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东方都在微笑

《神曲》| 整个东方都在微笑

我不知道宗教信仰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神人但丁借着宗教神学的外衣,用瑰丽的文字和浪漫的想象塑造了一个丰富立体的来世。


其中娴熟穿插圣经新旧约的典故和古希腊神话故事,在失去自由流亡异乡时仍不忘祖国统一,想要从精神层面影响人的实际行动,让他们摆脱困苦的局面,将其引致幸福的境地,从这一点来说但丁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不为过。


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不信星座和命运,但用了一个月啃完了但丁花费十多年时间写完的神学著作《神曲》,愈发觉得无知像卡在喉咙里的刺,龇牙咧嘴试图将其拔出却徒劳。


初拿到书大概翻了下:WTF。。。


耐着性子跟着田老的注释慢慢消化,姑且能随着他细腻婉转的笔触打量这三个宏伟严肃的臆想出的世界。


就像曾几番到圣心和玫瑰大教堂静坐,听粤语版的弥撒寻求哪怕一个清晨的安宁,在哲蚌寺尘土飞扬的天台上听身披红袍的大和尚在骄阳下辩经;


就像更久前遥听艾提尕尔邦克楼传来的阿訇的呼唤,召集信徒们赶往清真寺做礼拜,宗教神学的隐秘与深邃,让人接触起来像磕了药似的兴奋。


(李诞在十三邀里讲:什么?年轻人怎么可以不写诗?!!若是在现场,估计又有多少人奋起而按之了。


这是现代社会的现实啊,大家都这么浮躁,谁还有那矫情劲儿无病呻吟。


对,很多人认为诗歌是无病呻吟,可惜了那些真正好的诗歌,没有接触过奥登、托马斯、聂鲁达甚至是后期获得过诺贝尔奖的鲍勃迪伦的作品,怎么能闭眼将四十米大刀砍下的。


但丁的这部长篇史诗,若真读进去了,开了脑洞和他一起臆想出的世界的精彩,会叫你惊讶到怀疑人的想象力)


了解下但丁写《神曲》的时代背景:


但丁1265年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起源地),当时的意大利四分五裂,中部宗教领袖教皇和北部现实社会执权者皇帝之间冲突不断。


但丁想宗教不应该干涉世俗社会的生活秩序,于是强烈反对教皇和后来分裂为黑白党的贵尔弗黑党,后来由于无须有的罪名被流放在外。


但丁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停下手中的的《筵席》和《论俗语》,用了约十四年时间著成这部史诗。


有些童鞋可能不太了解教皇到底为何人有何权利,竟然能左右世俗社会皇帝的权利,可以看下风中的女王,无论是大英帝国、德意志还是意大利,权力的制衡总不能稳妥,最终滋生明争暗斗与杀戮,冲突无可避免,13世纪爆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在借书之前查阅过不同的电子翻译版本,就谨慎性和翻译的自由度来讲,我选择了田德望的版本,田老先生在翻译此作前犹豫将其翻译为诗歌还是散文,最终自谦认为译者本就等同于背叛者,造诣不如作者本人,再用诗歌根本词不达意,最终还是用散文的形式将其译成。


就个人读后的感觉来看,地狱是其翻译的最为细腻传神的一部,尤其是翻译量为正文三倍之多的注释,综合了神话与现实中大量绮丽传奇的故事,后续如果想读神曲一书,可以精读此部(天堂一部翻译的不尽如人意,建议读王维克先生译本)。

开篇第一句简洁干练,说但丁本人在35岁时迷失正路,走进了一座幽暗的森林,先后被豹(象征肉欲)、狮子(象征骄傲)、狼(象征贪婪)挡住了去路。


此时“用处滔滔不绝的语言的洪流的源泉的”维吉尔的灵魂出现在他面前,为他游历地狱和炼狱做向导,后来由但丁心中的圣女贝雅特丽齐带领他游历了天堂。


诗歌原文一共4720行,每段整齐押韵,都有三行,每部三十三章加上序曲章节一共一百章。


但丁的想象中,人死后的灵魂终究会去往这三个地界中的一个,或经历永无尽头的痛苦折磨,或在痛苦和幸福的边缘徘徊浴火重生,或享受永世的幸福安宁。天堂和地狱永远存在着,而炼狱会在世界末日的那天消失。


