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千年,为何现在还有人推崇儒家,儒家思想如何发展的?

小南史


儒家与道家最早是一个阶级划分的概念。

道家的前身是贵族奴隶主国“人”,他们的远祖是炎黄百姓联盟。

儒家的前身是平民奴隶黎“民”,他们的远祖是蚩尤九黎部落。

工业为主的轩辕氏黄帝与农业为主的神农氏炎帝结成“工农业联盟”,集合“百姓”势力,打败了专业从事农耕的蚩尤九黎部落,在涿鹿之战后,胜利的炎黄就成为了奴隶主,成为统治地位的“人”,失败的蚩尤就成为了奴隶,成为被统治地位的“民”。

而“民”的特点,就是他们一定是“独眼龙”,“民”的造字意思就是怎么直白,正因为如此,东夷九黎部落的“民众”就一直反叛不断。

殷商革命推翻夏王朝的“盟主”地位,武王伐纣推翻商王朝的“盟主”地位,对于上一届“盟主”,应该说一直都是两线作战,最终会走向败亡的局面。

所以在殷商后裔反叛下风雨飘摇☔️的周王朝,诞生了一个天才的政治家----周公旦,面对奴隶社会的固有矛盾,决定开展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将以前的奴隶性质的“民”系统选拔产生为自由民性质的“儒”,“儒”,就是一种“根据需要而选拔产生的人”,周王朝决定利用宗教形式开展这个选拔工作,这个宗教,是为了选拔“儒人”存在的,故被称之为“儒教”,这样,周王朝也就开始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是极度繁荣的,在儒教背景下,中国式的“启蒙运动”开始了运作,这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诸子百家”。

社会的主要阶层是:代表贵族阶层的“母神信仰”道家、“父神信仰”法家和“次子信仰”兵家;代表平民阶层的“长子信仰”文儒儒家、“幼子信仰”武儒墨家。

所以需要注意的是,上古的“儒”,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是一种单纯的职业上的划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阶层的划分。

道德(儒)家老子、儒家孔子时代,受到道家周公旦组建的儒教思想的影响,追求的是贵族道家的“人主主义”(国家宗教神权)和儒家的“民本主义”(国家世俗行政权)并存,即“道家为主,儒家为辅”的思想流派。

所以我们看老子的《道德经》的时候,要注意它既有道家的“人”学的《道经》,指导国人如何运用宗教神权,如何“得道成仙”,也有儒家的“民”学的《德经》,指导“民众”如何运用世俗行政权,如何“重新做人”。

在《道德经》中,“人”(奴隶主)与“民”(奴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像“百姓”(贵族)与“黎民”(平民)是不同的概念一样,“小国寡民”思想,其实就是要减少社会奴隶阶层,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意思,“愚民”思想,指的是“愚奴隶性质的民”,不包括“愚奴隶主性质的人”。

这里要说一下什么叫“德”?

“德”在上古,指的是一种“人”(奴隶主)组织的,“民”(奴隶)参加的登山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将攀爬到一定高度的“民”选拔出来,证明他们“身体素质好”,将他们的名字载入荣誉板上,就可以免除“被琢瞎一支眼(以明确奴隶身份)”的刑罚,这就是“明德慎罚”制度,即通过“德”的方式来减少“罚”的适用,从而使黎民奴隶获得光“明”,这种活动产生的“新人类”,就被称之为“儒”。

故此,《德经》的内容,就是如何道家选拔、任用儒家的理论著作,实际上就是“儒经”,老子的道德家,实际上就是“道儒家”。

“儒”可以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1.“文士儒”(头脑反应快捷),其生存理念就是儒家;

2.“武士儒”(身体素质超群),其生存理念就是墨家;

3.“女性儒”(生育能力强劲)的妇孺,她们的主要原则是“后宫不得干政”;

4.“男性儒”的小人,这里的“小人”,只是“小宗之人”(家里的庶子)的意思,而“大人”,则是“大宗之人”(家里的长子),他们的主要理念是必须接受“大人”的指引。

由于儒家的产生,划分了道家的一部分权力,所以“道家法派”就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主张,国家为了实现中央集权,应该实现绝对的“人主主义”,全盘排除“民本主义”的适用,这就是“焚书坑儒”的本质目的。

