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時,朱棣許諾與十七弟平分天下,最後卻安置在這樣的地方

世人對大明朝的朱棣有愛有恨,愛的是他開創了明朝的盛世,把中華文化通過鄭和七下西洋遠播蕃外,引來萬國來朝。恨的是他發動了內亂,爭奪皇權,違背了當時的傳統價值觀,讓世人不齒。

而斯人已逝幾百年,已成一段悠久的歷史,留下了一段段讓世人回味和津津樂道的往事和趣聞。


靖難時,朱棣許諾與十七弟平分天下,最後卻安置在這樣的地方


不管是愛是恨,說句實在的話,朱棣這樣有勇有謀,有進取精神,又有著遠大理想的人物,也許正是那個時代需要的,至少在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明朝,對面著內憂外患的複雜局面,就要有這樣一位雄才偉略的人來掌控。

公元1398年,對於一個大王朝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因為這一天這個大明朝的開國之君朱元璋去世了。對於24歲起投靠當時的起義軍郭子興,到1368年改元稱帝,再到1398年走到人生盡頭的朱元璋來說,一切都安排好了。


靖難時,朱棣許諾與十七弟平分天下,最後卻安置在這樣的地方


看似一切安排妥當的大明朝,卻很快發生了靖難之亂,而在這場動亂中,朱四子朱棣卻成了主角。

面對不利的局面,想全力南下的朱棣,卻最擔心的就是駐守在北平以北的大寧的十七弟朱權這支大軍。為了解除這個隱患,朱棣又如何消除這個十七弟的隱患呢?

朱權,朱元璋第十七個兒子,生於1378年,1391年被朱元璋封在大寧,兩年後到封地大寧就藩,大寧在喜峰口以外,是東接遼東,西接宣府,是當時兵家必爭的重要之地。朱權本人,智能雙全,有勇有謀,很得朱元璋的寵愛,正是他有過人能力,朱元璋才把他放在這樣一個重要的地方把守。


靖難時,朱棣許諾與十七弟平分天下,最後卻安置在這樣的地方


在靖難之時,面對有如此有能力的十七弟,成了雙方爭取的對象。為了儘早南下,朱棣於是先行動了,他帶著大軍從小路直奔大寧方向而去。到了大寧卻隱藏大軍,只以少數人到寧王府,而最後只允許朱棣一人進入,朱權以禮相待這位四哥。朱棣卻在朱權面前愁眉苦臉訴說自己現在的處境是被逼的,希望十七弟能和他一起討伐,還承諾說,事成以後天下就平分。而朱權本來是想保持中立,所以在朱棣面前既沒有答應也沒有反對。就這樣朱棣在大寧府連續住了幾天,目標就是要策反這位賢弟,最後看在王府內沒有機會,只好在朱權出城送別時,埋伏的燕軍突襲扣壓了朱權,後面經過一場戰鬥,最終朱棣就這樣收編了大寧的軍隊。


靖難時,朱棣許諾與十七弟平分天下,最後卻安置在這樣的地方


收編了大寧軍隊後,朱棣最看重的就是大寧的朵顏三衛,這是一支由蒙古族組成的騎兵,作戰非常勇猛,在多次的對外打擊戰鬥中,朵顏三衛都表現非常出眾。朱權的族人也一起被移居到北平,朱權就這樣成了朱棣的同夥,時時在軍中幫助朱棣出謀劃策,起草文書。


靖難時,朱棣許諾與十七弟平分天下,最後卻安置在這樣的地方


到了1403年,朱棣即皇帝位,面對幫助自己成就一番偉業的朱權,卻隻字不提當年平分天下的事。而自知有功的朱權看著自己現在的處境,平分天下的美夢也只能想想了,可是要求封地應該可以的。於是朱權就對朱棣說,希望把他封在南方的蘇州,而朱棣卻說這個地方近京師,說了幾個地方都不能如願。最後把這個十七弟封在了當時還是落後地區的南昌,南昌當時還是一個沒有發展起來的地方,山多林密,人口稀少,對於一向在中原地區的朱權來說,那就是一個囚禁之地。


靖難時,朱棣許諾與十七弟平分天下,最後卻安置在這樣的地方


到了仁宗之時,朱權還希望另封,而仁宗又以皇叔都在封住了二十多年為由沒有給予另封。到了宣宗時期,宣宗沒有按朱權要求把想要的地賜給他開始不再抗爭,加上年齡也大了,開始把精力用在了琴棋書畫中,正是這樣,他晚年還編寫了不少書籍,為後世研究當時的有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488年,年滿一百歲高齡的朱權,就這樣帶著抑鬱的心情而去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