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時梅殷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何按兵不動,誰也不幫?

別酒流年


其實梅殷就是隔岸觀火,以最大程度上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無論是朱棣還是朱允炆,梅殷都沒有表現出太過明顯的傾向,這樣子的不偏不倚在梅殷的思想裡,便是無論將來誰是贏家,他梅殷皆可以謀求到一個不錯的位置。

這般說來,梅殷就是個兩方面派,怕得罪人,更怕死。但若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梅殷此人心中無丘壑,只是個懂得用最大利益保護自己的人,說得好聽點便是審時度勢。

朱元璋雖然是有著嗜殺成性的爛名,但是對於子孫的安排以及江山社稷的安排來說,確實是用心良苦。朱棣17歲便被封為藩王駐守北平,其他兄弟亦是如此,而當時朱標便是核心。朱元璋原本是想憑藉著藩王來維護大明江山,但是藩王接二連三的去世再加上太子朱標的去世打破了朱元璋原本的設置,而北方朱棣的獨大更加威脅了南京的統治。

梅殷便是這個時候被委以重任,梅殷乃是朱元璋的女婿,也算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一支強大後援,但是朱元璋還是看錯了人,梅殷只是個文學方面的人,率兵不是他的強項,保護建文帝更不是他第一考慮。

朱棣起兵造反之後,雖然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但是究竟真相是什麼樣的,大家都心知肚明。而梅殷便是被安排到了淮安,據說是手握四十萬的精兵。但其實就是嚇唬朱棣的,先前的戰爭已經損耗了不少人力,這四十萬除去一些老弱病殘以及從民間徵集的濫竽充數之人,其實真正的精兵只有十萬人。

而朱棣在攻打南京之時,必經淮安,以進香之名借道,但是梅殷並沒有同意,反而割下使者的鼻子和耳朵以示警示。而朱棣自然是沒有辦法,只好繞道而行。從這一點上,梅殷似乎是得罪了朱棣,但是卻是對建文帝盡忠,偏向了建文帝。

雖然淮安這一關,朱棣沒有能順利過去,但是這並不妨礙他繞道而行去攻擊其他的關口。而此時手握精兵十萬的梅殷卻沒有做出任何舉動,而是任由朱棣一路廝殺到南京,逼得建文帝不知所蹤。從這一點上看,梅殷又是在偏幫朱棣,而棄建文帝於不顧。

所以或許在梅殷看來,無論將來誰贏,自己這方面都是對對方有著恩情的人、朱棣也好,朱允炆也罷,在將來論罪或者是獎賞時,他都是最大的得益方。

所以整體來看,梅殷是個兩面三刀的人物,怕死但是又能合理保全自己。若只是這樣,梅殷只能不算惡人也不算好人,但是梅殷的死就有點讓人啼笑皆非了。

朱棣登基之後,雖然表面上是正統,但其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梅殷時不時跳出來,指責朱棣的上位,時間一長朱棣自然是心生殺意,而梅殷的殺身之禍也是由此而來。從這一點上來看,梅殷似乎又是個忠於建文帝,像是幡然醒悟,想要為之前不攻打朱棣來正名,以免髒水潑到自己身上。

從這一生來看,梅殷此人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當了婊子還想立貞節牌坊。”


小鎮月明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靖難之役時梅殷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何按兵不動,誰也不幫?”

在朱元璋62歲的時候,太子朱標不幸去世,擺在朱元璋面前的一大難題就是立誰做太子?朱元璋最終的選擇的皇長孫朱允炆,雖然朱允炆很聰明,但是他性格過於軟弱,很難駕馭那些飛揚跋扈的開國功臣。於是便有了火燒慶功樓屠殺功臣等一系列清洗行動,為朱允炆稱帝消除威脅做好鋪墊,同時還為朱允炆安排了託孤大臣,希望在朱允炆遇到困難時能夠給予幫助。

這位託孤大臣就是梅殷,他不僅是當朝駙馬,娶得是寧國公主,而且還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女婿,曾稱讚其精通經史。可是,當朱允炆登基之後開始了削藩政策,導致朱棣對此不滿,並以“清君側,靖國難”發動了靖難之役的時候,為什麼梅殷手握重兵,卻按兵不動,沒有出兵幫助朱允炆呢?。

當朱棣起兵後,朱允炆命梅殷鎮守淮安,當朱棣派使者前往淮安,想借道淮安攻打京城時,梅殷將使者的耳朵和鼻子割了下來,並用朱元璋的靈牌將朱棣大軍逼退。朱棣只好繞開淮安直取大明京城。雖然梅殷沒有讓朱棣借道淮安,但梅殷也沒有派出兵增援京城,而且還沒有斷朱棣的後路,這對朱棣來說,簡直就是神助攻啊!減少了很多的麻煩。

梅殷為何會坐山觀虎鬥呢?一方面因為梅殷並非是統帥之才,沒有統率大軍參戰的經驗,而且史書上說他“恭謹有謀”,也就是說他做事十分謹慎,所以,作為文官的他舉棋不定,更不敢冒險,根本沒有把握能夠戰勝朱棣大軍。

另一方面,梅殷祖上就是牆頭草,他自己也很難在建文帝和朱棣之間做出抉擇,所以只好觀望了。梅殷的伯父本是元朝的官員,先投靠了紅巾軍,又加入了張士誠,後來轉投朱元璋獻出四州之地才被封為汝南侯的。我想梅殷有可能是學他伯父,看誰勢大就幫誰,沒想到朱棣僅用了兩個月就攻下了京城!


