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1分《一個人的朝聖》|失獨老人用87天完成的自我喚醒

圖/網絡

《一個人的朝聖》有人說這是本有關信仰、有關救贖的小說,甚至看書名,有種心靈雞湯的感覺。

可我看到的卻是一對普通夫妻變成失獨老人的心路歷程,他們從歇斯底里的相互指責到沉默關閉心門的湊合過日子,他們把藏在生活中點滴的小忽視最終演變成相互埋怨的導火線。

豆瓣8.1分《一個人的朝聖》|失獨老人用87天完成的自我喚醒

他們從相識相愛到結婚,曾經有太多美好的故事,就像每對熱戀的情侶,戀愛中任何小細節都可能讓陷入戀愛的男女興奮一整天,那是愛的感染。

可當他們被孩子、工作、生活不停鞭打前進時,他們慢慢把自己給忘了,忘記了生活的真正意義,完全被逼著做不是自己的自己,根本停不下腳步看身邊的美好,對生活的熱愛失去了興趣,只是為了生活而生活。

他們之間的生活失去了心靈的交流,曾經有過的山盟海誓,曾經因失去父母而更加相互的依靠對方,最後都被他們親手掩埋,連接他們的只剩唯一的兒子。

可在小說還未將二十年前的謎底打開時,老夫妻的生活如同大部分老夫妻一樣,小說的情節給了我們一個假象,似乎兒子只是離開父母身邊在外打拼,父母退休留守家中成為空巢老人,偶爾兒子會打電話回來跟母親說說話。

所以,即便老夫妻感情淡了,但總有兒子這根紐帶幫他們維繫。 直到有一天一封突然的來信和一個臨時的決定才慢慢把這一切的幻鏡打破,呈現出原有的事實。


一、一封來自遙遠記憶的粉色信件

小說從開頭就把哈羅德和莫琳這對老夫妻的日常擺在了讀者面前,有句沒一句的對話,像是在說,又像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各自說著各自的,儘管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卻又看不到對方的存在。

兩人之間培育了二十年的沉默與距離已經太深太遠,連老生常談都感覺空洞,直刺人心。

這又何止是一對老夫妻的生活?中年夫妻,甚至是年輕夫妻,過了最開始的那一兩年新鮮期,從陌生變得熟悉,再從熟悉變成厭煩導致冷漠。

沉默的表面,對對方的不在意,可內心依然會有無法控制的在意,矛盾一直都存在人的心裡,哈羅德和莫琳這對老夫妻就是如此。

哈羅德仔細地打量起這個神秘的信封。不是浴室套裝常用的那種粉色,也不是配套毛巾和馬桶墊圈的粉色,它們常常過於明豔,讓哈羅德有種渾身不自在的感覺。這個信封的粉色嬌嫩而柔軟,就像土耳其軟糖一樣。


豆瓣8.1分《一個人的朝聖》|失獨老人用87天完成的自我喚醒

一封突如其來的粉色信件,作者把這封信的信封描寫的非常詳細,因為它太特別了,“粉色”代表著少女,代表著美好,代表著甜蜜,跟已進入暮年的哈羅德很不搭,似乎暗示著某些塵封的回憶正等待被開啟。

這封信出現的不適感何止哈羅德,莫琳的反映更甚,一方面覺得自己不在乎,因為他們已經分居沉默了很久,另一方面她又迫切的想要知道這封陌生信件中到底藏著什麼秘密。

“誰啊?”莫琳邊說邊遞過一把拆信刀。他把刀子插進信封,一下劃開。“小心點。”莫琳提醒道。

哈羅德把信拿出來,感覺到莫琳一直在盯著他。他扶了扶老花鏡。信是打印的,地址是一個他從沒聽過的地方:聖伯納丁臨終關懷療養院。“親愛的哈羅德:這封信也許會讓你小吃一驚。”他的目光一下跳到信的末尾。

“誰啊?”莫琳又一次問道。

“天啊!是奎妮·軒尼斯。”

莫琳挑起一小塊黃油,在吐司上抹勻:“奎妮什麼?”

“她在釀酒廠做過,好多年前了。你不記得了嗎?”

莫琳聳聳肩:“我記這個做什麼,幹嗎要記住那麼多年前的人。遞一下果醬好嗎?”

