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东部为何有那么多“黄”字开头的地名?如黄冈、黄石、黄梅等?

独行客地图帝


《三黄金三角》

~黎百痴

学习历史还是有用的。

随开皇十八年(598)名为新蔡县,属蕲州府管辖,今黄梅县大河镇东一公里的白花畈。《元和志》卷记录:黄梅县因县城北“黄梅山为名”。大邺初属蕲春郡。唐属蕲州。清属黄州府。民国初属湖北江汉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管辖。境内民间采茶调在一代《宗师传奇》人物邢秀娘,邢家班由蔡山、孔龙组建民间戏班,秀才邓文斌作词,唱出地界,唱至安庆府,被当地豪富包场唱戏,几次回乡受地痞流氓欺负后,邢秀娘带领邢家班落户安庆传艺。黄梅县是黄梅戏发源地,境内村村都有戏。黄梅县名又一说:蔡山有晋梅,因此取名。黄石,黄州是因为此地地势位于江汉平原夏下游,长江上游洪水泛滥成灾时,到处是黄色泥水,山披上的石头都是黄色的。洪水退去后黄色泥浆一片,而且特别粘脚,黄梅县域内带黄的地名更多,例如:黄花、黄河、黄畈、黄林嘴、黄宿街……。黄姓人口也很多,十几个自然村民小组姓黄。

又因黄梅县城地处九省通衢的战略要道上,佛教裨宗发源地,境内,祖庭寺(老祖寺)六朝古刹藏于城北大山之中,四祖寺,五祖寺,妙乐寺成三角形在域内外名杨海外,每年佛教盛会在县城召开,吸引天下信众香客前来朝拜……。与江西省九江市,安徽省宿松县交界。境内普通铁路两条,国道两条,高速公路两条,长江黄金水道运输穿境而过,两条高速铁路在铺设轨道之中。未来的三黄容入中部地区经济圈,与长江经济走廊形成战略地区实惠宝地,当地有“金三角“之称,消费水平高于周边市县地区,地方独特小吃仅本地会做、会吃(您听说过鱼面炖排骨和湖水煮湖鱼吗?)真不愧为鄂东门户!











飘流的驿站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偏南,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由12个地级市,1个州,3个省直辖的县级市(潜江、天门、仙桃),1个省直辖的林区(神农架林区)组成。

有人可能发现湖北省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湖北省东部地区有很多地名都是以“黄”字开头的,包括地级市、市辖区、县,今天讲讲这个有趣的话题。

湖北省最大的“黄姓城市”是位于湖北省东部的黄冈市,北接河南省,东接安徽省,南接江西省,面积约1.74万平方公里。黄冈的地形整体上为西低东高,东北部有大别山,西部靠近长江的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

黄冈在全国的知名度可能不是特别大,没关系,咱们聊一位古人。这位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也就是苏东坡。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闹出一场惊天大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有人认为苏轼写反诗,把苏轼往死里整。与苏轼意见不合的王安石不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出手救了苏轼一把。苏轼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被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就是现在的黄冈。

苏轼在黄州的经济非常紧张,经济压力非常大。黄州知州知道苏轼无罪,不忍于苏轼的清苦,划出一块位黄州东门外的小山坡供苏轼耕种。苏轼之所以自号东坡,就源于黄冈,可以说现在知道苏东坡的人远远大于知道苏轼的人。

苏轼在黄冈填了两阕著名的词,一阕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阕就是被后人称为横绝古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黄冈市的东南部有一个黄梅县,位于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的长江北岸,隔江就是江西省九江市,战略地位非常突出。之所以称黄梅县是因为境内有一座黄梅山,还有一条黄梅水,故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设县。你看到黄梅两个字会不会想到我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你会说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曲种,确实如此,但另一个事实是安徽的黄梅戏实际上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黄冈市西北还有一个著名的“黄姓”县城,就是红安县。红安县的名气非常大,出了很多将军。你会说红安县姓“红”不姓“黄”啊,没错,但红安县以前就叫黄安县,后改名为红安县。

湖北省还一个“黄姓”地级市,就是位于黄冈东南、长江西南岸的黄石市。黄石面积较小,只有4500多平方公里。黄石看似名气也不大,但黄石有一处非常著名的景点(与外地有争议),就是西塞山景区。

想必你对唐朝诗人张志和那首《渔歌子》不陌生吧,“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被后人称为风流千古!关于西塞山到底在哪,湖北省黄石市与浙江省湖州市存在争议,但至少张志和所提到的西塞山是有可能在黄石的。另外,唐朝诗豪刘禹锡也有一首名诗,就是《西塞山怀古》,诗开篇云“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也有一个“黄姓”市辖区,这就是黄陂区。黄陂区位于武汉市的北部,长江北岸,是武汉市的北面门户。黄陂区的知名度可能没有武昌区、汉阳区大,但只要你坐飞机到武汉,是必须与黄陂区零距离接触的。原因很简单,武汉市的天河国际机场就在黄陂区。黄陂设县始于南北朝后期的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新时代后隶属于孝感,直到1983年才由武汉市管辖。黄陂人杰地灵,如果你熟悉清朝以后的历史,你对“黎黄陂”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吧。