大史官


不熟悉明朝歷史的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梅殷這個人,他是朱元璋的大女婿、太子朱標的親妹夫,其妻子是朱元璋和馬皇后所生的嫡長女寧國公主。並且,梅殷還是明朝為數不多手握重兵的外戚將領之一。

據史書上記載,這位梅殷精通經史,其才華為當世人所仰慕,在朱元璋的十六個駙馬中,他最受朱元璋的喜愛。加上和他的妻子和朱標是親兄妹,所以在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被立為太子後,朱元璋有感諸位王實力強盛,便派梅殷率軍十萬鎮守淮安,負責保衛南京的北大門。

後來,在靖難之役中,梅殷先是自己在蘇杭一帶招募了新兵十萬,接著他又接管了徐輝祖的十萬大軍,再後來朝廷又抽調了近十萬禁軍精銳到淮安協助梅殷,這樣加上梅殷原有的十萬大軍,合計他麾下就有近四十萬大軍,這樣龐大的軍事實力,按理說足以保障南京的安穩。


問題是,在靖難之役的最後一年,朱棣率十五萬大軍揮師南下,他卻選擇繞過淮安,直接進攻南京。從某種意義上說,朱棣的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

舉個簡單例子,淮安作為一個擁有四十萬大軍的軍事重鎮,朱棣直接繞過它去攻打南京,這很容易讓他自己進退失據。

因為,這四十萬大軍一方面可以趁朱棣渡江時進攻他的背後,另一方面,如果他們覺得自己打不過朱棣的野戰部隊,那也可以通過騷擾朱棣運輸後勤物資的部隊,讓朱棣的軍隊陷入糧草危機之中。

從這層意義上說,梅殷如果願意的話,完全可以讓朱棣無法全力進攻南京。然而,在朱棣進攻南京的過程中,梅殷卻是什麼也沒做,即沒有率軍從背後進攻朱棣的野戰部隊,也沒有趁機在後方騷擾朱棣的野戰部隊,最後眼睜睜看著南京被朱棣攻破。

對此,很多人自然很好奇,為什麼梅殷什麼一直按兵不動呢?



其實,不僅僅是梅殷,當時很多坐鎮在江淮地區的將領和藩王,都選擇了按兵不動,坐觀朱棣和朱允炆鷸蚌相爭。而他們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因為他們從內心裡並不支持朱允炆。

因為,朱允炆上臺後,位置還沒有坐穩,就開始磨刀霍霍的全面削藩。於是周王、齊王被抓,代王被幽禁,湘王直接嚇得全家自焚。

表明上看,這是朱允炆在削藩,但其實呢,這是朱允炆在全面否定朱元璋給它留下的權力佈局。因為,現在在位的這些藩王和統兵將領,甚至許多軍政大佬,都是朱元璋留下來的。換句話說,他們都是朱元璋精心提拔上來的,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有著相互制約的作用。

但是,朱允炆一上來,就磨刀霍霍的全面削藩,要知道,這些藩王可都是和朱允炆血緣關係最親的人,如果連他們都被朱允炆毫不猶豫地幹掉,那其他人還有安全感嗎?

更重要的是,等到這些藩王全部被幹掉後,其他朱元璋時代的軍政大佬,比如梅殷等人,自然就變成朱允炆的最大威脅,那到時朱允炆是不是也要對他們下手?

從某種意義上說,朱允炆的這種行為,讓帝國的普遍軍政大佬都缺乏安全感。因為按照朱允炆的這種玻璃心,恐怕只有把普遍的軍政大佬,都換成他自己的親信,恐怕才會收手。

既然如此,梅殷也好,帝國的普遍軍政大佬也好,自然都缺乏全力支持朱允炆的決心,所以在靖難之役開始後,雖然大家還不敢明著反對朱允炆,但都有意無意磨洋工。

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朱棣率領一支孤軍,才能夠攻克南京,席捲天下。當然,這也是梅殷按兵不動的根本原因。


我是趙帥鍋


“靖難之役”歷經4年,在最緊要的關頭,建文帝任命顧命大臣梅殷為總兵官,鎮守淮安,把守住朱棣南下的關口。守握40萬大軍的梅殷卻按兵不動,放任朱棣的隊伍雄赳赳地朝南京奔去。很多人,對此大惑不解!

三少回答說:梅殷怕死。

梅殷,是何人?

梅殷,字伯殷,出身名門,是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

公元1378年,朱元璋將自己15歲的女兒寧國公主,嫁給了19歲的梅殷。青年才俊的梅殷,仕途一片大好,任駙馬都尉,後又加封榮國公。

寧國公主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生的女兒,愛女心切的朱元璋對這個精通經史,文韜武略的女婿很是青睞和器重!

