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CA時代,IBM如何成就企業逆風飛揚的霸氣和擔當?

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說過這麼一句話:“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而在中國,道家鼻祖老子也說過這樣一句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意思是,所有事情無論好壞都要一分為二,辯證來看,不沉溺於順境,也不萎靡於逆境。

這樣的自我疏導,對於現階段承受著新冠疫情“重挫”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來說非常必要,目的,是為了能更好地“自救”。在病毒面前,人類的求生意志彰顯無遺,在疫情之後,企業的自救決心也毫不遜色。線下不能開業就轉線上,辦公室不能開工就轉遠程,總之,辦法總比困難多。

在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數字化戰略及創新體驗總經理徐永華舉了個例子:基於數據分析和預測,IBM幫助一個製造企業評估了供應鏈上下游的整體情況,並據此制定了短時間內的應對策略,從過去按訂單生產的方式調整為按庫存生產的方式。同時,通過與供應商及時協商,在上游未能恢復生產的情況下,提前鎖定了關鍵零部件的產能,為業務快速恢復做準備。

另一個例子也是傳統線下實體。過去,該企業嚴重依賴線下渠道,而現在處於疫情這一特殊時期,IBM幫助他們快速上線了數字化營銷平臺,短期內解決了線上通道的問題。“各行各業、每一個客戶的情況不同,要解決的問題重點也不一樣。這些應急方案固然可以幫他們應對眼下的難題,但從中長期來看,還是要走完整個數字化旅程,才能真正地打造一個線上線下完全融合的數字化營銷方式,打通對內對外的協作體系。”徐永華告訴至頂網記者。

“僅靠生存本身不能保證生存,發展才是生存的最好保障”

如劉慈欣在《三體》中所說,“僅靠生存本身是不能保證生存的,發展是生存的最好保障。”短期內,企業需要靠自救快速恢復業務,讓自己活下來;從長遠來看,企業更要把這種自救能力保留下來,形成在任何時期、任何情況下的應變和抗風險能力。

在IBM看來,商業世界的重構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而這次疫情的危機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是對企業家們居安思危的提醒,也是對企業敏捷程度和執行能力的檢驗。

因此,在這樣一次突發事件中,我們也能很清楚地看到,那些數字化基礎更紮實的企業表現得從容許多。“企業在過去數字化轉型中塑造了各種各樣的技術能力,如大數據、人工智能、混合雲、物聯網等等,這些技術能力能否在規模、速度、程度上支撐企業建立新的核心競爭力?這次的危機就是很好的一個檢驗和反思的機會。”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總經理麥俊彥表示,“對企業來說,不僅要考慮如何應對一場危機,更重要的是思考企業如何進行數字化重塑、打造認知型企業、適應未來時代的發展方向。”

但是,未來往往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所以,企業在長期的轉型過程中也存在諸多難點:其一,是思維方式的轉變,比如從線下思維轉變為線上思維,從本地化思維轉變為移動化思維,從“單打獨鬥”的思維轉變為平臺化思維等等;其二,是對投資回報率的衡量,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長期行為,在短時間內不一定能看到很顯性的效果,需要企業用更多時間和耐心去考量;其三,數字化是持續變革的過程,企業需要一個整體的推進思路和計劃,應需而變;其四,是人才的問題,面對技術的持續變化,企業員工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的技能和工作方式。

針對這樣一些問題,IBM日前發佈了中國專家洞察報告《衝破陰霾,逆風飛揚——用科技力量加速和深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報告中指出,科技賦能是企業在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模糊(Ambiguous)時代(以下簡稱“VUCA時代”)贏得未來的核心競爭力,而科技賦能的六大根基,包括了“以客戶體驗為中心,打造洞察的決策力、智能的應變力、持續的創新力、永續的運營力和敏捷的執行力”,這些能力將助企業應對眼下及中長期挑戰,加速和深化智慧企業的進程。

VUCA時代,IBM如何成就企業逆風飛揚的霸氣和擔當?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只有轉型的步伐永不停歇”

VUCA的概念源自於1990年代末期,美國戰爭學院在一份培訓21世紀軍官的報告中預言了一個非常波動,充滿不確定、複雜和模糊的世界——VUCA。而在20年後的今天,VUCA不但已經成為世界秩序的一種常態,也成了管理界的一個熱門話題,用來描述當今企業經營環境的本質。

就像我們無法預知這次疫情的到來一樣,IBM大中華區全球信息科技服務部副總裁鄭軍表示,在VUCA時代,我們也沒法預見黑天鵝危機發生的地點、規模、程度,併為此做好“防禦”。“在如此難以預估的環境中,如何最小化企業在其中受到的衝擊和影響,同時,讓產品和服務正常地觸達到客戶。這是非常重要的。”他說。

>>> 以客戶為中心,以數據為洞察

所以,在IBM的這一報告中,“以客戶為中心”也是第一要義。在傳統經濟模式下,由於缺乏與個體客戶之間實時、有效、低成本的互動方式,企業通常只能以產品和服務為中心構建品牌“護城河”。那個時代,業界曾流傳著亨利福特的一句話:“任何顧客都可以將這輛車漆成任何他所願意的顏色,只要它是黑色的。”雖然這是一句玩笑話,但也言盡了當時歷史條件下無法進行大規模定製生產的無奈。

但是,隨著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發展,這種局面早已打破。企業與客戶之間的對話成本已經變得非常低,而與此同時,客戶的需求也變得多樣化和個性化,企業的影響力與個體客戶和企業的互聯程度成正比。這迫使企業必須從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並儘量讓自己的產品與服務貼上「數字化」的標籤。

