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在我国新冠病毒疫情进入高峰期之时,作为我国沿海大省浙江,其虽然远离疫情中心湖北,但不幸地却成为疫情重灾区之一,不禁大出人们的意料。但作为我国经济发达而以效率著称的省份,浙江迅速出台相关措施,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的扩散。同时,浙江利用先进的电子商务系统,疫情期间,向全社会开放数字化能力,助力各地抗疫、复工。新冠病毒疫情没有阻挡浙江发展的脚步,其大力开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总是比其他地区快半拍。浙江由此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钱塘观潮

浙江之所以叫浙江,因浙江而名。浙江也叫钱塘江、富春江,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一条河流。由于钱塘江出海口成喇叭状,海水在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下,杭州湾有著名的钱江潮,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慕名而来观赏钱江潮。关于观赏钱江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历代以来,无数的文人骚客留下了很多诗作。

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杭州湾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环境非常的优越,尤以杭州为最。杭州水网密布,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有“天上天堂,地上苏杭”之称。关于杭州的盛景,柳永所作的《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著名的宋词,将钱塘的形盛勾勒的淋漓尽致,尤其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句,让人如痴如醉。据说当时金帝完颜亮看到此诗后,对杭州倾慕不已,遂发动大规模南侵。

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杭州美景

更为著名的是,浙江曾作为南宋政府偏安之地,将南宋国祚延续了长达150年。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南下,攻陷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和皇室、大臣等三千余人北去,北宋覆灭。宋徽宗赵佶第九子赵构从济州(今济南)南下,在众文武大臣的拥戴下,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正式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南宋政权。但金人没有给南宋政权喘息之机,在赵构即位后的第二年,即建炎二年,便发动大规模南侵,宋高宗赵构便一路南逃,最后甚至逃到台州附近海上。在韩世忠,岳飞等名将的顽强阻击下,金军被迫退回北方。随后,宋高宗得以在杭州组建朝廷,升杭州为临安府,是为“临时安顿”之意。

南宋定都杭州,被认为是宋高宗偏安之举,但事实上更多的是无奈之举。

宋建炎三年,高宗赵构在金兵的追击下,逃至镇江,于是和群臣讨论去处。大臣吕颐洁请求高宗赵构驻京口,以作为江北运河沿线扬州、淮安等重镇的后援。但大臣王渊认为:“镇江止可捍一面。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险渊”。可以说,王渊短短的一句话,正好说出了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上的弊端,也体现了南宋朝廷所担忧的问题。

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京口南部的漕运通道

自孙氏东吴以来,太湖下游平原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京口、南京等固然险要,但其根本却在以苏州为核心的三吴地区,需要以三吴地区的粮粟以支持庞大的人口。如南朝《宋书》所言:“三吴内地,国之关辅,百度所资”。在梁末时,北齐兵入建康,陈霸先在京口举兵,常载便对陈霸先说:“齐若分兵先控制通往三吴的路,再往东抄略,则大事去矣”,盖因京口的根本在三吴。隋伐陈,东西并进,直指建康,而特命一军由东海入三吴,以断建康的粮道,于是陈不久就灭亡了。

而到了宋代时,太湖流域下游的漕运更加的发达,由长江通往三吴腹心苏州的通道甚多。其中,在江阴,就有锡澄运河可以连接京杭大运河而到苏州,在通州,渡江以后,就有福山浦、白茆浦等可以通往常熟直指苏州。因此,南宋之所以没在京口,是因为担忧金人自通州等处渡江据苏州,断京口粮道,抄京口的后路。而将都城建在临安(今杭州),则就没有了这些的顾虑。

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杭州北部太湖平原的地势

南宋将都城设在临安(今杭州),也不是就完全安全了。在浙江北部,为广袤的长江三角洲,其地势平坦,完全没有任何的形势可言,按照古人的说法,就是“传檄可定”。虽然在太湖下游平原上有众多的河道可以阻挡北方的骑兵军团,但如果北方用水军,则不能构成任何的障碍。因此,要保证杭州的安全,就需要将战略前沿推进到淮河一带,从而又进入“守江必守淮”的历史规律中。

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淮河防线和长江防线

在春秋时期,越国趁吴王夫差北上中原和晋国争霸时,一举灭掉吴国,但越国不能并有吴国旧地,又失去了吴国的屏蔽,最终也被楚国灭掉。在宋初时,北宋伐南唐,钱越的力量不足以联合南唐而对抗北宋,又不敢直接对抗北宋,只能坐视南唐被灭。等南唐一灭,钱越就没有了屏蔽,所谓唇亡齿寒,钱越终究要降宋。到了南宋初期,金军突破江淮之后,一路攻破南京,突破江淮防线而入独松关,高宗赵构一度逃亡海上。故顾祖禹尝言:“浙江之形势,尽在江淮。江淮不立,浙江不可一日保也”。

