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悲劇不需要惡意去推動,無知即足以構成一切災難

在莎士比亞的世界裡,悲劇分為命運的悲劇和性格的悲劇,前者是無償的強大世界對弱小人類的捉弄和摧毀,後者則是人類自身的缺點所導致的災難。

悲劇的中心總是人類,然而如果真以人類為中心去考慮的話,所有悲劇的來源其實只有一個字--無知。

《無聲告白》這本書,用敏銳的洞察力和勇敢的坦率,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人對''與眾不同''會產生的渴望和恐懼,看到對於自己的期待又是怎樣的對自己、對他人形成枷鎖,更無奈的悲劇是,一個人的反抗有時卻又成了另一個人的枷鎖。

《無聲告白》:悲劇不需要惡意去推動,無知即足以構成一切災難


瑪麗琳的悲劇

女主角瑪麗琳一生想擺脫母親的期待,不當家庭婦女,而是成為一名醫生,一名真正的職業女性。她喜歡理科,頗有天賦。對夢想的堅持,就是她的初心。

老師的性別歧視,男生們的戲弄,她都不在乎。別的女生吃喝玩樂、化妝找男朋友、參加舞會,她卻一襲白大褂,專心讀書做實驗。

實驗她做的比男生們更好,學業也非常出色。她要用實力證明,她並不需要老師們苦口婆心的勸告,以及男生們的額外照顧。

而命運很快有了轉折。她大三時,和當老師的華裔男子詹姆斯相愛。她迅速懷孕結婚,並投入一連串家庭瑣事中。

兩個孩子、丈夫,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很多家務,很多瑣事......

為了家庭,她停下了腳步,沒有繼續攻讀學業。如果她甘願宜其室家,也不失為一種選擇。然而,她心裡的火焰從未熄滅過。

《無聲告白》:悲劇不需要惡意去推動,無知即足以構成一切災難


歲月是一把殺豬刀,奪走了較好的容顏,過硬的技能,卻沒奪走她的不甘心。她努力伸出手:''歲月你慢點走'',而歲月還是不回頭的走了。

她的心中,滿是''我本可以''的糾結。是啊,命運偷走如果只剩下結果,時光偷走初衷只剩下苦衷,留下原地打轉的她。

內心的渴望,像一頭折騰累了的困獸,眼下安靜的蜷縮在那裡,而一旦條件允許,便要瘋魔的掙扎起來。

對於瑪麗琳這種有野心有天賦的女性來說,家庭實現不了她的抱負,她就像窒息的魚,想要去透氣,繼續回到自己原來設計好的路,而不是囿於廚房、家務、孩子。

終於有一天,她逃離了家庭,獨自在外租了公寓,想繼續學習完成夢想,然而在考試前夕,她發現自己又懷孕了。

為了這個孩子,瑪麗琳又回到了原來的生活軌跡。

當一個人渴望一樣東西久了,卻又得不到,就會變成一種麻木,可揭開表面的平靜,渴望從未消退,''算了''只是因為得不到。這種渴望會被寄託在別的事物上,比如對兒女的期望。

她的女兒就是這樣的悲劇。女兒的死去,揭開了瑪麗琳血淋淋的傷口,揭開了這個家庭的溫情面紗。

這個故事有現實性,它取材於生活,活生生的存在於某些新聞中;這個故事也有戲劇性,它將普通生活中的痛苦放大,赤裸裸的剖析給讀者看。

《無聲告白》:悲劇不需要惡意去推動,無知即足以構成一切災難


家庭和美、事業有成,在外人看來,沒啥遺憾的。但是尋根究底,詹姆斯和瑪麗琳不一樣。

瑪麗琳終其一生,不甘於平庸,她追求與眾不同。她的痛苦,詹姆斯一無所知,他並不懂她的離家出走的深層原因,他只當那是妻子的一種突然的衝動亦或是''散心'',就像我們有時候也會任性的不打招呼外出旅遊一樣。

而 丈夫詹姆斯安於現狀,喜歡安穩生活。他是偷渡華裔的後代,從小家境貧困,最想要的就是融入環境,做一個真正的美國人,不被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這也是最初他為什麼會愛上瑪麗琳的原因,因為她看起來漂亮又普通,就像身邊的其他所有人一樣,讓他感覺自己和他人並沒差別。

《無聲告白》:悲劇不需要惡意去推動,無知即足以構成一切災難


誰錯了嗎?可以說是誰都錯了,也可以說誰都沒錯。

有的人適合,也只適合在青山綠水間,平靜的湖面上,泛舟劃小船,看見水中自己的倒影就已經開心的不得了。有的人就喜歡揚帆起航,乘風破浪,不在浪頭上飛躍,也得在風浪裡穿梭,不被暴風雨洗禮就跟沒活過一樣。

人和人是不同的,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是截然不同的個體,這種不同,有時候帶來激情的碰撞,更多的時候帶來痛苦與煩惱。