當然,要做到以客戶為中心,企業需要具備靈敏的洞察力和決策力,這樣的能力可以從數據中獲取。徐永華表示,數字化時代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由數據和算力主導的世界,當危機來臨時,真實有效的數據可以為防控和決策提供堅實的基礎。“比如,在這次疫情中,從對流動人員的軌跡分析,到確、疑似、密切接觸者的動態檢測;從危機爆發可能產生的結果分析,到醫療救援、物資調配的決策支持,數據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需要強調的是,信任是數據價值回報的底色。質量不佳的數據也會導致誤判並伴隨著風險,因此,數據的質量也很重要。”

據徐永華介紹,此前IBM以客戶全旅程體驗設計為中心,為某大型零售集團建立了統一的360度客戶洞察和分析模型,打造了可以實現從計劃到執行,從執行到效果反饋及客戶滿意度的流程全貫通、自動化、一站式客戶運營管理及營銷平臺,不但使其營銷活動執行效率提升了70%,而且充分利用了分散在內部的上億級客戶數據,創造了良好商業價值。

>>> 智能應變,持續創新

當然,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數據價值的發揮也配合了諸多智能化工具的加持,比如對潛在人群的追蹤、對實時疫情的監控、對病毒的分析、對病情的診斷、對藥物的研發等等,人工智能的身影無處不在。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有形機器人被用於各種物資的運送、遠距離視頻通訊和監控病情。

IBM認為,智能化技術的應用能賦予企業更靈活的應變力,幫助企業在“迷霧重重”的VUCA時代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其中,主要的手段是流程智能化和物理世界數字化。

如今,許多領先企業的CEO都在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內部協同,打造智能化流程,建立高度動態化、端到端的工作流。而IBM本身就是應用智慧工作流的先行者,在自身採購變革中大量實踐應用智慧工作流,應用自然語言分析、自動化的信用管理,及時的物流管理及實時風險應對等手段, 實現了採購流程智能化,降低了52%在計劃和供應保障的加速成本支出,節省了18%採購運營成本支出,保證超過95%的採購的及時性,總體成本降低了2.5%。

智能化流程的引入不僅能大大降低企業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和個性化,讓人從繁複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把騰出來的時間用於完成更富創造力和創新性的工作。而這,也為企業創新能力的延續提供了更多可能。

搞定了內部協同之後還要搞定外部協同,IBM稱之為“平臺的思維”,其中,平臺包括了企業級平臺、產業級平臺和生態級平臺三個類別,本質是要打破孤島和邊界,從而創造新的規模經濟。比如,在這次疫情中就出現了許多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跨界共享”的新平臺業務模式,不只是餐飲企業、零售企業開啟了線上營銷和線上售賣,就連中石化也通過易捷開始賣菜。

“當然,企業在採用平臺戰略時也要選擇與能力相匹配的平臺類型,綜合考量戰略、渠道、客戶規模和忠誠度、生態系統等,通過靈活、智能的認知型企業架構體系,擴大業務範圍。”鄭軍強調。

>>> 永續運營,敏捷執行

永續是所有企業的夢想,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並非所有企業都具備永續運營的能力,這也是「長壽」企業在經濟發展史中如此鳳毛麟角的原因。借用開篇易卜生說的那句話,一個擁有「長壽」基因的企業,既要能在順境中“找到陰影“,持續創新、攻城略地;還要能在逆境中“找到光亮”,扛住風險、平穩過渡。

但顯然,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都沒能在這次疫情中經受住逆境的考驗,歸根結底,就是這些企業不具備永續運營能力,這種能力,需要企業從經營主業的定義到資產的安排,從供應鏈的優化路徑到所需數字化能力、運維管理能力等諸多方面進行整體規劃。

鄭軍指出,對此,企業可以從“專注核心”與“應對動態”兩項能力上下功夫。以餐飲業為例,隨著互聯網普及,外賣成為餐飲企業不可缺少的一個業務環節。但事實是,並沒有多少餐飲企業試圖建立自己的外賣業務,在餐飲外賣領域,被美團、餓了麼等外賣平臺“大包大攬”,對企業來說只需要專注於餐飲主業,通過與外賣平臺合作就可以實現線上業務的開展。他認為,這樣的模式在起伏不定、模糊不清、快速變化的市場中非常重要,它讓企業能專注於自己的強項,同時也能通過平臺合作分擔風險。

當然,除了風險分化,企業自身也要具備敏捷的執行力才行。“這種能力在突發事件中尤為重要,因為只要晚一步,就可能讓企業處於被動局面,而要變被動為主動,可能需要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徐永華又以疫情為例進行了解釋,“比如這次疫情中資源的調配、人員物資的組織、可信任信息的發佈、準確的決策等等,無一不體現出敏捷應對、快速響應的重要性。”

但現實是,對於很多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來說,要打造這種敏捷性並不容易。對此,IBM提供了“車庫創新”的方法,通過敏捷、跨部門、跨領域、現場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幫助企業運用初創企業的速度創造成熟企業的規模,進行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從根本上改變企業創新的方式。

以傳統大企寶鋼包裝為例,其就藉助IBM車庫創新,打造了業界首個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面向個人消費者的金屬包裝個性定製線上新零售平臺——iPrinting聽·你所想。全新平臺可以直達消費者,通過“共創”商業模式激活品牌商、科技夥伴、IP及設計等生態要素,誕生以易拉罐身為媒介的“新物種”, 柔性供應鏈的打造更讓 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模式照進現實。

“機遇往往蘊含在危機之中,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只有轉型的步伐永不停歇。”徐永華總結說,“數字化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企業只有堅定必勝的信息和開放的思想,才能抓住這個機會,開創認知時代的美好未來。而這,也是企業逆風飛揚的霸氣和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