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如何得罪了邬思道,邬思道不愿意出谋献策,眼看年羹尧被杀?

羽菱君


年羹尧被杀,作为夺嫡团队的合伙人,邬思道并没有为年羹尧出谋划策。反观十三阿哥、李卫、田文镜等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邬思道的指引,那么年羹尧为何让邬思道对其被杀熟视无睹的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竖子不足与谋

邬思道老谋深算,尤其能够不见君而知君心。“九子夺嫡”期间,邬思道一条条计谋为原为太子附属的四阿哥树立了山头,从众多阿哥中耀世而出。

  • 为人凶残,难成大事

反观年羹尧,有勇无谋,血洗江夏镇,无数的无辜百姓葬身于此。暴虐无常,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年羹尧积怨士兵,仅凭一己之见滥杀手下。作为饱读的邬思道,虽用计凶狠,但是为人宽厚,年羹尧的滥杀无辜是其所不能容忍的。

  • 摇摆不定,心有他想

与李卫一心报恩、田文镜一心报国的心态不同的是,年羹尧更像是一个巧言令色投机者。不识时务者,年羹尧能从包衣奴才迅速上升到陕甘总督,离不开雍正的扶持,但是年羹尧当时却投了八爷党的门路,更是前去孝敬了张廷玉。不得不说,上升后的年羹尧少了一份主仆的奴心,多了一份玲珑的野心,怪不得张廷玉最后送年羹尧一句话“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杀气”。

无论八爷党还是张廷玉,他们都明白年羹尧再如何蹦跶,也是四爷党的奴才,如果想冲破这层关系,那么就离死不远了。雍正能让你上,也可以让你下,一定要搞清楚平台的重要性。因此对于邬思道来说,西北之事已是年羹尧最后作死的“杰作”,此时保与不保,雍正都不会轻易留下年羹尧的。

隐而不仕

即使年羹尧没有与邬思道交恶,邬思道也不会为年羹尧筹谋划策。不是实力不够,而是实力太强。邬思道可谓雍正夺嫡团队第一智囊,算无遗策。年羹尧官至大将军,手握重兵。此二人一文一武,如果结合在一起,毁灭性是无法估计的。自古帝王多疑心,雍正不可能让两个最厉害的人结合在一起,如果年羹尧反叛,深知雍正之心的邬思道更会如虎添翼。也正因为深知帝心,邬思道功成而退,避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

兄偿妹恨

年羹尧与雍正真正捆在一条船上的绳索就是年秋月。而年秋月最早是用来服侍邬思道的丫头,二人日久天长,久生情愫,却耐不住成了雍正牵制年羹尧的棋子。年羹尧对雍正不老实,最后还是让雍正发泄在了年秋月身上。

年秋月最后的归宿完全取决于年羹尧的所作所为,因此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邬思道又怎么会去帮助牺牲自己所爱女人一生幸福的年羹尧。

综上所述,邬思道不愿意出谋献策,眼看年羹尧被杀,既有年羹尧得罪邬思道的原因,又与年羹尧本身人品问题有很大关系,最终还是与邬思道自保不愿出手有关。

以上为个人所见,还请踊跃发言,共同探讨。


最知之


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与邬思道有三层关系。第一,邬思道是年羹尧发现,并且带到雍正府的,邬思道与年羹尧也没有过命的交情,年羹尧只是在帮雍正办事,给雍正的儿子们找一个老师。

第二,邬思道与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是互相喜欢的,年秋月照顾邬思道的时间非常久,两个人日久生情,这一点,很多人都清楚,包括雍正、年羹尧,邬思道。

第三,邬思道与年羹尧,两个人是同事关系,一个是武将,一个是军师,两个人并没有存在明显的利益或者竞争关系,都是为雍正办事的,相比之下,雍正前期会比较信任年羹尧,但是后期会比较信任邬思道。

因为年羹尧的地位越来越高,有点不受雍正的控制,而且有多次要另寻高枝的迹象,这时候,邬思道就有提醒雍正要提防年羹尧,然后让李卫、小翠到年羹尧身边去监视年羹尧,也是邬思道的主意。

那我们从雍正的角度来分析年羹尧与邬思道两个人的关系,年羹尧这个人很有办事能力,这个是很受大家的认可的,而邬思道这个人,十分的神机妙算,如果这两个人联合起来,雍正根本控制不住,这个也是雍正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雍正不可能将年秋月赐给邬思道,那么邬思道与年羹尧反而成了亲戚关系,那么邬思道有可能会倒向年羹尧这一方,反而可能跟着年羹尧倒向八爷与十四爷那边,所以雍正必须将年秋月娶回去,这样可以加强与年羹尧的关系,也可以断了年羹尧与邬思道的关系。

那我们再来看看邬思道是怎么看待年羹尧,其实两人相处了也十几年,邬思道既然可以摸清康熙的想法,年羹尧的想法,他当然也十分的清楚,他也知道,以年羹尧的性格与做事风格,迟早被雍正所不容,这一点,连李卫都看出了。

所以,他帮年羹尧打赢了西北之战,那个是他的份内之事,表面帮年羹尧,其实是在帮雍正,也自然是在帮自己,但是年羹尧大胜之后,如何骄傲,就和邬思道一点关系也没有了,再说,年羹尧根本不是一个可以听劝的人,他想帮,想劝,除了惹一身麻烦,根本就没用。


历史简单说



这个问题有意思,宋安之来说说自己的个人看法哈!