但浙江在面对北部威胁时,就完全没有抵抗力吗?这也不是绝对的,只要抓住浙江北部这几个要害,以浙江为大本营,还是能大有作为的。

第一个要害,便是湖州:

在太湖南部和天目山之间,有一段非常窄的路段。这就是著名的太湖南走廊。湖州就扼守此走廊的军事重镇。东汉末年,孙坚因军攻被封为乌程侯,三国时,孙皓也被封为乌程侯。因此,湖州也叫乌程。

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太湖南走廊

湖州,有一条重要的河流,即苕溪。苕溪有两源,一源在天目山北麓,经安吉,梅溪,在湖州东北流入太湖,是为西苕溪;一支源于临安西部,沿天目山南麓往北流,在湖州合西苕溪,是为东苕溪。在晋代时,吴兴太守殷康引苕溪之水分出一条运河,东北经南浔镇,至平望镇而合于嘉兴的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就是著名的曰荻塘,也叫烂溪。自荻塘运河开凿以后,便成为用兵的重要通道,尤其在明代时,明军伐张士诚(盘踞于苏州),以湖州形援相接,羽翼未剪,于是先攻湖州。张士诚遣其将李伯升赴救,由荻港潜入城,即为此运河。

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湖州所控制的要道

另外,湖州和杭州之间,水网密布,也可通过水运。在南宋时期,修有运河官塘河。

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由湖州北出的水陆通道

因此,水路由湖州渡太湖到宜兴、溧阳,然后指东坝,则金陵震动。陆路由湖州到广德,指芜湖、当涂,则合肥、寿春危矣。同样由湖州经荻塘运河可到苏州,经官塘运河可到杭州,因此,湖州为水陆冲要,故顾祖禹言:“夫湖州南卫临安,北巩吴郡,势如左右手,顾可忽乎哉?”

第二个要害,便是嘉兴:

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

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争霸,嘉兴就是重要的战场。据《左传》记载:“吴伐越,越御吴于槜李,阖闾伤还,卒于陉”,槜李,即嘉兴的古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嘉兴又叫由拳,柴辟等,为浙江抵御苏州方向而来的威胁的前沿,东晋咸和年间,苏峻作乱,顾众率军讨伐之,但为苏峻的部将张健所败,于是退屯柴壁(今嘉兴)。众人都劝顾众渡过浙江,顾众曰:只要固守柴壁(今嘉兴),可得全钱唐以南五县。临平人范明也对顾众说:“此地险要,可以控制敌寇,不可放弃。”

嘉兴之所以能成为江东都会,自然是运河。嘉兴地势卑下,附近河流水泽纵横,非常适合开凿运河。早在春秋之际,吴越争霸,嘉兴的水网就是重要的运兵孔道。在三国以后,经六朝长期开发,江南的运河已经比较成熟了。到了隋代时,隋炀帝便利用前人故道,修筑有江南运河,而嘉兴就为重要的节点。

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嘉兴的枢纽地位

除了京杭大运河外,嘉兴还可以通往杭州湾。

在嘉兴的东南部是乍浦,嘉兴、平湖之水都由此汇入杭州湾。由乍浦到嘉兴,有运河相通,据《嘉兴府志》载:“乍浦 在治东南三十里,亦曰乍川,其水旧自官河出,达于海”。

故元代时,乍浦为重要的出海港口,元初置市舶司于此,当时全国只有四处港口设立市舶司,而乍浦为其一,其他三处为宁波、泉州、上海。由此可见乍浦海运之盛。

正是由于乍浦可由运河直通嘉兴,以至苏州、杭州,此处便成为倭寇入侵的重要入口,故为防倭要害,明代时,筑有城,并设重兵,是为乍浦所。嘉靖年间,明将刘岱曾败倭于此。

由乍浦沿杭州湾海岸线往西南,为海盐县。海盐县有众多的水道,其中,由运河海盐塘可以通嘉兴,由盐平塘可通平湖。因此,海盐南通大洋,北近嘉兴,平湖。不但为平湖,嘉兴的门户,也是浙西的咽喉,《读史方舆纪要》云:“海宁一卫,尤为要害,鱼盐饶给,商旅四通,亦江东之雄郡也。”

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明代杭州湾两岸的卫所

在明代时,此处为防倭重地,明廷在此筑有海宁卫。海盐同时和杭州湾南岸的观海、临山二卫相对,据《图经》载:“县南海岸与宁、绍二府相对,深夜籁寂,往往鸡犬之声相闻”。虽然有点夸张,但不失为控扼杭州湾的要地。

在海宁卫南部,为澉浦。嘉兴南部之水,大都由此入杭州湾。同时,修有运河通嘉兴,故《水经》:澉浦之水,通于巨海。此地也是军事重镇,宋开禧初,置澉浦水军。明代时,洪武中,筑城浦上,置澉浦所及巡司于此。

