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

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


疫情還未真正過去,迴歸正常生活是我們所有人期盼已久的事情,但面對這樣嚴重的災難,我們應該有更深入的反思。


01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很好的詮釋了什麼是邊界感,是對自己清醒的認知,是對人和事物的合理認可度,是人應有的修養。


邊界感

網絡讓邊界感消失殆盡


網絡的發達讓地球成為村,也讓彼此間的邊界感消失殆盡。彷彿隔著網線,做什麼都可以肆無忌憚。


任何一種關係都需要邊界感


邊界感就是一個人的底線,如同人與人之間的一把標尺,認清自己,也認清彼此間的關係。才能更好的相處,就像自律和自由的關係一樣,有邊界感的人,才更容易親近。

人與自然更需要邊界感。


在災難面前反思,應該著重反思人和自然關係的問題。

人和自然到底誰更偉大?誰更厲害?

人對自然的態度應該是征服還是敬畏?

事實上有些災難的確是大自然本身那種原始的力量造成的,是純粹的天災,但有些災難卻正是我們的這種錯誤觀點、錯誤做法造成的,或者和大自然的力量一同起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是人禍。

海德格爾說,

當人們在萊茵河上建立了發電廠的時候,實際上是把萊茵河變成了發電廠的一個部件,萊茵河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自然界的每一樣事物都應該有自己的地位,有自己的價值


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


02 面對災難的態度


面對災難,要有理智的態度,所謂盡人事而聽天命。

災難屬於天命,你只能順從,在這個前提下,你可以盡人事。在減輕災難的禍害上,人類不是無可作為的,可以提高技術,做好防災的準備,增強抗災的能力。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

人有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劣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得火裡燒,水裡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又淬,再加千錘百煉,才能把頑鐵煉成可鑄寶劍的鋼材。

修身。


修身,以人生為長度。

孟子說: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論語》裡孔子的話,都因人而發,他從來不用教條。但是他有一條重要的教訓。

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參,怕老師的教訓久而失傳,在《大學》章裡記下老師205字的教訓。


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不就是鍛鍊自身嗎?

修身不是為了自己一身,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求全世界的和諧和平。中華古國向來崇尚和氣,“致中和”,從和諧中求“止於至善”。

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慾,超脫“小我”,而順從靈性良心的指導。能這樣,一家子可以很和洽。

修身——鍛鍊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萬物的目的,該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惡雜糅,還需鍛煉出純正的品色來,才有價值。

人也一樣,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

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


03 對生命的思考


災難往往會打斷我們習慣了的日常生活,逼迫我們從中跳出來,用倖存者的眼光重新審視人生。

在災難面前,我們一個共同的最強烈、最直接的體會就是生命的寶貴。無論對社會來說,還是對個人來說,尊重生命都是最基本的、最應該確立的一個價值觀念。

  • 熱愛生命,追求幸福

災難給了我們一個尺度,我們平時就應該這樣來想問題,就是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最捨不得的是什麼,那麼現在就要懂得珍惜這個東西。

  • 同情生命,提升道德

同情生命是道德的重要基礎,善良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在這一次災難面前我們看到了一些黑暗面,但更多看到的是人性的善良。

  • 敬畏生命,擁有信仰

最後,我們對生命都應該懷有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是任何一種信仰不可缺少的因素。


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


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


編撰整理 | 釋放能量 (ID: SFNL88 )


【鳴謝】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僅限交流、學習,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