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一书对宋江“招安”路线是褒还是贬呢?

春日之虎



简单来说,梁山最终被招安是原著书里书外很多种不可抗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也是当时梁山的最佳出路。

不招安,和朝廷一直对抗,简单来说可行性很低,梁山的兵力(四万到七万),领地(梁山一山,其他地方敢打不敢占,占了之后被困就等于等死。如果分散兵力多占城池,梁山的治理型人才少,力量分散又难以抗敌朝廷大军)。所以招安是唯一能行得通的选择,且本应是稳赚不赔的选择,只是宋江不擅长政治斗争把事儿搞砸了。

为什么说招安绝对不亏?

1、不招安,梁山一直抗敌官军,只会增加伤亡,且有一定可能性散伙。

不说山上那些军官能不能接受一直当强盗,就说说那些所谓的铁反对招安的人,对于招安的态度也并不完全反对。

彭玘劝道:“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既然我等到此,只得从命。”

所谓铁反对招安的三阮的渔歌:“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鲁智深等人反对招安,有的是没有政治远见只顾眼前,有的是觉得罪过已大,有的是觉得奸臣害人。对照结果呢,招安之前的罪过被一笔勾销了,奸臣害人,奸臣能害得了宿太尉么,害得了李成这样的人么?可以说最终宋江落得如此下场,也并非是皇帝授意,主要是因为他自身觉悟还不够,高俅等人铁了心要搞他,不招安就一直动兵,招安后就阴招黑手,就不是招安的问题。

再者,就宋江等人的身份而言,不招安等于坐等天诛。

娘娘法旨道:“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星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勿忘勿泄。”宋江再拜谨受。娘娘法旨道:“玉帝因为星主魔心未断,道行未完,暂罚下方,不久重登紫府,切不可分毫懈怠。若是他日罪下都,吾亦不能救汝。此三卷之书可以善观熟视。只可与天机星同观,其它皆不可见。功成之后,便可焚之,勿留于世。所嘱之言,汝当记取。目今天凡相隔,难以久留,汝当速回。”

不要说什么不考虑神魔设定,水浒传本身设定就是如此,如果要论史书,那就参考下面的回答。

2、招安血赚不赔。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宋人李若水看来,宋江血赚不亏,毕竟直接"现成封诰"。虽然水浒传给宋江等人扩了编,增强了实力,但末了作者圆不回来胡乱搞死一堆,才把好买卖搞出了血亏的既视感,但说句实话,只要打仗就不会不死人,无论是讨伐方腊还是一直跟官军耗下去。

谁向西周怀好音, 公明忠义不移心。

当时羞杀秦长脚 ,身在南朝心在金 。

作者对宋江的行为是持肯定褒扬态度。

3.为什么不投方腊、田虎、王庆?

按书中的价值观,田虎本身就比梁山最恶的人还恶,别跟我说董平什么的,演义张飞在徐州杀车胄全家又算什么?更何况车胄还只是各为其主,对梁山这伙"忠义强盗"杀个贪官、抢个战利品就觉得恶极的,那真是21世纪日子太好过了真把自己当上帝了。

王庆自身能力不行,投他还不如自己干,方腊更不说,宋皇只算"蠢萌"、"牌技奇差",身为某些人眼中的"英雄"方腊简直是不仁不义。

说原著方腊英雄,宋江狗熊的:

【那时百姓都被方腊残害不过,怨气冲天,听得宋军入城,尽出来助战。】

【段恺称说:“恺等原是睦州良民,累被方腊残害,不得已投顺部下。今得天兵到此,安敢不降。”若段恺者,可谓知宋朝天命之有在矣。】

【老儿告道:“老汉祖居是此间百姓,累被方腊残害,无处逃躲。幸得天兵到此,万民有福,再见太平。”】

【那老僧道:“此间百姓,俱被方腊残害,无一个不怨恨他。老僧亦靠此间当村百姓施主斋粮养口,如今村里人民都逃散了,老僧没有去处,只得在此守死。今日幸得天兵到此,万民有福。将军来收此贼,与民除害,老僧只是不敢多口,恐防贼人知得。今既是天兵处差来的头目,便多口也不妨。”】后来是时迁给这位快饿死的老和尚送了粮食。

