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是进步,那么口语诗和“丑书”是文化的倒退吗?为什么?

大众微评号


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进步,归根到底是趋向大众化、平民化;口语诗到“丑书”是文学作品样式越来越小众化谓之倒退不为过。

中华文明许多历史记载都是文言文,宋末元初兴起的元曲,著名的《牡丹亭》《莺莺传》等优秀曲目,开启了平民文化的浪潮,口语化、表达和记载的方式,是现代白话文的雏形。到明清的四大名著,都是通俗易懂的白话体。新文化运动直接奠定了白话文地位,文言文整体让位于平民化。只有少数文人在尺牍上还保留了文言文这种语言载体。

这里就需要了解一个语言学概念,语言是书面化的,文字传承比较稳定;言语即平民百姓都使用的口语,更加生动活跃的全民语言。

所以,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口语诗或者叫白话诗,仅仅是部分文人抒发情感的文学样式;而“丑书”更是少数文人的行为艺术,与平民大众化逆向而行,越来越小众化,最后被淘汰事必然结果。

所以,白话文是进步的必然,“丑书”是退步的表现。


太白金星李长庚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是进步,那么“口语诗”和“丑书”的是文化倒退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一种文化是进步,还是退步,有其标准。

  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到底是代表了一种进步,还是代表了一种退步,是有衡量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即经过时间的检验,证明了这种文化现象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就是进步的,反之,就是退步的。

  二、几种文化现象的定位

文言文到白话文、“口语诗”和“丑书”都应该属于文化现象。那么如何来定位它们呢?笔者是这样看的:

  1、从文言文到白话文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文言文一直承载着记录与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白话文的出现,加速了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的步伐。

  相较于文言文的晦涩,白话文迅速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主要源于其对于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根据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标准,文言文走向白话文是一种进步,无可争辩。


  2、“口语诗”

  “口语诗”就是口头语言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话,只不过带点儿诗意而已。从历史来看,我国的“口语诗”出现还是比较早的,《诗经》中就有,那是古诗中的口语诗。新文化运动出现之后,刘半农、胡适等都有过口语诗歌的创作,当代的田间先生、臧克家先生等也写过这种作品,现代口语诗歌就更多了,也不乏名家有所涉猎。但都不是主流情况。

  根据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标准,“口语诗”只是一种文化现象,丝毫没有形成过潮流,受众面也非常狭窄,因此它的出现,根本谈不上文化倒退,也上升不到这个高度。


  3、“丑书”

  “丑书”是现代的产物,是指在许多展览作品甚至获奖作品在创作时“不往美观上去写”,有意漠视用笔,破坏结体,夸张变形等等。

  相比书法的主流书写情况,“丑书”的受众面极其狭小,注定不会动摇主流书法的根基。

  根据朴素历史唯物主义标准,“丑书”只能算作一种文化现象,其天生的狭隘性注定其不可能影响社会文化大的发展趋势,根本上升不到这个高度来加以讨论,不能算作文化倒退。


  综上所述,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是进步,是被朴素历史唯物主义标准已经证明了的。而“口语诗”和“丑书”只能归为两种文化现象,它们先天的狭隘性,注定了它们不会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向好发展,算不上文化倒退。

  


飞扬文字


文言文到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胜利。文言文是古人日常交流的语言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口头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言文变成了一种脱离了日常工作、生活的纯粹的文字。像鲁迅的《孔乙己》中所表现的,满口的“之乎者也”已成笑柄了。

文字的本质特质是交流的工具,白话文的革命和建国后简化字的改革,汉语拼音、普通话的推广,大大提高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水平。现代白话文小说、诗文也迎来了繁荣时期,以鲁郭茅巴老曹为代表文学家留下来大量的经典著作。毛泽东的哲学论著、政论文、新闻稿都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口语诗、丑书是一种“接地气”把表现吧,就像吃多了珍馐美味,也来点野菜野味吧。这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审美观念,现在是“审丑”时代,还是有一定市场的。究竟能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那就让历史来说话吧。





