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写尽世间乡村美景,也勾起我浓浓的思乡愁

我国古代的诗歌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佳。唐代诗歌大体上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分别是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唐诗歌和晚唐诗歌,就唐代诗歌总体而言,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写作技法、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总体上来说诗歌按照写作风格而言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上水田园派和豪放派两大派系,这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主流,其他的唐代诗歌派别也只是从这两大派系衍生出来的。

山水田园诗写尽世间乡村美景,也勾起我浓浓的思乡愁

家乡的味道

通俗意义上来讲,山水田园诗派它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主要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等田园诗和谢朓等的山水诗。对于大唐帝国而言,当时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骚客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追求隐逸的山水田园生活,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就成为了他们最大的人生追求。

但绝大多数唐代山水田园诗歌的欣赏玩味始终会让读者身临其境的美感,使人心情愉悦,放下心中的思想包袱和精神压力,同时更会让人产生望得见群山山,看得见近水,听得见四季花草虫鸣,更会让人勾起浓浓的乡愁。

今天让我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这首耳熟能详的唐代山水田园诗歌,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知,用心去向往,用心去铭记。

山水田园诗写尽世间乡村美景,也勾起我浓浓的思乡愁

牛套车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山水田园诗写尽世间乡村美景,也勾起我浓浓的思乡愁

家乡的石碾子

1、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主要描绘了一幅渭水两岸恬然自乐农村生活的田家暮归图。

2、 诗词大意。

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

第二句主要描写了: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盼望他归来。

第三句主要描写了:麦田里的野鸡鸣叫个不停,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吐丝作茧。

第三句主要描写了: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乐而忘归。

第四句主要描写了: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不禁吟唱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


山水田园诗写尽世间乡村美景,也勾起我浓浓的思乡愁

孤独的老人

三、畅想

夕阳照映下的村落一片昏黄,恬静,猛然间归来的牛羊群陆陆续续的涌进了村巷中,发出咩咩的羊叫声,有一位老爷爷依靠在柴门旁边远眺孙儿放牧归来的方向,眼里包含着期盼的余光,从不远处看到野鸡在出穗的麦田里上蹿下跳,时不时的发出声声野鸡鸣叫声,原来是在博得异性的注意,桑林里的桑叶已经所剩无几了,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造属于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三三两两归来的庄稼汉们在归来的阡陌上似乎在交谈着耕作的心得和丰收的喜悦,时不时的发出阵阵笑声。看看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不由得让作者心生懊悔,入世和出世的矛盾心里不言而喻,对山水田园安静、飘逸、自由的生活环境顿生羡慕之情,可自己却已是身不由己,身处宦海。

生活在喧嚣大城市的小伙伴或许体会不到农村人生生活节奏和生存环境。然而在这首唐诗中却把农村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刻画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特别是对"墟落""穷巷""牛羊""野老""牧童""荆扉""雉雊""麦""蚕""田夫""荷锄"这十一类农村特有的景物的描绘使读者会在内心深处清晰地勾画出农村的基本面貌。

"归""念""候"三个行为动词的应用是一脉相承,细致的刻画了归着之心切、念者之深切、候者之急切,三种事物、三种形象、三种心情描写,内心刻画恰切到位。

山水田园诗写尽世间乡村美景,也勾起我浓浓的思乡愁

孤独的老杨树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渐渐地走向城市、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城市化进程是得到了推进和发展,部分群众的生活是得到了质的改变和发展,离小康梦的距离更近了一步。但有谁会想到农民的大范围迁徙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农村的土地荒废了,土房子空了,家里的老人也孤零零的坚守在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

夕阳西下,再也不会听到叮叮当当的牛铃声,再也听不到震天响的耕地调子,再也看不到忙碌的丰收景象。只有满目疮痍的破败,残垣断壁,一眼荒芜耕地和父亲脸上深深的犁痕。

我们紧紧抓住了新时代的根,却深深地忘却了传统的根。

当我再次品鉴到这首诗歌的时候我的心碎了,碎的那样彻底,家在,可根在远方。

山水田园诗写尽世间乡村美景,也勾起我浓浓的思乡愁

落叶归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