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在一战时期有多强大?


奥匈帝国在一战时期有多强大?其实奥匈帝国在一战爆发之时还算比较强大,但在一战期间却已经在急速衰落,表现乏善可陈了,最终还在一战战败后全面解体,那么曾经在欧陆风云一时的奥匈帝国,是如何被打的粉碎了呢?


奥匈帝国曾经有多强?

其实说到奥匈帝国,可能很多朋友还是会把它和现代的奥地利联系起来。但奥地利虽然和奥匈帝国有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却是完全不能划等号的。现代奥地利领土只有8.3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800万。而100年前的奥匈帝国却是无可争议的欧陆大国与强国。

当时在各方势力都垂涎三尺而且民族构成极其复杂的中欧及巴尔干地区,它竟然能建立起一个拥有62万平方公里,5200万人口的强悍帝国。当时的奥匈帝国无论在领土方面还是在人口总数方面都长期在欧洲国家里排名第二,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排名第一,因为真正排第一的是俄罗斯,但俄罗斯是有大片领土处于亚洲,其国民里也有大量亚洲民族的,所以俄罗斯在很多人眼里并不是纯粹的欧洲国家。

鼎盛时期的奥匈帝国

而在经济方面,奥匈帝国在1900年前后在经济总量也达到了约630亿美元,在当时的欧洲排名仅次于英德法俄,排名第五。但这里要说明的是,排名前四的这四个国家,除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相对较少(200多万平方公里)之外,英法两国都拥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全球殖民地,而俄罗斯更是领土主体位于亚洲,所以如果单纯按在欧陆的经济实力,奥匈帝国也差不多是排名第一或者第二的。

奥匈如何把沙俄排挤出巴尔干

奥匈帝国其实是在公元1867年由奥地利帝国改组而成的一个国家。而之所以奥地利愿意让本来完全由其统治的匈牙利升格成与自己接近平起平坐的平等主体,是因为当时奥地利帝国在欧陆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首先在公元1859年,奥地利在意大利独立战争中受到重挫,失去了在意大利核心地带的领地。在公元1867年,奥地利又在普奥战争中惨败,被迫接受了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地区的现实。

所以当时,奥匈帝国境内各个民族要求自治的呼声日渐高涨,其中呼声最强烈的就是其境内第二大民族匈牙利马扎尔人。而面对不利的国际形势,奥地利只能接受现实,对匈牙利人进行妥协,大幅提高其在帝国内的地位,将奥地利帝国改组成为奥匈帝国,给予匈牙利与奥地利基本平等的地位,以此换取帝国的稳定。

缔造了奥匈帝国的弗朗茨一世,也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

而这个折衷方案虽然维持了奥匈帝国的强国地位,却仍然没能反映出奥匈帝国境内复杂的民族形势。因为奥匈帝国境内除了奥地利和匈牙利这两个主要民族,其实还存在第三个主要民族,或者说第三个主要族群,即斯拉夫人。当时在奥匈帝国境内,捷克、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兰、乌克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斯拉夫民族也都是其主要的少数民族。虽然这些斯拉夫民族分属东西南三大斯拉夫族群,彼此之间也矛盾重重,缺乏认同,但他们的存在却给了俄罗斯这个斯拉夫大国插手其事务的机会,也使奥匈和沙俄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

描绘奥匈军队猛攻萨拉热窝的画作

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奥匈帝国在与沙俄针对斯拉夫民族的争夺中还是一直占据上风的。首先双方之间的第一次直接矛盾出现于公元1877年,沙俄为了将奥斯曼帝国逐出巴尔干地区斯拉夫人聚居地,联合罗马尼亚和希腊再次发动了俄土战争并取得胜利。而在胜利之后,沙俄本想在巴尔干地区建立一个由各个巴尔干斯拉夫民族联合组成的亲俄政权大保加利亚。但这个想法立即引起了奥匈和英国的担忧,因为如果大保加利亚一旦建立,整个巴尔干都会落入沙俄的控制之中。而最终在两国联合施加的政军压力之下,沙俄建立大保加利亚的企图完全破产。虽然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黑山等南斯拉夫国家获得了完全独立,但却只能分别独自建国。而同为南斯拉夫国家的波黑则在英奥的主持下名义上维持奥斯曼统治,但却由奥匈帝国代管。而奥匈在波黑的驻军则完全阻断了沙俄向塞尔维亚派驻军队的通道,沙俄将巴尔干地区纳入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宣告失败。

奥匈军队里的波黑穆斯林

而在此后,奥匈帝国为了完全将沙俄排挤出巴尔干,还先后与德国和罗马尼亚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并在公元1887年与英国和意大利建立了地中海三帝同盟。一时间奥匈在与沙俄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到1908年,奥匈在巴尔干再次取得重大胜利。在这一年,奥斯曼帝国发生政变及内乱,而奥匈则看准时机,正式吞并了一直由其代管的波黑地区。此举虽然招致塞尔维亚和俄罗斯的强烈不满,但塞尔维亚国力有限,俄罗斯则刚刚经历过日俄战争的惨败,无力再在欧洲重启战端,奥匈帝国白捡了波黑5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领土。

