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現手法、人物塑造和電影主題解讀《網絡謎蹤》的獨特之處

前言:這部影片單從故事上來看並不能算是懸疑片中的頂尖之作,但它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其背後所探討的社會話題提升了影片本身的魅力。

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許多電影人也開始探索技術在電影領域的運用。就像李安嘗試使用利用3D和120幀的技術拍攝《雙子殺手》一樣,一位來自美國的導演阿尼什·查甘蒂也採用了不一樣的表現形式來拍攝自己的電影——《網絡謎蹤》,並據此獲得第34屆聖丹斯電影節的未來創新獎。

影片主要講述了工程師大衛一直引以為豪的十六歲乖乖女瑪格突然失蹤,報警之後得到的結果是離家出走。大衛為了找尋真相,便開始獨立進行調查,通過女兒的筆記本電腦不斷深挖破案線索,最終成功解救女兒的故事。

整部電影的節奏鮮明,情節中發生的多處反轉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懸疑氣氛把握得十分到位。但僅僅從故事層面理解電影還無法完全領略這部影片的魅力。因此,我將從表現手法,人物塑造,電影主題三個維度來解讀《網絡謎蹤》的獨特之處。

從表現手法、人物塑造和電影主題解讀《網絡謎蹤》的獨特之處


01表現手法:將電腦屏幕作為影片的呈現載體,讓故事與形式融為一體,使觀影者沉浸其中

影片一開始,給人最直觀的體驗就是其新穎的表現形式。直白的說,這是一部從頭到尾都是在電腦屏幕上呈現出來的電影,所有的情節展開都是通過屏幕上發生的變化來進行傳遞的。

《網絡迷蹤》之所以能在同類型作品中脫穎而出,不是因為它最新,而是它用得最好,將偽記錄桌面電影的優勢不斷放大,讓觀眾能夠最大程度感受這類電影的魅力。

①大膽利用電腦屏幕中所有的元素對電影氛圍進行渲染,使觀眾通過“類蒙太奇”手法體會到人物情緒的發展與變化

首先不得不說的便是電影對於情緒的渲染能力,每個光標的移動,鍵盤的輸入和閃過的新聞網頁都是充滿意義的,全片沒有一個無用的鏡頭。

開頭幾分鐘的蒙太奇式回憶非常溫馨,然而隨著一封封揭示母親病情的郵件被打開,日曆上“媽媽出院”的日子一次次的延期,觀眾的心情也開始變得焦灼,電影的整體基調從輕鬆逐漸走向悲傷。

隨著瑪格得知母親因為病重無法出院時,鼠標在刪除鍵上停留了兩秒鐘,就是這簡單的兩秒,不需要鏡頭外的痛苦,就把瑪格的難過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後,當“出院”的提示被刪除時,觀眾彷彿也能感受到那沉甸甸又無法言說的哀痛,與大衛和瑪格一起陷入了無盡的難過中。

當瑪格失蹤時,大衛焦急地通過電腦來尋找相關的線索,無論是鍵盤敲擊的速度還是不斷移動的鼠標都成為了烘托緊張氣氛的表達工具,即使鏡頭裡沒有出現大衛蹙緊的眉頭,擔憂的神情,觀眾依然能夠從中體會到一位父親的焦急。

從表現手法、人物塑造和電影主題解讀《網絡謎蹤》的獨特之處

②通過鏡頭語言體現影片對生活細節的把握,讓情節發展更為真摯動人

電腦電視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存在,但怎樣將這些產品的使用體驗轉化為電影敘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便是對導演的一大挑戰。

幸好,影片能夠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就像是與人在對話框中聊天打字,剛打完還沒來得及發出,對方又發來新的郵件,於是只能刪掉重打,新打好句還未發出,對方的短信又一條接一條,只好不斷刪除重打,反覆幾次才發出總結性的回覆。

在打開瑪格郵箱遇到困難時,通過幾次郵箱的跳轉驗證,竟然能夠輕鬆地破譯看似無計可施的郵箱密碼。原本以為找到重要線索的人物頭像竟然只是無需版權的圖庫模特。

正是這些生活中細節的不斷堆積,才能使電影敘事的可信度不斷提升,讓原本隔著屏幕上演的故事變得近在咫尺,彷彿就發生在你我的面前,讓觀眾不斷地沉浸在故事的節奏中,心情隨著案件的變化不斷起伏。

從表現手法、人物塑造和電影主題解讀《網絡謎蹤》的獨特之處


02人物塑造:兩個單親家庭的悲劇正是此次故事發生的導火索

雖然影片的中心是父親大衛,但縱觀全片不難發現,這部影片主要圍繞的是兩個孤獨的單親家庭。

①男主大衛和女兒瑪格,再深的愛與會因為缺乏溝通而相形漸遠

大衛對女兒的愛在影片中有目共睹,他就像是無數個平凡的父親一樣,深愛著女兒卻又找不到溝通的方法,只能笨拙地通過日常的短信來表達自己說不出口的關心。

而女兒瑪格因為母親的早逝和父親的沉默成長為一個懂事但孤僻的女孩。與父親的交流充滿著隔閡,在班上找不到知心的朋友傾訴,無助的她只能選擇在網絡上尋找情感宣洩的出口,就此再次遇見了羅伯特——導致其失蹤的“罪魁禍首”。