一、邬先生曾经隐晦的提醒过年羹尧,不过是点到为止

很多人认为邬先生没有提醒过年羹尧,其实认真来说,邬先生曾经有意无意的提醒过年羹尧。

在年羹尧担任大将军以后,找不到叛军之际,邬先生以押粮的名义到了军营之中,帮年羹尧分析叛军在哪里的时候。曾经对年羹尧这般说道:“为了你能在西北平定叛军,皇上已经把国库都掏空了。而且还得罪了普天下的官员,现在所有的人眼睛都盯着你,只要等你一失败外患内忧,就将一齐爆发,亮工啊你的干系比天还大”。虽然邬先生这样说是让年羹尧重视起叛军必须打赢这场仗,但意思也很明显,不只是雍正得罪了百官,你也得罪了百官,所以从此以后你要低调小心点。

当然邬先生只是点到为止的隐晦提醒。因为他去帮年羹尧寻找叛军,或是雍正授意过去或是自己为了立下功劳,方便以后彻底归隐打算,而年羹尧有可能在养寇自重,所以才过去的。并非是为了帮年羹尧而过去的,所以自然只是有意无意的提醒一下年羹尧罢了。

二、邬先生知道年羹尧不会听他的,而且早晚闯出大祸,自然是敬而远之

邬先生在剧中可谓神机妙算,但从年羹尧失势再到被赐死,邬先生都没有出来替年羹尧出谋划策,使年羹尧想办法保住性命,而是坐视不管,多少有些见死不救。

邬先生之所以没有帮年羹尧,原因不在于年羹尧得罪了他,因为自始至终年羹尧一直是拉拢邬先生,并没有得罪过邬先生。

主要是邬先生知道桀骜不驯的年羹尧无可救药了,也就是说邬先生看透了年羹尧这个人,所以自然选择了没有出来帮年羹尧。因为他无权无势,最多替年羹尧出谋划策,而年羹尧这个人肯定不会听他的,何必费力不讨好呢。

而且年羹尧这个人可谓是两面三刀之人,在九子夺嫡时期就曾两次想要改换门庭,转投老八门下。而且是胆大包天,不听老四的安排,直接血洗江夏镇,并且将这笔不义之财自己私吞了。

可以说老四驾驭年羹尧这个人也是相当费劲,诸如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以后马上跟着老十四到了老八府上,老四扣下年羹尧的任命文书,才使年羹尧到府上认错,老四教训年羹尧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就很到位:“不要盘算着天上这块云那块云,你头上只有一块云,那就是我”。

年羹尧所作种种,邬先生自然是了然于心,所以早就对李卫说过年羹尧早晚会闯出大祸,因此自然对年羹尧是敬而远之,怎么可能凑上去呢。

三、邬先生没必要冒这么大风险

年羹尧失势是杀死孙嘉诚以后,而在此之前,邬先生在田文镜处通过催讨工钱这招激将法,激田文镜赶自己走,就已经彻底完成了归隐。 邬先生好不容易归隐了,怎么可能因为年羹尧,重新卷入政治斗争漩涡之中呢,是得不偿失啊!

更何况邬先生是谋士,年羹尧是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这两个人的走到一起别说是雍正了,换谁也不放心啊。所以邬先生一直与年羹尧保持距离,即使是半隐,哪怕去刻薄的田文镜处也不去年羹尧处,既然一直保持距离,当然要一直保持距离到底。

最后再说说如果非要说年羹尧有没有得罪邬先生呢?

应该可以说有,因为邬先生是抱着济世安民的想法辅佐老四的,这点他在离开北京时对老十三说的很清楚。

而年羹尧则是冷血无情,为了钱财,可以胆大包天的血洗江夏镇,几百口人包括老幼妇孺是说杀就杀。

很明显年羹尧这种处世方法不符合邬先生的理念,所以邬先生肯定或多或少的对其有所厌恶。不在老四面前说他坏话就不错了,至于帮他更是不用想了。

所以最后总结来说,邬先生早就看透了年羹尧这个人,知道这个两面三刀之人胆大包天早晚会闯出大祸来,而自己身为谋士自然是对这种有兵权的人敬而远之。而且以年羹尧这种性格,自己说了他也不会听的,何必费力不讨好呢。

更何况年羹尧与他的理念不同,邬先生的理念是济世安民,所以处心积虑的辅佐老四十五年之久。而年羹尧是杀人不眨眼,血洗江夏镇几百口人,杀伐之心太重,邬先生自然看不惯他这种行为。所以彻底归隐以后的邬先生自然没有冒巨大风险出来帮年羹尧了。


宋安之




首先,我们看一下几个人的关系。在雍亲王集团中,雍亲王胤禛自然是核心人物,老十三胤祥是副手,年羹尧、李卫等人是心腹,邬思道则是雍亲王的首席谋士。按照道理来说,大家都是一家人。但是在实际交往中,邬思道与李卫的关系很好,对年羹尧却采用了敬而远之的办法。其实,年羹尧干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这让邬思道非常的不满,注定了年羹尧的悲惨命运。在几个皇子的争斗中,随着太子胤礽的垮台,老八胤祀集团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与之相比,老四胤禛集团要弱小得多。