波黑导致彻底崩溃

但奥匈帝国没有想到的是,波黑却是一块烫手山芋,奥匈趁乱吞并波黑不但没能使其复兴,相反却一步一步地将其带入了完全崩溃的境地。

前文提到,奥地利之所以给匈牙利几乎平等的地位就是因为在公元1867年已经没法压制住匈牙利人自治和独立的要求,所以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其实在奥地利内部,一直有势力想找机会重新降服匈牙利。而吞并波黑则给了这些人一个绝好的机会。因为在吞并波黑之后,奥匈帝国境内各个斯拉夫民族的人口总数也已经接近匈牙利人的人口,而其它一些斯拉夫民族主要是分布于匈牙利管辖区,包括人数也很多的克罗地亚人。所以这时奥匈帝国开始有人鼓动给其境内的各个斯拉夫民族单独划出一块自治领土,把斯拉夫人提高到和匈牙利人同等的自治地位,把奥匈帝国从奥地利-匈牙利联盟变成奥地利-匈牙利-斯拉夫联盟,而这么做的根本目的却是借机削弱匈牙利,使奥地利重新获得奥匈帝国的主导权。

奥匈帝国境内的波黑(蓝色)

支持这种建议的,就包括后来在萨拉热窝遇刺的斐迪南大公。但这种想法匈牙利肯定是不会同意的,所以虽然有这种建立,最终却没能实施,波黑暂时成为了奥匈帝国财政部直属的一块领地,但双方因此之间产生了更大的矛盾也是必然的了。而更要命的是,因为波黑境内居住有大量塞尔维亚人,所以其实塞尔维亚也是一直对波黑虎视眈眈的。1908年塞尔维亚因为自身国力不够,所以只好忍痛接受了奥匈吞并波黑,但却也一直在找机会挽回这种损失,而这个机会在4年之后到来了。

在这一年,塞尔维亚联合希腊、保加利亚和黑山组成巴尔干联军,向当时已经进一步衰落的奥斯曼发难,发动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并最终战而胜之,从奥斯曼手里夺取了大量巴尔干领土。而塞尔维亚等南斯拉夫国家的胜利,反过来又激起波黑地区斯拉夫人民族情绪的极度高涨,最终促成了1914年6月28日由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团体“黑手会”策划的刺杀斐迪南事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斐迪南遇刺当天抵达萨拉热窝市政厅时的场景


而奥匈帝国的国本是各个封建诸侯的联盟,所以在殖民时代开拓海外殖民地的热情很低,所以它基本没有海外殖民地,而没有海外殖民地作为原料来源地和市场,奥匈帝国相对于其它欧洲列强的工业化欲望以及工业化水平也比较低,在一战爆发时奥匈境内只有奥地利和波希米亚(捷克)地区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其整体工业能力明显落后于其它欧洲列强。在一战中,其它列强的军队大批装备飞机、速射钢管炮和机枪时,奥匈军队却还主要装备的是铜管火炮,机枪数量和飞机数量也远远落后于除了俄罗斯之外的其它国家。


一战末期它和同样缺乏海外殖民地的德国一同被协约国封锁在欧洲大陆,各种工农业基本原料奇缺,此时其国内各个民族纷纷揭竿而起,要求独立。最终奥匈也只得无奈接受了战败的命运,匈牙利和各个斯拉夫民族先后独立,奥匈帝国永远地成为了历史。


桃花石杂谈


奥匈帝国是在1867年由奥地利帝国改组而来:和历史上其他帝国所不同的是奥地利帝国并不是一个金戈铁马驰骋沙场打出来的帝国,奥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有一句格言“让别人去打仗;快乐的奥地利人喜欢结婚”。奥地利通过政治联姻的手段建立起了一个囊括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北意大利、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和波兰的加利西亚等广大地区在内的国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120万的庞大帝国。随着奥地利帝国的扩张在其国内出现了比较尖锐的民族问题:奥地利本来是德意志民族的一个分支,然而通过政治联姻将中欧大量斯拉夫人国家合并到奥地利皇室的统治之下。1859年在撒丁王国发起的意大利统一战争中奥地利被从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地区逐出。七年后奥地利又被普鲁士打败,从而被迫放弃对德意志诸邦的领导权。在被排挤出德意志邦联后奥地利转而同境内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大臣妥协——奥匈帝国这一二元制帝国由此诞生:奥地利皇帝和总理兼任奥匈帝国皇帝和总理,在军事、财政、外交三大权力的执行上由位于维也纳的帝国政府控制,除此之外在其它方面构成帝国的两大主体奥地利和匈牙利则保持高度的自治,彼此互不干涉。

