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将到,农村怎样防止毒蛇进家?南方、东北农民要留意这些方法

记得在九十年代以前的农村,蛇经常到农民的家里光顾。特别是夏天的傍晚,那个时候也没有电视可看,其他的娱乐项目也不多。人们一般会聚集在大街小巷里凉快,聊聊天,有时听村里的说书人说书都是非常快乐的一个事情。那个时候的电灯也不是太多,有的人用干电池作为电源的手电筒,偶尔间会照到路上有蛇路过,或者说到家里面也能够发现一些蛇活动。这些蛇来到农村的家里面都是为了找食物,所以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现在天气变暖,夏天即将到来,在农村居住怎样防止各种蛇类到农村的家里面呢?

第1种方法,就是在家里喂养李只大鹅,或者喂养一条看家狗。

夏天将到,农村怎样防止毒蛇进家?南方、东北农民要留意这些方法

大鹅、看家狗和大公鸡是在农村出了名的三大恶。尤其在小的时候,非常害怕农村家里喂的大鹅和大公鸡,见到这两个家禽就怕得要命,老远的就躲着。因为大鹅和大公鸡,在不经意之间就会啄人或者拧人。但对于农村喂养的看家狗,一般都是土狗,在家里会拴起来,或者进入家门的时候会发出警告的声音,这样就有了心理的准备。

据农民介绍家里喂鹅以后蛇就不会来了,或者是很少会再到农村家里面。一些专家所研究的蛇的粪便里含有某种液体,导致了蛇不敢靠近,或者说是蛇的粪便的气味把蛇赶跑了。但对于家里喂的土狗的,基本上是提前能够发现一些外来入侵的动物,也包括陌生人到家里面。主要是因为狗的嗅觉和听觉非常灵美,提前能够通知主人,或者是对蛇发出警告声。其实在一些网络视频当中可以看到一些看家狗为了保护主人的安全,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拼命地阻挡毒蛇进入家中,最后两败俱伤,甚至出现了两败俱亡的惨境。

第2种方法,就是在家的周围撒上雄黄粉,这是蛇最害怕的一种化学药品。

夏天将到,农村怎样防止毒蛇进家?南方、东北农民要留意这些方法

大家都看过一个电影是描述蛇怕雄黄的故事,这部电影名字叫做《白蛇传》,那里面的白蛇女主人翁叫白素贞,在喜欢上了许仙结婚的那天,结果白素贞喝了雄黄酒后现出了蛇的原形的故事,大家记忆犹新。尽管这是一个传说,但是在古时候人们就知道了雄黄酒对蛇有一定的驱赶作用。所以农民在家里发现有蛇以后,可以在家的墙角或者是墙的根部周围撒上雄黄粉,这样就能够驱赶蛇的进入家里面。

第3种方法,在家的院子里种植一些驱赶蛇的植物,这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够使得蛇不靠近农舍。

夏天将到,农村怎样防止毒蛇进家?南方、东北农民要留意这些方法

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我的老家在山上承包了一些山荒,在山荒地里种上了果树,那时候的山荒里面的蛇是非常多的。父母每年都会到山里面去看管果园,一般是在立夏以后就要到山里面忙活起来了。父母在那里盖了两间屋住在里面,有时候屋里面会来好多蛇,但父母也不害怕也不驱赶蛇。在我们这边基本上是无毒蛇,北方毒蛇品种非常的少,但东北地区的毒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

父母为了减少蛇到屋里面,就在果园盖的房屋的周围种上了一种草,父母叫这种草为蛇草。这种蛇草每年立夏前后就开花,一直开到霜降前后,就像步步高花一样开花期是比较长的。这种蛇草开的花能够发出一种异样的味道,不是那种非常香的花粉味,而是一种比较青涩的味道,像农村种植的臭牡丹花或者臭满园花开的花一样,如果碰一下那个味道更浓。自从种植了这些蛇草以后,父母果园房屋里面进的蛇就比较少了,偶尔也有一只蛇为了追老鼠而跑了过来,但随后就爬走了。其实在农村这样的植物非常多,南北地方驱赶蛇的花草也不同。

第4种方法,把院子里的老鼠洞以及墙缝堵住,把院落进行硬化,防止蛇到农家来。

夏天将到,农村怎样防止毒蛇进家?南方、东北农民要留意这些方法

蛇一般是不主动攻击人类的,除非是饿极了的那种体型比较大的蛇类,比如蟒蛇、眼镜王蛇、菜花蛇等等。农民可以把家里面的一些墙屋的老鼠洞,或者是一些墙缝全部堵住,尤其现在人们盖屋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地面全部硬化,这也使得蛇无缝可入。当然需要把院子里面的杂草清除干净,或者说院子里尽量少种植一些植物。特别农村喜欢在院子空闲的地方种植蔬菜,这些都是老鼠和其他昆虫喜欢待的地方,蛇为了寻找食物经常会到院子里面来。只要减少了院子里面蛇的食物,一般是不会到农村家里面的。

目前已经过了惊蛰的节气,可以说冬眠的动物已经复苏,惊蛰一声雷,蛇鼠蚁虫出动寻找食物,饿了整整一个冬天,这个时候的蛇是饥饿难耐,特别蛇类攻击性也是最强的。农村居民一定要注意及时的躲避,不要正面的攻击蛇,否则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意外被蛇咬伤的事情发生。如果出现了被毒蛇咬伤的情况,必须及时的到当地的医院里注射相应的血清,否则轻者造成残疾,重则有生命之忧。

夏天即将到来,蛇活动会更加频繁,有时在寻找食物吃的时候有可能会到农村家里。特别对于我国的南方以及东北地区的毒蛇比较多,尤其在偏远山区或者丘陵地带的居住的农民家庭,一定要注意在夏天这些毒蛇到家里面的危险性。防止蛇进入农村家里的方法,简单介绍以上几种的方法提供给大家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