莉迪亞的悲劇

女兒莉迪亞的死去是一個悲劇,她為什麼會死去?明明,她是家中最受寵愛的孩子。就這樣,以莉迪亞的突然死去為開端,作者抽絲剝繭講述了整個故事。

莉迪亞因酷似母親的藍眼睛,像一個真正的美國人,得到了父親的偏愛;因生物成績好得到了母親的偏愛。父母都想把自己未竟的夢想寄託在莉迪亞身上,她得到了父母特別的關注。

父親希望她能融入集體,多交朋友;母親要求她熱愛理科,期盼她有一天延續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莉迪亞失去了自我,她害怕父母離去,想討得父母的歡心,所以努力表現,配合父母。

哥哥內斯努力學習考上哈佛,想擺脫家庭;哥哥要解脫了,莉迪亞卻很害怕,連最後一個同壕難友都沒有了。她竭力想要融入同學的圈子,然而事實上她極度孤僻不合群。

為了證明自己和別人沒什麼不同,她和學校裡的花花公子傑克勾搭上了,然而傑克心中的白月光,是同為男生,自己的哥哥內斯。傑克坦白的那個下午,就像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莉迪亞。

《無聲告白》:悲劇不需要惡意去推動,無知即足以構成一切災難


對一個人而言,最可怕的是,她最為重要的感受,卻被周圍人紛紛說,你不應該這樣,那應該是相反的樣子。

心理學上說:''倘若一個家庭是極度家長制的,那麼故事常常這樣發生:權力狂極力向下施加壓力,讓別人服從於他,並且他偏執地追逐這一點,壓迫他人。於是家庭成員紛紛順從,最後精神最弱小的,就成了這個權力結構的終端受害者。''

瑪麗琳的痛苦、莉迪亞的痛苦,本質上類似於一種痛苦,卻有不同。

瑪麗琳知道自己想要的什麼,然不可得。莉迪亞,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想要的卻不能拒絕。所以神話裡的女巫說:女子最想要的,就是掌握自己的命運。

作為普通人,我們的一生,最難得最珍貴的,莫過於成為自己。

家的悲劇

莉迪亞本來可以和家裡好好溝通的。但家裡每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都成了鋸嘴葫蘆,沒有人重視這個問題,想要好好溝通。

是為什麼呢?因為在乎家人而害怕失去?還是從心裡悲觀的認定,家人不會懂?

也許每個人內心裡都覺得,有些事情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只有妥協於命運或者打破平靜。沒有中間地帶,沒有兩全其美,魚與熊掌無法兼得。

這是最悲哀的,當家都不能帶來溫暖、信任和安全感時,家庭中的新生成員想做的,就是逃離這個牢籠,追尋新生。


《無聲告白》:悲劇不需要惡意去推動,無知即足以構成一切災難


家庭中的老成員已經麻木,比如瑪麗琳,此前她被躁動的夢想折磨的逃離家庭,卻從沒和丈夫提及過,他們選擇性遺忘了這件事,繼續以前的生活。而莉迪亞的死,讓詹姆斯開始懷疑是否該找個自己的同類結婚,他出軌助手,最後又迴歸了家庭;妻子瑪麗琳痛苦又愧疚,並因這件事徹底的放棄了不甘心平庸的夢想。

從小被忽視的哥哥內斯,妹妹漢娜的處境得到了變化。這個家庭,似乎再一次走上了正軌。但他們是否會幸福,仍是未知數。

人們最大的悲劇是他們不知道那些他們不知道的事情,因為人類可悲的感知力的限制,他們感受不到自己身邊正在發生的許多事情--即使那就是他們造成的;他們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實際上意味著什麼,於是被接踵而至的災難打得措手不及。

絕大數人類在和世界交談時眼中只有自己--然而既使對自己,他們也無法看清,在矇昧中長久遊蕩之後才會在偶爾的清醒中驚覺,自己已經偏離目標太遠,然而許多人沒有機會踏上回歸之路。


《無聲告白》:悲劇不需要惡意去推動,無知即足以構成一切災難


結語

《無聲告白》這部小說出色地展示了人類的無知所造成的悲劇,從一位少女的死亡,這一悲劇的頂點開始,逐漸揭開事件背後的真相,那些在''無知''中逐漸積累的扭曲,

一切錯誤的構成中都沒有惡意,然而悲劇並不需要惡意去推動,無知即足以構成一切災難。

一廂情願的期望和錯誤的認知將會讓人們為自己構建巨大的陷阱,即使最終跌落其中的痛苦和震驚,也未必能讓人們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反而可能錯得更深。


然而作者是慈悲的,她給予了真相與救贖,我們逐步認清其扭曲和悲哀的真實面目,而在對真相的頓悟裡,痛失所愛的人們才能找到自己的救贖。

《無聲告白》:悲劇不需要惡意去推動,無知即足以構成一切災難


無知的麻痺,然而一經吃下智慧之果,從幻夢中清醒的初嘗智慧之人將會發現自己其實正站立在荒野之中,他們不得不在眼淚中踏上充滿荊棘的朝聖之路,歷經磨難之後才能在真相--智慧的進一步圓滿那裡尋得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