由奥地利帝国改组而来的奥匈帝国在国土面积上位居欧洲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人口同样位居欧洲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和德意志帝国;机械仪器制造业和钢铁军火工业的发达程度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德国、英国和美国之后;资源总储备量和所能动员的总兵力位居欧洲第四,仅次于俄国、德国和法国;农产品种类和原油产量则超过了拥有精致农业的法国和以粮食出口为导向的俄罗斯,位居全欧之冠;奥匈帝国的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正因为奥匈帝国的领土、人口、农业、工业、军事等各领域的实力使其被视为是与英、法、德、俄并列的欧洲五大列强。截至1913年奥匈帝国的工业产值已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4%,环顾当时世界其他七大列强的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比例分别为:美国35.8%、德国15.7%、英国13.6%、法国6.1%、沙俄8.2%、意大利2.4%、日本2.0%,奥匈帝国得以跻身为仅次于美、德、英、法、俄的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奥匈帝国不只是工业产值规模可观,其经济发展速度也是较为耀眼的:从1870年到1913年奥匈帝国人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1.45%,而同一时期其他欧洲列强的同类数据分别为:英国1.00%、法国1.06%、德国1.51%,一时间奥匈帝国成为欧洲仅次于德国的又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从1854年到1879年奥地利地区的铁路网延长了7952千米,匈牙利地区的铁路网延长了5839千米。从1879年到1900年奥匈帝国又新建了25000千米铁路。

一战前奥匈帝国拥有62个奥地利步兵团、40个匈牙利步兵团、4个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步兵团、28个战地猎兵营、1个波黑战地猎兵营、4个蒂罗尔猎兵团、42个野战加农炮团、14个野战榴弹炮师、11个乘骑炮兵师、14个重榴弹炮师、11个山地炮兵团、6个要塞炮兵团、10个独立要塞守备炮兵营、41个骑兵团。奥匈帝国还拥有相当数量的海军:1911年6月24日奥匈帝国下水的“联合力量”号无畏舰——这是当时世界海军强国竞相建造的威力巨大的新式战舰。奥匈帝国的同级无畏舰有4艘,都在2年内下水。奥匈帝国在舰船上安装了马可尼无线电、防空炮和鱼雷发射管。1859年捷克人阿尔诺在捷克西部城市创建了一个机械工厂,1868年这个工厂被奥地利一个名叫斯柯达的伯爵买去,次年该工厂被命名为斯柯达工厂。除生产民用产品之外这家工厂还大量生产猎枪、机关枪和大炮战车等等,因此成为奥地利最著名的军事工厂之一。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大口径火炮和装甲车辆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斯柯达兵工厂最大的厂房设在捷克西部的工业重镇比尔森和维尔兹姆,一共有十万人为其工作。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之先进被公认为世界之最。凭借欧洲第三的庞大人口基数使奥匈帝国可动员的兵源数量雄厚:一战爆发后奥匈帝国在经过初期动员后的军队规模达到了230万人,而在整个一战期间奥匈帝国累计动员了900万人。早在1911年奥匈帝国的武器设计师库克•博斯丁就设计出将装甲车和履带式拖拉机合二为一的坦克雏形,然而这一设计超出了当时奥匈帝国的工业承载能力,最终未能应用于实战,直到1916年9月15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率先使用了这种新式武器。

