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為何不受人待見,還揹負罵名?看看所謂“專家”幹了什麼事

“專家”為何不受人待見,還揹負罵名?看看所謂“專家”幹了什麼事

公信力是社會的無形資產,沒有了公信力無異於失去生命力,公眾的信任與信賴,構成了生生不息的繁榮景象。但是如今,人們卻對專家的話半信半疑,甚至充滿抱怨,“我已經受夠專家了”此類的言論罵名充斥各地,究竟“專家”何時開始不受人們的待見?看看這些“專家”們,都幹了什麼事。

魚龍混雜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人們能把自己的觀點散播到天南海北,其中看起來有具有權威的專家們,他們的言論最受人們的追捧。但是隨著“專家”們的話出現越來越多的漏洞,人們已經將“專家”視作“磚家”。

根據此前《中國青年報》的調查數據顯示,有39.5%的人認為專家言論僅代表個人,供參考用;31.9%的人認為專家的言論不能全部聽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辨別;有20.4%的人認為專家的言論根本不可信,僅有6.5%的人覺得專家即權威,值得信賴。

“專家”為何不受人待見,還揹負罵名?看看所謂“專家”幹了什麼事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人們對於專家的信任度開始下滑,甚至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究竟為何專家的地位淪落至此呢?為何專家一發表言論,老百姓要罵他們?

關於專家失信的原因,首當其衝的一點是,如今專家隊伍中魚龍混雜,許多學識淺薄的人混入其中,給“專家”隊伍抹黑,使專家的公信力下滑。

在網絡上,人們常常可以看到,有的“磚家”可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管是教育、時政、法律還是財經,各個領域他們都能“指點江山”,雖然文章眾多,但是真知灼見是少之又少。不少文章不僅淺顯,甚至因為對相關領域不夠了解,觀點謬誤百出,引得網友嘲弄。

其中,最經典的案例當屬“麵條可燃”事件。當年有“專家”在網絡上說,溼的麵條都能燃燒,說明其中加入了大量的添加劑,甚至還出現了“吃麵條等於吃塑料”的言論,弄得人心惶惶。不少人為此在網絡上痛批相關企業與部門,稱食品安全的警鐘已經響起,政府職能部門收了稅款卻不辦實事,下一次敲響的怕不是警鐘,而是喪鐘了。

各種言論層出不窮,隨後有記者對此進行探究。麵條由麵粉所製成,其中的主要成分是澱粉與蛋白質,有化學基礎的人都知道,這兩種有機物都是可燃的,所以麵條可燃並非怪事,說麵條有毒才是謬論。

“專家”為何不受人待見,還揹負罵名?看看所謂“專家”幹了什麼事

人們經過地溝油、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威嚇後,草木皆兵,對食品安全隱患懷著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磚家”們利用人們的這一心理,誤導民眾,博取關注,甚至引發了恐慌。他們連最基本的專業知識都不具備,卻對此妄加評論,可見有的人只是掛著專家的頭銜,其實本質是熱衷起鬨的市井小人。

“諂媚”的觀點

專家失去公信力,除了因為“偽專家”在其中惡意搗亂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部分具有真才實學的“真專家”,為了諂媚他人而編造謊言,逐漸失去了人們的信任。

如今輿論已然成為一把雙刃劍,人們的追捧可以幫助提高地位與聲望,但是如果專家一旦發表不符民意的觀點,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被人們所圍攻,嚴重的甚至會因此丟了飯碗,所以有的專家在發言時是慎之又慎,甚至有人為了獲得追捧,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觀點。

還有一種諂媚,是對利益集團的諂媚。據數據顯示,有68.1%的人認為現在許多專家成為了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失去了社會責任感。

此前,某家環境研究機構發表結論稱,“中國城市環境汙染不是由汽車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車造成的”,此番言論任誰聽了都想不通其中的道理,後來經查證這個研究課題是一家汽車公司所贊助的,科研單位從中得到了大筆的資助,為此他們便說出了這般啼笑皆非的“科學”結論。

“專家”為何不受人待見,還揹負罵名?看看所謂“專家”幹了什麼事

之前貴州茅臺酒也經歷過食品安全風波,經檢測,貴州茅臺酒中塑化劑的含量高達3.3mg/L,超出國家標準的120%,報告一出,引起軒然大波。

幾日後,茅臺酒召開媒體發佈會,會上,北京大學衛生學院教授(專家)李某某發表言論,稱塑化劑是相對安全的物質,他還表示三聚氰胺也是基本無毒的。對此他的佐證理由是,人類幾百萬年都沒有滅絕,說明人體自身的排毒能力是十分強大的,他還補充道,“有毒有害的物質我們基本上都應付掉了。”

此番言論一出遭到人們的炮轟,逼問他為何會登上發佈會現場,是否收了代言費。有人對這一現象表示疑惑,“我不理解,為什麼一有企業出現食品安全事件,總有專家能站出來替他們解圍,他們是在為科學代言還是在為利益代言?”

任重道遠

大眾對專家信任度下滑的原因眾多,除了專業性與真實性之外,大眾的誤讀、溝通不暢等也是構成信任危機的原因。在信息化的年代,這樣一場信任危機不失為一種嘲諷。

“專家”為何不受人待見,還揹負罵名?看看所謂“專家”幹了什麼事

如今在人們眼中,專家變為了“磚家”,教授成為了“叫獸”,在贏回信任的路上,人們仍需要在多方面付出努力,其中最根本的一點是,要堅持講真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擁有“專家”的頭銜意味著具有更大的影響力,應當善用話語權,保持初心,不被利益所左右。

在挽回信任危機的道路中,不僅需要真專家付出努力,也需要公眾的參與。偽專家的不負責任,導致人們對真專家也一併拋棄,有人擔憂公眾會走入另一個極端境界,完全摒棄專家的話,如此一來,專家做再多努力也都是徒勞。

“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讓我敬畏——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這句話不僅道出了做專家應具有的素質,也說出了每個人做人的根本,保有良知,恪守底線,不論你是不是專家,都會受到人們的愛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