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评价此人称:自古能军者无出其右

从前在太原城有一位明媚的少年,最喜欢在原野上弛马,双手拉满硬弓,弦动飞鸟落。在原野上,少年心里有一个名将梦,只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梦想离他竟然这么近。

615年,少年17岁,放在今天还只是个面临高考的高中生。这一年帝国发生了件大事,皇帝陛下北巡边疆,不料却被恭顺了多年的突厥人围攻,皇帝被困于雁门关。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皇帝向全国下达勤王令。王令所达之处,有志在战场取得功名之人,纷纷从军响应。太原城的少年也不例外,带着弓甲,骑着快马,加入了勤王的军队中。

少年从小生活在边疆,可他的目光却盯着更北方的草原。北方的草原民族一直是中原帝国的噩梦,而封狼居胥又是多少少年郎的梦想。面对气势汹汹的突厥人,少年却胸有成竹。他告诉军队的将领,突厥人看似来势汹汹,实则已经精疲力尽,只要我们假装规模很大,突厥人势必会撤军。将领采纳了他的意见,白天部队旌旗招展,晚上灯火延绵。突厥侦察兵见到这样的场景后,赶紧汇报给突厥始比可汗。始比可汗原本围困皇帝,就是为了出一口恶气,此时的突厥并不具备击垮中原帝国的实力。因此见到中原帝国援军到来,便决定撤退。战争是最精妙的游戏,有些人聪慧如赵括,熟读兵书,最后却在这场游戏中一败涂地,只落下了千古笑名。而有些人却是为战争而生,强如霍去病,17岁便战功赫赫。又再如这位17岁的少年,他的17岁的确不如霍去病闪耀,但他的未来最终闪耀了这片古老的大陆。

毛主席曾评价此人称:自古能军者无出其右

剧照,侵删


617年,他19岁。这一年,帝国的皇帝陛下愈发的昏聩,天下烽火不断,到处都是起义的军队。昔日豪情披靡的皇帝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日躲在江南荒淫度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19岁的他也加入了这场争夺,这是他一生传奇的开始。首先攻占长安,随后引兵十万,占据东都洛阳,占据关中而虎视天下。618年,当时天下割据,他所属的只是其中一股势力而已,四面皆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硬生生杀出了一片重围。

第一战,破薛举,浅水原再败薛举之子“万人敌”薛仁杲,将其擒获至长安斩首。

第二战,平刘武周,败宋金刚,巩固了北面。

第三战,他身先士卒,每战必带头冲锋,有一次连换了三匹战马,战袍里灌满了血。甚至自己单独侦查敌情,遇到敌军,便大喊:“我乃秦王,谁敢一战!”一人一马横立在数千敌骑前,无敌之姿展现无疑。随后一箭射出,直中对方大将。这一战,他铲除了割据中原的两大势力,奠定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基础。这一年,他22岁。

他就是秦王李世民,历史上唯一一个天策上将,何为天策上将?只因功无可封,李渊只好想出这样的名号来封赏。可笑的是,李渊有次竟然和他的宠臣裴寂说,自古以来取得天下的人,都像刘邦那样卑贱,要亲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唯有我,是高贵的,不需要亲手去取得天下。我们必会流芳千古。但不是自己亲手取得的江山是坐不住的。公元626年,李世民28岁。大唐王朝初立,内部却被撕裂,当年征战天下的那些功臣悍将,自然希望李世民成为天下的主人,而当时的皇帝却是李渊,太子是李建成。打下了天下的天策上将只是个秦王。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是必然的,最闪耀于这个时代的人,除了帝王的光环没有什么配得上他。

毛主席曾评价此人称:自古能军者无出其右

侵删


毛主席曾经评价古代帝王时说过,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朱元璋次之。从17岁亮相,到最后的“天可汗”。李世民的一生除了天赋,更多的还有坚韧的精神,一次次迎难而上,即使是身为皇帝后,依然敢只带着几名亲随,直入突厥人的王帐当中。勇气和担当,是无敌的锐气。今年的疫情,估计会给不少人带来麻烦或者厄运,请无论如何不要放弃,一定要好好蓄力,为即将来临的飞跃做好准备。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