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村考大学的学生多吗?

俗不可耐1982


真的不多,我来讲一下背景和原因,为啥我们村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

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实行很多年了。我94年出生,小学的时候,国家就已经免除了学杂费,按理说,一个家庭承担的孩子教学开支少了,应该会有更多的学生考上大学啊?

讲一下我大两届和小两届共5届,我们村子有多少人考上了大学。很真实!!!

坐标东北沈阳农村,我们村子并不大,200多户人家,属于周边几个村子里面相对较小的村子。从初中开讲,小学题太简单,竞争小,也不涉及中考,太无聊,直接略过。我是2007年至2010年读初中,因为国家是要求9年义务教育的(一个都不能落下),所以我的同一届8个发小们只有一位由于疾病没有上初中,剩下7位正常的进入了初中的校园。初中是在乡里面学校上的,教学质量属于全县中等,每年中考能考上县里面省重点高中的人有不到一百人。

初一下半年的时候,我的邻居发小走出了校园进入了社会,成为了发小中第一个迈入社会的。

初中,已经开始流行老师假期和周末补课了,那时候如果你不参加周末或者假期的补课,直接影响你在班级中的座位和老师对你的喜爱程度。因为自己初中学习还不错,初二的时候换了新的班主任,我是英语课代表,周末报了英语的补习班,但是没报班主任的语文补习班。在放学回到家后,我收到了班主任的电话:

班主任说:你父母在家?

我:不在

班主任说:你为啥没报语文的补习班呢?

我:支支吾吾(年少不懂咋回答,老师的气势太强了)

班主任说:你报了英语的补习班,为啥不报我的补习班呢?你正常来我这补习班上课,不收补习费用,功课不能落下。

我:知道了,老师。(答应了去补习功课,去补习了,肯定得交钱啊,老师说不要,咱也不能真不给啊)

那时候,我和我的发小们,参加平时补习功课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女同学(下文中称呼这位女同学为:“发小女同学”)。这位发小女同学家里财大气粗,补习的科目尤其多。

我的发小们,从7人走进初中校门,到能读完初三走进中考考场的只有4人,多么大的一个淘汰比率啊!还没参加中考这个大关呢?就已经淘汰将近50%了。有因为打架弃学的,有因为不爱上学弃学的,也有因为一块玻璃弃学的。最终参加完中考,考上县里面重点中学的只有我1个人。另外一个发小女同学落榜了,选择了复读一年。

我是10年参加中考;09年我们村考上县中学的0人;08年我们村考上县中学的1人,考上私立高中(稍差的高中)的2人;11年我们村考上县中学的1人(这个人是我的发小女同学);12年我们村考上县中学的0人;5年的时间跨度,考上县重点高中的就3人,私立高中2人,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我们村是真的不太重视教育,没有学习的攀比之风。其它邻村每年考上高中的都有好几个,我们村都是少之又少

但是我们村有一个特点就是,凡是能上县里面省重点高中的,都能考上大学,基本上都是二本及以上大学。初中升高中村里面表现太差,但是高中考大学还是百分百的。

我今年回家的时候,我姐姐说我父母。姐姐说:你两口子(指我父母)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把你儿子供上了大学。

2020年,疫情虽然严重,但是也没阻挡住我们几个发小见面喝酒。

几个人相聚是在邻居发小家,发小过生日,要求我们几个过去。发小聚餐其实我去的非常非常的少,他们过年和平时聚餐的次数非常之多,我一般一年只能和发小聚一次,一般时候也不会邀请我,因为是邻居,所以我很荣幸的成为了被邀请的对象。这里略微显得自己不合群了。说句心里话,也剖析一下自己的问题:我个人在外还算外向,但是在村里面我绝对给大家是一种内向的性格。就好比年后发小生日聚餐。一群同龄或者相差3到4岁的玩伴,喝酒都太厉害了,上座就6罐啤酒起步,都知道东北人啥样,喝完酒啥话都说,牛在天上飞真不是假的。当天我只喝了不到两罐,确实给东北人丢人了,我真不太能喝酒,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真的不想喝。和他们在一起喝酒,我都不知道说啥,

