒头,石猴的胆子是否足够成为美猴王?

小说在众猴找到瀑布的时候是这么写的,

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名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细读《西游记》:连呼三声才敢出头,石猴凭什么资格称王?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猴子们找到了瀑布,想要“寻个源头”,于是它们起哄道,“谁敢出去进来不伤身体,就拜它为王。”进瀑布会伤身体,而能不伤身体的,肯定是身怀绝技的。猴子们吵吵嚷嚷,看热闹不嫌事大。

“连呼三声”,是说起哄了3次。为什么第一声,第二声的时候,它没有站出来呢?

对于这一细节的处理,我觉得有可考究。

第一种猜测,可能当时石猴还未到场,或没听到,于是到第三声才出头。这种猜测不太可能,因为我们想象其情景,必然是混乱的口口相传,不至于听不到的。

第二种猜测,便是当时石猴内心也是纠结的,猴子应当是怕水的,从后文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即使学会了72变,也还是惧怕水战。

一是不清楚水帘洞的底细,还在思索,是否要跳。这可也是冒着生命危险的行动,不可轻举妄动。

二是还不清楚众猴的承诺是否得以实现,如果跳了又没什么成果,岂不是白冒险了。于是还得等等猴子们的表态。

二、“应声高叫”作为回应,是自我鼓励还是震慑众猴?

在“三声”之后,终于看到众猴的决心。权衡利弊后,石猴终于做出了报名的决定,“跳”了出来“高叫”。

一个“跳”字,连说了两个“我进去”,就写出了他急不可耐的神态,似乎等这一刻了已久。

细读《西游记》:连呼三声才敢出头,石猴凭什么资格称王?


“高叫”,在这里大概有两个理由。一是当时猴多口杂,需要高叫才能引起注意。二也是给自己一个壮胆,也是对诸猴的一个震慑,如果自己先怯了,也没法称王了。

石猴本身便是不安分的存在,有这样的事情,自然也是它要最先出头。

三、“喜不自胜”,喜的是什么?

在石猴跳进水帘洞,看见碣上的一幅对联,“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有一个形容它的表情,叫“喜不自胜”。

“喜不自胜”的意思是说,兴奋到了极点。为什么会兴奋,他这回豪赌,的确是赌赢了。可以说,他喜的不是以后有了住的地方,也不是其它猴子的民生福祉,而是想到了众猴的承诺。等他出去,便能成猴王了。

可能有读者会觉得我对石猴的揣测浅薄了,可是从后面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来。

在猴子们都进去之后,

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


细读《西游记》:连呼三声才敢出头,石猴凭什么资格称王?

石猴生怕众猴忘了之前的承诺,要拜跳进来的勇士为王,便开始提醒大家,可别忘了拜我为王,这也可体现他想登上王位的急切心情了。

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bug,“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是《论语》中的句子,而在花果山,竟然也受到孔子的影响吗?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了。

四、石猴想称王能证明他心地不单纯吗?

根据上文的分析,有人可能会觉得石猴一出生便“攻于心计”了,城府似乎很深,好像跟印象中小孩刚出生不太一样。

其实,这些行为,正是证明了“心”刚刚诞生时的“本真”。人心之初,其实是无善无恶的。

细读《西游记》:连呼三声才敢出头,石猴凭什么资格称王?

首先,是孩童般的对世界的好奇之心。石猴一生下来,便“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既是对生命所必须物质的使用,又是对世界好奇的探索。而看见水帘洞,想要一探究竟,自然也是好奇心的驱动。

其次,是想要成为统治者的好胜之心。石猴本无忧无虑,在受到众猴的撺掇的时候,突然就想显示自己的非凡了,便主动跳了出来,这是在能“称王”的诱惑之下才生发出来的好胜之心。

最后,是初生牛犊的不畏之心。虽然猴子怕水,也不知水帘洞的底细,却依然一个深蹲就跳过去了,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在之后的大闹天宫等情节也能看得出来了。

有了这三种心,也不难说明其后为什么会大闹天宫了。

可以说,在孙悟空还没成为美猴王的时候,他便具有了成为王者的潜质。当然,“心”的这些本性,也为后续的情节作了一个铺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