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對過去的某個時代心生嚮往?

據說文青的標配之一就是一定要看過伍迪-艾倫指執導的《午夜巴黎》。


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對過去的某個時代心生嚮往?

男女主角走在二零年代的午夜巴黎街頭


當年我看《午夜巴黎》的時候,“文”不“文”的不好說,“青”的確還是“青”的。當然,現如今已然是“青黃不接”了(允悲)!

關於《午夜巴黎》我還是看出了點端倪,那就是——每個人心中嚮往的時代都在自己所處的時代之前。男主角嚮往彌集著海明威、菲茲傑拉德、畢加索的一九二零年代的巴黎;女主角傾心於圖盧茲、高更、德加的一八九零年代的巴黎;而高更、德加們則對更早的“文藝復興”時代心馳神往!


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對過去的某個時代心生嚮往?

男主在二零年代的巴黎和藝術家、文豪們在一起


這還真是個問題。中國古人“言必稱三代”是屢見不鮮的;孔孟口口聲聲的是文王、周公;老子則想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普通民眾則世世代代感慨“人心不古”!我在某個節目裡看見搖著扇子的高曉松想要穿越回宋朝,甚至我那個能把眼線畫得很細的好友也剛剛在朋友圈讚歎了一九一零年代中國的激盪和偉大!

顯然這不是個小概率事件。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人類的歷史是波浪形向前發展並總體呈上升趨勢的,那麼,為什麼總有人在追慕某一個過去了的時代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一個從文學史角度引發的不太成熟的思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把它整理出來和志趣相投的朋友們相互切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