湖北省东部为何会有这么多“黄姓”城市,这可能与黄国大有关系。黄国的始祖据说就是轩辕黄帝,统治区域在淮河上游流域,史称黄夷,嬴姓。黄国的国都在河南省最南端的信阳市以东的潢川县,淮河南岸,这里距离湖北省东部只隔着大别山。潢川县在唐朝时称为定城,是光州的治所。有学者认为湖北省东部在先秦是黄国的地盘,所以湖北省东部才有如此多的“黄姓”城市。当然有一点需要说一下,位于长江南岸的黄石市的“黄”与黄国关系不大。黄石古称大治,1950年才改名为黄石。

黄国灭亡于公元前648年,灭掉黄国的是楚国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楚成王熊恽。黄国灭亡后,很多黄国人开始向楚国腹地进发,定居于黄冈、黄梅、黄安(今红安)、黄陂一带。战国有四大公子,其中之一就是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黄歇就被很多学者认为是黄国后裔。需要说明的是,先秦时有两个黄国,除了淮河流域的黄国,在汉水流域也有一个黄国。

湖北省东部为何有这么多“黄姓”城市,问题大致讲清楚了。只不过由于黄国灭亡的太早,公元前648年,孔子都还没出生呢,所以导致后世对黄国的了解不是很多。


地图帝


湖北的很多地名以黄字打头,其实是有其客观存在的道理的,有几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就是,湖北真的很黄,所以说会把黄牵涉在一起。 第二种解释就是湖北很多地名的黄,没有特殊的含义,像黄石石头是黄的,黄冈有黄色的岗子,黄梅南方的梅雨季节也有点发黄的枝叶,所以说,都是黄。当然,第一种解释是胡说八道的。


四方老大


将姓与地名联系起来,比较牵强。地名是统治者取的,总不能因为讨好畏惧某个姓氏而改名,那全国甚至全世界地名历史只要与某个姓氏都可以这么这么讲了。你不能说武汉是因为因为武姓得名华盛顿因为华姓得名,这是没有依据的。

汉末荆州刺史刘表于黄石涝筑城,名为黄城。南朝梁武帝于木兰县以南筑城,名为鹿关城,为北江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为南司州驻地,取黄城与武湖得名黄陂(陂字出自《周易·泰封》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隋改名黄州,系黄城镇与南司州得名。后黄州治所迁今天黄州禹王城,旧黄州改名新州,又因与举洲相对,称为新洲。隋开皇十八年改黄州南安县为黄冈。明嘉靖四十二年 (1563) 析黄冈、麻城、黄陂三县置,置黄安县,属黄州府,取“地方安谧,生民安妥”之意。郭子章《郡县释名》 湖广卷上: “割麻城太平、仙居二乡,黄冈中和乡,黄陂滠源乡,建县于姜家畈,黄民始安,故名黄安”。“黄民始安”之“黄”黄指地属黄州府,原地又属黄陂、黄冈一部。

黄冈、黄州、新州、黄陂、黄安、黄梅皆因黄石涝得名,而这些地名都是曾地处黄石涝的历史地名,因为治所变迁而迁移。古代取地名要么是托古意复旧名,要么寄托美好的愿望(如“安”“宁”“顺”“应”“平”“新”),要么因为当地重要的山、河、下属地名或者是纪念某位名人或重要事件。

黄色是古代吉祥尊贵的颜色,又是金的代名词,颇受欢迎。“五方”中央之土属黄,故有“天地玄黄”,而黄帝也因为“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还有被人夸得能超过五岳的黄山、母亲之河-黄河,古代更是规定明黄色属于帝王专属颜色。不仅湖北,全国以黄字命名的地名更是多不胜数,如浙江台州黄岩区,广东广州黄埔区,上海黄浦区,山东青岛黄岛区,河北黄骅市,陕西黄陵县、黄龙县,河南内黄县、潢川县,安徽黄山市黄山区,贵州黄平县。


悠心21725575


湖北东部县级以上地名带“黄”字的一一说来多达五个。有黄石市、黄冈市、黄梅县、黄陂区(原黄陂县)、(原黄安县)红安县。这为何故?大多数人还闻所未闻,自然不知其然,也不知所以然,看来提问者只能查找地方志,从中能寻求到“为什么”的答案。


辜老大2


/l‘1




随缘1683867


湖北在战国归楚,春秋就许多诸候国,其中就有黄国!故黄国被楚所灭后,留有不少带“黄”的地名!楚国地为千里,春秋时在湖北、湖南一带,战国灭越后,将疆土扩大至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可惜,吴起至楚变法未成被秦所灭!


胡瑞岚298


应该像黄安改成红安一样,分别改成红冈,红石,红梅。


三和100


古代,从河南潢川一直到湖北黄梅这一带,都属于黄国!


恶梦成真


黄冈、黄石、黄梅,也就三县市(姓)黄。这些地方都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带黄字的地名,与颜色沒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