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写在前面: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电影《后会无期》中的台词,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同样,对许许多多看书的人来说,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看过了许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

如果你也时常发出这样扎心的感慨,请问一下自己:我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还是仅仅只是为了“打卡”而已。


目录:

基于上面的问题,吴同学将为大家重新梳理并回顾一下阅读的目的,并为大家厘清两个概念“观光式阅读”“沉浸式阅读”的区别,在最后,吴同学会给出一种

以得到为目的的读书方法,帮助大家摆脱“打卡阅读”这个低级趣味。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阅读的目的——为了得到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很多人常常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读过很多书,很多精彩词句都可以倒背如流;

很多人看似博学,不论其他人讨论什么书,他都可以浅谈几句,尽管他从未完整地、认真地阅读过一本书;

很多人购回一箱子书,草草看完,晒出朋友圈:今天的收获真大。收获了无数的点赞,但是,合上书本却发现脑中空空,没有记下一点书中信息。

这些是我们想要的得到吗?不,不是!

因为上述这些得到,都只是我们在真正阅读之后获得的衍生品,并不是我们的核心目的。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关于得到,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我们要得到的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是不一样的。

吴同学的答案是——反脆弱。

在说反脆弱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黑天鹅”。

什么是黑天鹅?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在十七世纪的欧洲,那里的人见过数以万计的白天鹅,

所有人都认为世上只有白天鹅,直到他们在澳洲看到了黑天鹅,

瞬间,白天鹅的信仰崩塌了。

这不是见识的问题,这个事件的核心启示是:非常不可能发生和无法预测的事件,存在于世界上每一种事物之中。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黑天鹅,不要侥幸觉得:我没看见,它就没有发生。

你迟早会遇到,早或者晚,而已。

对抗黑天鹅的武器就是——反脆弱。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反脆弱既不是坚硬,也不是坚韧;

坚硬的玻璃杯,依旧会掉到地上,变成碎片;

坚韧的塑料,依旧会达到疲劳极限,被折断;

反脆弱:是当你处在混乱、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能够从中获益,并茁壮成长和壮大的能力。

阅读是得到反脆弱的最佳方式,没有之一。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因为书籍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那些让你烦恼的、在冥思苦想后依旧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关于事业、家庭、自我,大部分人都经历过,且已经被解决,并写成了书。

如果你感到迷茫、焦虑,不妨开始读书。

大量阅读后,答案自会出现。

我们终将遇到黑天鹅,所以我们必须具备反脆弱,而阅读恰恰是得到反脆弱的最佳方式。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关于两种阅读方式——“沉浸式阅读”和“观光式阅读”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这是一个焦虑、浮躁的时代,太多的人将阅读变成了“观光式阅读”,其一大特点就是“打卡”;

遇到书店,不管有没有购书的目的,拍个照,先打个卡: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走进书店,先找找“豆瓣高分”书籍、“知乎万赞推荐”书籍,先打个卡:遇见好书;

翻开一本书,先不急着看,晒个朋友圈,打个卡:我要看书了;

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现状——观光式阅读,阅读止于打卡。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沉浸式阅读,沉浸式阅读是一种深度的阅读状态。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沉浸式阅读会帮助你获得“心流”体验。

心流(英语:Mental flow),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在沉浸式阅读中,我们将成为事件的“主人公”,会自己主动去探索和体会。

每本书都是自带使命的,但是你需要自己寻找这本书的意义在哪里?观光式阅读是等着作者或者其他人来告诉你这个答案,而且,通常就算人家告诉你了,你还不一定相信,因为不是自己亲自找出来的,你的内心缺少安全感、笃定感。

沉浸式阅读会让你进入“心流”状态,你会主动在书的字里行间寻找脉络和意义, 然后把它梳理出来;更棒的是,准备的过程当中你的专注力比平时更高,这一系列的行为会使你的思维逻辑得到极度且长久地锻炼。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关于沉浸式阅读的一个注意事项:

我们不能只阅读让我们“舒服”的书,一本书读的太舒服,只有三种可能:

1、作者是绝对的大师,其作品已经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 这一种书籍一定是存在的,但是,不可能你读的每一本都是这样的书籍,阅读时一定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每一本书。

2、这本书所讲的知识,都是你早已习得的;

  •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书都会给我们一种“熟悉感”,因为他们都是在讲同一个主题或者同一件事,这往往是我们最喜欢阅读的书,因为它堆起来舒服、没有压力。对于这类书,对于我们的价值不是很大,但也可以看,看的时候要学会有选择的接受,学会用多视角去看待不同的观点,毕竟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有时不一样的,你需要去发现这些不一样,并学会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3、这本书可能并没有什么价值;

  • 对于这样的书,我们一定要能够准确的识别出来,并果断的抛弃掉,这样的书除了会消耗掉我们宝贵的时间,还容易让我们产生虚假的“满足感”、“收获感”,你以为学到了,其实什么都没学到。

我们最需要看的是那种会让我们感觉到“不舒服”的书。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这类书往往是突破了你认知的书,可能它是你认知领域之外的全新知识,可能它和你过往的认知相悖,可能它在你认知能力之外,你一时还没有能力去理解他。

但是,你一定要坚持去看,因为这样的书不仅能拓宽你的认知领域,还能让你练就强悍的自学能力。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以得到为目的的阅读方法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有品质的阅读,一定是能够有所得的,想要有所得,就必定有所输出。

你一定听过这样一个看书的逻辑: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读厚是输入,因为书中有很多东西对你来说是陌生的,你需要不断的去补充、展开这些知识点;读薄就是输出,你需要自己去把书中的内容理顺,对整个结构有清晰的认知,提取出核心关键点。

你从书中获得的只是信息而已,并不是知识,信息一定是要在不断的筛选和精简过滤之后,才能够成为为你所用你的知识。

别再欺骗自己了,你的所谓的看书,仅仅是在“观光打卡”而已

输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吴同学最常用的——思维导图笔记法

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思维导图将阅读所得的信息整理出来,并不断筛选、精简的方法。

第一步:进行快速系统阅读

第二步:使用思维导图对书籍进行第一次梳理

第三步:再次阅读书籍,基于思维导图进行第二次梳理

第四步:复习与输出

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的详细方法,我就不再赘述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进行查看:

这里面我着重强调一下输出的问题,当你把思维导图笔记做出来之后,思维导图笔记就是你的输出,但是还不够,因为

思维导图笔记是信息输出,而不是知识输出

接下来你需要把它讲出来,这时你的阅读才真正形成了从输入到输出、从信息到知识的阅读闭环。

当你讲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不断的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库中调取内容来保证逻辑自洽。通过这样不断的积累、练习,你的知识库会变得越来越丰富,知识间的连接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

以上便是本章的全部内容


我是小结

我们来回顾一下本章的内容:

  1. 读书的目的——为了获得反脆弱的能力;
  2. 两种常见的阅读方式——“沉浸式阅读”和“观光式阅读”的区别;
  3. 阅读的一点注意事项——我们需要去阅读一些让我们感觉“不舒服”的书;
  4. 我们需要进行阅读输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信息转变成知识。


我是尾巴

我是每天凌晨四点半起来和您一起读书的吴同学,我会每周阅读一本书,每天为您分享一篇文章和思维导图。

如果你对拓展认知边界这件事感兴趣,请关注吴同学,吴同学将带你一起学习拓展认知边界的方法。

以下是往期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