【(袁评事)我等皆是大宋良民,累被方腊不时科敛。但有不从者,全家杀害。我等今得天兵到来剪除,只指望再见太平之日,谁想又遭横亡!】

至于说史书方腊英雄的:

腊之起,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峒逃出,倮而缢于林中者,相望百余里。

《宋史.陈遗传》:“妖贼陵暴州县,惟搜求官吏,恣行杀载。”

《宋会要辑稿》:睦州青溪县妖贼方腊....妄称妖幻....城徒虽多,全少器械....童子、妇人在前,饰以丹黛,假为妖怪,以惊我师。....又为长人,服大衣,作关机以动,止执矛戟旗帜,饰以开黛,为鬼神之貌,以惑官兵。

周南《山房集》卷8《杂记》:方腊之乱....自号圣公阴兵,执镜照人,谓凡用心不臧者,皆照见之,百姓窜走,方伏匿于山林,其徒持镜四出,谓人日:“我已尽见。”愚民畏惧,皆出就擒。

4.招安后的出路

其实就两宋之交那个时点,你要老实认了不忠不义,当李成,当郭药师都行。但就原著而言,宋江是真忠真义,所以才把路走得很死。假如他政治智慧高一点,同样的草寇受招安,王焕等人能混成十节度,以梁山的实力未必不能,他的问题在于,在招安后竟然完完全全想真的当个忠臣去排忧解难,但凡他会划水一点,警醒一点,在朝廷上对高俅等人唱量筹沙,并主动申请统军戍边,高俅等人忌惮其兵力,下毒暗算无从下手,若要从朝堂上发难,也有宿太尉阻挡,更何况还有李师师这种可以吹吹枕头风帮忙表忠心的人帮忙,牌不算太烂,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打,怎么去打,像原著宋江这种做法,基本就是招安后先主动去当枪使,末了还把仇敌忘在脑后,毫无防备,自己把自己搞成了案上的鱼肉……

简而言之,招安就是最好且可能性最多的出路,洗白进制,只是一步好棋抵不过后面步步昏招。


梦里视频剪辑


你好,我是文武看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水浒传》全书在招安前后是不同的两个阶段,招安前是快意人生,替天行道,招安后好汉们不断凋零。很多读者对于招安也是心存怨愤,那么书里对于招安是褒还是贬呢?我认为还是有贬义的。

从全书的结尾诗可作为参考依据: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赤族已堪怜。

一心报国摧锋日,百战擒辽破腊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子尚依然!

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从诗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很直接的感觉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歌颂了梁山英雄壮志得酬,作为忠良流传万代,同时更是直接点出对于当权者的不满,谗臣贼子依旧逍遥,忠良之辈尽死。一句“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就说明了早知道招安是这个结果,还不如学范蠡归隐江湖,逍遥自在。

以上是我个人的浅薄观点,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文武看历史


我们从全书的结尾诗可作为参考依据——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赤族已堪怜。

一心报国摧锋日,百战擒辽破腊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子尚依然!

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从诗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很直接的感觉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既歌颂了梁山英雄的凌云壮志,也直接对于当权者的丑恶嘴脸的揭露。最终:奸臣依然当道而忠良之辈尽死。一句“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就说明了早知道招安是这个结果,还不如归隐山林,落得个逍遥自在。

这已经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宋江招安路线”的态度。





鹤云3


我认为《水浒传》对宋江的“招安”路线主要还是褒的意思多些。

《水浒传》要表达的思想就是“忠义”二字。

所谓“忠”,就是对当时朝廷的忠。小说后来安排水浒队伍受招安、败大辽、征方腊,很明显就是为了表达“忠”的思想。直至最后,宋江被赐毒酒仍坚持“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为了“一世清明忠义之事”竟还要把李逵药死了。