由上可见,京杭运河、乍浦、海盐、澉浦等地的水运通道俱会于嘉兴,故嘉兴为水运枢纽,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处于江海之畔的浙江,海路必然也是重要通道。由杭州湾北上,可以由长江口溯长江而上,攻镇江,南京。而乍浦、海盐、澉浦等口,便是控扼杭州湾海路的重要据点。宋末元初,在蒙古攻破南京后,便发三路大军直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其中陆路分别由广德和苏州直指杭州,而水路则由长江入海,再沿海岸线进入杭州湾,由海路趋澉浦,剪除临安(杭州)海路屏蔽。

第三个要害,就是独松关:

湖州、嘉兴为北方正面用兵之道,则独松关就为出奇之道。独松关处于天目山中的独松岭上,为南、北苕溪上游河谷最近处,天目山中最窄处。由江淮而来,经广德、安吉而入独松关,一路可谓一马平川,可以说是最便捷之路。在此路中,广德、安吉等地势空旷,无险可守,只有独松关处于山岭之中,岭路险狭,为杭州北部巨险。尤其在南宋期间,南宋定都临安,独松关便成了南宋的命门。东南有事,独松关是必争之地。宋建炎三年,兀术自广德过独松关,见没有人驻防,便对其部下说曰:“南朝若以羸兵数百守关,吾岂得渡哉?”南宋末年,宋廷以元兵渐迫,于是遣将驻守各要害,命罗琳驻守独松关,元将阿剌罕自建康分兵出广德,攻破独松关,临安(今杭州)震惧。

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独松关

自宋元以来,由于独松关屡被突破,后世之人对独松关更加重视,而独松关的防御也更加严密。除了独松关之外,独松岭上还有其他的谷道,于是人们又设有百丈关(今百丈)、幽岭关(今幽岭)二关,控扼独松关附近的其他谷道,此二关和独松关一起合称独松三关。

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独松三关

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的部将项普略等屡犯杭州,攻独松、百丈、幽岭三关,董搏霄击之。董搏霄先以兵守双溪(今双溪镇,为独松关南下必经之地),然后分为三军,一军出独松,一军出百丈,一军出幽岭。然后会兵捣贼巢,遂乘胜复安吉,又进克广德,平徽州。

第四个要害,便是昱岭关:

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是金国和蒙古的首要打击目标,而南宋当然要以杭州为中心,来构筑外围防线。嘉兴、湖州、独松关等因能够大举,自然为金、元等用兵的主要方向,从而为南宋重兵防守的地方。在杭州西部,为著名的徽州盆地。徽州其处于天目山、黄山之中,路通四方,为群山中的一个交通枢纽。由徽州可以北通宣城、铜陵,南通婺源、衢州,西通九江、景德镇,东通杭州,尤其以由东通杭州这条通道最重要。

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交通枢纽徽州和昱岭关

关于这条通道,其由徽州经北岸、霞坑、杞梓里、三阳、昱岭关、颊口、龙岗、昌化、太阳、於潜等镇而到杭州,此道沿途为深山峡谷,非常的险峻。南宋朝廷为扼守徽州通往杭州的谷道,设有昱岭关。此关为杭州的西门,《读史方舆纪要》云昱岭关:“右当歙郡之口,东瞰临安之郊,南出建德之背”,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在古代时,很多重大的战争都在此爆发。

在元末明初时,昱岭关尤其为杭州西部的咽喉,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遣项普略等掠徽、饶、信(徽州、上饶等地)诸州,遂陷昱岭关,攻杭州,董搏霄将其击退。不久农民军又自昱岭关攻於潜,董搏霄再次复将其击退。董搏霄便是沿此谷道,自杭州而西,先败之于於潜,又败之于昌化,复收昱岭关。元至正十七年,徽州又被农民起义军所破,元将李克鲁会军昱岭关。败农民军于关西,遂复徽州。后朱元璋自金陵南下宁国,克徽州,道昱岭,败克鲁之军,于是平定两浙。

一口气看懂浙江的重镇(一)

北方进入杭州的五条主要通道

以上便是古代北方势力对浙江用兵的最主要的四条通道,如果加上海路的话,共为五条。在这五条通道中,尤其以湖州、嘉兴这两个方向最为重要,盖因此二者水陆皆便捷,向来是大规模用兵之道。而独松关岭高路窄,非常适合防御,为出奇之道,若无嘉兴湖州方向的正面牵制,加上独松关疏于防御,则其断然难以被突破,昱岭关路更是深山峡谷,殊为艰难。至于海路方向,由于在蒸汽机发明之前,人们在海上航行,只能靠自然力或者人力提供动力,且极易受海洋气候的影响,故海洋航行非常吃力,也非常危险,也是出奇之道。但无论如何,浙江北部的地势是非常平坦的,且水陆皆便,若没有江淮的屏蔽,盘踞于浙江的政权灭亡是迟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