從表現手法、人物塑造和電影主題解讀《網絡謎蹤》的獨特之處

②女警官維克和兒子羅伯特,強勢的愛帶來的可能是傷害

而另一對家庭則是女警官和她的兒子羅伯特。羅伯特單純地喜歡著瑪格,在網絡上默默地關注著她,為了在情感上與瑪格走近而選擇欺騙她,後來因為與瑪格坦白真相而將她不慎推落懸崖。他的母親維克在知曉事情後第一選擇就是為兒子脫罪,將案件策劃為一起謀殺案。

兩個家庭的悲劇都在於他們都是以愛為名做著自以為對的事,卻不想自己的每個舉動都是造成這次案件發生的推動力。大衛想讓女兒忘記悲傷的過往而使自己與瑪格越走越遠,羅伯特想陪伴瑪格而選擇欺騙她,維克想要保護兒子卻險些讓他永遠失去最愛的女孩並背上殺人的罪行。

一個是失去母親的孤單女孩,一個是父母離異的寂寞男孩,兩人本有可能成為要好的朋友,但在網絡與家庭的推動下,最終變成了這樣的局面,實在是讓人惋惜。

從表現手法、人物塑造和電影主題解讀《網絡謎蹤》的獨特之處


03電影主題:以電腦屏幕為敘事載體,父親救女的故事為線索,引發觀眾對電影本身探討主題的思考

整部影片圍繞父親大衛對失蹤女兒瑪格的尋找來展開,但導演並沒有將電影的主題僅僅限制在“親情”上,而是試圖探討更寬泛的話題,比如人性的複雜、社交網絡的利弊、媒體的兩面性等等。

導演採用聰明的方式,將網絡看客對女孩失蹤案的討論、媒體對新聞價值的追逐通過客觀的視角表現出來,引發觀眾對於事件的主觀思考,帶動觀影情緒的沉澱。

①社交網絡所展現出的複雜性與兩面性

事物本身具有複雜性,若是採取單一二元對立的視角看待世界,則會認為凡事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無法客觀地對待事物。就像許多年輕人與年長者無謂的爭論,一方堅持認為社交網絡是展示自我的最佳舞臺,是自我個性發揮的最佳場所;一方則相信社交網絡的膨脹式發展終將會讓現實社會的空間受到壓縮,讓人無法分清現實與虛幻。

因此,在《網絡謎蹤》中,導演並沒有一味地進行批判或表揚,而是通過對比的方式探討了社交網絡的兩面性,它即折射出人性的醜惡面,卻又並不是完全負面黑暗。

社交網絡會把人性的虛榮好勝放大。就像和瑪格同組的學習小組成員,一開始父親詢問線索時,表現出不耐煩地態度,強調的重心是和瑪格不熟。而當警官宣佈抓到兇手,瑪格可能凶多吉少,電視媒體大肆跟進報導時,這位小組同學在鏡頭面前嚎啕大哭,訴說著自己的悲傷與痛苦,藉此來獲得點擊與關注。

但社交網絡同時又能讓孤獨的人群找到取暖的場所。瑪格在失去母親後,與父親的關係逐漸疏遠,自己雖然有同學,但沒有一個人能稱得上朋友。缺少傾訴的出口,她開始選擇在網上直播,也有一個人出現聽她說話。雖然算不上知己,但也是她冰冷生活的一絲慰藉。

社交網絡的匿名性給了人們偽裝的權利,也讓一部分人願意袒露真心,能夠真正地瞭解一真實存在的個體。它既可能暴露許多信息,但又同時可以作為自我保護的工具。它既是瑪格失蹤的原因,也是找到她的唯一辦法。它是好是壞,沒有辦法用一句話來進行評斷。

從表現手法、人物塑造和電影主題解讀《網絡謎蹤》的獨特之處

②即使是至親至愛也需要相互的溝通與瞭解

影片中的大衛和大多數父親一樣,對女兒瑪格擁有著真摯的愛意卻又笨拙得不知如何表達。明明想要關心女兒卻又說不出口,而且父女倆之間的心結遲遲無法解開,最終兩人生活隔閡越拉越大。父親想要通過逃避的方式讓女兒忘記母親,女人希望留住美好記憶又懂事的一字不提,兩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保護著對方。

有一種傷害叫“我是為了你好”。在沒有了解對方心意的前提下,一味地堅持自我付出,雖然感動了自己,但最終一無所獲。即使是朋友親人,也不需要不能指望自己能夠明白對方所有的想法,只有溝通才是解決一切辦法的良方。

好在電影結尾時,導演交出了溫情的答卷,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父女兩通過這次契機終於能夠坦誠的相互溝通。但現實生活並不是電影,沒有那麼多的巧合與機會,與其等待某個永遠不會到來的時機,不如現在就來一場真誠的交流。

從表現手法、人物塑造和電影主題解讀《網絡謎蹤》的獨特之處


總結一下:

作為一部懸疑驚悚片,電影的重心並不是放在案件本身的發展與變化,而是通過偽記錄桌面電影的形式將情節與表現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藉此來表達電影想要探討的主題。

電影的片名<searching>既是指搜尋電腦來破解女兒失蹤案的過程,也是指父親探索女兒內心的過程。失蹤案就像是一個契機,讓原本疏遠的父女關係重新解凍,走向緩和。/<searching>電影的結尾,瑪格的電腦壁紙從與母親和合照改為與父親的最新合影,事情總會變好的,一切都在朝希望的方向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