所谓“义”,就是一百单八将被逼上梁山的结交之义。“义”是梁山队伍的最高行为准则,读水浒好汉的“义”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既真又纯,几乎没有任何瑕疵。鲁提搳义救金老父子,宋江义释晁盖,拼命三郎石秀为义只身劫法场救卢员外,张顺为义冒死偷水门……。“义”在水浒好汉之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因为作者把义写的有血有肉、生动鲜活,才使读来爱不释手。

我总觉得施耐庵是带着褒的意思写招安的,也算一家之言吧。



万年中医百岁人


《水浒传》讲的是梁山好汉的故事,在书中当梁山一百零八人大聚义排定坐次,之后又在宋江的坚持、主持下,让梁山兄弟接受朝廷招安。招安后的梁山为大宋朝廷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曾在征辽、田虎、王庆时大获全胜、梁山一百零八位兄弟无一折损。

但之后在征讨方腊时,虽然最后也得以平定方腊势力,然而梁山自身却损失惨重,梁山兄弟可谓是所剩无几。

那《水浒传》一书对宋江招安路线是褒是贬呢?

虽然在一些《水浒传》的读者来说,觉得梁山后来损失惨重死了很多梁山兄弟,觉得都是宋江之故,若梁山不接受招安,何以会落到如此悲惨的田地。

表面上虽然如此,其实不然。因为历来起事无非三种结局。一种好的就是像以前的刘邦那样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梁山自然没有这样的实力。梁山虽曾打败过朝廷军队的攻打,然而最终却挡不住朝廷源源不断的进攻,到时就会有另外一个结局,那是就是被镇压。

前者改朝换代不能实现,后者被镇压又不愿落到如此田地,所以对于梁山只有第三条路可有,那就是招安。

个人觉得,《水浒传》一书对宋江招安路线还是褒多于贬的。因为《水浒传》一书讲的就是忠义。忠是忠于朝廷,义是兄弟义气。

未招安的梁山只是兄弟义气,却未对朝廷尽忠,不免有所缺。只有招安才能全梁山忠义之名、才能让梁山兄弟成为忠义之士。若梁山不招安,他们又怎么会成为《水浒传》的主角,来突出他们的不同。

再说了,在《水浒传》中,本来有四大寇分别是方腊、宋江、田虎、王庆。原本他们都是一样的,是草寇叛逆。若宋江不坚持招安,那梁山兄弟和方腊、田虎、王庆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水浒传》一书通过招安来全梁山忠义之名,体现出他们是和方腊、田虎、王庆不同的,毕竟他们都是忠义之士,不再背反叛草寇之名。虽然后来损失惨重,但好歹是殁于王室。


中孚鉴


宋江这个人物是《水浒传》中大家争议最多,至今褒贬不一的一个人物。众所周知,梁山好汉每个人都有一个且只有一个绰号,而宋江却有很多。宋江,表字公明,绰号有: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

这些绰号分别有什么含义呢?

黑宋江:因为其面黑身矮,故以此叫唤。(第十八回中,宋江刚出场时,有段介绍)

孝义黑三郎:于家大孝,即宋江对家中双亲十分孝敬,邻里皆知,故得此名。

及时雨:因宋江平时仗义疏财,待人诚恳,总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手相助,犹如及时雨一般,山东河北一带闻名,故得此名。

呼保义:由于宋江对国家的忠心,故又叫呼保义。

最早评价宋江的人,是金圣叹。他对宋江的评价是“下下”,也就是最低。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外表比较平庸,才能有限。

第六十八回中,宋江把自己跟卢俊义做了一番对比,其中说到三点不如卢俊义:

