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真的不愛讀書嗎

曾經超多的報道說中國人不愛閱讀,大概得意思是,以紳士自居的英國人,在乘地鐵的時候手裡也會拿一張報紙,而中國人卻在玩手機。雖然現在我們知道,英國人不過是因為地鐵裡手機沒有信號才會那張報紙消遣,而非因為喜歡閱讀。而我們中國人,在物質極度豐富之後,閱讀自然而然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為閱讀帶來的經濟支出也越來越多,作家張恨水在買書上的花銷,甚至大到讓太太嘆息,每次買書進門都要灰溜溜的溜進家門,現在的電子書,倒是在這方面起到了特別大的作用,一本電子書最便宜的甚至只要幾分錢。但是有研究又說了,紙質版的書籍對於記憶來說是最有效的,因為白紙黑字,通過眼睛達到大腦印象最深,而我個人是傾向這種說法的,尤其一本好書的墨香也讓人陶醉。

讀書,分為精讀和略讀,毛主席的精讀的方法尤其值得學習借鑑,毛主席一生閱讀量很大,床頭邊,床尾上都擺滿了書,這樣多的書它是怎麼記住的呢?每次閱讀在每一個精彩處寫下自己的想法,對於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並尋找答案做出註解,本來空地就不多的一本書,被他寫的密密麻麻,還在書裡夾了好多小紙條,一遍以後時常翻閱這些精彩的部分,加深印象。我也學了毛主席的這一招,十分好用,可以用更多的時間來精讀好書。而略讀就簡單了,大體看看什麼意思,不是迫切喜歡的就留待有時間品味吧。

一本好書,翻幾頁就能知道值不值讀,曾經買過一本期刊的一個作者的合訂本,書名很唯美,所以收入囊中,拿回家一翻,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水準卻一覽無遺,只好束之高閣,幾十年再未動過。莫言的《蛙》第一次讀沒有耐心讀下去,不太到一半就放下了,而書裡的陳設鋪張卻讓我再度拾起,一發不可收拾。

關於初涉書籍的朋友來說,第一步還是要讀自己喜歡的書,畢竟讀下去才重要,不管什麼類型,讀就比不讀要好吧。

其實,全世界的人性都差不多,在中國這樣一個實行了幾千年“科舉”制度的國家,國民們,怎會不愛讀書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