但丁臆想的世界里,地狱位于耶路撒冷的地下,炼狱则刚好是地狱的对拓点,在炼狱中的人若有善人在人间为其祈祷,他停留的时间就缩短了(想起寻梦环游记中亡灵节,逝者若没在活人记忆中,算是真的死去了),天堂则是由托勒密天文体系的九重天构成。


向导维吉尔象征着哲学和理性,圣女贝雅特丽齐象征信仰和神学,在他们的引导下,但丁最终得以见到三位一体的“上帝”,达成他此行的最终目的。


全诗内容精彩绝伦无可非议,但由于古希腊神话知识匮乏,读起来真够吃力。


且读到的是人家嚼好的馍馍,若将中文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翻译成英文,会成啥样子,就大概知道我们读到脑袋里的是滤过多少精华后的结果了。


抛却这个不说,诗人毕竟是诗人,在那个明争暗斗的隐晦年代,写了一封《致穷凶极恶的佛罗伦萨人的信》,因此被流放数年,却仍然敢直抒胸臆大呼我不服你的统治之类的妄为话语。


此外全书用满篇精彩玄妙的比喻来含沙射影,要想看懂他到底想讲个什么意思,需通晓圣经新旧约各部各章节和中古之前神话典故以及当时意大利党派斗争细节才可,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精彩的描写(个人所见):


“唉,奴隶般的意大利,苦难的旅社,暴风雨中无舵的船,你不是各省的女王,二是妓院!”——直接表达对意大利现状的不满(要是换成在古代中国这样讲,早就被满门抄斩了吧);


“像受夜间寒气侵袭而低垂闭合的小花,一经阳光的照射朵朵挺起在梗上开放”——诗人借此形容自己听了向导维吉尔的话茅塞顿开,疑虑全消精神振奋,精神转换的神情像画一样惟妙惟肖;


“喝了欧诺埃河的水,像新树长出了新叶,欣欣向荣”——也是一种动态的画面,借此形容精神上获得新生;


书中屡次提到灯芯草,借此形容人谦卑的性格;


那颗引起爱情的美丽的行星使整个东方都在微笑,把尾随着它的双鱼星遮住;


最为奇特的是,诗人对群星情有独钟,或许诗人隐意黎明前天空的启明星,象征胜利和希望,三部书的末尾章节,均用其收尾:


“我们从那儿走出去,重新见到了群星。”——地狱


“我从最神圣的水波中折返,...身心纯洁,准备上升到群星。”——炼狱


“我的欲望和意志已经在爱的作用下好像各部分全受相等的动力转动的轮子似的转动起来,这爱推动着太阳和其他的群星。”——天堂

全书通篇看似在写宗教神学,但丁实则是将这些浪漫的想象映射到现实生活中,人死后的魂灵要经过地狱的磨难、炼狱的洗礼最终升入象征永恒的天堂。


在他的意识中,人的罪恶分为怒、骄、妒、惰、贪财、贪食、贪色七种,惩罚方式各不相同——在硫磺和火焰中熏闷、强迫进食老鼠,蟾蜍和蛇、在油中煎熬、丢入蛇坑、活体肢解、投入冰水之中、轮裂,最重要的是,他们已是魂灵,无法忍受痛苦却也求死不能。


但丁对基督耶稣圣母玛利亚和圣子怀有极高的敬意,他甚至不在文中直接称呼他们,也赞美现世中的神学家、十字军、隐士、圣女圣徒,他们幸福欢乐地生活在永世宁静的天堂。


他憎恶哲学家拉丁尼,因为他否认人死后有灵魂存在,甚至认为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善于权术,就连在他笔下昂首挺立对地域极为蔑视的法利那塔,因为党派斗争和蒙塔培尔蒂发生战争使佛罗伦萨陷入战火,灵魂也因此统统下了地狱。


但丁就像是三个世界的执政官,自由地在臆想的世界里,用理性和愤怒批判性地让元神们各归其位。


八百多年后,全世界的二十多亿基督信徒们仍在以相同的方式寻求心灵的安宁,他们总相信有这样一片乐土,供来世灵魂栖息修行,不仅是心灵的避难所,更是对现世生活聊以慰藉,要不人们为什么总会回忆过去假想前世,其最终目的难道不是为了更好珍惜当下,把握现在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