半支莲6


这其实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进步,最大的优势是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文言文言简意赅是因为过去的文字载体受限,甲骨文、竹简这些载体写不了多少字,虽然言辞精美、精炼工整,但是门槛很高,表意并不准确,很多文言文都存在多种解释,实际上是有弊端的。但后来纸张和印刷术普及后,文言文的字数也在随之扩大,表述也更加清晰准确、易懂,到后来电排以及大规模印刷技术成熟,出版物普及以后,人们对信息的诉求越来越旺盛,进而带动文字量和白话文的推广,可以说这确实是个进步。

第二,口语诗,其实也是一个进步,但不如文言文到白话文的促进意义那么巨大,因为这个受众群体小,而且更重要的是人对诗文美的认知上,更倾向于工整对仗,含义隽永,而口语诗要达到这个标准,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现代诗很难出现广为传播的经典作品。

第三,丑书,这个不同于前面两者,这个是典型的退步,为什么这样讲,是因为前两者都有促进推广的目的,而丑书却不同,它难以复制,难以传承,表意不但不精确而且还更加模糊,最重要的是出发点不同,丑书的主要目的还是标新立异博取眼球,是为了名利,从骨子里就带着世俗的气息,只是一种炒作工具,当然是倒退。


何言汲汲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是进步,那么“口语诗”和“丑书”的是文化倒退吗?

题主你好!很高兴和你讨论这个问题!

我写口语诗,也不写口语诗。我觉得口语诗是诗歌的一个类型,不存在什么文化的倒退。这就好像有的人喜欢吃很精致的食物,有些人则不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是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变。先秦时期的人讲话,讲的是文言文,那个时候的口语和书面语都是文言文。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语言和生活紧密衔接,口语就是书面语,书面语就是口语。

后来书面语和口语逐渐分化。到了唐代时期就显现出比较明显的特征。到了清朝这个特征愈加明显。从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就可以看出来。书面语和口语的分化,使得书面语离生活越来越远。语言远离了生活以后,它就变成了少数人的专利。

如果要创作出绝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作品,就要使用和人民的生活紧密衔接的语音,只有这样,文学创作才不会被少数人垄断,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够得到满足。

早在唐初时候,就出现了口语诗人(甚至更早)诗人,比如王志梵、塞山……

口语诗也有它的艺术讲究,特别重视语言的含蓄性和语义的丰富性,也就是说,他强调诗歌的张力,要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现在很多攻击口语诗的人,他自己并没有写出几首诗。



安雅威


白话文出在五四运动前后,可以说是近代才有的。

在此之前,文言文是主流,学的是文言文,写的也是文言文。

如果不识字,根本听不懂文言文,所以在古时才有读书人的尊贵。

白话文的进步在于哪呢!

首先,有了白话文之后,可以很好的推广知识,使得学习相对文言文较为容易。

其次,使得文言文那种“能见于行文,不能口说”变成了可看,可读,可写,可说!

然后,使不易弄懂其意的文言文在白话文下变的易懂还易学。

再就是少了文言文那种之乎者也,使白话文更易为人接爱理解。

至于口语诗,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虽是口语,但好的诗也是朗朗上口,耐人寻味!

关键是写的好,虽然说看上去随意,但细细品味,大白话间自有不同。

口语诗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因为其更能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从而引发共鸣。

最为重要的一点,现代人都是学习白话文的。

因此在对这样的语言浅显,易懂,易于记忆的东西更容易接受。

因为不需要太高的文化修养,一读就通,一看就懂,更是能借这种诗抒发情怀感叹,可以说口语诗就是最接近普罗大众的诗!

而丑书,相信首创者也是想让其更容易令普通大众接受。

但是书法真不同于白话文,能够看出字来的丑书还能被人接受,虽然说圈子小了点。

但其俗不可奈的特点还是接地气的,关键是如此一来,书法艺术的难度更不得普通人接受,因为就是这一个丑字,断送了其接地气的特点。

在普通人眼中,这样的书法也就仅仅新奇两字,但真的看不懂,丑的难以接受,也就自然扩大不了影响。

至于另外一帮人写的丑书,还真看不懂!可能是真没有那个审美眼光。

至于是不是书法创新,还是名利下的哗众取宠,也只有当事人自己心中知道。

但绝大多数普通人眼中,除了懵逼,就是想笑,行为艺术么,再恰当不过!