结果秦王朝的思想镇压,虽然导致了儒家的蛰伏,但也导致了儒家对政权存在的漠视,其实他们可以轻易的抵抗当时的叛乱,第一个进攻秦王朝的是原楚国贵族周文,结果失败了,第二个先期进入关中的是平民儒家的代表刘邦,结果儒家选择了不抵抗政策,秦王朝就因而亡了国。

接下来的“楚汉争霸”,实质就是“贵族兵家与平民儒家争夺统治权”,最后还是平民儒家胜出。

但取得天下之后,平民儒家的“志得意满”,并没有维持多久,刘邦又迎来了军事上不合时宜的惨败,汉王朝也不得不再次引入道家贵族力量维持国家统治,这就是“文景之治”。

接下来,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家自感力量已经丰满,就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真正实现了中国式的“民主”,有“奴隶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文儒的代表,有董仲舒(教书先生)、桑弘羊(商贾)、公孙弘(屠夫)、主父偃(说客)、江充(小吏)。

武儒的代表,有卫青(骑奴)、霍去病(私生子)、李广利(乐工)。

妇孺的代表,有第一位儒家皇后卫子夫,及风华绝代的李夫人。

小人的代表,首推籍福,他不单纯以权势为依规趋炎附势,表现出了完全的儒家气节,汉武帝封其为“长者”,虽然没有实权,但在当时,这已经是至高无上的“精神荣誉”了。


河东来


现代社会依旧有人提倡儒家思想很正常,因为现代社会的儒家本就不是几千年前的先秦儒家,更不是汉代董仲舒的儒家。儒家思想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不仅包括儒家,即便是道家,还是佛学思想,都不是僵化,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并且一直在不断发展创新。

我们现在看到的儒家,和几千年先秦时期的儒家大不一样,而我们现在社会所需要的儒家思想,也是被现代人改造后之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并不是僵化不变的,下面就先秦时期,到汉朝、唐、宋明几个朝代更迭中儒家思想特色来进行阐述。

(1)先秦儒家:在礼崩乐坏的大时代提倡“重礼”,以期恢复社会秩序

在先秦时期,社会大抵是战乱年代,面对“礼崩乐坏”的大环境,儒家先贤进行了诸多思考,认为要恢复社会稳定发展,就要解决社会秩序混乱问题。所以先秦时期的儒家先贤,思想里面多少总是在强调“礼”的。从孔子的“礼”到荀子的“隆礼重法”,都透露出儒家先贤对恢复社会秩序的重视。所以,先秦儒家的特色,大抵就在于其对“礼”的维护了,而对“礼”的强调,也是适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

(2)汉朝时期的儒家:巩固君主权利

汉朝时期,以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为代表,儒家成为汉朝相对繁盛时期的主流思想,而带领汉朝修养生息,渐渐恢复国力的“黄老道家”被“拉下神坛”。其实也不必为“黄老道家”鸣不平,学说特色决定了这一结果。“黄老道家”的“无为”用来治理“盛世”,哪里压得住盛世下因利而生的“欲”呢?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经济实力恢复得差不多了,就需要董仲舒之“独尊儒术”帮忙治理治理社会秩序。

只是,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先秦儒家是有一些差距的,董仲舒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先秦儒家学说基础上进行“扬弃”般的发挥。比如,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到荀子的“天人之分”的性恶论,都体现了先秦儒家对主宰人之命运的“意志之天”这一观念趋于远离和否定的态度,而董仲舒则提出“天人感应”,认为天可以和人相互感性,如果君主不尊天而爱民,就会受到天的惩罚,董仲舒这里的天对人类的政治活动有一定的主宰意味。

但是董仲舒提出“天然感应”也是有原因的,一来,巩固君主的权利,提升君主的权威,二来也在利用“天的惩罚”束缚君主,强调君主切莫胡作非为。

基于此,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实则是在先秦儒家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社会环境进行扬弃和改进而来,符合汉朝汉武帝时期的社会大环境,而其思想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对君主权利的巩固。