莫琳的言行舉止出賣了她,表面不在意,心裡卻想一探究竟,哪怕她發現哈羅德變化的神情,她還在轉移話題,因為她希望哈羅德能跟她一樣不要在意這封讓她刺眼的粉色信件。

這種矛盾心理就是婚姻。

這封信是哈羅德二十年前的同事,一個突然消失的女同事奎妮寄來的,當中到底有段什麼故事?文中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詳說,可從哈羅德的緊張和不知到底該如何回這封信的躊躇不安,還有莫琳的明顯排斥和不想提及,給讀者留下了大大的疑問。

奎妮信中的內容告訴哈羅德自己得了癌症,所以寫了這封告別信。

遲遲不知如何落筆寫回信的哈羅德還震撼在信件內容中,對一個即將離世的可憐女人到底該如何表達自己的遺憾和安慰呢?

不要再為說辭患得患失了,簡簡單單地把心裡的話寫出來就好。“親愛的奎妮:謝謝你的來信。聽到這個消息我真的很抱歉。祝好,哈羅德(弗萊)。”有點無力,但也只能寫成這樣了。

信是寫完了,接下來就是去投遞。

二、一個人的修行,不論是在路上還是在家裡,真正的生活是用心來體會細節

1、在路上修行的哈羅德

從出門投遞的那一刻起,哈羅德就已經踏上了“朝聖”的道路。

為寄一封信,哈羅德走過了好幾個郵筒,一條街一條街的穿過,他始終無法把手中的回信投出,心裡總覺得缺少一些什麼,所以他給自己的理由是“反正今天天氣那麼好”,那就再走走。

豆瓣8.1分《一個人的朝聖》|失獨老人用87天完成的自我喚醒

曾經這些街道都是開車經過,第一次有機會通過步行把周邊的一切那麼真切的看在眼裡,當下的場景勾起他遙遠的回憶。

場景跟回憶重合,美好時光的記憶其實一直都在,只是被自己的忽略而遺棄了。如果我們留意生活中的點滴,其實會有很多感動,可我們總是視而不見。

“你一定要有信念。反正我是這麼想的。不能光靠吃藥什麼的。你一定要相信那個人能好起來。人的大腦裡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在加油站偶遇的女孩給了哈羅德一個前進的方向,從不知道該如何給生病的奎妮一個安慰,到想給奎妮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面對街對面緊鄰的郵筒和電話亭,哈羅德緊張的撥通了信封上的電話。

“請告訴她,哈羅德·弗萊正在來看她的路上。她只要等著就好。因為我會來救她,知道嗎?我會走過去,而她一定要好好活著。聽清楚了嗎?”

……

“我現在馬上出發。只要我一天還在走,她一天就要活著。請告訴她這次我不會讓她失望。”

這出其不意的決定讓哈羅德心跳加速,他在最後寄給奎妮的信裡又加了一句“等我!”,終於把這封回信投進了郵筒。

他在心裡問自己:天啊,我剛才到底做了什麼?

哈羅德的故事正式開始了,而一無所知的莫琳也正為哈羅德寄一封信寄那麼久在疑惑,打他的電話,卻發現手機居然放在了家裡。

哈羅德即將開始的627英里旅程,他沒有任何準備,沒有手機,沒有去買任何徒步的裝備,甚至只穿了一雙帆船鞋。一個腦熱的決定,他就準備步行走到奎妮的療養院,用自己的信念替奎妮打敗癌症。

豆瓣8.1分《一個人的朝聖》|失獨老人用87天完成的自我喚醒

或許有一天你也會做一件毫無邏輯可言的事。

回看我們的生活,其實很有趣,一個決定如果準備的工作越多,就越發消磨曾經決定時的動力,一直到感覺一切準備就緒,動力就已經嚴重不足了。反而一個衝動的決定,一場說幹就幹的行動,就往往把自己推上了執行的路上。

倒不是說衝動的決定一定是對的,毫無準備的行動會很容易腰斬,只是被腰斬的原因我們並沒去真正的思考,而是一味責怪自己的衝動。

哈羅德的衝動決定同樣他也後悔過,他不止一次後悔,每當他後悔想要放棄的時候,總有人給他堅定信念。

哈羅德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也是不怎麼合群的人,可以說是獨來獨往,社會關係簡單的人,他不怎麼和陌生人打交道。

從小他就害怕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從小他就習慣像影子一樣悄無聲息地生活,他甚至可以在母親毫不察覺的情況下久久地觀察母親

他從這次的決定開始他就試著跟陌生人說話,他把自己的計劃告訴了陌生人,每次都是隨意的聊天,甚至他會覺得別人看他的眼神有種怪異的感覺,可他得到的卻是大部分人的鼓勵“加油!”