寅飞扬


文言文到白话文是国民普遍学文化的基础性的大创举,是进步。但同时不应该抛弃古文体的传承。

口语诗与丑书还要分开看。

口语诗,有很多有意的,管它是不是“诗”呢,能表达真情实感就是好东西。纪晓岚的一片两片也很一般。只要是老百姓表真情实感的都应该得到肯定。有些“文人”,压根不懂诗体,不学习不研究,爱显示,做出的“诗”都是混编乱造。那就没有意思了。既不能抒情达意,又不能为诗歌进步做贡献,更让人取笑。

而丑书,就是名利与庸人交媾来而生产出的怪胎。没什么价值,是书法发展中的最大耻辱。


c林灿c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使文学走出殿堂,走向大众,对普及文化教育,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具有极积作用,无疑是文化的进步。

“口语诗”是现代词的一种,它不是简单的对话,有别于文言文,不受平仄格律约束,语言凝练,寓意深刻,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贴近生活,现代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大众喜欢。“口语诗”是诗歌的另外一种形式,它虽然不能说是代表文化的进步,但是给“口语诗”扣上一顶“文化倒退”的帽子,我认为有失偏颇。譬如口语诗作者沈浩波;严力;刘川;赵克强;闫永敏;李伟;小蝶;叶臻;草钤;丁小琪(排名不分先后)创作的口语诗,表面看似用口语叙述 一件事情,但寓意深刻,十分耐人寻味。

“丑书”的确是一种文化倒退,简直就是文化颓废,丧失了文化内涵,让原本优美的书法文化变得丑陋不堪,惨不忍睹!“丑书”简直就是恶作剧,是对书法的丑化与恶搞,是一出无聊的闹剧,是一种文化的堕落行为。胡乱涂鸦的丑书不是艺术,是对艺术的亵渎,说“丑书”是“文化的倒退”应该是比较好听的说法了。


阳光灿烂65612926


您好,我是诗词小说交流汇,有幸为您解答问题:“从文言文到百话文是进步,口语诗和“丑书”是文化倒退吗?”

要想解答您的问题,就得把您的问题解开了讲!因为您的题目信息量很大!

首先说:“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进化!”您的题目把白话文当成进步这一说有待商榷,充其量只能说适应当今社会发展!

白话文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明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然而,丢掉传统的文言文之后,现在是什么样呢?先不说有几个人看得懂浩瀚的古文献了?就连国外的电影到亚洲取景,拍到日本可以有忍者可以有和服,拍到泰国有寺庙有和尚,拍到中国呢?只有灰头土脸的农民!不排除国外电影故意黑中国!但是反省一下自己,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传播甚广的传统文化?

所以说这个问题“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是进步”的说法不够准确!当年为了让更多普通人更轻松的学习到文化,不得已才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这有利于降低文盲率,提高中国人普遍素质,但是也丢掉了不少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国家现在也没有放弃文言文,学校里还学得到!足以证明文言文没有落伍和退步这一说!

再说您说的“口语诗”!我想应该是指现代诗吧?现代诗是顺应时代的,也就是提倡白话文开始,古诗已经没有群众基础了!

现代诗在语法和字句上没有古诗的讲究和推敲!但是在意境上绝不会低,甚至比古诗蕴含得更多!(我写过十九字的现代诗供大家鉴赏《英雄》~山石滚落时,我们看着逃路,你看着滚落的轨迹!)如果有人说现代诗是糟粕,要嘛是他看到的现代诗确实没写好(现代诗门槛太低,所以很多是滥竽充数的),要嘛是他没有鉴赏能力!可以下结论:现代诗绝不是退步!

最后论证“丑书”!我也看过新闻,那些所谓的大师张牙舞爪,丑态毕露,哗众取宠!绝对是败类无疑!一切以获得利益获得关注缺少实质内容的都是糟粕!

所以我的答案是“文言文”“白话文”“口语诗”都是进步!唯独“丑书”是退步!


诗词小说交流汇


从文言久到白话文也不能说是进步,只不过是多了一种表述方式,或者说更强调了另一种表述方式,毕竟白话文自古代就一直存在。就如同人们嫌楷书太慢,就发明了行书,你说行书就进步了楷书就落后了,恐怕也未见得。就看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罢了。譬如每年祭黄陵,祭文全用文言文,庄严肃穆,十分贴合祭奠炎黄先祖的氛围。设想用白话祭文,就显不伦不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