相同话题太少了,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成年后差别太大。自己情商又很一般,现在已经融入不进去发小圈了,自己的悲哀。

讲讲这群发小们都在做啥吧:

发小A:退伍后一年多,至今无业

发小B:挖掘机技术工

发小C:19年新学的挖掘机技术工,沈阳工资3000

发小D:不知道干啥

发小女同学:私立学校教师,已成家。

相同年龄的几个人一对比,现在的差距一目了然,现实摆在眼前。好好读书,考上大学,真的是让一个农村孩子走出农村,在城里面定居的最简单的一条路了。


北漂测绘阿鹤


好少,在乡村读书要太要有风气,太要有定力,还必须排除一切风言风语。就拿我们村来举例,我们是江西吉安县永和镇林洲村委会新罗家村,是一个十足的小村子。我说的都是真真切切的,我是我们村有记录以来第一个考取211院校(南昌大学)的!在我之后18年后再出了一个(江南大学)!20年间考取二本的人也是3个人。总共就4个人,我们村子也不大。30多户,一百多人。但许多人读完初中就去打工,普遍以为打工赚钱才是最有出息的。

没办法。真正优秀的乡村孩子太难了。家庭条件差,吃住都差,父母也没文化,不能做好的家庭教育辅导,可能只会打骂。孩子成绩差往往也不愿意拼上去,因为不读书可以早出来打工赚钱。大家在乡村其实都更在乎比谁更早赚钱,赚钱赚的多!许多农村的父母也希望孩子外出挣钱改善贫困的生活。

等到同村高中生,大学生放假回家,发小及邻居都觉得你怪怪的,怎么还在读书啊?我赚钱都赚了几年了,准备要父母帮忙说媒找老婆了,你竟然还在读书?既不挣钱还花父母的钱!你爸妈也太难了!(感觉替你都心痛你爸妈,好像你是在作恶,此处省略他表情)还有村里人还往往举例讲某某村或者电视里谁谁谁大学生没工作,大学毕业还啃老。总之,难听的大学生失败人生的负面消息好像你永远听不完。感觉让孩子继续读书升造的父母是不是该要醒一醒了?这样的视野,这样的观点比比皆是。

的确,这样为导致农村出生的大学生也真不愿意回家,因为跟村子里许多人太没有共同语言了!幸好,我们村出生的这几个大学生还都非常争气,可能是我带了个好头吧?[耶]毕业之后都能努力拼搏在城里谋得一份好工作!我是一枚高中教师,在城里成家立业。其他的同村四个大学生,除了一个在读外,其他为都有工作,或者有望成家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几人都非常幸运,非常争气。每每回去过年见面时候,几位晚辈大家对我还算毕恭毕敬。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几个人还不是互相嫌弃的。

总之,我的观察,我的经验,农村大学生太难了,除了要非常会读书,还需要非常能承受。可能就是这句古话能够聊以自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常常这样为自己打气。必须做个强者。不知道我的几个同村弟弟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心路历程。


江西angel哥哥


我们村考大学的学生很多,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是怎样的,我们这里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的。有很多的家长为了孩子都没有出去打工,在老家找个工作干最主要就是陪伴孩子,每到快放学的时候,家长们就准时到校门口接孩子放学回家吃饭,然后过一个小时左右再把孩子送学校上课,一年365天风雨无阻,为的就是让自己孩子好好学习,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相反的现象我们这儿有个食品厂招来的全是四川贵州那边的人,他们也有带着孩子过来的,孩子大了也不上学,要么就在厂里乱跑因为父母顾不上他,要么就小小年纪跟着父母一块干活去了,我真的很难理解他们父母咋想的,没文化是很可怕的,这样做是害了孩子,长大以后也逃脱不了进工厂坐班当工人的命运,我庆幸自己生活在思想开放的山东,我会把孩子培养好的,不会让他再走我的老路了,加油!




农村阿梅mei


我在北方,相对来受说传统影响比较大,学习气氛还算好,我们那一届我们年级有8个大学生,我们这一届应该是最的了。全村1000多人!