作为雍亲王胤禛的心腹,年羹尧却按照和老八胤祀联络、走动,很明显,年羹尧想脚踩两只船。 由此可见,年羹尧对雍亲王胤禛并不忠诚。一旦出现危机,随时可能出卖雍亲王胤禛。从这一事件开始,邬思道对年羹尧的好感大大降低。为了监视年羹尧,邬思道建议雍亲王把家奴李卫放出去,就在年羹尧的身边工作,负责监视年羹尧。年羹尧担任四川提督的时候,李卫在四川担任知县。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以后,李卫担任了陕西布政使。无论年羹尧去哪,李卫都如影随形。年羹尧干的另一件事,更是直接激怒了邬思道。任伯安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建立了一套《百官行述》,这套文件能够要挟很多官员。雍亲王胤禛命令年羹尧想办法,从江夏镇搞到这份文件。



年羹尧从四川调动了500精锐士兵,突袭了安徽的江夏镇,不仅杀掉了任伯安、刘八女等人,连太子胤礽的心腹黄体仁也杀了。除此之外,年羹尧还杀掉了江夏镇好几千无辜百姓,包括老幼妇孺。如果是任伯安等人死有余辜,那么百姓何罪?这件事传回京城之后,彻底激怒了邬思道。邬思道虽然狡猾,但也是文人出身。从江夏镇事件中,年羹尧残忍暴虐的性格非常明显,邬思道对年羹尧更加的反感。年羹尧的这个性格一直没有改变,在西北作战期间,年羹尧担任了抚远大将军。此时的年羹尧对手下们,也是说杀就杀。由于自己暴虐的性格,造成了很多的积怨。 康熙皇帝南巡期间,曾经命令年羹尧前往南京觐见。



当时,年羹尧准备了天麻、橘子、竹扇等物品孝敬康熙皇帝的心腹重臣张廷玉。雍亲王胤禛在年羹尧身边安插了耳目,肯定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邬思道自然也知道。从这件事分析,年羹尧不仅仅走老八胤祀的门路,而且还走张廷玉的门路,属于八面玲珑的官员。这样的人基本上都是两面三刀,邬思道对年羹尧彻底厌恶。其实,张廷玉也不想结交年羹尧。年羹尧送的礼物,张廷玉仅仅收下了天麻,张廷玉劝告年羹尧:“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杀气。”由此可见,张廷玉也看出了年羹尧的一些问题,不愿与年羹尧深交。



年羹尧在西北作战期间,曾经因为找不到叛军的位置而发愁。此时,已经远在河南的邬思道,专门前往了一趟西北,为年羹尧指点迷津,找到了叛军的准确位置。请注意,邬思道帮的不是年羹尧,而是身后的雍正皇帝。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让清朝不堪重负,雍正皇帝希望速战速决。除此之外,邬思道没有为年羹尧出过一谋一策。在年羹尧垮台之后,作为李卫的幕府先生,邬思道建议李卫立刻上书,在奏折中要求雍正皇帝立刻除掉年羹尧。从一系列情况来看,邬思道对年羹尧没有一丝好感,根本不打算营救年羹尧。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年羹尧死了,邬思道活命的几率更大。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和邬思道,既没什么交情,也没什么过节。他们两人之间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关系的话,也仅仅只是有两重关系而已:

一是两人都为雍正服务,见过面,认识,但也仅仅只是认识;

二是年羹尧小妹年秋月与邬思道有感情,但被雍正有意拆散;

除这两重关系之外,邬思道和年羹尧就再没什么特殊情谊了。

但是,两人没什么特殊情谊,不代表雍正不会怀疑他们之间有什么地下勾结。

比如说年羹尧,一贯的两面三刀,不仅吃着碗里的,还惦记锅里的。老八推举他出任四川提督,他拍老八马屁是第一次,老十四推举他出任陕甘总督,他拍老十四马屁是第二次。在雍正心里,年羹尧是个让他不能不重用,又不能不控制的二五仔。

邬思道也是。他在雍正心里,是个“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工具。这样的人眼界太深,雍正玩不过他。争储成功,邬思道就没有利用价值了。


所以,雍正绝对不能让这两人走在一起。否则凭借邬思道的智慧,年羹尧的实力,他们两个要是搞在了一起,这对于雍正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即便邬、年无叛主之心,但对于雍正而言,也是不得不防的。

PS:雍正拆散年秋月与邬思道这对鸳鸯,断了年羹尧与邬思道联盟的可能性,他自己娶年秋月为侧福晋,跟年羹尧组成连襟,进一步拉拢年羹尧,就是雍正的布局。

雍正的心思,邬思道知不知道?从剧情的发展来看,他显然是知道的。因此才有了后来他在雍正登基之夜,向雍正力辞,一心一意想要隐退,但又不敢全隐,只敢“半隐”的那一幕。


半隐之后,为了避免让雍正起疑心,邬思道主动申请到李卫的府里做“囚犯”。雍正对此很是满意,暂时留了他一条性命。

然而,李卫也不是吃干饭长大的。自己主子是个什么尿性,他心里一清二楚。现在他官居江苏巡抚,也是实权派了,而邬思道住在他的府里。雍正会不会也会怀疑他与邬思道结盟?