然而这个看似强大的帝国也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尖锐的国内民族问题:尽管在帝国内部匈牙利已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政府和议会,从而使匈牙利这个帝国境内第二大民族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帝国境内还有很多斯拉夫系的民族,他们的人口数量加起来超过了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总和,但却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当时的奥匈帝国日耳曼人占其总人口的23%、匈牙利人占21%、捷克人12%、波兰人占11%、乌克兰人占8%、罗马尼亚人占5%、克罗地亚人占7%、斯洛伐克人占3%、塞尔维亚人占6%、斯洛文尼亚人占3%、意大利人占3%。尖锐复杂的民族问题使看似强大的奥匈帝国不仅难以形成合力,甚至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分裂接替的风险。19世纪晚期在奥匈帝国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上希腊、阿尔巴尼亚、黑山、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纷纷摆脱原宗主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而独立。对这一幕奥匈帝国其实是不愿看到的,尤其是其中的塞尔维亚更是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因为塞尔维亚一直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南部斯拉夫民族的国家,而这实际上是在鼓励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民族争取独立地位。本来已被国内民族问题搞得焦头烂额而无意继续扩张的奥匈帝国为了在本国境内的南部斯拉夫人聚居区和塞尔维亚之间构建缓冲区而占领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塞尔维亚将此举视为对南部斯拉夫民族的侵略行为,就这样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日积月累,终于在1914年6月28日这种矛盾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以一声枪响爆发出来——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波在这里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由此引发了奥匈帝国于当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一直鼓吹泛斯拉夫主义的沙皇俄国立即站在自己的斯拉夫兄弟塞尔维亚一边对奥匈帝国宣战,威廉二世统治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则作为奥匈帝国的盟友对俄宣战,同沙俄订有协约的法国也随即对德宣战,此后比利时、英国、希腊、黑山等国相继卷入战争,战火甚至从欧洲蔓延开来:美国、日本、中国、泰国等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后来人们管这场战争叫做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爆发之初奥匈帝国自信满满地以为能在短时间内搞定塞尔维亚,毕竟德奥同盟看起来是如此强大——德国是当时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国,而奥匈帝国则是全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在战争爆发之初预计:只需要十天就能将进攻塞尔维亚的军队调往东线防备俄军。康拉德的这一估计不能说是毫无道理的——奥匈帝国在未进行战争动员的和平状态下就拥有49个步兵师和11个骑兵师组成的正规军,总兵力达到56万人;而塞尔维亚即使在全国总动员之后也只能组织起30万军队。然而真当战争打响之后人们才发现奥军的真实战斗力是何其糟糕:在经过3个月的苦战之后奥匈帝国才攻占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但仅仅一天之后塞军就发动反攻并在随后的科卢巴拉战役中以25万兵力击溃45万奥军,此战奥匈军队的伤亡数目甚至快赶上塞军所出动的兵力总数了。一个小小的塞尔维亚就令奥匈帝国损兵折将,而在与沙俄的东线战场上奥匈军队的表现就更糟了——在与塞尔维亚作战的南线战场上奥匈帝国尽管损兵折将,却好歹也曾一度占领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然而在与沙俄的东线战场上他们从未在没得到德军配合的情况下打过一场胜仗,反而在俄军的攻势之下后撤将近100英里,帝国第四大城市利沃夫由此被俄军占领。更为致命的是:在战争爆发后的几个月里奥匈帝国损失了100万人,战前那些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军官和士兵几乎全部阵亡,到战争后期奥匈帝国几乎完全是依靠临时征召的部队在维持局面。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奥匈帝国在一战中的表现和二战中的意大利好有一比,而事实上奥匈帝国在一战中的唯一亮点几乎就是与意大利人的战斗。1915年意大利背弃与德国、奥匈帝国缔结的”三国同盟“向德、奥宣战:从这年6月23日到1917年9月意军长期以两倍于奥军的兵力同奥军先后进行了11次伊松佐河战役,然而占据兵力优势的意军却在付出100万伤亡的代价后并未突破奥军防线。战争在持续四年之后最终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战败告终。1918年10月4日奥匈帝国议会的议员宣布所有帝国的民族都享有自决权。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在布拉格成立;10月29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在从奥匈帝国独立出来后同塞尔维亚合并组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并于1929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11月2日匈牙利也宣布脱离二元制帝国;而作为帝国核心区域的奥地利事实上早在10月21日就已自行成立了“独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国家临时国民议会”,可想而知这样的行为对帝国境内的非德意志民族的离心倾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上述独立建国的地区之外,原属奥匈帝国的蒂罗尔州并入意大利,伏伊伏丁那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特兰西瓦尼亚并入罗马尼亚,加利西亚并入波兰。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奥匈帝国(1867年~1918年)主体由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的二元帝国(所谓的二元帝国,就是奥匈两国共同拥有一个国君,二元帝国是封建社会过度到资本社会的政体形式,是资产阶级与帝国统治者妥协的结果,亦称二元君主立宪制)。

奥匈帝国是一战时期欧洲的传统强国,国土面积为676615平方公里,横跨中欧、东欧、南欧,国土之辽阔,仅次于俄罗斯帝王,在欧洲排第二大国。

奥匈帝国人口众多,位居欧洲第三;奥匈帝国可动员的兵源数雄厚,为欧洲第二;

奥匈帝国农产品和原油产量为欧洲之最;奥匈帝国军事工业和机械制造水平之高,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德意志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和大英帝国。其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之先进为世界之最。





大风起兮云飞扬y


奥匈帝国显然是大而不强,主体民族不突出,力量难以充分调动。地处四战之地,如春秋战国的魏国,北方新败给普鲁士进而促成德国崛起,西方有在“三十年战争”和“三皇会战”中的宿敌法国,东方有嗜地如命的俄国,南方过去也是承受了奥斯曼帝国多次进攻。奥斯曼退却后,巴尔干格局较不稳定。奥匈帝国看到了机会,地缘上是也很有利的。但一如魏国进攻赵国,而被“围魏救赵”端了后路,打回了原形!