像我大伯,二伯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高中生了,接受了最初的教育,而且又不是很传统的那种知识分子。时不时就会给你们上上课啊啥的,印象最深的是每年过年都要开会,总结总结学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我大伯的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我二伯三个都上了大学,还有一个小伯的孩子去年也上了大学。

当时我一个初中同学,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过了一年受刺激又回来学校复读。高中三年也很努力,所以他回来复读这个举动改变了他的一生。

我知道的我们村的两个女生,初中毕业出去打工,有一个是未婚生子,结婚又离婚了,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另一个是嫁给了小混混,听说喝醉动不动就会打人,最终也离婚了,今年回去还见了,现在重新结婚了,一家三口过的挺好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人智商上的差别其实很小。有的时候只是观念,方式,方法不对。

环境对一个人影响是巨大的,古就有“孟母三迁”,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对小孩子来说,为什么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呢?

因为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性,有很多人的心理创伤其实都是受年幼不幸生活的影响。

所以,当我们想改变孩子时候,先应该改变自己。当我们把一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想想自己努力了吗


小王的后花园


大概30多面前我们村有个人精神出了问题,但他经常拿着一直铅笔在烟盒纸上写诗,真的是写诗我亲眼看过,后来才听村里的人说他是咱们村当时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因为感情问题受挫了,然后精神受了刺激就疯癫癫了。大概20多年前考上大学的我们村就几个,这几个人当时轰动了整个村子,他们大学毕业后都分配了比较好的工作。大概10多年前我们村考上很多大学生,这其中还有我几个发小,当时我没机会参加高考我上了技校,那时候挺羡慕他们的,心里也特别难过。等到毕业以后我成了一名国企工人,而我的那几个发小有的打零工,有的开快递,还有的开饭馆。有一次我们聚会他们几个几乎都说了同样的话,:当初还真不如去考个技校起码是个正式工铁饭碗,大学上不上都一样。但我想说的:“我虽然是个正式工,但没有个高文凭在单位里是真难混。”



江东马二爷


坐标江苏苏北农村,我们村比较小,总共也就200户左右,我就是我们村的一名大学生。我对我们村的大学生比较了解,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所走出的大学生(以本科为例)以及他们现在的状况。

村里人本来就不多,所以参加高考的人也不多。但是考上本科的人数还是挺多的,比例大约为百分之60%,部分是通过复读考上的。最近几年走出的本科大学生为10人左右。

一个本家,毕业于现兰州交通大学,现供职铁道部;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朋友,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现供职于徐州某银行;一个小妹妹毕业于徐州医学院,现供职于上海某医院…等等。

我觉得曾最近几年没有大学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缺少榜样的力量。

乡亲们都会一个看一个,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早早的出去打工了,自己的小孩子上不上学的也无关紧要,不比别人差就行。缺少榜样的力量,导致还和家长都没有这种上大学的强烈的渴望。

二、认为不上大学不影响赚钱。

《乡村爱情》里面的谢永强大家都有印象,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后来去开荒山,这剧情让很多人都误以为上大学没有用。而且成功的途径是很多的,不上大学也可以成功。我们这里非常流行在外面开装潢店,很多人都因此开上了BBA好车,反倒是我们上过大学的,守着工资,没有暴富的机会。这在某些人的眼里就会产生“读书无用”的错误想法。

建议你们家庭还是要重视教育,教育的影响对家族来讲是最深远的,不要被村子的大环境所影响。


马蹄答答


怎样算多呢?

高考之后,我们祠堂有富人娟了款,每个考上大学的人可以拿到1000元的奖励,当时我看了一下榜单,大概50人左右。一个村一万多人,这样的比例会不会算少。当然,这是一届的学生,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接下来上大学的人会越来越多。

我们那里也出过清华北大的学子,但往往隔好几年才出现一个。整体的人文水平是不高。

潮汕地区容易出富豪,我们家乡就挺多。但是他们都是在外面发家致富的,回到家乡,也是捐一些钱给学校,能给家乡带来变革的富豪还没有出现。

每次到华强北,感觉像是回到了老家的某一条街。哪里都听到有人说潮汕话,连做生意的老外都会说几句,我在想,会不会有老外把潮汕话当成普通话了呢?