于是,李卫就给自己找一个接锅侠,而这个接锅侠就是不知道邬思道底细的田文镜。

邬思道到了田文镜处做幕僚后,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田文镜不知道他的底细,只以为是李卫推荐的一个幕客,他可以暂时在田文镜那里窝藏一段时间。可是这种窝藏是不保险的,如果有机会,他还是要逃。

他要等机会,等一个合理的机会。

很快,这个机会来了。

雍正二年某一日,田文镜在大堂上发飙,怒骂底下的官员没用。邬思道这个时候跑出来打哈哈,说自己可以押解军粮到西北,并且年羹尧还不敢拿自己怎么办。

于是,他就去了。而他这一去,就已经注定了年羹尧日后的一系列悲剧。



前面说过了,雍正最担心的就是底下的人背着他搞同盟。他在登基前,处心积虑的把邬思道和其他人拆开,就是怕邬思道跑到实权派的那里去。所以,现在邬思道主动跑去西北找年羹尧,雍正心里能好受?

PS:雍正在西北大营有卧底,时时刻刻都在监视年羹尧。邬思道去西北,雍正在西北的密探肯定是知道的。

等到邬思道帮助年羹尧打赢了青海叛军,年羹尧开始嚣张跋扈之后,邬思道便开始筹划跑路的事情了。毕竟他做了一件他根本不应该掺和的事情,而且年羹尧还作死,他此时要是不赶紧跑路,他的小命就没了。

后来,雍正果然到河南去找邬思道。不过邬思道已经提前跑路了,雍正没有逮到。


后来,雍正立马又转到江苏,打算听听李卫对年羹尧的建议。李卫是什么人?果然,他在听完雍正对年羹尧的抱怨以后,拿出了搞死年羹尧的主意:要是这样,干脆把他的大将军给免了,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


不得不说,李卫的补刀可谓是狠。雍正的真实心意,他一清二楚,此时拉上早就不知道跑哪去的邬思道给自己垫背(邬思道早就跑的没影了,是不是他说的,无从对质),年羹尧算是必倒无疑。(死是后来的事,当时雍正考虑的还是罢免年羹尧)

恰好在此时,军机处的奏报到了,说年羹尧杀了孙嘉诚(雍正派去的心腹),年羹尧此时不想倒也是不行了。

于是,年羹尧倒台。后来连番被降职,最后被赐死。


总的来说,如何处理好年羹尧的关系,如何摆好自己的定为,邬思道心里清楚。从电视剧中年羹尧的死可以看出,他表面上是死于飞扬跋扈,不知深浅,但实际上是死于他对雍正的威胁。对于单个人物,雍正不怕,而底下的人报团,才是他最担心的。

比如说,年羹尧曾经对李卫有恩,他们两个人会不会走到一起?比如说,邬思道和年羹尧都是狠角色,他们会不会搞到一起?

所以说,别说邬思道跟年羹尧没啥交情,就算他跟年羹尧有过命的交情,他也是不敢管年羹尧那摊子事的。毕竟年羹尧活着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反倒是年羹尧死了,他才能松口气。起码这样一来,雍正就少了一个搞死他的借口。


Mer86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虽然是年羹尧一手张罗到雍王府的,而且为了笼络住邬思道,年羹尧让自己妹妹年秋月伺候邬思道的生活,两人差一点还成了亲家。

但是邬思道和年羹尧这两人不是一路人。


邬思道这个人虽然“阴谋为体”,但实际上是“心怀社稷”。邬思道所行的一切见不得人的谋略,最终只为一个光明的目的,拥立一个于百姓、于社稷有功的改革之君。

而年羹尧的确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做事情有章法,有手段。在救被九爷胤禟当街鞭打的田文镜时,就入了八爷胤禩的法眼,对年羹尧做事的水平非常地认可。但是一码归一码,年羹尧本身确是一个心狠手辣,唯利是图的人。


这两个人注定尿不到一个壶里。但是胤禛本身就是一个孤臣,他的班底人脉有限,手上可用之人并不多,但是要谋划完成“夺嫡”大业,人是不允许你随便挑的。

所幸的是,年羹尧的性格暴露得比较早。这让胤禛和邬思道能够早早地看出其问题所在,及时打预防针。


这个暴露的比较早的事情,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江夏镇事件”。年羹尧在江夏镇可谓算无遗策,同时也把其他人都当了傻子。年羹尧找了个借口,说江夏镇谋反拒捕,这样一来,就有理由屠戮整个江夏镇600余口,可以将他的金银搜刮殆尽。而且他算准了,胤禛会因为他拿到了太子胤礽和任伯安的信以及《百官行述》,以及替他报了当年被辱的仇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八爷胤禩会把这笔账算在胤礽的头上。回来之后,他对金银的事情只字不提。这就暴露了,年羹尧把钱看得太重,而且手段残忍。