江雪微言


问题中的问法是奥匈帝国在一战时期有多强大。事实上,如果按照这种问法,只能说,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虽然是列强之一,但也只能勉强够得上列强而已。


奥匈帝国旗帜


事实上,本身奥匈帝国的建立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无奈之举。作为一种折中方案,奥匈帝国是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的宪法联盟,其存在时间为1867年至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解散。仅仅从这个时间上看,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奥匈帝国是先天不足的。奥匈帝国之所以先天不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严格来说,奥匈帝国并非是现代民族国家。这与奥匈帝国的前身的前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崛起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


奥匈帝国的各个部分

(橙色部分由维也纳政府管理;黄色部分由布达佩斯政府管理;绿色部分为1878年纳入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事实上,哈布斯堡家族的崛起,将哈布斯堡家族从一个统治奥地利工作,变成控制欧洲大片领土的一个超级大强国,依靠的并非是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领土扩张,而是依靠的是某种意义上,前现代的扩张之路,即通过联姻、继承等方式使得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不断增加。因此,在现代早期,奥匈帝国的前身的前身的哈布斯堡奥地利虽然强大,但却并非是领土聚合、向心力比较强的现代民族国家,而更多的是通过君主一人维系,哈布斯堡家族是该国(地区)的国王(或者其他称呼),但这些除了哈布斯堡奥地利以外的领土并不属于奥地利。也就是说,除了有共同的国王,它们之间并没有互相统属关系。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基本上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不过他们的国王(皇帝,或者其他头衔的统治者)是相同的,是一个人而已。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扩展


这样的国家,在现代早期,民族国家还是处于雏形阶段,哈布斯堡这样的半旧型帝国就成为了事实上的国际体系第一强国,因此才有了哈布斯堡奥地利查理五世和哈布斯堡西班牙腓力二世建立普遍帝国的意图。可以说,现代早期就是一部哈布斯堡家族普遍帝国与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较量历史。


1700年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

(红色部分为哈布斯堡西班牙;黄色部分为哈布斯堡奥地利)


这种情况,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内聚力与中央集权日益加强,而发生了变化。哈布斯堡家族在腓力二世以后,虽然还是国际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强国之一,但却已经不是当年国际体系中的首要国家。而且哈布斯堡西班牙在腓力二世后急剧衰落,甚至到了附魔者卡洛斯之后,王室都变成波旁王室了。而我们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哈布斯堡奥地利,则一直把持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位置(这里主要指现代历史),同时还据有中欧和德意志地区的大片领土。但总体而言,哈布斯堡奥地利是呈现一种走下坡路的趋势。随着普鲁士的崛起,哈布斯堡奥地利甚至逐渐从德意志第一强国的位置上跌落下来。而在拿破仑战争中,哈布斯堡家族又失去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一代表“正统”的称号,从此又只能称“奥地利帝国”,1848年革命又让人们看到了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是如此的脆弱,而在经过了普奥战争后,哈布斯堡奥地利又被彻底排除在德意志统一之外。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奥匈帝国成立了。1848年革命,让人们看到了哈布斯堡奥地利的内在虚弱,1859年的意大利战争使得哈布斯堡奥地利丧失了在意大利的全部非奥地利领土;1866年的普奥战争使得哈布斯堡奥地利最终被排除在德意志统一之外。而在内部,帝国各部分各地区的民族主义思想日趋高涨,分裂倾向日益严重。而匈牙利民族(马扎尔人),作为哈布斯堡奥地利帝国中的第二大帝国,对来自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尤其是经过了1848年哈布斯堡奥地利在沙俄支持下镇压匈牙利革命,这种不满已经影响到了匈牙利与哈布斯堡奥地利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哈布斯堡奥地利皇帝佛朗茨二世与匈牙利贵族举行了谈判,最终形成了由日耳曼人和奥地利人主导的二元帝国,即奥匈帝国。但是奥匈帝国同样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具有内聚力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由两个相互独立的议会和首相的奥地利(Cisleithanian)和匈牙利( Transleithanian)的两部分组成,只不过是这两个国家拥有共同的外交和防务政策。


1867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伊丽莎白王后(茜茜公主)加冕匈牙利国王和王后


虽然奥匈帝国的建立暂时缓解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通知崩溃的局面,但是这种双重君主制中,对于第二大族群马扎尔人的优待又引起了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其他民族的不满。事实上奥匈帝国这一双重君主国的建立,只能是让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和其他民族的胃口越来越大。多数匈牙利马扎尔人认为他们只是在胁迫下接受了妥协,而其他少数民族一方面不满对马扎尔人的优待,同时面临着与取得了帝国“主人”身份的匈牙利人的冲突。斯洛文尼亚人、罗马尼亚人、斯拉夫人、塞尔维亚人要么是在酝酿着建立的自己的国家,要么就是渴望加入自己的主体民族建立的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奥匈帝国的建立本身就体现了它的虚弱,它并非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现代民族国家,而是一个多个部分勉强组成的拼凑物。


