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平時為什麼會很糾結呢?

優雅如墨


人之所以會糾結,從心理學來講主要是人的需要與動機以及完成動機目標時產生的"動機衝突"造成的。

人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來保證和維持發展自己的生命,人若缺少了這些客觀條件,人的機體內部就會呈現出不平衡狀態,補充這種不平衡的慾望和要求就是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發展變化的,永遠也不會徹底滿足,所以需要才能成為人活動積極性的源泉。

人的需要產生了就要獲得滿足,就要付諸行動去實現,去尋找滿足需要的對象,這時行動的動機就產生了。

所以心理學認為,動機是激發個體朝著一定目標活動,並維持這種活動的一種內在心理動力。

有了動機這個心理動力,這個心理動力就會表現在意志行為上,而意志行為的前提是確立目的,但在確立目的的過程中,人往往會遇到動機的衝突,這是因為人的有機體想要達到平衡狀態,滿足需要想要達到的有時並不是簡單的一個目的,而是兩個或多個,但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並非都能兼得,這些動機之間就產生了矛盾衝突,這就是所謂體驗到的心理糾結。

按照心理學家勒溫的說法,認為引起心理糾結的動機衝突有四種形式。

一,雙趨式衝突。這類衝突是具有兩個動機同樣強烈的吸引力目標,但因條件限制不能同時獲得所引起的矛盾糾結的心情。

二,雙避式衝突。和雙趨式衝突相反,遇到兩個都想避開的目標,但只能避其一種時產生的心理矛盾衝突。比如存錢怕貶值,買黃金又怕黃金貶值。

三,趨避式衝突。這是想獲得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對自己有利也有弊時產生的矛盾糾結。比如高考報志願,既想報好的大學,又怕報名人多錄取分數線提高而自己又不能被錄取。

四,雙重趨避式衝突。這也是最糾結的心理衝突,在想達到的多個目標中,每個目標對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這樣就會反覆權衡糾結不定,這時體驗到的是強烈的內心衝突。





胡文生心理


在人世間,在於人,某種事情都會有糾結的,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在以人性,有的人貪心,有的人念情,有的人吃著碗裡想著鍋裡,有的是圖利益,怕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有的利用兩面圖好,不想得罪任何人,總之各有各的原因,這個就是情緒問題,還是對人對事做了某些而糾結。

那麼說明,跟任何人感到很糾結,其實都是有些人的本性,如果對任何人感到很生氣,那麼其實就沒必要的,糾結兩個字,對自己不能做得大過分,太重要,凡事不要對任何人有糾結,其實糾結是很辛苦很累的一種事。

把一切事情看淡,情緒放開,記住一個方向,換位思考一下,也就會理解,那麼不要糾結了,直接把事情想開,看開,看淡,放棄糾結,會更快樂!

2018.10.28



Lan出入平安


首先,總在糾結髮生過不能改變的事情的人是因為沒有辦法釋懷。而發生過的事情多為是比較悲傷的事情。比如,痛失深愛的人,就是久久不能讓人忘記的,同時那也不是簡簡單單的傷痕,而是歲月深深的烙印,也是人們情感中最為珍惜的事情。

有些時候,這也是跟一個人的性格有關的,有的人很大程度上適應不了事物的發展與變化,很多時候就如井底之蛙一樣坐井觀天,這種情況下的性格就沒有辦法很容易忘記發生過的事情,因為有遺憾就會各種設想各種懊惱當初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的。

世界上沒有後悔藥,也沒有誰能夠讓時光倒流的本事,很多時候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生活態度。對於過去發生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只能是總結經驗和教訓,才能使正能量的生活態度,對未來才可以更好的防微杜漸,不再留有類似的遺憾。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改變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才能夠更好的完善自己。不管經歷怎樣的事情,那都是過去的事情了,緊緊抓著不放只是再更加的傷害自己,也是一定程度上在牽絆著自己前行。生活原本就是很不容易的。樂觀一點,正能量多一些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慰藉。





靜靜的生活記錄


我們為什麼會糾結?