对于年羹尧这样的人,所谓推心置腹是万万不可的。而实际上,邬思道对自己阵营里面的人,还是蛮推心置腹的。无论他对胤禛、胤祥,还是坎儿、狗儿,可以说,最喜爱动不动就肺腑之言的。但是唯独对年羹尧是防着的,因为年羹尧实在太危险。

年羹尧的危险,事实上还不在于他的贪婪、残忍。而在于,他并不忠贞,他觉得他自己可以在各种复杂的斗争关系中,游刃有余。


事实上,他一直和胤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胤禛曾经敲打过他,让他在院子里跪了一天,并且很直白地讲出来“你的头上只有一片云,那片云就是我。”但是很显然,年羹尧是听不进去的,当胤禛原谅他,同意他去当陕甘总督的时候,他却连洗脚水都不愿倒了。

类似胤禛这样开诚布公,跟年羹尧讲过肺腑之言的,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张廷玉。但是年羹尧是完全的听不进去的。因为他的心里面只有权力和和金钱。

对于年羹尧这样的角色,无论是胤禛还是邬思道,在整个“夺嫡”过程当中,一直为了绑着年羹尧前行,而不断的妥协退让,退让到最后,那只能让年羹尧去死了。

对于年羹尧到处搞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年羹尧和八王集团暗通款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在关键时刻稳定年羹尧,给予年羹尧皇亲身份,胤禛不得已“夺”邬思道所爱,娶了年秋月为侧福晋。


当所有人都喊杀年羹尧的时候,雍正其实更希望,或者是胤祥,或者是李卫,或者是邬思道其中一人说出“杀年羹尧”。这样他处理年羹尧,就少了“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心理包袱了。处理年羹尧,大家都支持,甚至出谋划策,但是杀不杀年羹尧,当初的“夺嫡小组”没人愿意吱声,胤祥全面策划卸掉年羹尧兵权,但是对于杀不杀年羹尧胤祥始终未表态;李卫偷奸耍滑说“邬先生早就说过年羹尧迟早要闯出天大的祸来。”;而邬思道更直接,故意惹怒田文镜,跑了。


所以邬思道和年羹尧只是道不同,事情结束了,大家彼此分道扬镳而已,谈不上年羹尧得罪邬思道。而邬思道对年羹尧是死是活,实际上采取的是回避的态度。救他?没理由!


炒米视角


在《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的夺嫡团队可谓精英云集,内有以邬思道为首的智囊团,外有以年羹尧为首的武将派。再加上康熙帝的青睐,以及儿子弘历的给力,继位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讲,雍正帝在府邸时用的这些人,除了年羹尧,其他人结局都还可以的:

邬思道也是激流而退,保住性命,过上了小康生活;田文镜也罢,李卫也罢,一度做到了封疆大吏;老十三胤祥,更是做到铁帽子亲王,并且得以世袭罔替。

唯独一个年羹尧,都做到了大将军职务,却急转直下,最终命丧黄泉,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邬思道曾经也跟他有过交情,为什么不救?

一、

前段时间有个网友留言问,有人讲邬思道并没有全身而退,而是死在了孙嘉诚的手里,你怎么看?

关于邬思道死于孙嘉诚之手的说法,着实新奇,我们不妨按着他给的思路,推导一下:

雍正帝即位之后,当晚就回到府邸面见邬思道,不否认他们之间存在感情,但也不能否认雍正帝眼中的杀机。也正是他在这件事情上比较优柔寡断,面对邬思道安排五路人马的疑惑,最终接受了邬思道“半隐”的解决方案。

于是,在安插了一个叫如月的丫环伺候之后,把邬思道安排到了李卫的府上。

别看邬思道是在半隐,实际上仍然是雍正帝最大的威胁,至少是他维护自身光伟正,稳定权力的潜在障碍。

邬思道没得选择,能选择的就是继续给雍正帝出力,同时表态自己并无威胁。第一站选择李卫处,就是最明智的选择,毕竟李卫号称雍正朝“三大宠臣”,他跟雍正帝之间的关系甚至超过父子关系。

这样就导致了,李卫会一五一十地把邬思道在这里的所作所为上报给雍正帝。李卫是安全的,邬思道就是安全的,同时也不时替李卫出谋划策一番。

曾经邬思道考验过李卫,也算是对他有恩,所以汇报雍正帝,李卫也是净捡好话讲,比如:

“只待在自己院子里,不与外人见面,平时就教如月写写字……”

二、

但是情况很快就发生了转变,由于西北大将军王老十四胤禵被雍正帝撤职,西北战事又起,谁当接班人的事,让雍正帝发了愁。

其实他心里早就有了人选,只是希望通过别人说出口而已,不仅他清楚,邬思道也清楚。

所以雍正帝问李卫:

“现在西北需要一个带兵的将军,你认为谁最合适?”

李卫也算是实诚,他也清楚,带兵最好的是十三爷,不过此时的老十三胤祥已经有病在身,经不起折腾了。那么次选就是年羹尧,虽说年羹尧曾经在“江夏镇血案”中有斑点,但总体来讲,也算是李卫的恩人,也值得信任。

当雍正帝问是不是李卫自己的看法时,李卫回答是:

“不敢瞒主子,这是邬先生的建议!”