(3)唐代儒道哲学:将外在名教礼法,上升到内在理性需要

到了唐代,儒家思想又因为时代环境的改变,而出现了一些改变。唐代经历了魏晋玄学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渐渐下跌,道家以及佛学思想更具优势。为了与道教和佛教竞争,儒家思想在韩愈、李翱等思想家的努力下,开创了新学风。

汉代时期,到韩愈、李翱之前,儒者主要就是对古代经典进行注梳、训诂,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大抵就是在强调名教理法,但是却缺乏对名教理法内在合理性的思考,这容易导致理法僵化成教条,容易衍生“伪”,也容易束缚人的“内心”。

受到佛学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以韩愈和李翱为代表的思想家创立了心性学说,强调正心、诚意以修身,继而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其对“正心”、“诚意”的重视,并借此将内在修养和外在明教结合,让名教理法不再是类似“外在束缚”的存在,将其上升到内在理性的需要。

这一点,也是极其符合当时佛家与道家学说盛行的大环境的,毕竟,佛学与道家学说,比较注重心之自由,在人的身心修养上,往往给人的启发更大。而儒家在此之前更多强调外在就事论事的名教理法,对于名教理法于人之内心自由的束缚尚未有太大考虑,这自然导致其比不过道家和佛学。

而当时尊崇儒家思想的思想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继而借鉴吸收佛学、道家在“心性”上的研究,发展创造了唐代的儒道哲学,将外在名教礼法,上升到内在理性需要这一高度。

(4)宋明的理学与心学:越来越注重心性修养

唐代的儒道哲学,一来照顾到社会秩序的维护,二来,将外在名教与心性修养结合起来,让名教礼法不再是类似外在教条的僵化规则,而是人的内心认同,这其实某种程度上也照顾到了人之内心的感情需要。唐代儒道哲学超越现实名教礼法,并提升到更高的精神最求层面,被宋明理学发扬光大,而这一思想,到了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

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曾经就提出过“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人是理气合一的,而理是至善的,人的心不动时,心与理同,是至善的,但是人心一动,就有了情,而情就有善恶的分别了。与人性不一致之过度的情,就是恶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过度之欲。所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消灭人的“过度之欲”。

到了王阳明时期,王阳明选择性借鉴和吸收了朱熹等前人的思想,又在孟子之性善论基础上提出了其“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思想,而其“知行合一”更是对后世影响巨大,旨在强调人先天具有良知,人的善念是良知的“行”,人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指导行为的“念头”需是符合人先天之善的良知的,否则人的行为就不符合自己的天性,属悲哀的存在。

我们不难看出,从唐代的儒道哲学,再到宋明的理学与心学,人们越来越注重人的内心修养。这一点,首先说明人们渐渐从现实层面的物质追求,上升到了精神追求。其次,也说明,外在礼法之僵化运用,衍生了许多“伪君子”,而对“心性”之修养的重视,也表明了人们对“虚伪”的排斥。

(5)总结:儒家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每个时代的儒家思想都有其与时代相适应的特色

人类社会渐渐发展成熟,人的需要渐渐从物质转向精神,儒家思想也渐渐从外在名教转变成内在心性修养,儒家在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的儒家思想同样也是与时俱进下的产物,即便是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儒家思想。我们看待儒家思想,不要因它发源自几千年前,就说它是“旧的”、“落后的”,儒家思想能够发展到今天,它的传承没有断裂过,那么它的创新与发展也没有停止过。从先秦时期的儒家,发展到后面宋明时期,以至于到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在时间长河中根据人的需要展现其不同的特色,通过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表现的特色,我们可以看出,人越来越注重“心性”修养。而儒家思想,也同道家、佛学思想一样,对现代社会之人之“心性”修养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颜小二述哲文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就是儒家文化,在两千多年的演化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不论是穿衣吃饭,还是思维创作,都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中。