但是,到了朱元璋的晚年,他親手描繪的大明藍圖,好像已經不怎麼受自己掌控了。老大朱標和老三晉王已死,老二秦王又成不了事,老四朱棣一支獨秀,在北方越來越強。

在這樣的環境下,皇太子朱允炆膽小懦弱,撐起大明江山恐怕很吃力!

而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文臣。那些曾經和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開國大將,幾乎都被自己處死了。留下腦袋沒有被殺的人,只有寥寥數人。

這些人臣服朱元璋是沒有話說,但是朱元璋死後,他們會不會臣服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那還是個未知數!

所以,在朱元璋臨終的時候,他秘密召見了自己很看重的女婿梅殷,把輔佐朱允炆的重任交給了女婿。朱元璋語重心長地說:

“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敢有違天者,汝討之。”

同時,朱元璋有專門下了一道遺昭給梅殷,針對將來如果有一天,誰敢造反的話,梅殷有權討伐。

這個說明,英雄一生的朱元璋,在彌留之際是清醒的。他要為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留下一個相對安全的政治環境,這道遺昭好像是一把尚方寶劍,但願能保護朱允炆!

梅殷行事謹慎

朱元璋駕崩後,21歲的皇太孫朱允炆即位。

其實,朱棣無論在哪方面看,都比侄兒朱允炆更適合接替大明的江山。父親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在朱棣的心裡是很鬱悶的。

偏偏不懂政治的朱允炆,一上臺沒多久,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削番,完全推翻了爺爺的佈局。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掌握著時局的主動權。在明初的時候,朱元璋制定了分封藩王的制度,把自己的24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當藩王。

一方面自己的兒子可以“鎮固邊防,翼衛王室”,另一方面可以讓他們的勢力,互相制衡。

朱允炆可比爺爺朱元璋差了一大截!

他上臺後一看:哇,全國到處都是自己的叔叔,手握著兵權。自己手中的皇權,不是太危險了嗎?於是,朱允炆為了增強自己的皇權,就開始削弱諸藩的權力。

他削弱的時候,還先趕軟的開始削。一年之內,5個小藩王被廢!最後剩下的,就是勢力強大的朱棣。

唉,朱元璋苦心經營的制衡政策,就這樣被朱允炆搞的稀八亂了。再說,這燕王朱棣正愁沒有理由造反,這不是送上門給人砍嗎?

終於,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朱允炆向來就怕這個叔叔,他派出了一撥又一撥的人去平定叛亂,結果一個接一個敗下來了。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允炆任命顧命大臣梅殷為總兵官,鎮守淮安。

淮安位於江淮平原東部,是朱棣南下南京的重要關口。奉命的梅殷帶領40萬大軍,在淮安駐守,梅殷對淮安的防禦之事很上心,發佈號令都很嚴明。

其實,手握大軍的梅殷,是很糾結的。

朱允炆上臺之後一系列的措施,朱棣隊伍的勢如破竹,氣勢不可擋!這說明了什麼呢?

自己可以擋嗎?

自己能夠擋嗎?

自己擋得住嗎?

擋不住的結果,是什麼樣呢?

諸位,別笑話梅殷的糾結,行軍打仗謹慎一些,沒有什麼不好哦。

梅殷知道自己打不贏朱棣

話說,梅殷在淮安有40萬大軍駐地。但是,這40萬大軍都是什麼人呢?一直潰敗的建文帝,難道還藏有40萬精兵的家底?

當然不是!

在朱允炆把淮安交給梅殷的時候,朝廷的軍兵資源因屢屢打敗仗,差不多已接近枯竭。梅殷沒有辦法,只能從民間動員百姓參軍。面對淮安這個軍事要地,梅殷對自己的40萬大軍一點底都沒有!

第1:駐軍的數量40萬,只是給在朱棣面前虛張聲勢,實際數量不到40萬。

第2:號稱有40萬大軍,大約包括輜重兵、雜役兵、甚至隨軍的家屬在內。

第3:朝廷撥給自己的兵,有一部分是戰場上活下來的殘兵,戰鬥力薄弱。

第4:梅殷本身不是打仗出生,又不善於訓練士兵,新招來的士兵沒有經過有效的訓練,戰鬥力並不強。

綜上所述:這支號稱40萬人的淮安駐軍,能上陣打仗的士兵,恐怕只有十萬出頭。

梅殷沒有統領大部隊參加過大規模戰爭的經驗,但是,他熟讀史書,並不是個對軍事一竅不通的二楞子!對自己手中的軍隊的質量,更不會盲目地評估。

朱棣是什麼人?

朱棣的勢力如何?

朱棣的戰鬥力如何?

他梅殷,比誰都清楚!如果硬拿自己的40萬水貨軍隊,去對抗朱棣的精銳部隊,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也許犧牲了所有40萬人的性命,也擋不住朱棣南下的腳步!