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如果李卫自己不这么想,他必然不会举荐年羹尧,也就是说,举荐年羹尧是李卫跟邬思道商量后共同作出的决定。

既然不能避免,不如也去分一杯羹,至少这个举荐年羹尧当大将军的功劳,有邬思道一份。这样做既能表明邬思道仍然在为雍正帝出力,同时也卖年羹尧一个人情,也算给自己多留一条路。

但举荐年羹尧当大将军是有后遗症的,这个后遗症就是邬思道不能再待在李卫处了。

三、

西北战事一起,作为两江总督的李卫就成了香馍馍,毕竟这里是税收重地,西北战事的银子几乎都从李卫这里出去。李卫甚至抄了几员大臣的家,以补西北战事,这其中就包括了曹雪芹家。

财政重地,朝廷的眼线就多,邬思道在这里想全隐,也就做不到了,那到底该投靠年羹尧,还是其他人呢?

雍正帝最怕的恐怕就是年羹尧跟邬思道结合,一文一武,这俩人要是搞个大动作,真的够朝廷吃一壶的。

所以,邬思道要想全隐,在李卫处是做不到的,只能换人,而能换的只有田文镜。

要想让田文镜接纳他,那就得有所表示,所以邬思道在彻查诺敏案上,给了田文镜偌大的帮助。可是等到田文镜真的收了邬思道后,他们回到了河南,又都干了什么呢?

邬思道到了河南什么都没干,干拿着一年八千两银子,更是跟田文镜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在这个过程中,西北战事一拖再拖,此时的邬思道是焦急的,他急的并不是朝廷危机,而是自己的危机。

战事一天不停,他邬思道就一天得不到全隐,于是他只身去了年羹尧大营:

“你知道……找不到叛军决战,是有什么样的后果吗?”

邬思道当然看出了年羹尧是想养寇自重,但是他也清楚,这样下去,朝廷财政要崩盘,雍正帝第一个就饶不了年羹尧。同时提出了“灯下黑”理论,直接点破年羹尧心中小九九,破了局。

四、

奇怪的是,从西北大营回来后,邬思道就变得尖酸刻薄起来,更是不再出谋划策。甚至于田文镜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推行相当不顺的情况下,提出要钱。

至此,逼急了田文镜,邬思道实现了全隐,可是他又能躲到哪里去呢?

我们再看剧中的这个时间线,邬思道之所以要离开田文镜,是因为雍正帝要南巡。雍正帝要南巡,是因为要视察新政的推行情况,而河南首当其冲。雍正帝之所以要推行新政,是因为西北战事已经平稳,他能倒出手来做一些增加财政收入的事。

而邬思道跑了,雍正帝竟然没有让田文镜追,而不久之后,到了江苏李卫的地界,雍正帝就收到了孙嘉诚被杀的折子。

那么前面邬思道跑路,后面就是孙嘉诚被杀,紧接着就是年羹尧倒台,这期间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这就是那位网友提出的疑问了,邬思道是下了好大一盘棋,他去年羹尧处指点迷津,实际上是去结盟的。也就是说,他想再次利用年羹尧震慑雍正帝,以实现自己在西北全隐的目的。

但是没想到,雍正帝派了一个孙嘉诚去西北,而孙嘉诚又是一个二愣子。邬思道自然会给年羹尧出谋划策,想架空孙嘉诚,结果反被杀,最后年羹尧脾气上来,一刀咔嚓了孙嘉诚。

呼,这就是以上的推断,理由就是,邬思道就因为替年羹尧出谋划策,结果被杀了,还怎么救?

不过,杨角风觉得太过夸张了,不像是真相。

五、

邬思道真正的去处,自然是归隐了,为什么不救年羹尧,是出于下面几点考虑:

一种是邬思道早就知道年羹尧是什么样的人,当年的江夏镇惨案,他就清楚了,更是派了李卫前去监视他。这种情况下,他要想全隐,就不可能替他脱身,他当初出策略也是为了雍正帝,为了自己全隐的需要。

再有就是八爷党还在,实力也强,他们也不是没有拉拢过年羹尧。这一点上,邬思道也清楚,一旦邬思道也替年羹尧出谋划策的话,雍正帝自然不会饶他,只会死得更快。

再有就是刚才提到的,一文一武,这俩人要是结合,还不反了天?当年邬思道跟年秋月好不容易燃起了爱情的小火苗,就被老四胤禛一盆冷水给浇灭了,意思太明确了,你不能跟年家结亲。

再有,年羹尧也是多疑的,从那次邬思道去西北指出主力在哪就能看出来。年羹尧自然会怀疑他是奉了雍正帝的命令来的,他跑去出谋划策,谁知道是不是圈套让自己钻呢。所以,即使邬思道给年羹尧出谋划策,年羹尧也不会采纳,他更相信自己跟雍正帝情分。

邬思道最终全隐,就是看出了年羹尧的结局,趁早离开是非之地,毕竟当年的夺嫡团队,已经貌合神离了。

当所有人都喊着杀年羹尧的时候,雍正帝其实更想看到的是自己曾经的夺嫡团队,是什么意见?