儒家思想之所以经久两千多年而不衰,归因于儒家思想在保持核心思想不变的基础上,在不同时代融入当时的新的思想以适应当时的社会,因此发展到现代,儒家思想不单单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而是融合了佛、道、西方哲学中优良的元素。儒家思想在与时俱进中得到扩充与发展,以致在当代文化复兴之际,焕发出新的活力。

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有这几大过程,孔子提出“仁”,子思融入道家的“性”,孟子提出“性本善”及“义”,荀子提出“性本恶”及“礼法”,董仲舒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天命神授”及“阴阳五行”,朱熹“理学”,阳明“心学”,待到清代王夫之,黄梨洲等等大儒,引入了西方的民主及科学元素,而现代的国学大师从不同方面对儒学研究,从而使儒学发扬光大。

虽然儒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但其“仁义礼智信”、“孝悌”等核心思想没有变,这些都是立足“人”的本质,不受时空的腐蚀;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指导着人具体的行为与实践。

儒家思想因其包容性,必定会不断发展,即使在西方文化为主流的当代,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



o轻羽o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在大部分时间里被作为统治思想不是偶然的,而是它对社会、国家、家庭、个人都有强大的正面意义。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之路,将治理天下作为读书人的理想,为读书人指出了一条明路。历史上很多人把这条路看作自己终身的理想践行。

儒家思想强调礼与仁。礼实际上是界定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对于家庭、国家、社会的秩序提供了保障。仁的思想则是儒家的理想状态,主张各阶层之间仁爱、仁恕、亲爱,个人讲求孝道,这对缓和社会矛盾,使国家、民族、社会保持团结有很大好处。所以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儒家稳定社会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包容。不排斥儒学之外的其它学问,所以儒家思想很容易与其它思想并存,并善于从其它思想中吸收营养。比如董仲舒吸收了道家黄老学派的部分思想,朱熹吸收了佛教的部分思想创立了理理学,王阳明也吸收了佛教部分思想创立了心学,使儒家思想始终保持了思想的丰富性,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脊髓,融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了民族血液的一部分。比如中国人强调百善孝为先,重视对父母尊长的孝和尊重,在这个问题上是不分高低贵贱的。这类脱胎于儒家思想的道德文化很多已经是我们这个民族无法割离的了。

儒家思想在西方现代科学文化思想的冲击下能否继续发展?会不会中断?我以为是不会的。儒学有强大的动力继续前进,在冲击之后中国有大量的读书人在观察、总结、反思,儒家思想会再次兼容一些西方优秀的思想为我所用,推动中华文化继续发展和创造!


孤岛历史


过了几千年,为何现在还有人推崇儒家?

试想一下,做奴隶久了,翻身农奴做了主人,一下子适应不了,而那些自认为是主人的正好借此机会将儒家封建的官本位思想搬出来作为其奴役大众的合法依据。在操作的过程中自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于是,历史不断的上演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且平稳的维持着这一过程。

儒家思想是如何发展的呢?

首先要给不同阶级的人规划一个行为准则,使其在此范围内自认为是‘主人’,即便是要饭的也会成为小猫小狗的主人,每个阶层的‘主人’可以在其范围内向下继续提出要求、规范行为、索取利益。而向上则称之为请求。以此类推……像极了现在传销的分配方式,使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就是利益的获得者并向着高等阶的‘主人’发展。


第二阶文明倡导者


儒家思想在二千多年的历史是怎样被推崇和发展的?我看过和记得的历史比较少,我也不是很懂,首先明白儒家思想是什么,古时孔子的教育纲要,要懂得天,地,君,亲,师。还有仁,义,礼,智,信。等等,我用一句话说,就是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包含了文化教养,品德修养,礼仪情感,思想信誉…等等,的社会生活伦理中。也表示正统传统的教育思想。

小时读毛主席语录,我记得毛主席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里面的道德就是儒家思想,现在的社会核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还有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亲戚称呼,诸如:儿女叫父母为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三叔三婶,等等关互,我们不会教育儿子叫父亲的名字吧。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无处不显示儒家的思想,大家可想而知儒家思想几千年发展了,而现在我们也生活在一定的儒家思想里。而且我们也在发掘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丰富知识,提升全民的思想水平,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国家富强安定,这就是发展儒家思想的最好体现。