所以,當朱棣派使者來淮安,以給明太祖朱元璋進香為名,向梅殷“借道”淮安時。正在鬱悶的梅殷一肚子氣撒在使者身上:"進香之事,先帝有禁令,不遵守的人可是不孝。"

他又命人割去送信使者的耳朵、鼻子。放其回去的時候,梅殷對使者說:

"留下你的嘴巴,好讓你對朱棣說什麼叫做君臣大義。"

梅殷打仗打不過朱棣,對於一個小小的送信的人,他還是不怕的!

得到回信的朱棣很生氣,無奈之下,他只得帶領部隊拐了個彎,繞道揚州進軍南京,心中對梅殷記恨不已。

當然 ,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時候,梅殷也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去支援建文帝,更沒有派軍隊去阻斷朱棣部隊的後路。

梅殷怕死

1402年6月,朱棣的部隊如氣貫長虹,殺進了南京。在《大明風華》裡,朱棣緩緩地走進皇宮,說:我終於回來了!

七月,朱棣登皇帝位,是為明成祖。

這個時候,建文帝生死不明,滿朝的建文帝舊臣,被朱棣殺的殺,砍的砍,大勢清除了不少。而梅殷,還在淮安駐軍。

這時,明成祖朱棣逼迫自己的妹妹,梅殷的妻子寧國公主,給梅殷寫了一封血書。

接到血書的梅殷,明白自己追隨的建文帝已死,大勢真正的已去了。他哭著說:"本應君死我跟著死,君生我跟著生,但我姑且忍耐一會。"

於是,梅殷秘密地為建文帝發喪,算是盡君臣的最後一場情誼。之後,就去了南京。梅殷想不想去,他都得去,他的妻子、兒子、一家子都在南京。

梅殷不是方孝儒,不會當著朱棣的面罵他“你這個不孝之子”。

梅殷更不是景清,不會假裝歸順朱棣,然後再刺殺他。

梅殷就是梅殷,他雖然恨朱棣,卻只能是恨,什麼也做不了。至於他說的“姑且忍耐一會”這句話,是不是想先養精蓄銳,後東山再起為建文帝報仇呢?

這個,可能性不大!

因為梅殷來南京後,一直對朱棣很冷漠,表面上看就是很恨朱棣。我們想想,如果梅殷真有日後為朱棣報仇的打算,只少要表面上裝得像一些,不至於兩年後,自己連命都弄丟了!

三少說:

梅殷膽小也好,謹慎也罷,說簡單點,就是怕死。有後人說,他人品有問題。其實,這世界上怕死的人多了去了,難道都是人品有問題嗎?


三少yun


梅殷是否知兵?



梅殷確實擁兵40萬,但是梅殷是否知兵呢。是否又有能力打過成祖朱棣?明初學者焦竑曾說:“國初李曹公掌國子,梅都尉攝山東學政,皆一時文武才。”曹國公李文忠確實文武兼備,可梅殷確不盡然。

縱觀梅殷其官場生涯,幾乎沒有與軍事有關。

【一】洪武十一年,“殷視山東學政,賜敕褒美”。

【二】洪武十七年,“河南北平水命駙馬都尉梅殷等...往賑之”

【三】洪武二十八年,“命駙馬都尉梅殷等閱中都留守司屬衛軍士並籍其戶丁名數來獻。”

【四】到了惠文帝建文三年,才初掌兵事“遣駙馬都尉梅殷鎮守淮安。”



從其履歷來看,梅殷從未掌兵,都是一些臨時性的虛職,不是賑災就是巡視。這也是明代駙馬都尉的共同命運,有點“列爵而不臨民”的味道。

南北軍戰鬥力

還有就是大家忽略了40萬軍士的戰鬥力。成祖朱棣的士兵都是靖難以來的精銳,再加上寧王的朵顏三衛,雖然只有十五萬人左右,但是戰鬥力不容小覷。反觀梅殷鎮守淮安的40萬軍士,(乃召募淮南兵民,令軍士號四十萬,命殷統之),都是臨時招募的民兵。

洪武年間約有兵力120萬左右,李景隆伐燕被揮霍了50萬。明代兵制,京衛四十八衛,每個衛所約5600人,南京兵力約有27萬上下。其餘大部分都鎮守全國各地了。所以,梅殷手上幾乎毫無精銳可言,大部分都是民兵。

成祖朱棣企圖借道淮安,但是被梅殷“出誓書及遺詔”勸退燕王。所以梅殷所鎮守的淮安根本無甚戰鬥力,守城已是不易,別說主動進攻了,要不然也不用這種類似鐵炫的方式勸退朱棣了。

最後的結局

梅殷作為一個統帥,沒有判斷出北軍的軍事動向。僅僅兩個月,北軍繞道揚州攻下了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以寧國公主血書召回了梅殷,不是公主的血書梅殷還不知道南京以被佔領。

或許梅殷可以擁兵一方,但是大勢已去。偏安一隅又有何用,自建文帝即位以來,重文抑武,靖難起,各地武將、藩王都持觀望態度,何況此時朱棣已經攻下南京。

梅殷是一個矛盾的人,他忠義,但是南京攻破後又不自殺殉國。又不真心投降輔佐朱棣,卻為舊主建文帝秘密發喪、上諡號。《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君亡與亡,君存與存,吾姑忍俟之。”梅殷在圖謀什麼,在忍耐什麼,或許梅殷只是個普通人,或許只是放心不下寧國公主也未嘗不是。