第一,宋江身材黑矮,貌拙才疏;员外堂堂一表,凛凛一躯,有贵人之相。

第二,宋江出身小吏,犯罪在逃,感蒙终兄弟不弃,暂居尊位;员外出身豪杰之子,又无至恶之名,虽有些凶险,累蒙天佑,以免此祸。

第三,宋江文不能安邦,武又不能附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员外力敌万人,通今博古,天下谁不望风而降。应该说宋江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我们评价一个人物,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看待。关于宋江,我们首先要注意他的家庭,宋江家中世代务农,靠田地来维持其生活,应该说属于中小地主之列吧。他受到的教育,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儒家书籍,受的是传统的文化教育。他的职业,在衙门里当任押司一职,何谓押司?就是在衙门里办理案牍,整理文书之类的工作,只是一个小吏,并不是官。《水浒传》中有句话来形容宋江的职业是: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所以从这些来看,对他的性格影响很大。

第一,因为他不是官,是吏,所以他对百姓很好,深知百姓的疾苦,百姓有难,能够解囊相助,很有忠义感;

第二,由于管理文书,所以为人处世小心谨慎,能够随机应变,喜欢玩弄权术;

第三,由于从事的是押司这么一个职业,所以培养了他遵守法度的观念。后两点特别值得注意,“权术”这个词,仅仅是指处理问题的手段,不是人物品格的表现。法家韩非,申不容提倡用“术”来治理天下,这个“术”就是指的“权术”。

比如,第三十四回,宋江想要招降秦明,故意派人骑上秦明的马,穿上秦明的战袍,假装秦明。到他的上级慕容知府那里,杀人放火,让人以为秦明已经投降了梁山。待秦明回到城外,别人都不相信他,而且杀了他的妻儿。随后秦明无奈,只好上山。为了要秦明上山,不惜害了那么多百姓的性命,甚至是他的妻儿的性命。法度的思想,如放晁盖时,他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于法度上不得”,第三十六回刺配江州的途中被劫上山,梁山好汉劝他上山,他不同意。众人想要打开他身上的枷锁,他说:“这是国家的法度”。所以说宋江有时候看问题从法度上看。还有就是他喜欢玩弄权术,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虚伪。从这几点来看,他所从事的职业对他的性格的影响很大。

关于宋江上山之前和上山之后,他上山之前可以说是一个侠义英雄。特别是他上山之前做的两件事可以看出来。

第一,在第十八回中放晁盖。当时他的处境是即可以汇报上级,又可以听之任之,还可以给晁盖通风报信。而他选择的是第三种做法:通风报信。这一段书中描写得很生动。在这里,是“义”压倒了“法”。因为法度在他的头脑里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当“义”与“法”相冲突的时候,“义”压倒了“法”,可见他是一个英雄。

第二十一回,宋江杀了阎婆惜,是为了梁山的朋友,为了朋友杀了自己的妻子,也表现了他“义”的一面,说明他是一个英雄,这是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上山之后,在给他定性,他就是一个义军的首领。但是我们说他文不能安邦,武不能附众,他自己也认可了这点,那他凭什么当上义军的首领?第一,他仗义疏财的品格,对众兄弟有号召力。有什么事情只要他一开口,别人就都听他的。

第二,他关怀兄弟,有信人的雅量,比如第五十四回救柴进,第五十九回救鲁智深、史进,第六十六回救卢俊义、石秀等。

第三,有一定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才能。如三打祝家庄,前两次都没有攻打下来,但是他善于吸取经验教训,终于在第三次用了吴用的计策,攻下祝家庄。如果他什么都没有的话,那当梁山的领袖是站不住脚的。后来有不少的战役都是他亲自指挥的,直到第七十一回英雄排座次那个梁山的鼎盛时期,也一直到后来两败童贯,三败高俅。

第三个时期,就是他招安以后,宋江应该是朝廷的忠臣,宋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为国家效力”,当他坐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李卓吾有一句评语说:“这是一大关键之处,读者不可草草看过。”

在招安之后,梁山共有四件大事:平辽、平四虎、平王庆、征方腊。也可以说宋江是镇压兄弟起义的刽子手。因为他在征方腊的时候损兵折将,所以他在俘虏方腊的将领的时候再也不像原来那样劝对方归顺,而是将俘虏斩首示众,或者将其心肝挖出来祭奠梁山战死的弟兄。最后征完方腊回东京的时候,一百零八将最后只剩下二十七人,其他八十一人或战死、或病故、或离去、或出家。连老百姓也感慨万千。后来有的朝廷论功行赏,有的被贬为庶民,有的回到原来的营中,有的笑死(如戴宗),有的被官府害死,有的自杀……最后是悲剧一场。