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總不可避免地要面臨做決定,這個時候,由於需要對一個多選擇的矛盾議題進行明確表態,我們往往會感到不同程度的糾結。具體來看,產生糾結的原因主要有:

一、對外界和未知的不確定性

由於我們對實際情況掌握的還不夠充分,對選擇任何一方都存在信心不足,此時我們可能會猶豫不決。例如攝影師買照相機,由於他們對攝影領域鑽研較深,清楚知道自己最需要哪些性能,能通過多維度對比很快選出性價比較高的那一款;而換作我們,可能連在顏色和外觀的選擇上都會糾結許久。

二、擔心吃“後悔藥”

一般而言,我們總是對自己曾經選錯/做錯的事情印象更深刻,而選擇性遺忘那些正確的決定。當我們習慣性把注意力放在已選選項的弊端,而忽視它的利處時,就容易引發我們對自己選擇行為的“後悔”,於是我們會質疑自己的決策能力,在面臨選擇時更加糾結,以至於拖延邁出行動的步伐。


那麼有沒有辦法去改變甚至破解這種糾結心理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要做到自我覺察:當我們出現了糾結情緒,清晰的自我覺察時應對和改變它的第一步。想一想自己正因為什麼事情而糾結,最讓自己糾結的點在哪裡。

其次,走出負面情緒:如果我們只是想著“這件事讓我很煩躁”,而不去思考解決辦法,就會讓我們更加陷入無休止的糾結中不能自拔;不妨看得輕鬆一點,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情緒的主人。

最後,破除限制性思維:任何事情分好輕重緩急,生活小事不妨相信自己的直覺思維,即便錯了也無需承擔大的後果;如果事情非常重要,與其去糾結,不如儘早啟動自己的“系統化思維”,通過多維度多因素進行對比評估,加上請教專業人士的意見,最終得出最優選項。

總之,在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好選擇就不要後悔了,相信自己的決斷能力,果斷的背後一定有一顆自信的心來做支撐。


嬋說成長


有些人為什麼會活得這麼糾結?

糾結多因慾望。不知足,想要的太多。話又說回來,世上又有幾個人活在知足中呢?誰不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吃著碗裡 看著鍋裡的?

現在社會這麼發達,物資極大豐富。物質對人的吸引力永遠是無止境的。而普通民眾又壓力山大,房貸車貸壓的人喘不上氣來。富的人太富,窮的又太窮,兩級分化嚴重。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對比之下,不糾結才怪。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樹欲靜而風不止,有時候你不想糾結也不行。紛擾的塵世之中有的是催生你糾結的人和事。

窮人糾結生活的必需品,那些剛性需求,比如房子 ,辛辛苦苦付上首付,還著房貸害怕失業,更不敢生病。窮人的愛情都要比富人的艱難,因為現如今女孩都很現實,沒有房子車子票子,很難娶到心儀的女孩,除非這個男人足夠的優秀。

當然富人的人生要比窮人容易得多,但富人也會糾結,因為富人也永遠在攀比。有五套房子的人永遠在仰望有十套房子的人,人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我們的老祖宗說過一句話;“人心不足蛇吞象”。

總之,想活得不糾結,就要淡泊、寡慾、隨遇而安。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說,大多數人都是活在糾結之中的。





三種絕色


其實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這點事不過是人生的一點小波瀾,想再多其實到最後還是沒用,早晚會化成灰變成土。這是必然,但卻是個殘酷的事實,沒有辦法避免。想想這,你還會糾結嗎?

人在前進的時候容易迷失方向, 在十字路口中容易迷茫。 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 在無奈中自我安慰, 而在抉擇中無從選擇。 這都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經歷的。

唯一的辦法是, 選擇現在,選擇目前的對自己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選擇的,好處大於壞處,那就是你要選擇的。

沒法選擇完美,也不可能有完美的存在。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青蓮花kaka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宏梅老師回答,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王宏梅,歡迎關注。

糾結的本質,其實是來源於對自己的不自信。

為什麼會糾結,無非是不能承擔後果和損失。

糾結者永遠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而看不到事物好的一面。

糾結者其實不僅僅是面臨選擇時糾結,事實上,做任何事情之後都是後悔,所以下一次選擇時才更糾結。

為什麼會後悔?因為他永遠能看到做的不好的地方,而選擇忽略了好的地方。

所以任何時候,他都會後悔,在後悔中迎來下一次更糾結、更後悔……週而復始。所以你看到了他幹什麼都很糾結,沒有不糾結的時候。

大部分的糾結者都有一個或一對嚴厲的父母,他們永遠能看到孩子的“不好”,而對好的地方則選擇忽略。

所以造成了孩子也如此看待自己,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永遠在後悔,永遠在糾結。

實際上,你會發現,如果你只是關注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無論你選擇了什麼都會後悔,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你選擇了A,就放棄了B的好處,當你實現了A的時候,你會為錯過了B的好處而後悔。

所以糾結者需要的是重新建立自信心,重新評價自己:回顧一下自己的成長史,盤點一下人生引以為傲的地方,再問問身邊真正愛你的、能給信心的人,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你會發現,你沒那麼差,你還很值得為自己驕傲!