仲木筆談


在朱元璋的眾多女婿之中,朱元璋最喜歡梅殷這個女婿。也許是因為梅殷的妻子是朱元璋的嫡長女寧國公主,也許是因為梅殷本人熟讀經書。朱元璋在去世之前準備立朱允炆為皇帝,朱元璋知道朱允炆尚且年幼有,立朱允炆勢必會引起不滿。於是朱元璋便秘密召見梅殷這位最得他信任的女婿,並令梅殷暗中保護輔佐建文帝。

雖說梅殷領了朱元璋的密令,在朱允炆即位之後帶著大軍鎮守淮安。可是靖難之役爆發後,梅殷並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數十萬大軍在梅殷的指揮下按兵不動,仍由戰事發展而不援助建文帝朱允炆。

那麼問題來了,梅殷為何不援助朱允炆,也不直接派兵支持朱棣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梅殷就是一個“騎牆派”,一個見風使舵的牆頭草。



當初建文帝剛即位的時候,梅殷作為朱元璋安排的輔佐大臣得到了重用,鎮守淮安。這個時候建文帝勢大,梅殷緊緊依靠在朱允炆這一邊。

後來朱棣發動政變,軍隊越打越強,朱允炆眼看落入了下風。梅殷動搖了。一方面繼續待在朱允炆的勢力中已經沒有了發展,令一方面如果直接投降於朱棣勢必會遭到世人的唾罵。

梅殷不想失去政治地位,也不想名節不保落得一個與反賊為伍的的稱呼。

於是,當朱棣意圖借淮安之路進攻時,梅殷“義正言辭”的拒絕了朱棣的要求,並割下使者的耳朵鼻子“警示”朱棣,表明自己忠於建文皇帝的立場。可是當朱棣進攻南京時,梅殷同樣按兵不動,既不救援建文帝,也不攻擊朱棣叛軍。

梅殷只是眼睜睜的看著京城被圍,看著建文帝的倉皇逃竄。

當建文帝失蹤的消息傳來,梅殷又假惺惺的哭泣感嘆,在接下來的歲月中梅殷依舊錶現自己忠於建文帝的模樣。這種兩面派的樣子最終讓朱棣非常的憤怒,無奈之下流放了梅殷,梅殷最後也溺死在了水中。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靖難之役可謂是明朝初年的一件大事,燕王朱棣在建文帝削藩之後,就開始打著清君側的口號起軍造反,最後經過4年的戰爭,一直打到當時明朝的都城南京,把侄子朱允炆給趕下皇位,自己當上皇帝。



朱元璋在沒死之前,曾經讓駙馬梅殷輔佐建文帝,當時梅殷確實手握兵權,手下兵力達到好幾十萬。只不過那是之前的事情了,後來可能朱允炆和梅殷之間的關係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好,所以並沒有受到重用,而是被派去守淮安。他守淮安自然不可能有多少軍隊,40萬守一個小小淮安城,怎麼可能呢?



梅殷是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他娶了朱元璋的寧國公主。本來梅殷也非常受朱元璋的器重,在朱元璋臨終之前確實也託付梅殷,要好好的輔佐朱允炆。可惜朱允文上臺之後,所重用的都是他所信任的一些文臣,而這些臣之類的這些人執政經驗都不足,結果搞出了削藩這種事情來。



當朱棣起兵造反之後,建文帝派出的軍隊一波又一波,但是並沒有打敗朱棣,反而被朱棣反殺。當時梅殷守淮安手下恐怕也沒有多少部隊,並且也不是前線的精銳部隊,只是一些地方守備軍而已,並沒有多少戰鬥力,所以朱棣南來的時候,他也沒有那個實力去阻擋。不過在建文帝篡位登上皇位之後,梅殷也確實比較硬氣,一直不服從朱棣,後來被朱棣給暗中害死。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梅殷是歸德下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人,明朝初年外戚、將領,汝南侯梅思祖之侄,明太祖朱元璋之婿。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把14歲的嫡女寧國公主下嫁18歲的梅殷,並且梅殷任駙馬都尉,加封榮國公,在諸多駙馬之中最受朱元璋喜愛,此後,朱元璋即將駕崩時也曾密令梅殷作為顧命大臣輔佐建文帝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即將駕崩時,梅殷在一旁服侍,因此朱元璋囑咐他道:“你老成忠信,可以將朱允炆託付給你。”又下聖旨給梅殷,寫道:“如果有違大者,你可以討殺他。”《續英烈傳》

由此可見,梅殷不僅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女婿,而且是朱元璋最信任的顧命大臣,朱元璋把輔佐孫子建文帝朱允炆的重任託付給梅殷。

不要懷疑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的眼光,梅殷的確是一個是一個文武全才、忠心耿耿的皇親國戚,朱元璋評價梅殷“精通經史,堪為儒宗”,可見梅殷傑出的文才。《明史》評價梅殷