有故事de張仙森


得生前身后名、、、总的来说招安是对的路线,不然没招安的话这些梁山好汉在后人眼中就是一群占山为寇的强盗罢了。。在古代人很重视死后的名声的,古代文人是读书出世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平生愿望。而武人也是为守疆卫国、征战沙场为最大愿望。不管文人武人都有一番热血报国的心、、、。梁山好汉招安后北讨辽国,平田虎王庆,南征方腊 。。都是一番报国之举,虽然是给这腐败的王朝给当枪使,,,但死后却摆脱了草寇的恶名。。。招安后的悲剧不能全怪宋江,这是北宋王朝的悲剧。。。




十一爱追剧


宋江如何对待诏安

这是一个很两面的问题,第一宋江不想让梁山的兄弟一辈子背负着草寇的贼名,第二宋江想着在梁山不是永久之策。不能一辈子占山为王,梁山虽然有八百里水泊梁山,但是永远是朝廷的敌人

他要为梁山的兄弟们着想,所以先要树立起梁山的大旗,三打祝家庄,救兄弟都是梁山的大旗,梁山的兄弟都是犯过错的人还有一些大的案犯,你说朝廷会随便诏安一个贼窝吗,不会,所以宋江会想,他有脑子,他会想,先要树立起梁山的大旗,只能跟朝廷打,具体说不得不打,如果不打只能是剿灭的份,到时候梁山一百单八将可是会杀头的,这是宋江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他最不愿意想的,第一次诏安被铁牛差点毁了那是兄弟们不明白的苦心,所以梁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诏安,朝廷可不是随便会来诏安的,所以树立的梁山的威望后才能诏安,但是皇帝是好皇帝就是有高太尉高球这几个奸臣想害梁山,所以这是梁山的悲剧


音乐聆听人


个人认为招安是走的比较正确的一步,因为小说中梁山兵力不过数万,虽然几次打败朝廷军队,但是以这样的兵力和梁山仅有的弹丸之地来说还是不足以对抗朝廷的百万雄兵的,虽然当时的朝廷内忧外患,朝堂之内更是奸臣做大,尽管这样以梁山当时的兵力要对抗朝廷的话还是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宋江被几千官军击败最终受了招安投降朝廷,也是大势所趋而已。

第二点招安正确的理解为,梁山上多是英雄豪杰之所在,上梁山的都是什么人?都是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强烈的人物,虽然也有林冲等当过官,做过教头之列的人,但是在这样的人物众多的情况下,一旦和朝廷开战,只凭宋江之类的兄弟情义的领导力是万万不够的,虽然可以听一时的领导,但是一旦打仗打的时间长了,只是凭借兄弟之间的感情想要跨越自己本身就拥有的个人英雄主义我觉得是不现实的,再者宋江也没有造反的心思,他们上梁山也都是被当时的封建社会和个别事情逼迫的罢了,说到底也都是些可怜之人,所以只有走招安一途,个人见解


厌长廊


所有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宋江的出发点是好的。不想让兄弟们一辈子都落个草寇的名号,但他想当时的朝廷,没想太尉高俅队他们有多恨。

事情放到现在这个社会,谁都不想自己的兄弟走黑道。到了一定程度都会想方设法洗白,毕竟谁敢跟政府作对?可当时的水泊梁山,朝廷也是无能为力。如果当时宋江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想朝廷也是无可奈之何!我不会推翻你的朝廷,朝廷你也别想来剿灭我。兄弟们过自己的小日子,我想这应该是最好的结果。

可最后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宋江接受了诏安,其实也就是投降了朝廷。结果呢,兄弟们死的死,离开的离开。出家的出家,一代枭雄也就黯淡收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