毕竟,自己的人提出杀年羹尧,就能从一定程度上打消众人认为雍正帝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了。只可惜老十三胤祥策划拿掉年羹尧兵权,但不表态杀他,其他人也是不表态。李卫这小子更滑头,把矛盾推到邬思道头上去:

“邬先生早就说过,年羹尧迟早要闯出天大的祸来。”

反而是张廷玉,为了给孙嘉诚报仇,给了年羹尧致命一击……

或许,邬思道在得知年羹尧死后,暗暗松了一口气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邬思道就像是一只羊,而年羹尧更像是一只狼,两人不属于同类,某种程度上还是天敌,不存在年羹尧得不得罪邬思道的问题。

说邬思道是一只羊,是因为他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作为一个残疾人,做为四爷的主要谋士,毋庸置疑,他对四爷能顺利登上皇位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功劳也是无人能比的。

他对自己的前途心里很清楚,既当不了官,也发不了财。那支撑他费尽心机为四爷谋划,帮四爷登上皇位的主要动力,就是他心里装着国家,装着百姓。他希望扶持一个好皇帝上位,造福国家和黎民百姓,而不是昏君,所以说他是一只羊,一点都不过分。

而年羹尧就不同了,他脾气暴躁,功利心特别强,他跟着四爷闹革命,不是为了国家,也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将来能飞黄腾达,荣华富贵,光宗耀祖,造福子孙。

为此他不惜采取一切手段。

甚至,在四爷还没有登上皇位的时候,当他看到八爷一派力量强大,也曾与八爷勾勾搭搭,有过脚踩两只船,立于不败之地的想法。

年羹尧就像是一只狼,时刻在找肉吃,只要需要,只要可行,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他攻击的对象。

对这一点,邬思道是看得很明白的。

所以尽管邬思道是年羹尧引进四爷府的,还让自己的妹妹侍候邬思道,可邬思道对年羹尧还是时刻提防着的,且是敬而远之,能躲就躲,能避就避。

可有两件事还是超过了邬思道的预期。

一件是年羹尧突袭江夏镇。不但杀了任伯安,刘八女及其家属与当地守军六百多人,还下令屠杀了江夏镇几千无辜老百姓。更为过分的是,年羹尧竟然把突袭江夏镇所得的巨额银两全部私吞了。

尽管事后邬思道为了大局,在四爷面前为年羹尧说了不少好话,极力为他开脱,可在邬思道心里,年羹尧已经成了一个毫无忠君爱民思想的人。

另一件事就是年羹尧杀了孙嘉诚。孙嘉诚可是皇上委派的甘肃巡抚,负有监视年羹尧的职责,杀了孙嘉诚就等于把皇帝完全不放在眼里。

也许正是这两件事,让邬思道担心,利令智昏的年羹尧已狂妄到了极点,弄不好会起兵造反,那时将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他多年的心血也将付诸东流。

因此,他让李卫奏请皇帝尽快除掉年羹尧,以免后患。

所以,在年羹尧被杀的时候,邬思道是不会救年羹尧的,因为在他心里,年羹尧早已是一个该死之人。





行业动态观察


许多朋友在观看了《雍正王朝》之后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邬思道神机妙算,老谋深算,为什么不为年羹尧出谋划策,使年羹尧避免被雍正赐死的结局呢?毕竟当初是年羹尧将邬思道从大牢里面救出来的,年羹尧是不是得罪了邬思道?

邬思道不救年羹尧主要有3个原因:

1、年羹尧和邬思道并无深厚的交情

年羹尧是奉命行事,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解救邬思道,因此邬思道即便是要报恩,也是要将这份恩情算在四爷胤禛的身上,而不是一个奉命行事的年羹尧身上。

2、年羹尧人品不行

首先是年羹尧奉命剿灭江夏镇之时将搜刮的大量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并未向胤禛汇报。邬思道替年羹尧解释治军花费甚大,已经是还了年羹尧的人情。

然后是年羹尧在胤禛运作其担任甘陕总督之时,不知道感恩,反而私下串联,谋求后路,不能忠心侍主。

其三是年羹尧在担任大将军之时,养匪自重,不顾皇帝和国家的危难,奢靡浪费,险些陷国家于动乱之中。

3、为年秋月鸣不平

邬思道和年秋月耳鬓厮磨,互生情愫,却因为年羹尧的不老实,使胤禛对年羹尧产生了不放心的念头。

需要通过娶年秋月为侧福晋,来拉拢、牵制、恩赏年羹尧。牺牲了年秋月一生的幸福,而邬思道却没有办法。

所以说年羹尧得罪了邬思道也就只能是这里得罪了。

基于以上3点邬思道就不会帮助年羹尧,更不要说帮助年羹尧风险太大,有生命危险,而且依照年羹尧的性格,也不会接受邬思道的帮助。

任何的神机妙算,当事人如果不能配合执行,也是枉然。


逝去即历史


导读:在胤禛夺嫡团队中各有各的角色:十三爷胤祥作为心腹坐镇京城,凭借自己的威望掌控丰台大营、西山锐建营的兵权;邬思道、年羹尧一文一武、一内一外掌控者四王爷的内外两条线;而剩下的李卫等人就是敲边鼓的了。所以到雍正称帝后对年羹尧既用又得防,在西北大捷后年羹尧其实已经成为雍正重点防范对象。所以对于此时已经半隐状态的邬思道来说,年羹尧是咎由自取所以不可救、不敢救、不能救。


