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宋朝失去战马养殖地,是应该选择岁币换和平还是用战争解决边患?

游也杂说


显然宋朝两者都试了,也努力了,结果也很明显。

战马养殖

战马养殖需要宽阔的土地、稀少的人口,河西走廊显然是最合适的地方。中原当时人口已经比较多了,如果养马就需要从百姓手中抢土地,当然也是可行的,不过主因不在这里。

与西夏对抗

西夏当时占有了河西走廊,人口稀少而民风彪悍,北宋建国后便一直想要夺回河西走廊,双方互有胜负,但是西夏的人口很难负担起长期大规模战事,北宋还有辽需要防备,双方和谈并结为兄弟之国。

与辽对抗

对辽也是同样,北宋两次北伐,失败而终。辽随后南征,直逼汴京,在澶州被北宋大败。至此,两国都难以啃下对方,于是订立澶渊之盟,结为兄弟,两国随后百年再无战事,贸易、文化交流日趋紧密。

所以说,宋朝不是没有战马养殖地,也不是没有对外抗争,只是实力无法彻底吞并对方,只好安心发展经济了,宋朝也成了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


以史知今


岁币实际上应该是作为缓兵之计的存在,历史上很多的英明的君主都遇到过城下之盟,比如唐代李世民继位初的渭水之盟,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具体的赔款数字,但是这个数字应该还是非常庞大的。但是短短三年之后,李世民厉兵秣马蛰伏待机一举消灭了东突厥,俘虏了大敌颉利可汗。这都是正常的操作步骤,先以金钱作为麻痹对方暂时获得和平的手段,然后不断积蓄实力一雪前耻。

可是宋朝却是苟且偷安,将岁币作为和平的筹码,真的以为对方只要拿了岁币就可以换来和平,这既是非常幼稚也是非常可笑的逻辑。历史上的边患从来没有以类似的手段可以解决的,汉代的和亲也是伴随着匈奴时不时地小规模入侵而始终的。即使没有了养殖地来培育战马,也可以重新开拓发挥,甚至是从境外高价购得,零星养殖,集全国之力只要有心没有什么事做不到的。宋朝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苟且求安毫无血性。只有战争才是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可惜宋代飨国数百年,从有力无心到有心无力只能是让后人枉自叹息。

简单的来说。在逆境中重整旗鼓再造山河才是大丈夫应有的魄力,但是宋朝自宋太祖之后皇位转移法统,太宗好色多疑,外强中干,也许这才是宋朝贫弱的最大的根源。外斗外行,内斗内行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经典守望者


宋朝选择岁供是打的经济战,也选择过战争,结果失败了,不得不选择岁供,让人感觉软弱,其实岁供也是一把软刀子,大辽和大金的勇猛善战在坐享其成的基础上,迅速腐化。

北宋施行先南后北的政策,等南方稳定,想收复燕云十六州,难度太大,打不过,宋太宗御驾亲征差点被俘虏,让北宋王朝认识到,北方的敌人太强,靠硬干,干不过。为了息事宁人,花钱买和平, 宋朝经济势力很强,每年的岁供可以通过贸易顺差收回,辽国和金国流通着宋朝的钱币,这让有铸币权的宋在经济很强势,辽和金武力可以,玩经济战,不是宋的对手。

宋朝的岁供养活了辽和金的一批人,有了钱也腐化了他们的尚武精神,是一把软刀子,消磨人的意志,等第一批能征善战去世,剩下的没有先祖那种勇猛,很快被灭国。


饕餮中国


北宋似乎是个屈辱的朝代,被人称为“弱宋”,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败多,多次向侵犯自己的游牧民族进献岁币,那么令我们疑惑的是,为什么北宋宁愿缴纳岁币来换取和平,也不愿意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去实现强军呢?

第一、北宋的治国思想原因使然。众所周知,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在北宋,文人士大夫的地位非常高,而一般武人的地位则非常低下,被一般文人看不起,这是文人武将的地位使然;再者,宋朝的军队数量十分庞大,每年花在军队上面的钱有很多,已经给北宋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此时继续在军队上面进行财政支出的话,不仅会加大财政困难,使得百姓怨声载道,还会使社会秩序不稳,对北宋政府的统治造成困难。

第二、不值一提。为何要说不值一提呢?比如说在《澶渊之盟》上要交的岁币,每年是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看起来貌似很多,但是“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在签署《澶渊之盟》时,一开始宋真宗误以为是每年要给辽三百万“岁币”,尽管吓了一跳,却也没说什么,

就要准备答应时,才确认是三十万,这时的宋真宗喜上眉梢,还重赏了负责谈判的大臣曹利用。由此可见,每年缴纳的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根本是不值一提的。如果把需要缴纳的岁币用于强军的话,也会收效甚微,所以说,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徐小枫X


总说宋朝由于没有养马地,无法组建骑兵,只能发展步兵。这有点想当然了,或者这也是后人出于某种目的而找的托词罢了。

我国古时,传统的养马地有塞北,关东,西北,中原。南方有云贵,安徽。对北宋来说,西夏没反叛前,除了塞北,关东在辽国手中,其他养马地都在控制中。所以北宋缺乏战马,不是战马养殖地的问题,而是制度和技术问题。举个例子:《宋史》记载,饶州所蓄牝牡马五百六十二,而毙者三百十有五,驹之成者二十有七。翻译一下就是:“配种的种马562匹,养死了315匹,剩下的247匹种马,养出了马驹27匹。”

所以北宋不应该缺马,那么实际中却发生了缺马的情况,这就和当时战场地形和宋朝国策有关,这里就不去赘述了。那么是纳岁币好呢还是战争好呢?

这就得看打和不打那种情况占优。还是先看看北宋经济。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观点:“以1990年美元为基准,在公元960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至宋末达600美元。而处于中世纪黑暗中的欧洲,仅为422美元。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经济一蹶不振,1870年GDP人均530美元。由于内战,到1950年,中国人均GDP仅为439美元,还赶不上宋代初的450美元。1952年达537美元,但仍低于宋末的600美元”。这就是说当时的宋朝就是妥妥的富国,有钱。《东京梦华录》就对当时的市民生活有详细记载。反观燕云十六州,战乱日久,民生凋敝。古时虽然皇权很大,但是围绕着皇权的利益阶层才是权力基础。而既得利益者,会放弃幸福生活,去打一块无有好处的地方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云淡风清度袈裟


先是岁币后是战争,因为表面上是宋朝上供岁币,但是实际上宋朝通过边贸集市把岁币的钱都赚回来了的。但是战争必须得打,因为北方每次的入侵对宋朝都造成极大的伤害,实际上宋朝的战马政策是失败的,汉朝初期没有养马地实际上也没有缺战马。


不再伤心2


我个人觉得,岁币换平安是正确的!毕竟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绝对比步兵占据优势!这个毋庸置疑!而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