“天性恭謹,有謀略,便弓馬,能騎射”。

可見梅殷是一個有勇有謀,而且擅長騎射的優秀將領。

但梅殷這樣一個文武全才的優秀將領,卻在朱棣繞道揚州進攻南京的危急情況下,梅殷坐鎮淮安,手握四十萬大軍而不發一兵一卒援救南京,甚至不派軍隊截斷朱棣後路,眼睜睜看著朱棣率領燕軍攻陷南京,推翻建文帝政權,梅殷的確有負朱元璋的託孤重託,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公元1398年,70歲的一代雄主洪武帝朱元璋駕崩後,20歲的建文帝朱允炆即位。

事實上,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老謀深算,而且性格與能力最像朱元璋,都比年輕仁弱的朱允炆更適合接替明朝的皇位。

朱元璋把皇位傳給皇太孫朱允炆,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的心裡是非常鬱悶的。

年輕的建文帝朱允炆躊躇滿志,實行建文新政,改革朱元璋的酷政,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受到臣民的擁護,但建文帝畢竟太嫩,一上臺沒多久,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削藩,完全推翻了祖父朱元璋的佈局。

朱元璋雄才大略,深謀遠慮,為了明朝的長治久安,朱元璋把自己的24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當藩王。 一方面自己的兒子可以“鎮固邊防,翼衛王室”,另一方面可以讓各藩王的勢力,互相牽制。

建文帝朱允炆卻不理解祖父朱元璋的深謀遠慮,朱允炆一看全國到處都是手握重兵的叔叔們,感覺自己的皇權受到嚴重威脅,他寢食難安,於是在齊泰黃子澄等親信大臣的鼓動下開始削藩。

其實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擒賊先擒王”,首先幹掉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但朱允炆卻欺軟怕硬,先幹掉了五個實力較弱的叔叔,結果打草驚蛇,讓燕王朱棣決定鋌而走險起兵造反。

朱允炆最大的失誤是放虎歸山,沒有把朱棣來南京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扣為人質,反而放他們回北京,讓朱棣毫無顧忌發動靖難之役。

但朱棣的靖難之役也並不順利,畢竟是以北平一隅之地對抗建文帝中央政府的全國軍隊,朱棣從起兵的一帆風順到後來東昌之戰中處處碰壁,使得他數次瀕臨險境,要不是朱允炆的婦人之仁——“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旨意,讓南軍將士束手束腳投鼠忌器,既不敢殺死朱棣,又難以活捉,只得放虎歸山。

燕王朱棣也恃此建文帝給的特權,單騎殿後,南軍無可奈何。 雖然燕軍屢戰屢勝,但因兵力不足,僅僅憑藉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是無法奪得天下,同時南軍數次戰爭使得兵力損失慘重,戰鬥力急速下降,因此雙方在公元1401年簽訂了停戰協議。

也是這一年梅殷奉建文帝的命令率領40萬大軍鎮守淮安,他對防禦之事很盡職盡責,發佈號令都很嚴明。

但朱棣只是緩兵之計,建文三年冬,朱棣耐不住性子,決定再次率兵南下,不過這次不再和鐵鉉、盛庸、平安等山東明朝將領等硬骨頭糾纏,長驅直入,直取南京。

既然朱棣要走捷徑那麼就不得不路過淮安,而此時鎮守淮安的朝廷主將正是梅殷!

朱棣派遣使者以進香為藉口欲圖向親妹夫梅殷借道,梅殷卻不給大舅子朱棣面子,公開拒絕說:“進香之事,先帝(朱元璋)有禁令,不遵守的人可是不孝。”

朱棣聽聞妹夫梅殷罵自己“不孝”,勃然大怒,寫信威脅梅殷說:“如今我興兵清君側,是順應天命,不是一般人所能阻擋的。”

為了自己表示忠於建文帝的決心,梅殷把朱棣派來的送信使者的耳朵鼻子割掉後,將其放歸北平,並對他說:“留下你的嘴巴,好讓你對朱棣說什麼叫做君臣大義。”

朱棣氣得火冒三丈,但朱棣只有十幾萬軍隊,也不想與手握四十萬大軍的妹夫梅殷拼個兩敗俱傷,朱棣只得繞過淮安從揚州進軍南京。僅僅兩個月後朱棣就攻陷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梅殷不顧新皇帝朱棣的威脅,毅然為建文帝發喪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

至於梅殷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對建文帝見死不救,不發一兵一卒去南京勤王?


首先,朱棣的燕軍直搗黃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繞道揚州攻陷南京,只有兩個月時間,讓梅殷等明朝將領措手不及,來不及派兵去南京勤王。

當朱棣的十萬燕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建文帝朱允炆自恃城中還有20萬大軍,要與朱棣議和,但令朱允炆意想不到的是城中明朝將領都被朱棣策反了,短短數日城門大開,朱允炆的建文王朝覆滅了。要不是朱棣讓妹妹寧國公主寫下血書,梅殷還不知大舅子朱棣當皇帝了。

其次,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靖難之役畢竟是明朝皇室之間的內部戰爭,作為朱元璋女婿的梅殷雖然想阻止大舅子朱棣篡位,但並不堅決。

梅殷作為朱元璋的女婿,對妻子寧國公主的親哥哥朱棣並不想痛下殺手。梅殷只是按照朱元璋的遺詔想阻擋朱棣篡位以保住建文帝的皇位,但他並不願意與大舅子朱棣拼一個你死我活。

何況建文帝自己都下令不許殺死叔父朱棣,你讓梅殷等大臣怎麼辦?