奥匈帝国的民族分布状况:1910


虽然二元帝国的建立解决了哈布斯堡家族面临的不少尴尬问题,奥匈帝国内部也有了一定的整合,帝国经济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国家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一切看起来似乎是朝气勃勃的,但半旧帝国就是半旧帝国,在现代民族国家面前,奥匈帝国已经步履维艰了。如果不是各个强国基于各种考虑而保留、甚至扶植,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早就瓦解了。可以说,某种意义上,之所以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能够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勉强维持了帝国的完整。一方面是二元君主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国际社会需要这样一个伪强国的存在。


奥匈帝国纹章

(只要看到这纹章上有多少不同的部分,就能够想象出奥匈帝国的组成到底多复杂)


因此,个人以为,奥匈帝国的确可以算是列强之一,但它的强国地位,某种意义上并不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实力获取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称之为“伪强国”可能更合适一些。


hording


首先要了解一下奥匈帝国的前身,即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前期几乎囊括欧洲,后期经过不断分裂(本来其实也就是貌合神离)形成了奥地利帝国,这一切还是拿破仑一世造成的,到了19世纪中页,民族独立的思潮在欧洲盛行,匈牙利追求独立的思潮也随之兴盛,为了避免匈牙利独立,贵族们决定从匈牙利本土贵族中选取一位,组成二元帝国,即奥匈帝国(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奥匈帝国除了奥地利和匈牙利还包括南斯拉夫三国以及波兰的一部分而奥地利皇帝即奥斯登堡家族,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大多数时候的皇室。

哈斯登堡家族有一句名言,让别人去争斗吧,而你们,快乐的奥地利人就去结婚吧。纵观一战参战国的皇帝,你会发现一个事情:他们都是表兄弟!



开展前夕,弗朗次二世吞并波黑,后来皇储费迪南大公遇刺,即萨拉热窝事件。经过徳皇挑唆,一战爆发,并逐步由局部战争变为世界大战(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过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不过后来分裂时徳国和奥地利分裂了,都是说德语,熟悉二战的人应该都知道,希特勒要求和奥地利合并,后来一战结束后,农业薄弱的奥地利共和国无以为继,也曾要求和德国合并,法国坚决不同意罢了)


说了这么多,也该切入正题了,其实,一战是完全的堡垒站,一战前期其实是进行了三个月的运动战,因为一战时,部队没有能够机动化的大型装备,tank在那时真的像水箱一样行动缓慢,而防守的一方则可以进行像重型火炮,重机枪这一类的防守,所以说,一战一场战役牺牲几万人,大部分都是进攻方牺牲的,一片倒下了,另一片再起来,现在我们熟悉的重机枪几乎都是一战的,而轻机枪,突击步枪几乎是二战以后的。

战争开始时,双方其实不相上下,德国甚至还稍占上风 ,因为德国是两线作战,打到一半之后,苏联十月革命了(其实还经历了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然后苏维埃俄国把东欧的大片土地一股脑割让给德国,差不多到了伏尔加河,德国从东线撤下的一百万老兵全部投入西线,然而,一次巨大的瘟疫(是真的),让同盟国一下损失了一百万兵员,在此之前因为同盟国估计美国还有一年参战,疯狂进攻,三个月内损失了近百万老兵,同盟国崩盘。奥匈帝国解体。

德国没有解体是因为英美希望德国牵制法国,避免出现大法国(拿破仑)。


牧师稔


大杂烩


高瓜是个帅爸爸


【帝国的诞生!!!】

奥匈帝国,一个只存在了五十一年(1867年—1918年)的帝国,又被称作双元帝国或二元帝国,其前身是奥地利帝国。由于统治帝国的哈布斯堡家族实行的是联合统治,因而在奥地利,匈牙利等独立政治实体中同奉一位君主为元首。在十九世纪,奥地利帝国的实力大幅削弱,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奥地利帝国丧失了在意大利的所有历史领土,1866年普奥战争的失败使奥地利帝国被排挤出德意志联邦,同时作为奥地利帝国中第二大民族的匈牙利民族对奥地利帝国统治也颇为不满,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安抚性质的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但匈牙利贵族只肯接受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结果成立了由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主导的二元帝国,也就是奥匈帝国。

【一个不起眼的强大帝国!!!】

在中国谈起奥匈帝国,存在感真的很低很低,唯一一次可能被人知道的就是它在八国联军侵华中象征性的派出了75个士兵的国家。同时在欧洲列强满世界瓜分殖民地的浪潮中,也几乎看不到奥匈帝国的影子,这是因为不仅是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缺乏对外界探索的渴求,更是奥匈帝国需要处理的内部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远比寻找殖民地来的重要,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奥匈帝国真正意识到需要寻找殖民地时早就为时已晚,缺乏优良港口,强大的战舰,未被侵占的殖民地,被阻隔的地中海。