邬思道虽然有手腕、计谋也多以阴谋为主,但是本质上还是读书人。也就是在侍主以忠、为天下苍生计的前提下,为四王爷胤禛登基尽心谋划。而年羹尧本质上是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品性,所以无论是夺嫡时的妄图左右逢源还是平叛后居功自傲甚至养寇自重都是想在与皇权博弈中谋求利益最大化。所以二人本来就不是一条路上跑的车,更何况邬先生认为年羹尧不可救、不能救进而不敢救。


年羹尧不可救

年羹尧奸诈狡猾,以利益为重的性格与邬思道儒生的价值观完全相悖,也是邬思道认为年羹尧不可救的主要原因。因为在年羹尧有点和《潜伏》中的情报贩子谢若琳有点类似,谁有利益就奔向谁颇有一副有奶便是娘的意味。所以年羹尧之所以成为四爷党夺嫡创始团队中的一员一方面的原因是出身四爷门人,身不由己;另一方面四王爷也确实有夺嫡的手段,并且能够控制住年羹尧。如果剔除这两条我们再看年羹尧的所做作为,年羹尧唯利是图的性格显露无疑。

作为四爷门人的年羹尧还是托了四爷胤禛江南赈灾的福才得以进京为官,但是老八保举他四川提督就有倒向老八的趋势。在明知老八和四爷关系不睦的情况下,还是去八爷府磕头拜谢。等到四爷为他争取到陕甘总督,在没有明白的情况下就私自进京拜见老八道谢这是不忠。

年羹尧对金钱看得太重,无论是屠灭江夏镇还是在西北平叛时贪污的巨额军费都是明证。为了这些巨额财产年羹尧不惜屠灭江西镇数百口;在平定西北时对巨额军饷上下其手,逼得雍正为了筹措军费不得不抄贪官的家来弥补亏空。而年羹尧在被贬官到杭州上任途中依然奢靡无数,大白菜只吃菜心;一口猪只吃一条里脊肉。

而这些都与邬思道坚持的儒家忠君思想和坚持的自身操守都格格不入,所以对于邬思道来说年羹尧不可救。


年羹尧不敢救

我们看一下年羹尧被杀时的历史背景:年羹尧飞扬跋扈被清流屡屡弹劾;即使在贬官的路上依然毫不悔改,依然奢靡排场;邬思道已经在雍正登基的当夜假借“半隐”脱离京城,到李卫、田文镜处半隐。即便是在年羹尧还在西北掌权时,邬思道也不敢在这方面有丝毫的提点。虽然他提示了年羹尧罗卜藏丹津的藏身地,但是对年羹尧所处的危局只字不提。原因很简单,邬先生不敢。

邬思道作为雍正夺嫡过程中的智囊所施展的才华让人叹为观止,也正是因此才受到雍正的忌惮。邬思道凭借自己敏感的神经以及强烈的求生欲才以半隐的方式脱离朝堂,并且时刻想着找机会彻底全隐。而年羹尧是手握数十万重兵、掌握西北数省军政大权的抚远大将军。这一文一武如果联手,雍正在帝都都无法睡着了。所以如果邬思道没有作死想法的话,根本不敢有丝毫提点年羹尧的意思。

再说此时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的年大将军此时正是高高在上,妄图封侯拜相永享荣华的时候。即便是邬先生提点,他能听得进去吗?再说西北大营多少雍正的耳目,一旦邬思道提点年羹尧无数秘密奏折就会走特殊渠道放倒雍正的御案上。



年羹尧不能救

对于邬思道来说本来就是非常谨慎的人。之前曾经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提点了做错事的坎儿(李卫的小伙伴高福),但是高福还是被四爷府的高无庸给鸩杀了。所以邬思道才心灰意冷的说:杀人者,邬思道也。这让稍微放松的邬思道再次绷紧了神经,从而不再好为人师。

在剧中邬思道只提点了两个人,一个是李卫另外一个是十三爷胤祥。提点李卫是出自四阿哥胤禛的暗示,提点的内容也是让李卫忠诚四爷。所以这个无伤大雅,不会犯忌讳。而对于侠义无双的十三爷就要慎重多了,因为十三阿哥也四阿哥是亲兄弟,所谓疏不间亲。邬先生也仅仅是在分别时真情流露才提点了两句,这还是在十三爷代表自己和四哥道歉的情况下才发生的。

而年羹尧在西北任抚远大将军以及功成回京陛见时,已经明显流露出僭越迹象。无论是卸甲事件还是平时年羹尧的做派就已经丢失了人臣之礼。所以邬思道不会在这方面提点年羹尧,至于提醒年羹尧叛军的下落也是为了雍正为了朝廷。所以对于备受雍正忌惮的年羹尧,邬思道只能敬而远之。



小结:

综上所述,年羹尧的性格、表现出的品德让邬先生没办法救他。年羹尧给邬思道的印象就是这人不能救、不可救,当然也不敢救。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