第三,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以後,對姑父梅殷這位顧命大臣並沒有加官進爵,特別重用,梅殷對建文帝朱允炆應該有不滿情緒,並不願意為他與朱棣決一死戰。

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最重要顧命大臣的梅殷,在建文王朝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梅殷沒有得到建文帝任何的封賞,甚至不如齊泰黃子澄等書呆子得到建文帝的重用。既然建文帝沒有給梅殷任何好處,憑什麼讓梅殷為他賣命?

正因為梅殷在建文帝朱允炆與燕王朱棣兩大集團之間的態度並不是非常決絕,導致梅殷在手握四十萬大軍的有利條件下,沒有堅決打擊朱棣的十萬燕軍,辜負了朱元璋給梅殷的託孤重任,導致南京陷落,建文朝廷灰飛煙滅!

但梅殷也為自己的優柔寡斷付出慘重的代價。

公元1402年七月,燕王朱棣登皇帝位,是為明成祖,時梅殷仍駐軍淮安,朱棣逼迫妹妹寧國公主咬破手指,寫成血書一封送與梅殷,梅殷見血書後大哭,詢問使者建文帝去向,使者說:“死了。”梅殷乃說道:“本應君死我跟著死,君生我跟著生,但我姑且忍耐一會。”

梅殷又聽從黃彥清的建議,為建文帝發喪,追諡孝愍,上廟號神宗,接著前往南京。

到南京後,朱棣親自迎接妹夫梅殷,說道:“駙馬你辛苦了。”梅殷冷冷地回答道:“勞而無功,只能慚愧罷了!”讓朱棣臉色變得陰沉,一言不發。

此後梅殷對大舅子朱棣的憤怒之情久久不能平息,經常有不平的言語和神態,朱棣經常派人於夜中潛入妹夫梅殷的府邸,為梅殷所察覺,梅殷更加憤怒,二人關係也就不可調和。

永樂二年(1404年),都御史陳瑛上奏稱梅殷培養死士,和女秀才劉氏勾結,詛咒朱棣。朱棣說:“我自己會處理。“因此朱棣讓戶部考核公、侯、駙馬、伯的儀仗從人數量,另外派錦衣衛將梅殷的家人押送到遼東。

永樂三年(1405年)十月,梅殷入朝,在過笪橋時被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等人擠入水中,溺死,年僅45歲。兩人卻上奏稱梅殷自己投水而死。後都督同知許成揭發此事,朱棣下令將譚深、趙曦作為替罪羊斬首,抄沒其家,並派遣官員辦理梅殷的喪事,諡號榮定,封永新伯。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國朝獻徵錄》記載,朱棣審判殺害梅殷的兇手譚深、趙曦時,二人說:“這是你命令我們做的,你為何殺我們?”朱棣因此大怒,讓力士拿金瑵打落二人牙齒。顯而易見永樂皇帝朱棣才是謀殺梅殷的幕後黑手。

寧國公主聽說丈夫梅殷的死訊,認為是四哥朱棣果然殺了他。於是她找到哥哥朱棣,扯著朱棣的衣服大哭,她哭得梨花帶雨,向哥哥朱棣要丈夫梅殷的下落,朱棣說:“妹妹,我已經幫你找出殺害駙馬的賊人,你不要自己為難自己了。”



不久,朱棣封了梅殷的兩個兒子為官,並告誡二人說:“如果不是我念及你們的母親,你們能有今天?”又寫信給妹妹寧國公主說:“駙馬雖然有過失,但兄長我因為是至親之意不予追究。近來聽到他溺死後,我非常懷疑。後都督來報,已經處死謀害的人,特向妹妹通知。”

可見朱棣雖然心狠手辣派人謀殺了妹夫梅殷,卻沒有對自己親妹妹寧國公主下毒手,寧國公主一直活到70歲才壽終正寢。


厚德載物49847


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朱元璋次女寧國公主於1378年嫁給梅殷,而且在幾個女婿當中,朱元璋是最喜歡梅殷這個女婿的,任其為山東學政,朱元璋對其讚美有加,贊其精通經史,朝廷官員對他都非常尊敬。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對其這個女婿的重視除了給予重要官職和讚美之外,最關鍵的一條是朱元璋還密令梅殷輔助建文帝,這類似於託孤大臣,所以可見梅殷對於大明朝的重要性。


朱棣畫像

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在朱棣大敗建文帝軍隊後,打算從淮安過境直接攻打南京,所以朱棣派信使給梅殷,打算以進香為名企圖借到淮安而攻南京。梅殷看得一清二楚,將信使耳、鼻割掉後放回,對信使說:留下你的嘴巴,好讓你對朱棣說什麼叫做君臣大義。朱棣氣急敗壞。