他在自己身上的每個改變連他自己都覺得神奇,他總想著如果兒子戴維能看到這一切就好了,戴維肯定會為父親有這樣的改變而感到驕傲。

哈羅德還會想到自己的父親和母親,母親從小拋棄他走了,可是父親也跟他不親,他的父親從沒給他過溫暖,他像一個不起眼的隱形人,在16歲的時候被父親趕出了家門獨自養活自己。

也許就是因為童年父親的印象給了他不知如何做一個父親的困惑,兒子不愛搭理他,他默默關心,想融入卻顯得遲鈍。

哈羅德的行走就這麼慢慢帶動著記憶的迸出。

豆瓣8.1分《一個人的朝聖》|失獨老人用87天完成的自我喚醒

他的旅程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電臺開始播報,有些在路上看到他的人會要求跟他留影,鼓勵他!還有一些人甚至加入了他的行列,助他一起完成這個任務。

電臺、報紙、運動產品的供應商,都在大肆宣揚哈羅德的故事,為了吸引更多的人關注還編造了很多虛構的信息,甚至把哈羅德跟奎妮的故事說成了一個浪漫的故事。

哈羅德覺得荒唐卻無力解釋,他身邊的人越來越多,已經開始影響行程,常常因為有人不舒服就停滯幾天,他想脫離這個大部隊,依然回到過去獨自一人的狀態,可他又覺得不禮貌。

這種被綁架了的行為像極了現在大量的偽善行為,新聞媒體對某些事件的過度解讀,把當事人推上了風口浪尖,而他們一波操作後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卻要當事人獨自去面對。

做秀的永遠是做秀的,他們心急知道結果,並不願意真正體驗過程,他們只以為某件事情聽起來不錯,跟著炒一波,出個結果就好了,他們根本不明白當事人需要的就是這個過程,過程才是最磨練人的。

豆瓣8.1分《一個人的朝聖》|失獨老人用87天完成的自我喚醒

2、在家修行的莫琳

獨自在家的莫琳,最初沒有哈羅德的消息是焦慮的,明明平時不怎麼關心哈羅德,因為兒子,他對哈羅德有過太多的不滿,她認為哈羅德沒有盡到一個父親應盡的責任,甚至從小連抱一下兒子都沒有,可曾經在眼皮底下她沒什麼感覺,一旦家中只剩她一個人的時候就開始各種擔心,擔心哈羅德是不是會出意外?

哈羅德的電話打回家後,她從開始的舒了一口氣到後來的氣憤,她感覺哈羅德在異想天開,為了一個毫不相干的女人。

她去找戴維說話,告訴兒子他的父親去做了一件多麼愚蠢的事情,她覺得哈羅德堅持不了幾天就會回家,可她又害怕,她不知道哈羅德為什麼會去要找奎妮!

“難道他等了奎妮二十年?奎妮·軒尼斯是不是也同樣等了他那麼久?

莫琳是真的不知道哈羅德為什麼去找奎妮嗎?她知道!她只是將有些往事的記憶刻意淡忘模糊了。

豆瓣8.1分《一個人的朝聖》|失獨老人用87天完成的自我喚醒

二十年前奎妮曾來訪過他們家,委託莫琳給哈羅德留個口信,可莫琳卻隱瞞了,奎妮消失前唯一見過的其實是莫琳,哈羅德被蒙在了鼓裡。

莫琳在房間跟戴維聊天,戴維每次都會給她建議,讓她學會在等待哈羅德的回來前獨自好好生活,讓她去接受隔壁鄰居的好心幫助,讓她搬回她跟哈羅德曾經的臥室,她試著去做一些以前沒做過的事情,這一切都是戴維給她的建議,戴維甚至指出奎妮是個好人,難道她忘了嗎?