然後對自己積極關注:永遠關注好的。比如你選擇了A,你就要看到A的好處,而忽略B的好處,跟狐狸先生學一學,吃到嘴的就是甜葡萄,而吃不到的就是酸的。

最後要勇於承擔後果,你要明白這個世界只要有選擇,就必須承擔後果,你當下的選擇就是最好的,值得你為此承擔一些不好的後果。

自信、積極關注、勇於承擔後果,會讓你的人生不糾結!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週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糾結的時候,都會遇到糾結的事情。但有的人似乎時時處處總在糾結,幾乎碰到任何需要選擇的事情都要糾結不斷,這就是所謂的選擇困難症了。
糾結,說到底,就是在面臨選擇時難以做出抉擇,比如一個女人想買件衣服,但是同時看中了兩款,在確定要哪一款的時候,卻很難抉擇,因為她覺得每一款都有優點,每一款也都有些小瑕疵,所以不知該如何取捨。這種糾結症狀嚴重了,就是選擇困難的表現,有網友戲稱為“糾結癌”。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從心理學來講,這裡涉及到趨避衝突,甚至是雙重趨避的問題。



趨避衝突,是心理衝突的一種,當個體面對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既可以滿足個體的某些需求,但同時又會構成某些威脅,因此它對個體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這樣就使個體陷入進退兩難的心理困境,對目標同時具有趨近和逃避的心態。


而所謂雙重或多重趨避衝突,就是指個體同時面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目標,但每個目標各有其長短,分別對個體同時具有吸引和排斥兩個方面的作用力,從而使個體陷入更加複雜的糾結狀態。
當我們去分析這種趨避心理,或者說糾結症,就會發現,患有糾結症的人,其實有一個潛意識的理念,就是隻願意接受每個趨避目標中有利的一面,而不願接受其中不利的一面。這樣顯然違反了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辯證原理,忘記了所有事情都有其兩面性的性質。
所以,對於有選擇困難症或者說患了“糾結癌”的朋友們,請思考並 記住一點,任何選擇都有利有弊,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根據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原則,再結合自己的實際需要,做出自己的 選擇,並自願承擔自己選擇的一切結果。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王紅豔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最近在學九型人格,而我作為同樣糾結的人,我想有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

每個人的行為都只是冰上一角,而行為背後冰山下的很多事情卻是無法看到的。而九型人格就是通過冰山上的行為,深入瞭解到內心最深處。找到促使你做出這個行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比如說,我作為九型人格中的6號,總是會想很多,但是不去行動,就是別人看到的特別糾結的性格。曾經花費了半年多時間去找一間房子,但是依舊沒有找到讓自己滿意的房子。即使找到相對滿意的了,還是會考慮這個房子是否為最優選擇,自己選擇了以後會不會後悔,還有哪些因素是被自己忽略掉的。

在外人看來,是不停地在糾結,在考慮要不要選擇。其實,深入瞭解後就知道,是因為恐懼在促使著我,想要做出更合理化的選擇。害怕這個決策會對後面造成不利,擔心自己無法承擔這個責任。因此也在嘗試預測出做出這個選擇後,會發生怎樣的一些事情,而這些事情是否能在自己控制範圍內,是否是自己能接受的,要做好怎樣的預防措施。

而這個糾結就是為了確保能萬無一失。曾經自己也很討厭自己的這種糾結,連吃個飯都要考慮半天,究竟吃什麼好。但是,後來學了九型人格以後,才發現其實糾結是謹慎的另一個代名詞。

所以,換個說法,就是糾結的人多半都是個謹慎的人,往往考慮的過多。在大事方面是好的,但是小事過於糾結就會很累。所以這種就儘量和別人搭配著,小事就固定好幾個選項,按照順序排好,這樣就不會出現過多的浪費時間的事了。


紅葉koyo


為什麼人會糾結,因為對自己認識不清。認識不清就會有妄念,妄念而不自知就會糾結。

人不惑,知道如何取捨,就不糾結。

人只有認清了自己,才會慢慢接納自己。接納了自己,人就會變得豁達而不惑。

人的一生就是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過程。接納了自己的缺點,就會知道如何揚長避短,順勢而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時。自己就正真的成熟了。心態成熟了糾結就只是一個念頭,在心中就會一閃而過。

一時的糾結,是一種內在的動力。而長久的糾結,是一種外在的沉淪。糾結成鬱,人就會失去快樂。

“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是一種不糾結的最高境界,這是曾國藩在認清自己,接納自己的基礎上領悟出的智慧。

認清自己,接納了自己。心理學家總結:人的心中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個“為所當為,順其自然”的理念,它會促使人不在在妄自菲薄,不在好高騖遠。而對於糾結也就只是一時的思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