梅殷畫像



之所以梅殷沒有去勤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淮安對守衛南京也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文帝之所以派梅殷鎮守淮安,就是因為淮安是朱棣南京進攻南京的一條重要通道。所以,梅殷義正言辭拒絕了朱棣進香的要求就在於次,所以在拒絕朱棣的要求後,他一心做好淮安防務。

【二】對朱棣南下戰略理解的失誤。淮安是進京的重要途徑,而梅殷在拒絕朱棣之後並沒有及時對朱棣下一步的戰略進行正確的分析,所以,他仍然認為朱棣會對淮安發動進攻,進而獲得進京的通道,但是朱棣面對此路不同他就改另一路,所以改由揚州進攻南京獲得全勝,進而奪得天下。

【三】古時戰爭信息傳遞手段的落後。待梅殷全心全意鎮守淮安的時候,朱棣改到已進攻揚州,而此時梅殷即便獲得信息戰報的時候,朱棣南下的速度之快已超出梅殷的思想準備。待其想南下勤王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文帝手下的軍隊已抵擋不住朱棣的大軍,朱棣已攻入南京攫取地位。

建文帝



所以說,梅殷是一心一意幫助建文帝守天下,這從他後來為建文帝后世所做的一切,以及去南京後對朱棣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但是當時建文帝手下的部隊已潰不成軍,抵擋不住朱棣的大軍,梅殷也無能為力。



朱元璋在位時,寧國公主下嫁梅殷,並且梅殷在諸多駙馬之中最受朱元璋喜愛,此後,朱元璋即將駕崩時也曾密令梅殷輔佐建文帝:

朱元璋即將駕崩時,梅英在一旁服侍,因此朱元璋囑咐他道“你老成忠信,可以將朱允炆託付給你。”又下聖旨給梅英寫道:“如果有違大者,你可以討殺他。”《續英烈傳》

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中,鎮守淮安功不可沒

建文帝登基之後,覺得各藩王實力強橫,甚至於威脅到朝廷,便頒佈削藩政令,故而引發朱棣發動靖難之變。靖難之變時,建文帝任命梅殷到淮安鎮守。當時,他不僅用朱元璋令牌逼退了朱棣大軍,還割掉朱元璋使者的耳鼻來諷刺朱棣。正是因為梅殷的鎮守,朱棣才沒有拿下淮安,也正是因為其鎮守太嚴實,朱棣才選擇繞過淮安,直取京都。而朱棣這一決策殺的一朝人措手不及。

在靖難之變中,梅殷手握40萬大軍,對於朱棣起兵造反卻保持中立立場,沒有及時出兵相救。這一點讓眾人很是不解。但是在靖難之變後,他雖然沒有以死明志,卻是表現出了自己對建文帝死忠的決心:在明成祖朱棣安葬建文帝之後卻沒有給予建文帝任何諡號和廟號,他便公然在軍中為建文帝發喪,追諡孝愍,上廟號神宗。

“縞素髮喪,私諡孝愍皇帝。”《國榷》

此後,在一段時間內表現出與明成祖不合作的態度,甚至擁兵淮上,以求復興,對明成祖構成一定的威脅。

“擁兵淮上,圖興復。”《國榷》

那麼,靖難之役中,梅殷究竟為何保持中立態度,沒有出兵勤王?

在後期的研究中,很多學者認為,梅殷並非忠君愛主的高尚人士。但在我看來,梅殷忠肯定是忠於建文帝的,他當時並非保持中立,而是被朱棣繞道這一招殺的措手不及,當然,被殺的措手不及的不止是他,建文帝以及朝野中的大臣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將其沒有及時出兵歸結於一下三點:

  • 首先,梅殷手上到底有沒有40萬大兵我們另當別論,但是其軍事力量肯定是不如朱棣大軍的。我們看一下當時的軍事力量對比,單看實力最強大的燕王朱棣,兵力不足十萬,以及另外一個實力強勁的寧王,有甲兵八萬,當時朱棣進攻淮安時,若其真有40萬大軍,就不用依靠用朱元璋令牌退其大軍的辦法了。40萬打10萬不到,妥妥的,但是他沒有,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他的軍事力量根本不及朱棣。
  • 其次,朱棣繞道淮安,殺的眾人措手不及,勤王真的來不及。自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到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其攻打淮安,並且在淮安梅殷用朱元璋靈牌退朱棣大軍用了三年多時間,而朱棣繞道淮安,直取京都,僅僅兩月時間,這是大家都始料不及的。
  • 再者,梅殷奉命鎮守淮安,而淮安是戰略要地,沒有帝王指令,他是不能私自調兵的。

我認為梅殷軍事力量難以與朱棣對抗、朱棣繞道直取京都以及對於皇命的謹慎以及猶豫,這些都是其沒有及時出兵勤王的原因。


總結

我們無法揣測梅殷是持有中立態度還是心有餘力而不足,我們更多的只能從現有的史料中去分析梅殷對於建文帝的態度,總結出最貼合史實的結論。更多觀點,歡迎大家共同討論。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蘇木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