選擇性失憶,在心理學講是一個防禦機制。通俗的說,假如人遇到一個強大的刺激,這個刺激讓這人無法接受,那麼,潛意識他就會選擇忘掉這件事情,就會形成“選擇性失憶”。

我們很多時候不是真的忘記某些事情,而是選擇性不去想起,保護了自己過往受傷的心靈。

莫琳就是如此,她一味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而把無辜替丈夫扛下所有錯誤的奎妮視而不見,奎妮甘願攬下一切只是因為她的善良,戴維說了,奎妮是好人!

哈羅德在路上解鎖自己內心障礙的同時,莫琳也在不停地打開心扉,她對哈羅德的埋怨在已落灰的相冊中看到了過往不曾注意過的事實。

缺少父愛的哈羅德不知道如何做一個好父親,但並不代表他不願意做一個好父親,哈羅德在相冊中不知如何落下雙手的小細節正體現了一個初為人父的緊張。

莫琳曾經忽略的小細節其實都是滿滿的愛,一個父親的愛不同於一個母親愛的那麼張揚,父愛是含蓄內斂的,會讓人產生錯覺和誤會的。

莫琳不願接受的事實隨著自己內心的不斷修行,不受干擾的靜下心來發現,原來困住自己的一直是自己。

戴維已經死了20年,他們的兒子其實根本不會回來了,莫琳一直給了自己一個兒子還活著的假象,待在戴維的房間跟戴維說話,這些僅僅是一個母親的臆想,一個自己跟另一個自己在對話而已。

莫琳內心的某處是明白的,她借戴維來承認自己對哈羅德的不理解,待哈羅德離目的地越來越近,

他們從曾經的身在一處,心靈分居的狀態到身在各處,心靈合一的狀態。他們都深深地想念對方了。

豆瓣8.1分《一個人的朝聖》|失獨老人用87天完成的自我喚醒


三、能放下,走出孤獨的永遠只能是自己

一對夫妻中年喪子,丈夫哈羅德因為悲痛欲絕喝了酒在公司闖了大禍,一個好心的女人奎妮為他扛下罪責,被趕出公司,從此消聲匿跡。在消失了20年後,奎妮來了一封信,一封告別信。

這封信讓哈羅德踏上了用信念鋪就的道路,他以為拯救的是奎妮,其實拯救的是自己,同時拯救了妻子莫琳,喚醒了夫妻間原有的愛。

故事裡面沒有婚外情,沒有任何第三者插足於他們的漫長婚姻,所有的矛盾都來自於他們的自身,他們被生活的瑣碎麻木了生活的意義,忘記了最初的愛才是支撐起一個家的基礎,他們已經忘記了如何愛。

夫妻倆失去兒子是痛苦的,他們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沉浸在了各自的世界,不敢真正面對現實。而一封信的到來,他們花了87天的時間把各自從孤獨中解救出來。

“有些回憶很不容易,但大部分都很美。我很害怕。我怕有一天,或許很快,我就會又把它們弄丟,這一次永遠都找不回來了。”

愛才是生活的真諦,離開了愛的生活那不是生活。

總結

失獨老人在近些年被社會普遍關注,我們也看到有些甚至五六十歲失去唯一的孩子後,高風險去懷孕生孩子的,用爺爺奶奶的年齡照顧自己的兒女,這些對生下的孩子是好是壞我們沒法過多評價,因為無論怎麼評價都太過殘忍。

我們的社會給予失獨老人不應該僅僅為單純的心理疏導,應該幫助他們喚起為某種信念努力好好生活的鬥志。

記得曾經在《夢想改造家》中看過一個故事,一對老夫妻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兒子曾經的優秀讓他們花了很長時間才接受事實,而兒子曾經無意間說過的一句話就變成了夫妻倆未來生活的動力,就是為中國北部種樹。

這些老人是真正意義上失去子女的,可還有一些老人是有子女等於沒子女的,如何去關懷空巢老人?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我們不能用道德去綁架任何人,但求每個子女捫心自問是否真的問心無愧。

最後送給所有人:珍惜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豆瓣8.1分《一個人的朝聖》|失獨老人用87天完成的自我喚醒

【END】


我 ,我在寫故事的路上勇猛精進,為愛讀故事的你講述不一樣的人生故事,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