山里人的见识少


因为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的根,所以要继续传承,以德育人,忠厚善良做事,不忘初心,牢记根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丁占爱


人闲了,肚里有些墨水,或多或少就显示出自已的文化来,自己作的不中用就抄些儒家词句来忽悠人。有想自己练炼,有想在同事中显显,有想巴结上级,有想卖弄几句在人前说话。坦坦荡荡学儒家的不多,大多是炒作自己。儒家学识礼仪是好的,可大部分目的虽然不纯,还是最终宣传了儒家学术。


东方翁k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分成两个小问题来回答:一是为何现在还有人推崇儒家;二是儒家思想是如何发展的。现在悦哥试着说说自己的看法。


01.

儒家的价值


为何几千年后的今天,还有人推崇儒家?这个问题,如果这样转化一下,会不会更容易回答:为何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象古人一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忠于职守,信守诺言?


儒家能够传承几千年,不是靠着“儒家”这两个字,而是这两个字后面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那些内容,是天地之道在人身上的显化,它们的主体就是仁义礼智信。透过将这些内容推向极致的宏观,或者极致的微观,都可以将我们引向返本归原的道途。


不只是现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要人类还没有完全觉醒,还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实现灵性的升极,儒家的传承就将仍然是我们前进的指引,无论有多少人忽视它,也无论有多少人诋毁它。


02.

儒家的传承


儒家思想始于孔子,后经曾子,子思,孟子等人的不断完善,终于形成独立而且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是思想上的,也是道法上的。它不仅有入世法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有出世法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出入无碍的体系,就叫内圣外王。


入世法的儒家,指引我们走向王道,也就是以仁义礼智信去修齐治平。而出世法的儒家,指引我们超凡入圣,也就是透过格致诚正,与天地宇宙相联通,实现与万物的合一与同源。


儒家传承不是靠强制性,而是依赖于我们内在的自发自动,而我们的自发自动,又源自于我们对于常乐我净的本能追求。无论处于哪样的时代,无论处于怎样的个人境况,我们对于安乐的期盼从未间断,因为那是我们的本源感受,而儒家的意义,就是引导我们回归本源。


儒家其实与道家是一体同源的,儒道的复兴,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就象历史的轮回一样,但这一次的复兴,能否避免春秋战国时代那样的悲剧性结局,却是未知数。我们能否利用这一次的复兴,实现灵性的突破性升级,谁也说不准。


不过,悦哥倒是希望,我们都能借这个机会,脱离轮回。毕竟,红尘是娑婆世界,娑婆即是遗憾。如果有机会能上升到更高级别的能量空间,不留遗憾,那有多美!



我是悦哥,我的梦想是“3+1”:读懂《论语》+《金刚经》+《道德经》这3本书,成为1个像张庆祥讲师那样的开悟者和传统文化传播者。欢迎【关注】,一起成长。



被催更的牧羊悦


孔儒为始,后分八股。其中的子思儒和孟氏儒合流为思孟学派,后被陆王心学继承;其中的孙(荀)氏儒被程(程颐)朱理学继承。大程儒学则偏向心学。八股之后有汉儒,汉儒之功重在厘定、校勘儒家经典作品。中有董仲舒改造儒家,确定皇权合法性,使儒家得以成为以后两千年中国思想正统。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无甚大家出现,但王弼、何晏、韩愈、李翱等人对儒家思想传承贡献还是不小。北宋五子和南宋四子将儒学引向理学和心学两条路,再加上明朝王阳明对心学集大成,儒学已不是本来面目。明末清初儒学大师多考据,考据之功居伟,他们山头多思想杂,但无太多开创。整体上儒家由起初的内圣外王经宋元变成明心见性,再经清中晚期再变为经世致用。此后儒家变得更加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今重视儒家重在先秦儒家,主要以孔孟儒家思想为主。孔孟儒家的道德观、教育观、人生价值观日久弥新,浩然长存,可与日月同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