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老家——婺源的点滴印象,油菜花开的季节又重逢


梦里老家——婺源的点滴印象,油菜花开的季节又重逢

无意中结缘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

婺源现在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时著有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穿越峰峦叠嶂的群山,畅游在婺源田园诗歌一般的风景中,人如画中行,景若梦中来。随意走进一个山坳,青山绿水之间,白墙黑瓦的小村落或顺水而建,溪流贯穿村落,滋润村落的生长;或依山傍水,水的灵气随着山势攀援而上,让古徽州带着水的灵性走进人的心灵。那山、那水、那人,点滴塑景,相连成画,每一件都似梦里老家,熟悉温馨。

梦里老家——婺源的点滴印象,油菜花开的季节又重逢

晓起的樟树。晓起村,据说有800多年的历史。其先人因躲避灾祸逃难至此,当时正是拂晓,四周响起了鸡叫声,故将此原无名的小村落起名为晓起。进入晓起村的地界,盈满樟木香的空气清醇甘洌。

抬眼望去,村口小土丘上的樟树林郁郁葱葱,数十棵百年老樟树掩映在成片的樟树林中,挺拔高耸,浓荫蔽天。顺着青石板的台阶翻越土丘,山坳中的晓起村在樟树林中若隐若现的全入眼界。入村的石板路两旁,有村民把樟树干枯的枝或根,用锯子锯成薄片,售卖樟木片或樟木香囊,据说有净化空气,驱赶蚊虫之用。村口溪水名曰“晓溪”,溪水边一群村姑在青石板上浣洗衣衫,不远处鸭鹅三两成群的在溪水中欢快嬉戏,一幅恬静的乡村美景。

梦里老家——婺源的点滴印象,油菜花开的季节又重逢

晓起村依山而建,在樟树林中错落有致的延伸。樟树林像一个巨大的怀抱环拥着晓起村,也庇佑着这里祖祖辈辈的人家。村中多为明清古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内小巷均铺青石,曲折蜿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让人回想古代徽商的艰辛。在晓起村,百年以上的樟树随处可见,或从路旁斜倚而出,或几株团抱,或与不知名的藤类缠绕相伴,其形其意皆有写意国画之风。

梦里老家——婺源的点滴印象,油菜花开的季节又重逢

在晓起村,最有名的当属号称“樟树王”的“晓起神樟”。这棵大樟树在村子与山脚交汇之处,已经存活了1500多年。主干苍劲挺拔,树枝宛如龙的脊梁,无数枝叶组成一个“大伞”向空中绵延伸展开去。经过千年风雨,古樟树依然郁郁葱葱,根部估计需要三五人才可以合抱起来。村子里有“树养人丁水养财”的古训延续至今,或许因为这句古训,在晓起村人与樟树和谐共生,千百年来依然保持了最初的原生态。

梦里老家——婺源的点滴印象,油菜花开的季节又重逢

见证历史的宗祠。因为群山环绕,交通不便,古徽州历来少有战乱侵扰,因而境内建筑得以较好的保存。婺源除了白墙黑瓦的古村落、高耸的马头墙、矗立的牌坊之外,宗祠算是古徽州遗留的历史人文精品。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一个宗祠,如江湾的萧江宗祠、汪口的俞氏宗祠等。宗祠习惯上被称为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中国古代乡村依托聚族而居形成的宗族制度,在这些古村落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成为现在研究和了解已然消失的中国宗族制度的“活化石”。

梦里老家——婺源的点滴印象,油菜花开的季节又重逢

婺源的徽派建筑,宗祠算是其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在高大庄重、肃穆威严的厅堂里,飞檐翘角的屋顶中,砖雕、木雕、石雕都可以发现踪迹。或以砖雕为主,或以木雕夺魁,或以石雕取胜,题材各异、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刀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或者多种雕法结合,细腻纤巧,精雕细镂,臻于至美。在清代宗祠除做祭祀活动之外,还兼作本族孩童的学堂。虽然徽商很有钱,但仍然憧憬入仕为官,通过考取功名光大本族,保持家族的声望财势经久不衰。在汪口的俞氏宗祠有古楹联:“万世家风惟孝悌,百年世业在读书”,由此可见其宗族对教育十分重视。因为徽州人宗族观念很重,那些外出为官或经商的族人,在衣锦还乡时大多会出钱修葺宗祠,捐助本族的孩童读书赶考,让古徽州人成功的入仕经商连绵不断数百年。

梦里老家——婺源的点滴印象,油菜花开的季节又重逢

爱不释手的龙尾砚。入住婺源县城,得以穿行婺源的大街小巷,感触古城的生活气息。古城内销售砚台的店铺颇多,精品砚台让人应接不暇,着实是一场视觉和触觉的饕餮盛宴。婺源所产的龙尾砚,因产于婺源的龙尾山而得名。古徽州又名歙州,当时砚台以州名物,故曰歙砚,是我国四大传统名砚之一,其中尤以婺源所产歙砚为上品。早在南唐、北宋时期,龙尾砚就已著名于世。南唐后主李煜称赞“龙尾砚为天下冠”。宋代龙尾砚被列为朝廷贡品,文坛大家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都曾为龙尾砚撰文、填词、写诗,更使其声名远播,身价百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区分歙县、婺源所产歙砚的产地不同,才有了名称上的区别。

梦里老家——婺源的点滴印象,油菜花开的季节又重逢

于老街深巷中的一家砚斋偶得一方龙尾砚,按纹理应属金星金晕。在砚额处利用几个较大的金晕雕画写意的“荷趣图”,荷叶、荷花、莲蓬,还有露出半个身形的水鸟,画依金晕而作,金晕以画而生动。砚台正中是砚池,约两个一元硬币平展相连大小。砚堂占了砚台的近三分之一,其间的金星肆意挥洒,堪比泼墨之作。握砚在手,观感纹理清晰,色泽暗沉,触感石质细腻,光滑圆润。老板也是爱砚之人,店内砚台是多年来从乡村民间收购而来,几乎没有两方相同的砚台。几番价格商讨,砚台易主,以砚台为主要交流沟通内容的对话,让我和老板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与婺源结缘匆匆,分别匆匆,如同回乡省亲之人刚刚找到故往的熟悉,又再次踏上离乡的行程。其实,婺源是最适宜长住的居处,最不济也是要以十天为单位的小住。随意找一处乡村的农家住下,在乡野田间闲庭漫步,置身大自然之中,山明水秀,竹木连绵,溪池清泉,层层梯田,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