奥匈帝国不仅是当时世界的欧洲五大列强之一,也是世界列强之一,其领土在欧洲仅次于沙俄和奥斯曼帝国(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伊斯坦布尔位于欧洲),人口也仅次于沙俄和德国;机械仪器制造业之繁荣和钢铁军火工业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仅次于德国、英国和美国之后,其引以为豪的斯柯达兵工厂一年的火炮产量相当于英国本土所有兵工厂产量;其资源总储备之广泛和动员总兵力之庞大,5200万的人口蕴涵了极大的战争潜力;而农产品种类之繁多和原油产量之丰富,则是超越拥有精致农业的法国和以粮食出口为导向的俄罗斯,位居全欧之冠。

【上错车!!!亡于自身!!!】

在一战尚未爆发之前,早在1882年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便签署协议组成了三国同盟,协议规定三国同意任何一国被其他两个或更多国家攻击时协助对方,因而在1914年斐迪南大公遇刺之后,奥匈帝国在德意志帝国的大力支持下对塞尔维亚宣战,同时发生连锁反应被捆绑进了欧洲的战争机器之中。或许在战争初期同盟国更具优势,但随着意大利的倒戈协约国,德意志帝国实际是捆绑上了两个摇摇欲坠的帝国,进入战争的末尾,随着美国的加入,同盟国实际上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失败不过是时间问题了。说起来奥匈帝国的综合国力工业水平军械装备丝毫不逊色于沙俄,英法等国,拥有的武器水平在欧洲都是居于前列,海陆空应有尽有,海军拥有的各式战舰足以与死敌意大利抗衡,陆军在重炮方面的实力享誉欧洲。但是其内部军队的素质低下,语言不通,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困扰重重,当时奥匈的一支部队可能会需要5个随军神职人员:天主教神父、基督教牧师、东正教牧师、犹太教拉比、伊斯兰伊玛目。国内有二十多种通用语言,彼此之间的沟通难度可想有多大,自十九世纪以来的民族觉醒问题也是困扰着帝国稳定的最大障碍,而各个不同民族的人都有着强烈的独立主政意识,军队上战场的意志不过是单凭对皇帝的忠诚来维系。这样一支军队随时都有可能破裂的军队根本不用谈论战斗实力,毕竟一场战争到最终还是凭借人。




Thai知一二


“强大”用来形容那时候的奥匈帝国还是比较合适的,但这个“共主联邦”国家长时间因为各种积弊和民族问题,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一战结束以后,它就彻底分裂了,这充分体现了其“空虚”的底子。所以我认为奥匈帝国实则是个虚弱的末代王朝,虽有勃勃生机,却遮掩不住核心的衰落,只是坐在德意志的战车上显得比较光鲜罢了,一旦德国翻车,他们也就跟着摔成个肝脑涂地。

不过外表上的光鲜依然是值得说一下的,毕竟是当年全球的前五强。奥匈帝国是欧洲自古以来的传统强国,之前为奥地利帝国,匈牙利自制后成为联邦国家,更名奥匈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是其贵族血脉。

奥匈帝国曾经与英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一起成为当时的“五大流氓”,虽然在五强中奥匈帝国是垫底的,但依然是世界的顶端。它是欧洲的第二大国,拥有近7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5200万的庞大人口,超过英国、法国、意大利,蕴含了极大的劳动力和战争潜力。

工业化方面奥匈帝国前期乏力,但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车依然发展迅速,工业人口一度占据了劳动人口的45%,高于俄国、意大利、日本,与法国基本持平,低于德国和英国。要知道那会儿俄国只有不到2%的工业人口,全国80%以上是农民,奥匈帝国究竟如何,可以拿俄罗斯做做参照物,毕竟沙俄那会儿怎么样我们心里都有谱。

上图是奥匈帝国当年发展的早期坦克,他们称之为“机动火炮”,1911年就有了设计,实际概念提出早于英国人的水柜(Tank),奥匈帝国的工程师因为高层的鼠目寸光而丧失了这样一个名留青史的机会,差点“Tank就”变成“Motor-gun”了。其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坦克,英国人的“游民”不具备任何现代坦克的概念,到法国人的雷诺FT才开始靠谱点。

奥匈帝国的各地发展是非常不均衡的,它拥有欧洲最混杂的民族,同时也拥有着巨大的区域矛盾,这点尤其体现在经济上。奥地利地区最富裕,而亚得里亚海的达尔马提亚王国最贫穷(今克属克罗地亚,当年是奥匈帝国直辖区域),二者经济相差三到四倍。

比不得英、法、德、但奥匈帝国起码在整体民生、工业实力、经济上都比俄罗斯、日本要好的多。因为二战引进ZB26轻机枪而在中国很出名的捷克,当年是奥匈帝国的工业核心区域,他们当年不仅是奥匈帝国的精华,在仅仅21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很快成为了德国战车驱动的助力。

