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工無意挖出中華第一盤,它的出現讓專家興奮

礦工無意挖出中華第一盤,它的出現讓專家興奮

2003年1月19日,楊家村的5位村民在北磚廠上工,他們在一座土崖下挖崖取土的時候,一個姓王的村民一鎬下去“轟”的一聲,在土崖上刨出了一個人腦袋大小的黑窟窿。

這個姓王的村民來了一個“木匠單吊線”,眯著眼睛往裡一看,當時嚇得“媽呀”一聲驚叫,裡面依稀地可以看到一口巨大的棺材。

  陝西文物部門的專家接到電話,當時驅車趕往現場,經過對墓室內青銅鼎等器物的考證,初步確定這是一座西周時期的墓葬,當時墓主的棺材旁,曾經並排放著四個青銅鼎,專家還以為這四個銅鼎,是這座古墓最有價值的文物,可是他們想錯了,最有價值的寶貝,竟是一個口徑53.6釐米,高20.4釐米,臉盆大小的青銅盤子。

這個青銅盤子下竟有21行銘文,共約360多個古字,這些字記載著墓主單氏,他們家族8代,共輔佐西周12位王,從周文王到周宣王的大略情形,裡面不僅記錄了單氏替周家天子,四處征戰,建功立業,管理地方等事蹟。

  因為製作這件青銅器的工匠名逨(lai),故此,這件青銅器,就被稱為逨盤。

  我國古代是青銅大國,所製作的青銅器世所罕見,青銅器不僅包括工具、用具、禮器和兵器等等,很多青銅器上,都發現有銘文,這些銘文不僅可以讓後世的人,瞭解青銅器的歷史,鼎上的銘文,還可以讓我們知道當時的政治、爭戰和禮儀等事件。

  這件號稱中華第一盤的逨盤上的銘文,為我們破解了什麼歷史之謎?小編就為您簡單地列舉一下:

  1、周公並沒有攝政稱王。

  逨盤上基本寫明白了西周的諸位帝王,並道出了西周史的大致輪廓。逨盤銘並沒有寫武王死後,周公攝政稱王,而所謂的七年致政成王之說並不可信。

  專家們為什麼這樣說?道理很簡單,在封建朝代,在逨盤上刻銘文,如果漏掉了一位君王(或者攝政王),那可是砍腦袋的大罪。

  2、周帝王的賞賜清單

  單氏家族負責替周帝王管理四方山林貢賦,周帝王賜給他:紅色的蔽膝、黑色的綬帶、有銅轡的革制馬籠頭。

銅轡的革制馬籠頭,就是駕馭馬匹的用具,功能不存疑,小編就暫且不提了!

  蔽膝,是古代的下體之衣,是一種遮蓋大腿至膝部的服飾。屬於是古代遮羞物的遺制,蔽膝與佩玉在先秦時都是等級尊卑的標誌。

  綬帶:《北堂書鈔》引《漢官儀》雲:綬者,有所承受也,長一丈二尺……古代用赤韋,秦漢改為絲線。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曾經出土了一枚玉印,印鈕後面的長絲帶就是綬(絲線)。

  3、從周共王、周懿王之後,周朝的國勢開始衰弱

  從逨盤的銘文上看來,單氏高祖從零伯開始,就開始沒有功績可以“顯擺”了,這就暗示了周共王、周懿王之後,周朝的國勢已經衰微,這也從側面,為周朝的歷史進程,提供了證據。

這件青銅逨盤不僅是中國青銅盤中,銘文最多的一個,同時,還破解了諸多的歷史之謎,故此,被稱為中華第一盤,實屬是名至實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