改革开放,国家设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只有汕头没有发展起来。很多人都在骂当地的镇府,骂当地的企业家。直到我看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才明白,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深圳旁边有个香港,珠海旁边有个澳门,厦门旁边是台湾。它们都有个相对富裕的邻居,并且有着巨大的投资欲望。而汕头呢,除了面对一片汪洋大海,周围全是穷亲戚,想发展,也没有钱可以投资。虽然海外华侨很多,但是距离太远,来回投资的效率和回报差,自然不愿意回去。

    虽然目前在大城市发展,但回报家乡的心还是有的。希望有一天,小有所成,再为家乡出一份力。



GL陈学长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在这个社会上,肯定是读书人会越来越多,大学生也会越来越多,而一些农村就不一样,有一些农村人有封闭的思想,觉得读太多书也没用,还是要打工。但我觉得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我觉得读书还是有用,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为我也是个大学生。那我就来说说我们村读大学的人数吧。

因为我们村也是比较小的村,村里人口也是1000人左右,所以读书也是比较少的。我们村甚至连一个小学都没有。读书的话都要去到很远的地方,这也导致考大学人比较少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农村里有封闭的思想,说读书没有用,读太多书还是帮别人打工。他们的父母会经常举例跟他们说,你看那个人都去读大学,还不是一样去帮别人打工。这样的想法会导致孩子根本不想去读大学。这也是影响读大学人数下降的原因。

还有的就是有一些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他们心里也是想读大学的。可是家里条件不允许,家里面还是比较穷,根本无法供他们读起大学。有些人就是因为这样逼不得已放弃学业和去打工。

有一些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差,根本学习心思不在。他们会想读书没有用而去打工。他们看到别人有点钱,我就羡慕别人,我放弃读书去打工了。

以上这几点就是导致我们村大学生比较少。我们村大学生真的没有多少个。一千人人当中也许就有五六个吧。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叶叶的超级无敌男朋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随时都提醒着每个人,从出生到进入社会,不管做哪一行,只要做到极致,就会大概率取得成功。

以前我国的经济没有那么发达,很多家庭都处于很贫穷时期,为了一家的生计,不得不走入社会出来打拼挣钱,养家糊口。

就拿我们村来说吧---

  • 上小学、初中阶段,那时候家庭条件是真的不好,记得以前上学,因为要走将近半小时的小路,村里都是成群结队的一起上学、放学,尤其到了冬天,北方的天亮的较晚,然后我们都是拿着自制火把照着夜路去上学(现在想起来,虽然那时很艰苦,那可真是充满了乐趣),傍晚放学,就一路回来捡柴火,回家扎成火把。
  • 还记得有一段时间,村里开始推地休梯田,父母很早就要去地里干活,路陡也很不好走,然后我跟姐姐就要帮父母先把推车拉到地里,然后再去学校。
  • 那个阶段,村里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上完小学或初中,迫于家庭压力,不再读书了,走进社会,即使有些家庭做生意或打工挣到钱了,让自己家孩子读书的也不是很多,而是选择了翻新自己家的房屋,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家一家攀比。
  • 后来,我国发展迅速,村里很多家庭也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家里基本有小孩的,都会让去读书,而不是让辍学出去打工,现在村里只要在上高中的,都会选择报考大学,即使一年的成绩不是很如意走不了好学校,也会选择复读。

现在村里很多家庭基本上都有大学生了,有人也许会说上大学没啥用,但真正走入社会,优势还是在那放着的,很多好的企业单位,文凭就是一个敲门砖,没有的话,进都进不去,谈何你会努力,你会学习,根本没用。

虽然没怎么上学,人家混的好的人也有,但是那就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汗水才能换来。


强子姓丁


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

我们村现有人口一千四百左右,你的问题我分阶段给你回答

第一阶段,从解放初,到文革前,我们村有一名大学生,和四名中专生,国家统一分配,现都在外地工作。

第二阶段,文革十年推荐大学一名,中专两名现在都在我们当地工作。

第三阶段,恢复高考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人上大学,九十年代两名都是国家包分配工作。

第四阶段,国家不分配大学生工作后,本世纪初,有一家姐弟三人相继考上本科,毕业后顺利进入事业单位工作。从此后我们村只要高中毕业后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都会去上学。人的意识变化了,出门打工有较高的学历比没有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