有这样一个段子,如今属于大众旗下的“斯柯达”汽车,当年起家于奥匈帝国时期的一个自行车棚,他们只有7个人,创立的品牌名叫“L&K”,取机械师Vaclav Laurin和投资人Vaclav Klement名字的首字母,商标LOGO则叫“Slavia”,意思是“奴隶”,暗暗讽刺奥地利人对捷克人的统治。后来他们开始生产摩托车,继而生产出了汽车,生产出的Voiturette型汽车在世界上广受欢迎,成为最早的汽车厂家之一,取得了“汽车金花冠”的头衔。L&K并入斯柯达后,20世纪20-30年代的斯柯达汽车已经成为世界上的超级豪车。

从这个段子里面我们能了解到两件事:1.奥匈帝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改革成效显著,国家工业化发展很有活力,一定程度显示了国力。2.在日益崛起的民族意识面前,单一靠封建贵族维系的国家体系开始不得人心。

说多了没用,我们只需要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奥匈帝国是世界的主要工业国,它的机械生产、钢铁和军火工业高居全球第四,次于德国、英国、美国,大量出产精工器械,农业上也一点不差,甚至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加上斯柯达工厂和捷克、奥地利工业区,奥匈帝国人口、资源、工业、科技都不落后,综合实力完全是世界强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度是世界第二大兵工厂,奥匈帝国培养了它们,它们却没有拯救的了奥匈帝国。

上图是斯柯达生产的30.5cm重炮,展示了奥匈帝国强悍的军工实力。

枪械、重炮、装甲列车、战列舰,奥匈帝国的军工绝对出彩,但他们维持不了国家的强盛。

奥匈帝国1911年6月24日下水的“联合力量”号无畏舰,由奥皇弗里茨·约瑟夫一世赐名,皇储斐迪南大公主持下水仪式,同级无畏舰有4艘,都在2年内下水。奥匈帝国在舰船上安装了马可尼无线电、防空炮和鱼雷发射管。要感受一下的话,你可以感受感受美帝下水朱姆沃尔特号的味道。

不过奥匈帝国最大的假想敌是意大利,这个我们看不上的“面条国”堪称奥匈帝国一生的死敌,意大利的“地中海舰队”很大程度上也以奥匈帝国海军为主要对手。这俩货单独拿出来打谁都不靠谱,凑一堆却能杀个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亚德里亚还上被意大利击沉的“圣伊斯特万”超无畏舰成了一战中最令人难忘的场面,意大利人用两艘30吨的鱼雷艇干沉了20000吨的超无畏舰,这场被称为“勇者屠龙”的战斗是否喻示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即将倾覆呢?

意大利人甚至拍了个电影,叫“《Eroi di nostri mari(我们的海上英雄)》”,专门纪念这个撞趴奥匈帝国的日子。

奥匈帝国在1912年仅有20万军队,但1914年一战爆发时,他们已经吹雪球般制造了300万大军,但这些军队体制落后、麻木而愚昧、完全没有近现代军队的样子,故而与烂到扑街的沙俄也只能打个分庭抗礼。

不过为什么奥匈帝国因为一战直接打崩了呢?主要原因在于复杂的民族构成和当时日渐衰落的封建贵族统治。奥匈帝国没有在权利的转换上做到真正的改革或革命,又遭遇了各辖地的分裂浪潮,再加上经济极度依赖德国,又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四战之地挨炮,内忧外患能活下来才怪了,常公那句“攘外必先安内,用在奥匈帝国最为合适。”

民族问题中最严重的其实就是匈牙利自治问题带来的马扎尔人权力,主体民族日耳曼人在奥匈帝国反而当官都当不了,奥地利人的皇冠犹如玻璃做的。离心离德下,连主体民族都反遭歧视,这样的国家根本无法凝聚人心,自然一碰就碎。

所以,我们可以说奥匈帝国是强大的“前五强”,也可以说他是脆弱的“大清朝”,奥匈帝国外强中干,一推就翻,一翻就四分五裂,烟消云散。就凭那个满地球冒险、打猎射杀了5000头鹿的斐迪南大公,它再贤明也拯救不了这个注定要朽烂的国家。

什么?我大奥匈完了???!!!


王司徒军武百科


很遗憾!:我对一战时奥匈帝国有多强大了解的真的不多!只知道奥地利帝国的费迪南大公夫妻一起驾着马车到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去视察军队时被一个热血正义青年开枪刺杀了!在德的喧嚷下奥匈帝国不堪鼓噪,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奥匈帝国的军队镇压国内的没有武器的老百姓还算能凑合!真打起世界大战来却是战死了一些士兵后,士气大减!没有昂扬斗志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同盟战线主要靠德支撑着!德国甚至还得照顾奥匈帝国这个同盟国!!!…………我认为瑞典军队的战斗力都比奥匈帝国的战斗力强很多!

后来终于在霉国加入大战后,同盟国就处于劣势了!

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终于败给了英俄法霉四大协约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